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义务教育在校生或减少三千万具体情况
推荐文章
根据七普调整后的出生率,以及国家最新发布的数据,2015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655万人,2016年出生人口为1883万人,但到了2022年仅为956万人。从2015年到2022年的8年间,我国出生人口的大幅波动,将逐步使不少地方学位的紧张程度也呈现明显波动。
2023年进入小学的新生,集中出生于2016年9月到2017年8月,这段时间是“全面二孩”放开后的最重要时间段。2016年,我国出生人口较2015年有明显提升,从2015年的1655万人,提升到2016年的1883万人。
2017年开始,全年人口出生数持续下降,2018年又比2017年减少200万人,2020年、2021年都比前一年减少200万左右。最终至2035 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规模将比2020年的1.4亿减少约3000万。
面对这一局面,多地已经采取了应对措施,除了发布的学位预警进行调节,入学新生大幅增加的学校也在想办法应对。未来,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跌,很多地方的义务教育阶段学位富余会非常明显,但另外一些地方则会持续紧张。
义务教育在校生减少会产生哪些影响
人口负增长对小学影响比初中要大,因为小学在规划时分布更密、服务半径更小,所以总体基数上也更大,而初中辐射的面积更大一些,所以存在更多冗余空间。
虽然我国的高等教育以公立大学为主体,而且最顶端的教育资源永远是稀缺的,但在未来大学之间的竞争也会加剧,预计不久的将来“双一流”建设高校之间的竞争将更为激烈。
当未来学生数量减少,学生选择权更多的时候,必然会激发各个高等学校增强内部改革的动力。随着学龄人口的减少,届时学费收入会减少,各高校为了生存需要,必然会调整战略进行差异化发展。
义务教育的三个基本特征
1、普遍性
普遍性是指义务教育的对象是全社会范围内的适龄儿童,不分民族、种族、社会地位和贫富贵贱;不分男女性别,所有的适龄儿童都无条件享受和履行义务教育。
2、基础性
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作用就在于充分保证为学生的各种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打下好基础。课程门类要齐全,不能重此轻彼,各门课程的课时比重要恰当。
3、强制性
强制性又叫义务性。让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义务。谁违反这个义务,谁就要受到法律的规范。家长不送学生上学,家长要承担责任;学校不接受适龄儿童、少年上学,学校要承担责任;政府不提供相应的条件,也要受到法律的规范。
义务教育的作用
首先义务教育具有双重含义:其一是国家有对适龄对象进行教育的义务,其二是适龄国民有接受教育的义务。单纯片面地强调自己一方的义务是不完全的。教育是促进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的巨大力量,搞好义务教育,对于提高我国的民族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大力发展义务教育,是加快现代化进程,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根本措施。
普及高中义务教育何时能实现
关于实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的问题,在今年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人民大会上,相关部门的人明确表示,我们国家目前还不完全具备实行12年义务教育的条件。这也意味首从目前起的一段时间内,仍然只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至于什么时间会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这要看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情况来决定。要实现义务教育,首先要实现普及教育,从这个角度来看,实现从小学到高中阶段的义务教育要比实现从学前三年到初中阶段的义务教育条件更加充分一下。因为,到2020年,高中队伍教育就普及了,而且目前在高中阶段,许多地方对于职业教育已经实行了免费教育,所以再一定条件下实现从小学到高中阶段的义务教育,也是非常可能的。
无论能否实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都应该看到,到2035年我国的教育体系将迎来一个新的转折点。我们已经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到2020年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而目前根据国际通行标准,我们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到2035年再普及了学前三年教育。我们就形成了从学前三年到大学阶段的普及教育的国民教育体系,那时侯,每一个人都可以享受完整的教育,而且教育的质量也会有很大的提高。这时实现十二年、十五年免费教育、甚至是义务教育也不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