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2024高三下学期百校开学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投诉举报
福建2024高三下学期百校开学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福建2024高三下学期百校开学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
点击下载文
文档为doc格式
下载本文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1、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
2、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软件;
3、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
4、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福建2024高三下学期百校开学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福建2024高三下学期百校开学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福建2024高三下学期百校开学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3~2024学年福建百校联考高三正月开学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1921 年 10 月,瑞典人安特生与中央地质调查研究所袁复礼等人,在仰韶村开始正式发掘。根据出土文物,安特生判断此地为中国远古文化遗存,并依照国际考古学惯例命名为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的发掘,是我国第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科学考古发掘,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建立,填补了中国远古文化发展史尤其是石器时代的空白。安特生虽然在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上有开山之功,推翻了西方考古界关于中国无石器时代的“论断”,但他毕竟不是考古学科班出身,在发掘过程中没能采用考古类型学、地层学的分析方法,他错误地判断仰韶村只有仰韶文化一种类型。另外,受制于当时欧洲中心主义思潮盛行的时代背景,他在判断仰韶文化起源上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为了验证自己的假说,从 1923 年起,安特生开始赴甘肃、青海等地进行考察。他发现,甘肃、青海地区出土的彩陶,比仰韶出土彩陶工艺技术更为先进,却很少见到代表中原文化的陶鬲、陶鼎等器物,且当时中国并没有比仰韶彩陶更早的彩陶出土,而欧洲、中亚多有史前彩陶发掘。

安特生由此推断出一条文化传播路线;以彩陶制作为代表的早期人类文明,是先从西亚、中亚传播到新疆、青海、甘肃地区,再逐渐传播到仰韶等中原地区,与中原既有的高、鼎制作技术相结合,最终发展出既有陶鬲、陶鼎又有彩陶的仰韶文化。安特生据此完成了“仰韶文化西来说”的理论推断和“实物验证”;随后公开发表了他的观点,在世界上产生极大反响。

由于仰韶遗址是当时中国发现的最早文化遗存,“仰韶文化西来说”的观点进一步引申就会得出“中国文化西来”的结论。于是,论证仰韶文化为中国本土原创,弄清其发展流变过程,成为考古学者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深入推进的一个重要的内在驱动。

1931 年,梁思永主持挖掘河南安阳后冈遗址,不再使用安特生依照探测深度区分地层的地质学方法,而是采用以土色区分地层的考古学方法,发现后冈遗址包含殷商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距今4500—4000年前)三个文化层,互相之间有着清晰的地层叠压和先后承继关系。1937年,中国自己培养的现代考古专家尹达经过分类研究,发现仰韶村遗址实际上包含仰韶和龙山两种文化类型。更重要的发现在 1944--1945 年,中国现代考古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夏鼐,在发掘当年安特生发现的甘肃齐家坪遗址时,发现了以齐家坪遗址为代表的齐家文化(距今4000—3900年左右)晚于仰韶文化的地层学证据。

1954—1957年,夏鼐的学生石兴邦主持对陕西省西安市浐河东岸的半坡遗址进行发掘,区分出属于仰韶文化早期类型的半坡文化(距今6800—6300 年左右),提示仰韶文化的源头可能在陕西渭河流域一带。

1958年: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农民在深翻土地时发现石陶器物,经鉴定为史前文物。考古学者随即于1960、1961年跟进发掘,在李家村发现大量远古石器、彩陶。后经过碳—14检测,李家村文化年代早于仰韶文化,考古学者终于在中国大地找到了比仰韶文化更早的文化遗存。

(摘编自《中国考古学者百年追寻:仰韶文化从哪来》)

材料二:

