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超有用的高考文科逆袭攻略
推荐文章
高考文科逆袭的方法
我们要明白我们目前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我想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声音。那就是考上一所好的大学。
很多人认为,自己在高中期间,沉下心来,一心一意的学习。那么必定会成功。
这些看法,并不一定是正确的。
我想大家身边有一些例子。为什么有些同学高一高二甚至高三不怎么死学习,最后还是考的比自己要好呢?
为什么有的同学,不分昼夜的学习,甚至有的复读一年还是考一样的分数呢?
我想这些一定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学习和考试并不是一定相关联的。在数学中的看法就是非充要条件。
有的人自学一个月最后考试能做到不挂科,甚至是高分。
有的人不旷课,踏踏实实做笔记,却不能拿高分。
这些是为什么?
有的人会懂得怎么样考试。而有的人不懂得怎么样考试。而只会学习。
第二个要求,也就是我们要做到两个词,“踏实”“勤奋”
比如天才发明家爱迪生,如果没有勤奋的汗水,他也不能随随便便发明出电灯。我想吧里面的绝大多数人,都不是像爱迪生那样的人。但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成功。
有的人明知道自己不如别人,还天天上网上贴吧。寻求各种动力和方法,却最后自己不去付出实际行动的人。最后走向了失败。
我想取得成功。要想逆袭,并不是你仅仅有雄心壮志,而不付出实践。
真正的胜利者,是那些踏实努力的人。
第三,我们要明确定位。我在高二的时候曾经给自己一个目标就是考985高校,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在我们学校几乎很少有从应届生考上的。
我当初给自己每科的目标是语文110数学130英语130综合250加起来已经有620了。
但仔细想想,这些标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简直是痴人说梦。并且实践起来太难。我当时的成绩是怎么样的呢?
语文徘徊在90分到100分数学100到110英语80到90综合180到200
但最终第二次高考时。我数学英语总分甚至超过了270。
最后回头想象,这些标准说很难也很难,说简单,那自己就不是一般人了。呵呵!
但是为什么我最后达到了呢??这就是我想说的最后一个观点
高考,拼高分哪些科目更重要。
文科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数学英语。可以直接了当的说,数学英语总分拿不到240那考一本很难很难,(这里说的是高考大省一些省除外)。至于语文我想除非你语文功底特别好的人,一般来说语文能考100就是差不多了。至于神马随便120的那我就呵呵了。至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很难的事情。
文综呢?当然文综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拿分,假如别人考150你考260的话那你就完爆他了。但是文综能考考到260以上的。全省有几个????但是文综考到150分的那就是丝级别的了。
所以说文科想要拿高分,必须要学好数学。英语。
这就是我给大家提的几点要求,好了闲话不多说,步入正题
正因为文科性质的特点楼主最先开始谈谈数学的攻略
其实,数学的攻略是最难的。怎么说呢?数学这个学科不像其他学科他必须要通过大量的刷题来吸收精华的知识点,并且不断的刷题,吸收。甚至总结。(也就是会浪费大量的时间)我们老师说过要想数学成绩好,必须要用题海。当你某一天在题海里面淹死了那么你的数学就差不多了。其实这些话,一点也不假,但也不一定全对。
文科差生如何逆袭?
