九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
推荐文章
九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1、作者及作品。
《陈涉世家》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吴广为都尉。
《陈涉世家》出自司马迁《史记》卷五十八、世家第十九,是记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陈涉、吴广的传记。文中真实、具体、完整地记述了爆发这次农民大起义的原因、经过和结局,从中反映了农民阶级的智慧、勇敢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出自《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出师表》
《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历史上有《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通常所说的《出师表》一般指《前出师表》。出师表以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夺取凉州,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此篇文章入选初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
作者简介: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省沂南县)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藏器待时。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三顾茅庐,始出。诸葛亮对他纵谈天下形势,并建议刘备联合孙权,抗拒曹操,以益州为基地,兴复汉室,此后一直佐刘备。建安十三年即联孙权,在赤壁打败曹操,取得荆州,西取益州,建立蜀汉,拜为丞相。公元223年刘备死后,后主刘禅袭位,诸葛亮尽心托孤,被封为武乡候,主持朝政。诸葛亮志在北伐,于是东连孙吴,南收孟获,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有《诸葛武侯集》。
九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2、成语及名句
鸿鹄之志:比喻远大志向
篝火狐鸣:假托鬼狐之事诱众起事。
苟富贵,无相忘:有朝一日谁富贵了,别忘了咱们。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燕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王侯将相宁有种呼!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九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3、重点实词
適“谪”:强迫。 屯:停驻 会:适逢;亡:“逃亡”; 举大计:发动起义 等死:同样 ;苦秦:苦于秦的(统治); 数谏:屡次 间令:暗中;唱:通“倡”,倡导 笞:用鞭、杖打。 宁:难道
九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4、重点句子翻译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如果我们这些人冒称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该有许多人会响应。
(2)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何况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干一番大事业。王候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5、起义的直接原因:失期,法皆斩。
起义的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为起义所作舆论准备:篝火狐鸣,鱼腹置书。
6、理解背诵:
(1)“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用孟子的话来说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陈胜为起义做了哪些舆论准备(宣传工作)? 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或置书鱼腹);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或篝火狐鸣)。
(3)文中写陈涉发动起义"召令徒属"时,直接向封建统治者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句话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7、人物欣赏
(1)从分析当时形势和所提策略口号中和为起义做舆论准备及发动起义,可以看出陈胜具有什么样的品质?表现了他卓越的组织才能和超人的胆略。
(2)文中“且壮士不死而已,死即举大名耳,五候将相宁有种乎?”一句,表现陈涉判逆的性格特点和出众的宣传鼓动才能。
8、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中,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导火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9、文中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口号是: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10、为什么用这样的策略?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11、“取得了什么效果?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2、陈胜认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1)秦二世杀太子扶苏,引起人民群众对秦王朝的更大不满 (2)楚人怀念项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
13、用文中的词语组成两个4字短语,概括陈胜、吴广利用鬼神来威众的两件事:(1)鱼腹罾书 (2)篝火狐鸣
14、文中写陈涉发动起义\"召令徒属\"时,直接向封建统治者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句话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5、陈胜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在他身上具有超出当时一般农民的进步思想,请把文中表达这一思想的原句写出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也是展现千古壮士之胸襟的语句 。
16、《陈涉世家》中,陈胜对秦朝统治者对农民的压迫认识得非常深刻,在文段中他是这样谈这个问题的?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7、最能表现陈胜、吴广决心造反(起义)这一行为的句子是: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8、陈胜、吴广起义队伍迅速壮大,起义队伍发展的情况如何?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19、陈胜、吴广起义在全国的影响如何?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20、《陈涉世家》中陈胜在动员起义时,最具有鼓舞性,气魄雄伟、扣人心弦,能表现他的卓越的宣传能力的一句话是: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种乎!