截至目前,仰韶村遗址先后经历了四次考古发掘。在第四次发掘中,多个仰韶村遗址的“首次发现”展现了几千年前仰韶人全新的生产生活样貌。

与此前三次针对仰韶村遗址历史年代考古不同,第四次考古发掘主要是围绕聚落内容,而这正是仰韶文化晚期的遗址代表。如何进一步发掘仰韶文化,一开始,考古学者们便进行了大范围的考古勘探,对于遗址的具体布局、功能分区等均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详细的考古计划。为了尽可能多地获得考古信息,此次发掘更是充分运用考古勘探发掘系统,实现考古发掘记录资料的数字化,通过数据采集、绘图照相、三维建模、扫描记录等做法,定期更新考古日志,以方便实现数据的永久保存和研究分析。多学科方面,则联合启动了动植物学科、环境学科、DNA、残留物分析等超过二十项学科。

(摘编自《广州日报》)

材料三:

时隔40年,仰韶村遗址启动第四次考古发掘。

———发现青灰色“混凝土”房屋、红褐色涂朱草茎泥墙壁等房屋建筑遗存,是目前国内所见年代最早的混凝土房屋建筑材料之一。

———发现大型人工壕沟,反映出仰韶村遗址防御设施完备、聚落发展繁盛。

———发现“丝绸”,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墓葬人骨土样中,检测出丝蛋白微痕迹,说明墓葬中存在过丝绸实物。

——发现“美酒”,遗址中的小口尖底瓶———通常被认为是汲水器,人们从中检测出谷物发酵酒残留。

————首次发现象牙形形器、玉环、玉璜、玉钺、玛瑙、彩绘陶器、炭化果核等一大批文化遗物。

第四次发掘实现了数字信息化、多学科、多技术相结合,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发掘考古工作的进步和高水平发展。

(摘编自《大河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中国的史前文化代表之一,仰韶文化为中国本土原创,其源头并不是西方。

B.中亚安诺遗址出土的彩陶与仰韶村发现的彩陶花纹样式接近,这启发了安特生。

C.安特生推断彩陶制作技术从西亚、中亚传播到甘肃等地,再逐渐传播到仰韶等地。

D.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成果显著,主要因为考古学者们扩大了考古勘探范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欧洲中心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安特生采用了地质学的方法在仰韶村进行考古发掘。

B.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推翻了西方考古界认为中国无石器时代的“论断”,意义重大。

C.仰韶文化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主要围绕聚落内容展开,这与前三次考古发掘目的不同。

D.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环、玉璜等玉器,表明当时社会已经具备一定的玉器制作技术。

3.下列关于“几千年前仰韶人全新的生产生活样貌”的推测,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仰韶村的不少村民围坐一起,他们一边饮酒,一边计划用混凝土等材料建造房屋。

B.一天清晨,仰韶村的一名女子身着丝绸制成的衣服,在村口大型人工壕沟边上散步。

C.仰韶村的几个村民烧制出专门用于汲水的小口尖底瓶,并在瓶身上面绘出花纹样式。

D.仰韶村中一个小伙子从被打死的大象身上取下象牙,计划打磨成手镯送给心上人。

4.梁思永、尹达和夏鼐的考古成果能够推翻安特生对仰韶文化的哪些判断 请简要说明。(4分)

5.假如你是仰韶村第四次考古工作队的成员,受邀参加“中国考古大会”。在大会上,你将代表考古队为观众介绍本次考古发掘工作的成功经验,请结合材料内容写出发言要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告别秦椒