地理的人文地理简单,自然地理难,尤其是自然地理的计算题。文科生应当重视人文地理,如果地球运动的计算题实在不会的考生可以止咳放弃。因为就算考出来也就是8分,不要耗费太久的时间。考生打开买到的图册,先看世界地理。因为相比人文和自然。世界地理更容易让人有兴趣。世界地理看完之后看人文地理然后再看自然地理。这个也是有顺序的。先看自然灾害,再看地球上的水、地球上的陆地。最后看宇宙中的地球和地球运动,然后做练习题。
历史首先一天先背课本两个单元的知识点,然后多做题,再答历史答题的时候,有一种题是同意材料中“……”这个观点,不能说我同意这种观点,必须要把具体的观点抄下来。然后要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写小论文,这样会给老师的感觉是你头脑里很清楚。政治上:怎样怎样,然后一个醒目的分号,经济上怎样,分号,文化上怎样。这种格式在答题卡上是很占优势的。
政治选择题的计算题如果时间不够就舍弃。文科考生可以先历年选择题做一遍,遇到排除的时候大胆用逻辑学定律解决问题,而且看题的时候注意看后半句。把你做错的题目的答案解析抄在本子上,去掉其中重复的和过于简单的部分,看看这些结论然后去做新题。答题的时候注意格式,比如说体现了,发展了,巩固了什么,同时高考政治需要考生多看时事新闻。
文科生逆袭高考励志案例
几乎所有认识孙宇晨的人都觉得,他考入北大是个奇迹。
2007年2月,他因获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而参加北大自主招生面试时,面试官甚至不知道他所就读的惠州一中位于哪个省份。
在这所在他之前从未有人考入过北大的学校里,他原本是理科生,但因物理成绩始终徘徊在二三十分间而不得不改学文科。此后,他的成绩有所好转,但直到高三上学期结束时,仍然排在全年级100名开外。
大一时,他在《萌芽》杂志写下《一道论证题》,试图向人们证明“高中可以用一年的时间弥补任何的遗憾,只要你下定了决心”。他在文末留下自己的通信地址,邀请中学生和他一道证明这道题目。文章发表后两年多里,他收到了接近1万封信件。
而如今,他即将以北大历史系总分排名第一的成绩结束4年的本科学业。
沉浸于文学世界不可自拔成绩在全班稳居倒数前十
整个中学阶段,孙宇晨从来都不是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好学生”。初中时他就读于一所寄宿制学校,他对3年初中生活的记忆,大多与网游有关。为了玩网游,他常常装病回家休息,晚上趁父亲熟睡后溜去网吧,再在清晨父亲睡醒之前赶回家。
中考前他突然“觉醒”,用功学习了半年,跌跌撞撞地考入了惠州一中。
进入高中后,他对网游的热情骤减,因为他发现了新的兴趣点小说。受在大学中文系任教的父亲影响,他接触了王小波的作品,并因此开始疯狂阅读各类小说。他说:“沉溺于小说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有一个引诱者,我的引诱者就是王小波。”
在王小波“时代三部曲”的“引诱”之下,他整日沉浸于文学的世界中不可自拔。他如此形容自己的高一生活:
“将课表里的中英数政史地全部改成小说或者是文学;整天待在图书馆不出来;考语文的时候,花半个小时做作文的题目,然后花两个小时写一篇3000字的作文交上去,然后就被打了个10分;花一个星期的时间蹲在图书馆写实验小说,写好交给大家评判,只要有一个人说不喜欢就烧掉,如果大家都喜欢就投稿,然后石沉大海;早上的早读全部改成诗歌朗诵,在全班嘈杂的背古文环境下,举起白话诗的大旗……”
与这种率性洒脱相伴随的,是考试成绩的红灯高挂。这其实在所难免除了班主任的英语(论坛)课不方便逃课外,其他大部分时间他都在图书馆看小说。全班48个人,他的成绩“稳居倒数前十”,老师们对他的期望是“保惠大(惠州大学)、冲汕大(汕头大学)”。
那时的孙宇晨认为,应试教育和文学理想是对立的,因为二者的根本性质不同,一个是以机械的速度训练为根本,一个要以才华为根本。在他看来,接受“全面平庸”的应试教育近乎“奇耻大辱”,“有限的时间与精力无法覆盖诸多不擅长的学科,数学对于一个专于文史的人来说,真可谓是惨痛的悲剧。”他因此而并不在乎考试成绩,即使全科挂红灯也无所谓,只是害怕让父母知道,“因为他们已经不好意思打我了,毕竟我已经长得比他们还高”。
必须纵身跳入应试教育的河水中尽管也许会将棱角冲刷干净
带着二三十分的数学、物理成绩,孙宇晨在高二时不得不选择转为文科生。此时的他发现自己已不再像高一时那样不带任何功利性地“为了看书而看书”,而已经开始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他坚信自己有着过人的才能,而身边的很多同学却“不知道这世界上除了做题还有何物”。
但现实却不断地给他挫败感,“400多分的成绩,我连自我安慰的理由都找不出”。