21、李白曾豪迈的放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与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这句表现了陈涉青年时代的远大抱负。
22、本文线索:陈胜、吴广的活动
23、文章为何一开始就列出吴广?突出陈胜是本文中心人物,同时也暗示吴广在起义中的特殊地位,这样开头,下文据此展开,写陈、吴二人合谋举事,并对吴广在谋划起义和建立张楚政权中的作用作了详细的描述。
24、本段文字体现出少年陈胜怎样的个性?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本段文字展示了陈胜少年时的志向。“苟富贵,无相忘”表明其不甘贫穷,要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展现其远大理想。这是为以后的领导起义作伏笔的。作者选择了“陈涉少时”“与人佣耕”的典型事例,通过“辍耕之垄上”的细节,运用人物对话,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揭示出陈涉年少时的个性。
动员群众起义的口号是: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从陈胜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和所提策略口号,以及为起义作的舆论准备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品质?陈胜认为当时的形势有利于发动起义,他抓住了秦王朝所面临的严重政治危机和楚国人民的反抗要求这两个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并且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这一策略口号,表现了他超人的才略胆识。为起义作的舆论准备有“鱼腹藏书”、“篝火狐鸣”两项,这与当时敬鬼神观念的普遍存在有关,可以巩固陈胜在群众心目中的领导地位。表现了陈胜的才智与卓越的领导才干。朗诵第三段,划分层次第一层:起义开始时的情形;第二层:起义初期的迅猛发展和陈胜立国的经过。第三层:概述此后诸郡县反秦斗争的情形。问题:陈胜在起义初期做了哪几件事?这表明他有怎样的远略?1.“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为未来的指挥中心建立一个战略后方。2.自己率军攻占陈作为西进攻秦的指挥中心。3.建立政权,提出复兴楚国的战略口号。
25、阅读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能,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入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解释下面句加点的字。
(1)今亡亦死
(2)固以怪之矣
(3)为天下唱
(4)会天大雨
2、文中写起义根据形势首先提出的策略是——————————
3、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 失期,法皆斩 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
4、翻译下面句子(2分)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5、为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2分)
发 闾 左 适、 戍 渔 阳
6、这段文字的内容可以概括为(2分)(参考答案)
1、(1)逃亡,(2)自然,(3)通“倡”,倡导;(4)适逢
2、诈称公子扶苏、项呀、项燕;
3、天下苦秦久矣;
4、扶苏因为多次诉劝始皇的缘故,始皇派他到边疆去带兵;
5、略;6、起义的准备和发动的过程;(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和谋划过程。)22《唐雎不辱使命》
1、介绍《战国策》。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
2、简述时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3、请同学们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雎(jū) 弗(fú) 怫(fú) 跣(xiǎn)
抢(qiāng) 祲(jìn) 缟(gǎo) 傀(guī)
挠(náo) 谕(yù)
4、文言词语解释:
(1)通假字:
①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安放。)
②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
(2)词类活用:
①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
②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扩充”。)
③天下缟素(缟素,名词用如动词,穿丧服。)
(3)解释下列重点词:
加惠 (给予恩惠。)
怫然 (盛怒的样子。)
免冠徒跣 (摘了帽子,光着脚。冠,帽子。跣,赤脚。)
抢地 (撞地。抢,碰、撞。)
休祲 (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
色挠 (指变了脸色。挠,屈服。)
谢 (道歉。)
谕 (明白,懂得。)
5、参考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打算用五百里的土地换取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承蒙大王给予恩惠,用大块土地来换取小的,很好;即使这样,可我从先王手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而派唐雎出使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五百里的土地来换取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再说,秦国灭掉了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凭着方圆五十里的土地能保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想打他的主意。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可安陵君却违抗我,(这)岂不是轻视我吗?”唐雎答道:“不,不是像您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土地,并且守护它,即使拿一千里土地来,也不敢交换,何况(您)仅仅拿来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你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道:“小臣不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死人百万,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拿脑袋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庸人发怒的样子。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有一道白光直冲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天上就降示了征兆,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真的发了怒,将会有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天下的人都将穿上白色孝服——今天的情况就是这样。”(说罢)拔出宝剑站了起来。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通假字
①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
②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安放。)
③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
词类活用
①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如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
②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如动词,使动用法,“使„„扩充”。)
6、知识详解•生字
唐雎(jū) 怫(fú)然 徒跣(xiǎn) 缟(gǎo)素 ....
以头抢(qiāng)地 色挠(náo) 谕(yù) ...