毕星星

辣椒,我们那里都叫秦椒。秦椒,我也是捕捉着话音写的,到底是不是这两个字,说不准。

我的家高头村,靠着一条小河,是远近闻名的出菜的地方。村里的秦椒呢,有那么点小名气。你到集镇上去,有卖秦椒的,问哪里的,高头的,于是放了心。

辣椒都是一股子辣味,还有好吃的不好吃的 当然有。辣椒有微辣、中辣、强辣。那种强辣,比如湖南的朝天椒,一入口就辣得直跳,咬一口几天舌头打战。北方人接受不了这个。高头村的秦椒,大致在微辣到中辣之间。入口不烧嘴,下肚子不烧心。太辣了,一口遮住了菜蔬的所有味道,什么也感觉不到,只有辣,不好。辣味也是一味,不可以太霸气,炸辣,就过了。高头村的秦椒不靠辣蠃人,靠一种醇厚的辣椒香提味。其实在辣椒角儿里,辣椒肉辣椒籽的油香,也是一味。由辣入口,仔细品味那一种醇厚,高头村的辣椒,没有那么性子暴,更像一场苦口婆心、句句刺痛又回味绵长的对话。

什么样的土地,才能滋养出这样特异的至味

秦椒喜高温,喜水,三伏天,正是开花结果长身子的时候。集体化时代,农业社的菜地就靠着涑水河,两行洋柿子,三行秦椒,隔着种。河水漫灌过来,干裂的土地吃水,圪嚓嚓乱响,水头

子像蛇行吱溜溜铺过地面。集体化时也有自留地。高头村,种秦椒的家户还是多。一家只有几分地,种一片秦椒。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分地以后,高头村的农户又开始种菜,务秦椒。有了点规模,大一点的菜贩子也会在高头村设一个点。大队原来旧址都废了,他们就在老大队的地方,收拾几间旧房子当仓库,安起一台粉碎机,他们还是要制作秦椒面,批到他们的商路去。

八十年代的红火没有能持续多久。十多年后,①高头村的乡亲就面临一场严峻抉择。南方那些爆辣的辣椒一路北伐,攻城略地,很快挤占了每一个犄角旮旯。是啊,它那么竦,以一当十,谁还需要这些微辣中辣的同类呢 一角放下去,一锅子全辣得吸溜吸溜,谁还有心思慢慢品味高头村秦椒留在唇齿间的香呢

我最后一次看到高头村的秦椒,是在永孩叔的承包地。

永孩叔老两口正在地里。土地承包,分下的地块都很小,一绺一绺的,永孩叔的秦椒地也就四五尺宽,种三行秦椒。

②还是那老牌的垆土地,还是那一二尺高的蔓苗。青绿的枝叶,枝干上的脉条渐渐老粗了。秦椒角垂下来,大多已经红透,还有绛红,颜色没有转全,有晚绿的,不多了。黄下来的,已经蔫了,那是虫伤角。他们一律老老实实下垂,一苗秦椒,一束一束的果实,眼看到了收获的季节。

第二年我再回去。永孩叔也不种秦椒了 村里人说,你到前巷去看看,下坪那边还有一家。

③到了地头看见一片秦椒地,仿佛看到了久别重逢的亲人,好想一把扑到他的怀里。定睛再看,那是一片朝天椒。

火红的尖角,是辣椒群里的矮个子。短短的,一把一把丛生,向着晴天,向着阳光撒泼。朝天椒不需要枝叶遮掩,它冲开枝叶,露出赤裸的肉身。和我们的秦椒相比,它大概不喜欢遮蔽,很开放。

④从南到北,它一路掩杀过来,无所不至,攻无不克。

这个世间的吃食调味,有大路货,比方说北方面食,南方米饭;有通行南北畅通无阻的,到哪里都受用;也有某一种吃法,只在一县一乡,或者某一个狭小的地理区域流行,我们权且叫它小口味吧。老家常说,不信猫儿不吃生姜。芥末蘸糖,就好这一口。在老家,这种饭食很多。比如荣河蒸策,白菜芹菜叶子拌面蒸了,菜面上摆上红烧的肥肉片子。说他光景不好,菜里摆着肥肉;说他光景好,肉片下面就是野菜。这大约也就是穷家偶尔吃肉留下的习惯做法吧。还有凉粉饸饹。一碗面,碗底一份饸饹面,上面益上漏条凉粉,米醋芥末。大概也就是所谓的混搭,日久积习。高头村的秦椒,大约也是这一带的一种小口味。他们喜欢微辣中辣,醇厚酽香,带一股子泥土滋养的本地的辣。这滋味,和他们的舌尖一拍即合。即使走出去,它也是靠着这一点独特。

