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谈恋爱家长怎么办 正确处理孩子早恋的方法
推荐文章
心理咨询案例:临近中考儿子却谈恋爱
健健是我的儿子,今年初三了,马上就要中考了。孩子平时学习不错,可不知怎么得前不久交了个女朋友,玩起了,每天晚上都要打一通电话,周末也会在网上聊聊天。这件事是其他人和我说的,然后在我的逼问下孩子才交代出来的。我很生气,让他不要再和那位女同学来往,还没收了他的手机,断了他的网。孩子就开始和我赌气,也不怎么和我说话了,就在以沉默发泄着他的不满。闹得整个家的气愤都很紧张。
我是怕孩子交女友而影响学习,虽然现在成绩没有受什么影响,可是万一孩子陷进去了怎么办,那个时候可就后悔莫及了。但结果却弄得这个家亲子关系也很紧张,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青少年心理咨询师分析:
,可以说是每个家长的大敌。越是临近中考,家长在这方面看管的就越严,恨不得孩子除了吃饭睡觉,剩余的时间眼睛一刻都不离开书本。这无形当中就给孩子带来了很多无形的压力。
在这个阶段孩子和某位异性关系走的比较近,如果成绩没有受到影响,家长不如不要管的太严,顺其自然吧。青春期的尾声,孩子马上就要成人了,荷尔蒙的分泌、中考压力的迫近,使高三的孩子压抑了不少的压力在心里。他们一方面受荷尔蒙驱使想要接近异性,另一方面通过与异性的聊天来缓解自己当下的压力状况。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家长首先需要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并且可以从此入手,鼓励孩子,如果想要在一起,不妨现在一起努力学习,考到一起去。
由于中考前,无论是从作业量、考试量,还是中考倒计时的日期记录而言,都给学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压力,他们非常需要与异性朋友的聊天、倾诉、关注。如果得到了积极正向的鼓励和帮助,一方面有助于减少孩子当下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也为孩子的学习带来了动力。
所以当孩子和异性的交往如果是正当的积极的,家长不必过多的担心,顺其自然;如果这种交往过度了,引起了孩子情绪上极大的起伏或是学习成绩的迅速下滑,家长就需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提醒各位家长:不要过度地干涉孩子,否定孩子。这个时候孩子最需要的是家长的支持,带着耳朵带着心去听孩子宣泄情绪比制止、事后的一句空话要有用的多。只要孩子自己有目标、有计划,家长只需要提供无声的关注、支持、信任、理解和鼓励就够了。
临近中考孩子谈恋爱不要怕,只要我们把心胸放宽了,那么孩子就会凭着我们对他的信任把一切问题处理好的。
处理你自己的情绪
没有家长愿意看到孩子“早恋”,你由此产生的负面情绪反应非常正常。但是,因为你是成年人了,因此管理你的情绪是你应该做到的了,在你自己没处理好情绪之前,不要和孩子讨论这个问题。
正确看待孩子
孩子的心理发展滞后于生理发展是青春期发育的特点,性发展是孩子的正常发育,这期间强烈的性感觉是不以孩子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如何管理好他们的性冲动,如何与吸引自己的人相处,正是他们不知道的,所以需要家长的教育,因此,这是每个家长的必修课。
调整自己的性价值观
性是正面的积极的,性不是肮脏的下流的事情。管理不好自己的性冲动,不在社会规范允许的情况下表达自己的性需求,才是问题所在。
创造谈话机会
在这一阶段应该多和孩子聊天,注意孩子的思想动向,要避免面对面的气氛紧张的谈话形式,最适宜在慢慢做家务活动之中,谈及此事。还可以安排一些亲子活动,不要刻意的“说教”孩子,而是像朋友聊天一样,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家长不要刻意避免在孩子面前谈“青春期恋情”。其实,家长越是开放坦白的和孩子谈“青春期恋情”的事,孩子越是能打破对“恋爱”的神秘感。
小编推荐:家长如何正确与早恋的孩子沟通
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谈早恋的问题
面对早恋,家长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不能太独断的强烈反对,应该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沟通,要了解孩子真正的感情世界。想想看,一个不了解问题情况的人去给你一些你并不在意的建议,谁会去不假思索的接受呢?所以,解决问题要首先把沟通做好。
沟通是一门艺术,每一个孩子的性格不一样,每一个家长的教育方式也各不相同,在这里不可能交给您一种万用的沟通方式,限于篇幅也不可能为您一一列举。我只能建议您选取在您与孩子这十几年的共同生活中最为平和,最为亲近的沟通方式心平气和的与孩子就这一问题聊聊,进而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如果您原来采用的教育方式多是强压式的,孩子不愿意,或从心理上畏惧将这件事情说给您听,那么您也不用着急,毕竟这是过去的不良沟通方式造成的,现在慢慢进行转变,相信孩子
满足孩子对爱的需求
很多孩子之所以早恋,是因为他们缺少爱,所以拼命地寻求爱。有的家长忙于自己的生意或事业,很迟回家或很少回家,甚至常年在外,孩子得不到关爱;有的家长夫妻关系亮起红灯,冷战争吵,甚至大打出手,孩子成了替罪羊;有的家长很少和孩子沟通,一张口就是成绩长成绩短,孩子心烦意乱。当孩子无法从父母那里获取爱的时候,他们就会转而在其他人身上寻找爱,这时早恋就产生了。因此,当孩子早恋的时候,家长不应该一味指责孩子,而应该反思一下:我给了孩子多少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