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过目图画,入耳诗料
推荐文章
2018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过目图画,入耳诗料
袁 清(80年代的江苏考生)
摘要:从“花自语,鸟有语”中,立意“生态文明”的这一“横轴”。由笔者家乡的“条子泥”的生态切入,诠释“增与减”、“重与轻”的思辦观点,而后的《寂静的春天》的警示,以及“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李约瑟之问”一一铺陈,层层递进。
文章的“纵轴”则由“语”、“语境”、话语权”支撑。则用“注释”、“思想体系”、“哲学思想”来阐释,最后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继承和重要的发展了马克主义思想做文章的点晴升华。
“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这是《逸周书•大聚解》里,一段人类对自然生态关爱和态度的精彩注释。
“蓝天、白云、森林公园、风车屹立在海堤的沙滩上,鸟语花香,幽漾雅懿。远处望去,娇艳阳光照耀下,像片片鱼鳞铺在水面。”这是去年国庆期间回家乡江苏东台条子泥里上见到的一幕。正所谓,我言红日胜春潮,天连水尾水连天。
家乡的绿色之美,是这个国家正在践行生态文明革命的映照。“增与减”、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铮铮壮言; “重与轻”,勾画出“没有‘休止符’只有‘冲锋号’”改革“再出发”。
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carson),1962年写下了 《寂静的春天》一文,痛斥化学工业给自然生物链带来的破坏。而近年来“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向这个世界发出的生态宣言。生态改变着世界的发展观,绿色赢得了世界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语境”。
无论是《论语•述而》中的“钓而不网,弋而不射宿”,还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表达,中国古人历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晚清学者李渔笔下的“过目之物,尽是图画;入耳之声,无非诗料”是这种哲学的隐喻。
英国学者李约瑟曾经说:“从公元1世纪到公元15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中国人在应用自然知识满足人的需要方面,曾胜过欧洲人,那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呢?”这便是著名的“李约瑟之问”。
“李约瑟之问”或道出了近代中国科技、社会的镜像。“李约瑟之问”至少给了我们包括世界发展的一个启示:世界发展或面临多次数、全方位路径、多维度、全要素生产关系的协调。毫无疑问,生态绿色文明的建设,正是寻求“人与自然、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解决之道。
一个月前的5月5日,乡友、世界有影响的雕塑家吴为山,在德国特里尔市为他精心创作的《伟大的行者——马克思》雕塑揭幕。在吴为山看来,“行者”的“走出去”,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精神推动着人类文明进程,而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
当下生态中国的“话语体系”,已所厚植出生态的“高质量发展”的“政治学”思考,体现出集约内涵式的“经济学”,有着崇尚“文化学”的健康、平等、协调、共享、共存的多种文化的互补与渗透,反应出调节自然-技术-社会关系“社会学”的原理,还有着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底蕴。
上个月中央首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我看来,它是人类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是人类社会及其文明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理念变革、发展洞见和科学预见。它还适应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新的历史发展,向前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为马克思主义补充了面向二十一世纪新原则。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观”新的理论和实践境界,为作为人类社会崭新文明形态的生态文明建设首次确立了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实践论和方法论,是标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丽中国梦的重要旗帜,是建设人类共有生态系统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而它必将赢得中国已启“新工业革命”的思想权、话语权,也必将谱写出人类文明发展的壮丽史诗
作者介绍:袁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环球财经》专栏作者、北京大学互联网+与资本运营课题专家组成员、全国总工会中工网特约评论员、和讯网财经评论作者、时代新光管理咨询创始人、营销界“软营销”、“营销心学”的创建者,服务包括央企在内的20家企业的战略、品牌、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