可惜这些年,口味也开始大一统。商家笃信嬴家通吃,口味也出现了某种强势口味,要占领市场,一统天下。一些小口味,越来越遭到碾压埋没。你就说西瓜吧,我小的时候,有淡绿皮的枣花瓜,突出道道的黑崩筋,有白皮白觚白籽的三白瓜,有小个红籽的小籽瓜。现在呢 都是那种篮球—样圆,黑一道绿一道的花绿皮子,走遍全圆,哪里都是它。统一,就是单调。应该保持口味的多样性,哪怕它有些刁,有些怪,有些挑拣。高头秦椒不该绝,应该给那一块地域乡亲留下一点小口味。

我于是在心底暗暗地责骂了一句:去你的吧,辣椒也有殖民主义!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写高头村秦椒的辣味不同于湖南的朝天椒,秦椒的辣味自有一种醇厚,被称为“特异的至味”,体现了作者的自豪感。

B.八十年代以前,高头村的秦椒远近闻名,这也是作者引以为傲的事情。但进入八十年代后,秦椒就被南方的辣椒取代了。

C.“我”在永孩叔地里摘秦椒,婶子“瞟”的动作生动传神地传达出她的心理:秦椒数量不是很多,不愿让“我”摘得太多。

D.作者通过描写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饭食如荣河蒸菜、凉粉饸饹,强调了“小口味”的重要性,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和突出。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语句①中的“严峻”一词,表明村民放弃种植秦椒时,内心经历了激烈的斗争。

B.语句②连用两个“还是”,表明当时高头村各方面变化很小,秦椒得以保留。

C.语句③写出“我”想见到秦椒的急切心情,与后面的失望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

D.语句④采用比拟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朝天椒代替秦椒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

8.怎样理解最后一段的含义 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

9.班级读书小组要求从“语言的特色”角度,为本文撰写语言札记。请分条列出你的写作要点和依据。(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武侯问曰:“愿闻治兵、料人、固国之道。”

起对曰:“古之明王,必谨君臣之礼,饰上下之仪,安集吏民,顺俗而教,简募良才,以备不虞。昔齐桓募士五万,以霸诸侯;晋文召为前行四万,以获其志;秦缪盟陷陈三万,以服邻敌。故强国之君,必料其民。民有胆勇气力者,聚为一卒;乐以进战效力,以显其忠勇者,聚为一卒;能逾高超远,轻足善走者,聚为一卒;王臣失位而欲见功于上者,聚为一卒;齐城去守,欲除其丑者,聚为一卒。此五者,军之练锐也。有此三千人,内出可以决围,外入可以屠城矣。”

武侯尝谋事,群臣莫能及,罢朝而有喜色。起进曰:“昔楚庄王尝谋事,群臣莫能及,退朝而有忧色。申公问曰:‘君有忧色,何也 ’曰:‘寡人闻之,世不绝圣,国不乏贤,能得其师者王,得其友者霸。今寡人不才,而群臣莫及者,楚国其殆矣!’此楚庄王之所忧,而君说之,臣窃惧矣。”于是武侯有惭色。

(节选自《吴子·图国》)

材料二:

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时,民乱而不治。是以圣人列贵贱制爵位立名号以别君臣上下之义。地广,民众,万物多,故分五官而守之;民众而奸邪生,故立法制、为度量以禁之。是故有君臣之义、五官之分、法制之禁,不可不慎也。处君位而令不行,则危;五官分而无常,则乱;法制设而私善行,则民不畏刑。君尊则令行,官修则有常事,法制明则民畏刑。法制不明,而求民之行令也,不可得也。民不从令,而求君之尊也,虽尧、舜之知,不能以治。明王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按功而赏。凡民之所疾战不避死者,以求爵禄也。明君之治国也,士有斩首、捕虏之功,必其爵足荣也,禄足食也。农不离麈者,足以养二亲、治军事。故军士死节,而农民不偷也。

