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义务教育在校生或减少三千万2022年,中国正式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随着新生儿持续下滑,学龄人口会相应减少,人口变动将如何影响不同阶段的教育资源需求?
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总和生育率就已降到2左右,这个数字至少达到2.1,才能达到人口正常世代更替水平。2016年,国内实行“全面二孩”政策,但效果并不理想,政策效应很快释放完毕。2017年开始,全年人口出生数持续下降,2018年又比2017年减少200万人,2020年、2021年都比前一年减少200万左右,未来中国出生人口持续下降的趋势基本是不可逆的。
现在妇产科已经从过去的床位紧张到过剩,幼儿园这两年也没以前那么难上了。所以,最先感受到人口负增长的就是学前教育,目前这个阶段受到的冲击最明显,但从更长期来看,义务教育未来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
2025~2028年平均每年学生以一两百万的量级在减少,2028~2035年每年减少三四百万的规模。具体而言,小学学位需求峰值出现在2024年,比2020年多出了约485万,初中学位峰值稍晚,出现在2029年。最终至2035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规模将比2020年的1.4亿减少约3000万。
义务教育包括哪些阶段
义务教育阶段是指从小学至初中这一阶段。义务教育一共九年的时间是国家负责,而且每个学生必须完成的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是不需要缴纳学费的,每个学生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现在国家规定学生减免学杂费用,减轻了贫困学生家长的负担。义务教育提高了全民知识水平,降低文盲率,降低童工出现率,体现了国家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坚定信念。义务教育是国家很好的政策之一,是利国利民的政策。
义务教育的三个基本特征
1、普遍性
普遍性是指义务教育的对象是全社会范围内的适龄儿童,不分民族、种族、社会地位和贫富贵贱;不分男女性别,所有的适龄儿童都无条件享受和履行义务教育。
2、基础性
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作用就在于充分保证为学生的各种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打下好基础。课程门类要齐全,不能重此轻彼,各门课程的课时比重要恰当。
3、强制性
强制性又叫义务性。让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义务。谁违反这个义务,谁就要受到法律的规范。家长不送学生上学,家长要承担责任;学校不接受适龄儿童、少年上学,学校要承担责任;政府不提供相应的条件,也要受到法律的规范。
义务教育在校生减少会产生哪些影响
人口负增长对小学影响比初中要大,因为小学在规划时分布更密、服务半径更小,所以总体基数上也更大,而初中辐射的面积更大一些,所以存在更多冗余空间。
虽然我国的高等教育以公立大学为主体,而且最顶端的教育资源永远是稀缺的,但在未来大学之间的竞争也会加剧,预计不久的将来“双一流”建设高校之间的竞争将更为激烈。
当未来学生数量减少,学生选择权更多的时候,必然会激发各个高等学校增强内部改革的动力。随着学龄人口的减少,届时学费收入会减少,各高校为了生存需要,必然会调整战略进行差异化发展。
国家会实施“义务教育”政策的原因
义务教育的起源由来已久,这也是全球诸多国家实施的教育政策,政策本身对于国家的发展、提升国民素质等方面有很大的帮助。落实到细节问题上就更好理解了。
首先对于经济条件差的家庭来说,义务教育基本是适龄儿童能接受教育的最好途径,只要你小学和初中都读的是公立学校,那么你基本可以9年不花一分钱,同时还能接受教育。
前面也说了,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这意味着适龄儿童必须接受教育,受教育是孩子的权利,让孩子接受教育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如果孩子到了适当的年龄,但父母强制不让娃上学,那是要负相应的法律责任的。这一点规定也变相说明了义务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国家推行义务教育的决心。
事实上,这么做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不仅能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也让很多小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得到了保证,许多娃正因如此躲掉了成为童工的命运。
在义务教育推行前,很多家长本身文化水平就不高,他们自己的本身就没有明显的受教育意识,对于孩子接受教育这种事更是重视不起来。不少孩子年纪不大就要分担家庭的重担。
不过,即便在义务教育推行了30余年的今天,九年义务教育彻底普及的目标还未彻底达成,全国仍有不到6%的地区无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原因多种多样,家长观念便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