7、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置,放) 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3.轻寡人与(“与”...通“欤”,表疑问语气) 4、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知晓) .
8、一词多义
使: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动词,派,派遣)子 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动词,出使) ..
徒:A、免冠徒跣(动词,光着) B、徒以有先生(仅仅,只) ..
夫:A、此庸夫妻之怒(名词,指成年男子) B、夫专诸之刺王僚(发语词,不译) ..
怒:A、怀怒未发(形容词,愤怒) B、秦王怫然怒(动词,发怒) ..
虽:A、虽然,受地于先王(表转折,虽然) B、虽千里不敢易也(连词,即使) ..
以:A、以头抢地耳(用) B、而安陵以五十里地存者(凭借) C、徒以有先生(因为) ...
与:A、轻寡人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作“吗”) B、与臣而将四矣(连词,和,同) ..
于:A、受地于先王(从) 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到) ..
者:A、以君为长者(„„的人) B、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 ..
之: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助词,的) B、专诸之刺王僚也(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9、词类活用
1.请广于君(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扩充、扩大)2、轻寡人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轻视、看不起) ..
3.天下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戴孝服)4、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伏,流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伏”“使„„流”) ..
5.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魏国亡” .
10、古今异义
1.休祲降于天(吉祥/休息) 2、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这样/表转折的连词) ....
3.岂直五百里哉(只,只是/指不弯曲) .
11、特殊句式
1.倒装句。 受地于先王(“于先王”为状语后置,意思是“从先王那里”
休祲降于天(“于天”是状语,正常语序是“休祲于天降”)
2.判断句。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此句是由“„„者„„也”句式表判断)
此庸夫妻之怒也。(“也”表判断)
12、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保全了国土的故事,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13、关于正直的名言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谚语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谚语
志无虚邪,行必正直。——春秋 管仲 丈夫志气直如铁,无曲心中道自真。唐 寒山
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郭吉安 世上没有比正直更丰富的遗产了。——莎士比亚
几何以直线为最近,修身以正直为最好。 ——英国谚语
讲真话的人不需要记住自己说过的话。 ——马克•吐温
你若正直,不要怕人诽谤。 ——[波斯]萨迪
正直的人是神创造的最高尚的作品 ——[英]蒲柏
因正直而获得的利益才是真利益。 ——英国谚语
14、习题精选
1.给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免冠徒跣( ) ②以头抢地( ) 然( ) ..④休祲降于天( ) ⑤天下缟素( ) ⑥寡人谕矣( ) ...
2.解释句中加点词。
弗敢易 怫然怒 免冠徒跣 ....
以头抢地 休 降于天 秦王色挠 .天下缟素 而君逆寡人 寡人谕矣 ..
3.辨别下列加点词的不同含义。 以大易小( ) 其 ) ..以以君为长者( ) 其 死也( ) .
徒以有先生也( ) 长吏( ) 4.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B、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C、寡人谕矣 D、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5.指出下列各句用的修辞方法。
(1)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
(2)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
(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慧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
6.填空。
(1)本文选自《______》,其中的秦王是指______。
(2)秦王的换地要求看似好意,实际上是一种______行为。而唐雎的不答应实际上是一种______行为。
(3)“先王”是指______;“布衣”是指______,是______的修辞手法;“寡人”是______。
7.翻译下列句子。
安陵君其许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15、重点语段解读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 ;要离之刺庆忌也,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1.这段文字出自______________,本文主要歌颂了_______(人物)的凛然正气。
2.空缺处应填的语句依次是: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
3.解释词语。
怫然( ) 布衣( ) 抢( )地 .....
缟( )素 仓鹰击于殿上( ) 长跪而谢之( ) ...
4.翻译句子。
①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2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5.在唐雎看来,真正的“士”是像____ _________一类的人。
6.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
7.列举我国历史上唐雎之外的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①人物 事迹
②人物 事迹
8.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与臣而将四矣。
16、阅读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仓鹰击于殿上( ) ②长跪而谢之( )
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3.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①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②与臣而将四矣。
4.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睢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睢是个怎样的人?
答:
5.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答:
九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
上一篇: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下一篇:中考作文三大纪律和八项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