(节选自《商君书·君臣》)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是以A圣人列B贵贱C制爵位D立E名号F以别G君臣H上下之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简,指挑选,与《谏太宗十思疏》“简能而任之”中的“简”含义相同。

B.卒,古代军队的编制,一百人为卒;也指步兵。文中指的是前者。

C.缘,指遵循、按照,与“缘木求鱼”“缘情体物”的“缘”含义都相同。

D.死,指为……而死,与《陈涉世家》“死国可乎”中的“死”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起以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三个国君都招募勇士才成就功业的事例,论证了强大国家的君主只要对内修文德、行仁政就能战无不胜。

B.武侯曾经和群臣商议国事,群臣的见解都不如他,武侯因而面有喜色。为此,吴起借楚庄王的例子对武侯加以讽谏,让武侯面露愧色。

C.材料二中,作者指出了君臣等级制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强调君王要得到民众的尊崇,政令才会畅通;臣子为官清廉,社会才会稳定。

D.如果在战斗中,士兵有斩得敌人首级、抓获俘虏的功劳,那么明君不能无动于衷,一定要奖赏士兵,给予其足够荣耀的爵位和充足的俸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寡人不才,而群臣莫及者,楚国其殆矣!(4分)

(2)法制不明,而求民之行令也,不可得也。(4分)

14.对于君臣关系的看法,两则材料有何异同 请简要概括。(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正月崇让宅①

李商隐

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

先知风起月含晕,尚自露寒花未开。

蝙拂帘旌终展转,鼠翻窗网小惊猜。

背灯独共余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②。

【注】①崇让宅:李商隐岳父王茂元的住宅,李商隐夫妻二人曾居住于此。本诗作于李商隐的妻子去世后。②起夜来:古曲名,其词表现 子思念丈夫到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连用“密”“重”“掩”“深”“迥”这几个词形容崇让宅里封闭、荒凉的景象。

B.“风起”“露寒”“花未开”承接诗题的“正月”,用阴冷的环境暗示内心的悲凉。

C.颈联以静衬动,正是室内环境的凄清冷寂,才听得见蝙、鼠发出的微细声响。

D.这首诗写出诗人悼念妻子的悲痛心情和复杂的内心活动,笔触细腻,情真而深。

16.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在评价杜甫的《月夜》一诗时说:“心已神驰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李商隐的这首诗也有此特色。请结合诗歌尾联对此加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采摘花草赠给远方之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如《涉江采芙蓉》中“ ”两句就以问答的形式写出了这种现象。

(2)《种树郭橐驼传》中一些所谓的爱树忧树者与郭橐驼的做法不同,甚至出现了“ , ”的极端做法。

(3)人不能盲目自大,当别人夸奖你的专长时,你可以用《师说》中的“ , ”两句来表达你的谦逊。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本题共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在鲜花盛开的日子里,面对翩翩的蝴蝶,有人抛出了一个前所未闻的问题:“如何给蝴蝶量‘体溫’ ”对这个问题,科学家早就上了心

科学家发现蝴蝶需要通过晒太阳等方式保持温暖,在太阳的照射下,它翅膀的温度会随之发生变化。但 ① ,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蝴蝶翅膀的热容很小,用直接接触的测量方法很容易改变它的温度,导致测量不准确。用红外线热成像进行非接触测量,蝴蝶翅膀在红外线中呈半透明状,普通的热成像仪根本 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对蝴蝶进行了红外高光谱成像,最终确定了它的翅膀各部分透射、反射和发射红外光的情况。

