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基础知识学习问题与考试思路
有次,一位文汇中学的家长给我打电话,说我的孩子这次考试考的特别次,我问哪部分?他把试卷一看,丢分的多是字词拼音还有组词解释,病句修改等基础知识。
然后她告诉我,她打算用一学期的时间,好好的报一个课外班补习一下。
其实他要真去补习了,那就反而错了,知识的吸收分两类,一类是自然吸由的,就相当于主食里的营养一样,一种是补充得来的,相当于各种进补食品一样。
如果你觉得孩子缺营养,我们能不能通知狂吃米饭馒头来补呢?不能!语文基础知识,就相当于饮食中的米饭馒头,不可或缺,但不能狂补,只是在平时吃菜时,自然补充。
所以,语文基础知识方面,如果存在问题,我们家长不能通过课外补习或强化训练来解决。
因为基础知识随着还是上初一初二的增长,会有一个自然变化增长的趋势。我们曾经上小学时或许写很多错别字,有人会专门去改错别字,有的则只是顺便遇到了便更正过来。
但当高考的时候,很多人的错别字真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多,因为你在这过程是逐步完善的,如果你专门拿出半年的时间去找自己的错别字,再加以修改,或许高考真的没错别字了,但却不知道该怎么写答案,该怎么写作文,该怎么完成阅读。丢掉的东西会比得到的多很多。
我当时跟那个家长说,什么班都别报,你就正常学,让孩子认真听课就可以。而且到中考的时候,那个基础知识已经变的微乎其微。很多学校考基础知识,更多是希望孩子从一开始的时候学习的时候,认真一点、谨慎一点、扎实一点。
【拓展阅读】学生如何才能系统有效地学好文学常识
1.如何应对文学常识中的死知识?
文学常识中的“死知识”,是指无需推理和理解、只需硬记住的知识,死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看上去是知识,却从来不会考的知识,在文学常识中充斥着大量的此类知识,学生记了好多,到不知道这些压根就不会考。另一类“死知识“是指考试时会考,但无需推理和理解,只需硬性记住的知识。
对待死知识,是让孩子花更少的时间去掌握,因此,我们的学生在做文学常识题时,直接把答案给他们,让他们抄。打个比方,假设有道填空题,《语文知识地图》是谁提出来的,你花三个小时又百度又是谷歌又是四处查找,不如直接抄后面的答案——黄保余。
因此,学习文学常识,是要更快地掌握正确答案,然后熟记他,而不是把自己浪费的琢磨答案是什么上。
比如说孩子上高中以后,他还会考的文学常识会考外国文的增多,考什么?很多的时候是考《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个人认为孩子看那本书兴趣也不见得大,看了那本书也不见得能答上题。我采用的还是那个笨办法,直接把历年考的题我们早就整理完了。你就拿过来,保尔什么性格特点?那段话表现了他什么样的追求?照着答案熟悉一下就成。
但不建议为了考一个知识点,去让孩子看《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如果孩子真喜欢的话,那跟考试没关系,那是孩子的爱好到那一步了。
2、我们如何确认孩子所接触的文学常识是系统全面、极少有知识盲点的?
有时我们会觉得文学常识特别的庞杂,但遵循“三个代表”就可以,第一个是代表性时期或风格流派;第二是代表性作家;第三是代表性作品。
我当时收集唐朝的时候,每一位作家的作品,凡是我们能查找到的,都我挨篇的查看。查完后再看他的名句是什么,再整理出来他的表现了什么内容,什么样的思想,对最高层级我们就直接进行赏析了,低层级的就摘出来。
这样一个作家都不落掉,同时,用我们的眼光来进行审核确认。
比如说杜甫,我们好多时候我们上学的时候说到杜甫的代表作,排在最前面的,是《三吏》和《三别》,但这并不是他的代表作。
我们现在很多的孩子的学习资料是七八十年代的,甚至是五六十年代的语文的学习资料。中国人特别的懒,哪怕就在学习上。所以说好多的资料没有及时的更新。但是中考、高考时老师出题的时候不是这样的,我觉得《望月》挺好我就出《望月》,也许权威资料里面没写望月是他的代表作,所以你无法按照常规的思路去判断会考什么,你只有挨个查看。
杜甫当时被评为代表作的《三吏》和《三别》,有一定的背景原因,我们建国有一个标准,怎么评价一个作家的历史功绩。第一看他有没有反映劳动人民的疾苦生活,这是对一个作家很重要的评判标准。杜甫不能埋没他的地位,给他降级,必须得从杜甫的诗歌里面挖出一个最能表现劳动人们疾苦生活的,那就是《三别》。紧跟着还有表现封建统治阶级黑暗的《三吏》,就是这样来的。所以我们不能按传统的意义上去审核考试的作品,你只要挨个的看,挨个重新梳理。
看了中考语文基础知识学习问题与考试思路分析还看:
1.2017年中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三大方法
2.中考语文基础知识点
3.中考语文学习心得
4.2017中考语文答题技巧
5.2016年中考语文基础知识专题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