他觉得应试教育总有些使他“备感耻辱”的等级化仪式和细节:按照学校规定,考试时的座位顺序要按照上次考试的排名依次排定,他所在班级的教室是第一考场,而他每次考试都要提着书包“灰头土脸”地挪至第三甚至第四考场。
一次考试时,他看到以往一直排在年级前五的同班女生也到了第三考场,他便有点幸灾乐祸地去讥讽她,但那个女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我上次考试期间生病了,英语没考。”
强烈的碰壁感使他开始考虑与常规的升学之路彻底决裂,他开始想办法给自己找一条出路,一条不是高考(微博)的出路。那时的他觉得,参加高考是对应试教育的妥协,“是一种相当可耻的行为”。他坚信自己的才华能让自己通过一条不用参加高考的路径,进入理想的大学。
带着极高的期望,他先后报名参加了第八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和北京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结果却黯然落选。这对他产生了极大的打击,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必须纵身跳入应试教育的河水中,尽管它也许会将我这块石头的棱角冲刷干净”。
他为自己定下五项要求:第一是把所有与应试无关的书全部搬回家,只留下一本胡适的晚年谈话录;第二是绝对不进图书馆,所有课程一堂都不能缺;第三是收起对老师的爱憎,以获得应试的知识为目的;第四是保证晚自修的时间,3小时积极进行应试训练;第五是制定每天的计划,并严格完成。
带着450分左右的模拟考试成绩和上述五项对自己的要求,孙宇晨进入了高三。他给自己偷偷定下冲刺目标:中山大学,“极限的非分之想”,则是中国人民大学,王小波的母校。
一年时间成功完成从三本到北大的冲刺
孙宇晨执行五项要求的初始阶段,成效并不明显。他觉得在应试教育体系之中,“坏学生”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比“好学生”更多的代价,“众所周知,这年头老师都不怎么愿意帮助后进生。”但他觉得自己已经没有选择,“就像一个人临死的时候,他只想活,没有其他的目的了。”在他看来,到了高三的冲刺期,方法已经是次要的,最关键的是态度和坚持。
渐渐地,他的成绩逼近了600分,但增长势头也就此放缓。他的成绩在590分至600分之间徘徊了很久,他意识到,自己陷入了瓶颈期。在广东省,600分左右的高考成绩将意味着他很有可能无法考上重点大学。
而就在此时,他获得了第九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复试资格。当时距离高考,还有6个月。
老师和父母都劝他不要去上海参加复试,因为这将让他缺课至少两周,对于一个成绩正处于瓶颈期亟须突破的高三学生而言,两个星期的意义似乎不言自明。但孙宇晨觉得自己“理想主义开始重新萌动”,抛下所有顾虑,前往上海参加复试。
事实证明,他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他顺利拿到一等奖,随后的高校见面会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程郁缀和招生办公室主任刘明利看中了他身上的理想主义,给予了他参加北大自主招生的资格,可在高考时于录取分数线下20分录取。而这意味着,若想考入北大,他还需要在剩下的5个月内将成绩再提高50分。
此后令他感到神奇的是,他此前最头疼的英语,从参加完“新概念”后的第一次考试起就彻底冲破了瓶颈此前他的英语成绩从未上过100分,而自那次考试起,就从未下过110分。而其他科目的成绩,也都在稳步提升。
他后来如此解释这种“完完全全的飞跃”:每个人的潜能其实往往是被过低的自我预期所压抑,而过低的自我预期则源于外在制度压迫。他觉得,应试教育的深层次问题在于分数崇拜,强调全面平庸。“在应试教育话语体系中,所谓好学生皆是成绩好的,坏学生皆是成绩坏的,分数评价变成了道德价值判断,人格被分数体系不断否定,破罐子破摔也不足为奇了。”在他看来,恰如其分的“新概念”一等奖肯定,是成功的关键性因素。
在他前进的脚步中,高考如期而至。他最终考出语文115分、数学132分、英语130分、综合146分、历史127分、总分650分的出色成绩,成功完成了从三本向北大的冲刺。
在北大相对更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他如鱼得水。他先习中文,后学历史,成绩稳居历史系第一。他担任北大西学社社长,代表北大赴荷兰海牙参加世界模拟联合国大会,还曾获演讲十佳称号。
下一篇:关于高三家长鼓励孩子的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