通过分析,科学家得出蝴蝶翅膀上准确的温度分布。令人惊喜的是,蝴蝶的翅膀不但有温度,而且控温有方。当被模拟阳光的光线照射时,它的“活组织”部分相比周围“死组织”的温度总是低一些。原来,蝴蝶翅膀的表面生长着一层细小的鳞片,这些鳞片有调节体温的作用。每当气温上升或阳光直射时,鳞片会自动张开:以缩小阳光的辐射角度,从而减少对阳光热能的吸收;当气温下降时, ③ ,紧贴体表,让阳光直射鳞片,从而把体温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19.文中说蝴蝶的翅膀“控温有方”,此“方”是什么 请用一句话概括,不超过50 个字。(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 题。

农历春节过后,我回到祖居的乡村老屋。站在这个给我留下拥挤、留下热闹印象的祖居小院里,心里竟然有点酸酸的感觉。

架在火炉上的水壶发出噗噗噗的响声。沏上一杯上好的陕南绿茶,我坐在近20年曾经坐过的藤条已经变灰的藤椅,抿一口清香的茶水,瞅着火炉炉膛里炽红的炭块,耳际似乎萦绕见过面乃至根本未见过面的老祖宗们的声音。嗨!你早该回来了。

第二天微明,我搞不清是被鸟叫声惊醒的,还是醒来后听到了一种鸟的叫声。隔着窗玻璃望去,后屋屋脊上有两只灰褐色的斑鸠,在清晨凛冽的寒风里,一点头,一翘尾,发出连续的咕咕咕的叫声。哦!催发生命运动的春的旋律,在严寒依然裹盖着的斑鸠的躁动中传达出来了,我竟然泪眼模糊起来。

2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根本”与文中加点的“根本”,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这里的落后面貌得到了根本改变。B.这话我根本就没说过,这纯属子虚乌有。

C.应当从根本上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D.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改为“在清晨凛冽的寒风里,点头翘尾,发出连续的叫声”,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曾国藩《冰鉴》有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意思是说,去掉稻谷的外壳,就是没有多大用途的谷糠,但稻谷的精华———米,仍然存在着。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福建百校联考高三正月开学考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D(3分)

【解析】“主要因为考古学者们扩大了考古勘探范围”错误,缺少文本依据。

2.【答案】A(3分)

【解析】因果关系有误、安特生“采用了地质学方法在仰韶村进行考古发掘”不是受欧洲中心主义思潮的影响,而是因为他不是专业的考古学家。

3.【答案】C(3 分)

【解析】“专门用于汲水的小口尖底瓶”错,由原文“小口尖底瓶——通常被认为是汲水器,人们从中检测出谷物发酵酒残留”可知,小口尖底瓶并不是专门用于汲水的。

4.【答案】①安特生认为“仰韶村只有仰韶文化一种类型”,尹达的研究表明“仰韶村遗址实际上包含仰韶和龙山两种文化类型”;②安特生认为“仰韶文化是从中西亚传播而来”,梁思永的考古发现“殷商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三个文化层,互相之间有着清晰的地层叠压和先后承继关系”;③安特生认为“甘肃青海史前文化早于中原仰韶文化、是仰韶文化从中亚西来的中转站”,夏鼐“发掘当年安特生发现的甘肃齐家坪遗址时”,发现齐家文化晚于仰韶文化,齐家文化不可能是仰韶文化从中亚西来的中转站。(每点2分,答出两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思想观点.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从原文来看,安特生对仰韶文化的不当判断主要有“仰韶村只有仰韶文化一种类型”以及“仰韶文化西来说”。尹达的研究表明“仰韶村遗址实际上包含仰韶和龙山两种文化类型”,推翻了安特生的判断;梁思永的考占发现表明“殷商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三个文化层,互相之间有着清晰的地层叠压和先后承继关系”,说明“仰韶文化不足从中西亚传播而来”;安特生认为“新疆、青海、甘肃地区是仰韶文化从中亚西来的中转站”,夏鼐的发现表明当年安特生发现的甘肃齐家坪遗址的齐家文化晚于仰韶文化,不可能是“中转站”。

