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人物事迹素材
37岁“白发书记”,用心用情真扶贫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邓小平同志在改革之初曾告诫全党:“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四川省理塘县濯桑乡汉戈村驻村第一书记文雪松在推进扶贫事业的过程中,深入群众,扎根基层,年仅37岁的他竟一头白发,由此可见扶贫干部的艰辛。他们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深入群众,一步一个脚印,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用劳动为人民创造幸福,用实干为民族铸就伟业,即使青丝变白发,亦是岁月最好的馈赠。
捐书爷爷的扶贫故事
《诗》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脱贫工作是事关民生工程,事关祖国千秋大业和群众奔小康的重大使命。2014年8月29日,国务院扶贫办召开会议,指出并同意自2014年起,将每年的10月17日设立为“扶贫日”,旨在引导社会各界关注贫困问题,关爱贫困人口、关心贫困工作、宣传凡人善举、动员广泛参与。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从思想意志上先扶贫,引导村民转变脱贫观念。十八大以来,中国脱贫攻坚正是秉承“解决近忧需扶贫,解除远虑还需扶智与扶志”的宗旨,取得了决定性进展,为今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扶贫主题的典例
1.罗甸经验
位于贵州南部的罗甸,年平均气温接近20℃,是得天独厚的“天然温室”。依托自身独特的资源禀赋,罗甸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发展方向,主攻菜、果、药等优势产业,从贫困山区变成生态示范基地,为全国贫困山区脱贫探索了新道路。
2.十八洞村经验
湖南十八洞村,扶贫工作队一山一水勘实地、挨家挨户访实情,引导年轻人搞乡村旅游、中老年人养牛羊、留守妇女做传统苗绣、村集体成立矿泉水厂……短短几年,昔日贫穷落后的苗寨旧貌换新颜。
3.李保国:“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35年来,李保国每年在农村工作200天以上,足迹遍布太行山区。他坚持把科研成果写在太行山上,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走出了一条科技扶贫的新路,让10多万山区人民摆脱贫困,被誉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4.高德容带领独龙江乡脱贫
云南独龙江乡,退休“老县长”高德荣借山就势,带领干部群众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成立果草种植培训基地,助推独龙族整族脱贫,一跃跨千年。
5.黄大发:脱贫战场上的“新愚公”
20世纪60年代起,黄大发带领群众,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了草王坝长期缺水的历史,乡亲们亲切地把这条渠称为“大发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