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满分作文及点评解析投诉举报
2020高考满分作文及点评解析
2020高考满分作文及点评解析.doc
点击下载文
文档为doc格式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1、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
2、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软件;
3、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
4、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20高考满分作文及点评解析 2020高考满分作文及点评解析

2020高考满分作文及点评解析

善识敢荐,心有大局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

针对今天读书会的话题,刚才大家侃侃而谈。有的同学欣赏齐桓公的不计前嫌、善用人才,也有同学敬佩管伸的贤能有为,但就我来说,对鲍叔的感触最为深刻,因为鲍叔善识敢荐、心有大局。

我欣赏鲍叔,是因为他识人才。文学家韩愈在《马说》中写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诚然,如果说管仲是千里马,那么鲍叔就是发现千里马的伯乐。善识人才在任何时候都是极为重要的。在古代,曾经有过因不识人才而酿成悲剧的例子:项羽依恃自己武力过人,不屑于其他人才,导致韩信等大将纷纷投靠刘邦,最后只落得乌江自刎的下场,令人叹惜。而如今,我们更要重视人才的发现和培养,唯有如此,中华民族才能够长久地吃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欣赏鲍叔,是因为他敢言语。敢于向自己的君主推荐一个曾经试图射杀君主的人,且直言齐恒公欲成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好一句“非管仲不可”!他就不怕桓公降罪?此等忠谏之语,试问有几人敢言?历史上常常阿谀之风盛行,“官盛则近臾”的现象实为常见,“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鲍叔之于桓公,就如魏征之于太宗,邹忌之于威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固然需要埋头苦千干的人,但如果缺少了这些敢于说出自己想法的人,同样也难以长治久安。

我欣赏鲍叔,更因为他顾大局。对于管仲,鲍叔甘居其下,这是一种怎样的淡泊与担当?这是一种顾大局之举。什么是顾大局?顾大局是李兰娟院士率先建议武汉“封城”,努力将疫情损失降到最小;顾大局是无数白衣天使和物流工人的最美逆行,舍己为人;顾大局是中国展现大国担当,向国外疫情严重的国家伸出援助之手。而国外,却有某些政客不顾大局,目光短浅,不仅不感谢中国对他们的援助,而且反过来抹黑中国。“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国外这些政客的行为严重地干扰了疫情的联防联控,无疑是不顾全大局之举。

总而言之,鲍叔给我的感触更深。善识人才,假以时日也许你我亦可做到;敢言语,勇荐贤才,则需拷问我们能否看淡名与利;而心有大局的人,我想那一定是一个大写的人。同学们,以上就是我的读书分享。

谢谢大家!

【阅卷点评】

优点:①与上一篇一样,观点鲜明、条理清晰、材料丰富是其最突出的优点,这也是考场高分作文所必备的特点,请您自行分析;②语言富有感情,这是通过不同句式来达成的,如感叹句“好一句'非观众不可’!”,反问句“试问有几人敢言?”“这是一种怎样的淡泊与担当?”,有这样的语句,就要比从头到尾都是陈述句好得多。

缺点:第二个分论点,从鲍叔推荐管仲,就得出鲍叔敢于直谏的观点,稍嫌牵强。

生活在树上

浙江一考生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

我们怀揣热忱的灵魂天然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不屑于古旧坐标的约束,钟情于在别处的芬芳。但当这种期望流于对过去观念不假思索的批判,乃至走向虚无与达达主义时,便值得警惕了。与秩序的落差、错位向来不能为越矩的行为张本。而纵然我们已有翔实的蓝图,仍不能自持已在浪潮之巅立下了自己的沉锚。

“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麦金太尔之言可谓切中了肯綮。人的社会性是不可祓除的,而我们欲上青云也无时无刻不在因风借力。社会与家庭暂且被我们把握为一个薄脊的符号客体,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尚缺乏体验与阅历去支撑自己的认知。而这种偏见的傲慢更远在知性的傲慢之上。

在孜孜矻矻以求生活意义的道路上,对自己的期望本就是在与家庭与社会对接中塑型的动态过程。而我们的底料便是对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角色的觉感与体认。生活在树上的柯希莫为强盗送书,兴修水利,又维系自己的爱情。他的生活观念是厚实的,也是实践的。倘若我们在对过往借韦伯之言“祓魅”后,又对不断膨胀的自我进行“赋魅”,那么在丢失外界预期的同时,未尝也不是丢了自我。

毫无疑问,从家庭与社会角度一觇的自我有偏狭过时的成分。但我们所应摒弃的不是对此的批判,而是其批判的廉价,其对批判投诚中的反智倾向。在尼采的观念中,如果在成为狮子与孩子之前,略去了像骆驼一样背负前人遗产的过程,那其“永远重复”洵不能成立。何况当矿工诗人陈年喜顺从编辑的意愿,选择写迎合读者的都市小说,将他十六年的地底生涯降格为桥段素材时,我们没资格斥之以媚俗。

蓝图上的落差终归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也未必明晰。譬如当我们追寻心之所向时,在途中涉足权力的玉墀,这究竟是伴随着期望的泯灭还是期望的达成?在我们塑造生活的同时,生活也在浇铸我们。既不可否认原生的家庭性与社会性,又承认自己的图景有轻狂的失真,不妨让体验走在言语之前。用不被禁锢的头脑去体味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大海与风帆,并效维特根斯坦之言,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

用在树上的生活方式体现个体的超越性,保持婞直却又不拘泥于所谓“遗世独立”的单向度形象。这便是卡尔维诺为我们提供的理想期望范式。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上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