5.【答案】①制定详细而具体的考古计划;②多渠道利用先进的考古技术,提高考古的技术含量;③学科互动联合,提升考古的学术价值。(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作答本题时,首先,要审清题意;然后,结合题目要求,筛选相关信息。相关信息主要集中在材料二;在此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加以简要说明,形成答案。

6.【答案】B(3分)

【解析】“但进入八十年代后秦椒就被南方的辣椒取代了”错,根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分地以后,高头村的农户又开始种菜,务秦椒。有了点规模”分析可知,八十年代还有一段时间秦椒的种植是有一定规模的,

7.【答案】B(3 分)

【解析】“表明当时高头村各方面变化很小,秦椒得以保留”理解不当,根据文意可知,当时高头村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只是在永孩叔家的地里保留了这一点秦椒。

8.【答案】①“暗暗地责骂”表现了作者对南方朝天椒代替秦椒的“厌恶”;“殖民主义”形象地写出朝天椒取代高头秦椒的气势和现实,②全句表达了作者对秦椒被取代的失落、无奈和愤懑之情以及对秦椒的怀念。(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首先,要研读题干,明确答题要求;然后,抓住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如“暗暗地责骂”“殖民主义”,再思考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最后进行概括。

9.【答案】①运用了口语,亲切自然。例如文中“一锅子全辣得吸溜吸溜”极具口语化,写出人们在吃南方辣椒时被“辣”的模样;②多用修辞,生动形象。文中多用比喻、比拟等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例如“像一场苦口婆心、句句刺痛又回味绵长的对话”采用比喻修辞,写出秦椒辣味的独特。③句式灵活多变,多用短句,读来富有节奏感。例如文中第二段“你到集镇上去,有卖秦椒的,问哪里的,高头的,干是放了心”采用了短句形式,既有口语色彩,也富有节奏感。(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语言特色的能力。由原文“吸溜吸溜”等语句,可知本文运用拟声词,极具||语化;由“高头村的辣椒,没有那么性子暴。像一场苦口婆心、句句刺痛又回味绵长的对话”等语句,可知本文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手法:由“你到集镇上去,有卖秦椒的,问哪里的,高头的,于是放了心”可知,本文句式灵活多变,多用短句,读来富有节奏感。

10.【答案】C D F

【解析】句中“列贵贱”“制爵位”“立名号”是三个并列的句子,因此分别在 C、D、F处断句。

11.【答案】C(3分)

【解析】“缘木求鱼”中的“缘”意思是“攀援”;“缘情体物”中的“缘”意思是“因”。

12.【答案】A(3分)

【解析】“强大国家的君主”理解不当.文中“强国之君”应该是“想使国强大的君主”,即发奋图强的君主;“只要对内修文德……战无不胜”表述绝对化,曲解文意。

13.【答案】(1)现在我没有才能,而群臣还不如我,楚国真危险了!(“不才”“及”“殆”各 1分,句意1分)

(2)法令制度不明确,却要求百姓服从法令,那是不可能做到的。(“不明”“求”“行”各 1分,句意 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1)不才:没有才能;及:如,比得上;殆:危险。(2)不明:不明确;求:要求;行:服从。

14.【答案】①同:都认为君巨应等级分明,严守君臣间的礼节;(1分)②不同:材料一还认为,国君应当任用贤臣,如果臣子不如君主,国家就危险了;材料二认为必须突出国君的尊严。(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言文思想内容的能力。作答本题.要在准确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找准关键信息区间,提取核心信息,最后简要概括即可。

15.【答案】C(3分)

【解析】应是以动衬静,这首诗意在写出环境的凄清冷寂,因此用蝙、鼠发出的声响衬托环境的冷寂。

16.【答案】①诗歌尾联是说,诗人想到亡妻,想象着自己正与亡妻共语,而亡妻此时也不自觉地唱起《起夜来》的曲子,表达对诗人的思念。②明明是诗人思念亡妻,而诗人却说是亡妻思念自己,思念之情从对方写起,③使情感更加沉痛,更见出作者的忆念之深沉,思情之惨苦。(共6分,诗句解读2分,手法分析2分,表达效果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首先要梳理清楚浦起龙对杜甫《月夜》的评价,实质就是“从对方写起”。然后从这个角度对本首词尾联进行分析,指出尾联如何运用这种艺术手法以及艺术效果如何。

17.【答案】(1)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2)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摇其木以观其疏密

(3)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每空1分)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内容分别出自《涉江采芙蓉》、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和韩愈《诗说》,都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篇目。学生应理解情境,再联系相关篇目的内容作答。

18.【答案】①真的要给蝴蝶量“休温” ②无法得出准确的结果 ③鳞片自动闭合(每处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衔接连贯能力、第一空.根据前后文字,可以填写“真的要给蝴蝶量·休温’”;第二空,根据前后语境,可以填写“无法得出准确的结果”;第二空,根据前面语境,可以填写“当气温下降时”。

19.【答案】蝴蝶翅膀表面的细小鳞片随着气温的升降而自动张开或闭合以控制体温。(“蝴蝶翅膀表面的细小鳞片”1分,“气温的升降”1分,“自动张开或闭合”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语意的能力。第三段中,蝴蝶通过“翅膀的表面生长着一层细小的鳞片”来控制体温,气温升高,鳞片张开;反之,鳞片闭合。据此可以组织容案,注意字数的限制。

20.【答案】B(3分)

【解析】A 项,副词,彻底;B项,副词,本来,从来;C项,名词,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D项,形容词,主要的,重要的。

21.【答案】我坐在曾经坐过近20年的藤条已经变灰的藤椅上(每修改正确一处得2分,全部修改正确得4分,其他修改方法正确亦可)

【解析】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近20年曾经坐过的”语序当,应改为“曾经坐过近 20 年的”;二是成分残缺,应是“坐在……上”,句末加“上”。

22.【答案】①原句将两个动作独立成句:形成两个短句,句了更有节奏感,与原文表达的意思更贴合;②能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强调斑鸠“点头”“翘尾”的动作,使描写更有画面感。③原文使用拟声词“咕咕咕”,更加生动形象地写出斑鸠的鸣叫。(每点2分,答出两点得 4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正确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先弄清楚原句在语序、句式和表达重心等方面的特点,再结合改句和原句的不同之处选取赏析的角度,最后组织答案即可。

23.【写作指导】曾国藩的这句话说的是谷子,但实际是一个比喻,“谷”可看作是“人”的喻体,那么“糠”就是人外在的东西,而“米”就是人内在的东西,如意志、学识、个性、修养、气质、体能、才干、地位、社会阅历等多种因素,是人的内在精神状态。这句话我们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识人不能只看表面,要形神结合、观表察里;二是,对一个人来讲最重要的是内在的东西。据此我们可以有多重立意。

【参考立意】①抛开表面,注重内涵;②不识他人真面目,只缘未曾分表里;③提升内在,成就自我。

高三开学摸底考试一般考什么内容

高三开学摸底考试一般考的内容:高一高二的所有知识点、考试形式、难度水平、知识点比例。

1、高一高二的所有知识点:摸底考试会涉及高一和高二所有学科的所有知识点,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

2、考试形式:摸底考试一般采用与高考相同的考试形式,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三门科目采用单科考试的方式,其他科目采用综合卷的方式进行考试。

3、难度水平:摸底考试的难度水平一般与高一和高二期末考试的难度水平相当,不会涉及特别复杂或高级的知识点。

4、知识点比例:根据各个学科的不同,高一和高二的知识点在摸底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也会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