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2008年高考:《高考临战策略》之临考复习
推荐文章
1.最后一个月如何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
考前一个月左右,在总结复习全过程的基础上,尤其是在分析模拟考试成绩的基础上,客观地分析自己目前的水准,准确地界定自己的位置,预测通过最后一个月的努力在最后高考中可能发挥出的水平是很重要的。
模拟考试中,发挥正常甚或超常发挥且成绩优异的学生,千万不能麻痹大意,甚至盲目的以为:“**科目、**科目,我还能在高考中提升多少多少分”。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各科中70%~80%的基本点是可以把握的,但还有20%左右的难点,是谁也不能充分预测的,如果懈怠轻敌,好高骛远,而忽略基础,就可能失败。因此,明智的做法是:不浮不躁,稳重求进,坚决夯实基础,及时查漏补缺。
模拟考试中,发挥失常和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也不要就认为天塌下来了,焦虑、压抑、甚至丧失信心,这样不但于事无补,还会影响最后一个月的复习效果。模拟考试毕竟不等于高考,而且各人的具体情况不同,诸如经验、心理承受能力、身体状况、资质潜力等等都会对考试的结果产生影响。应充分利用这最后一个月,调整心态,走出阴影;回归课本,整合梳理,变压力为动力,那么,成绩的复位和提高是完全可能的。
取规范的数次模拟考试名次的平均值,结合学习状态发展的趋势作适当的上浮或下调,对比本校近几年相近名次同学高考的实际情况,就可以比较准确地给自己定位。
2.怎样提高复习效率?
提高临考复习效率的总原则是:以《考试说明》为方向,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为依托,以科学的方法为手段,以健康的身心为保证。
具体要点是:
⑴回归基础,梳理整合。可在教师指导下认真研读比较新旧《考试说明》的异同点,挖掘隐含信息;研读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寻找命题规律与考试热点,使整个复习方向明确,重点突出,变抢时间为比效率。切忌好高骛远,自作主张,盲目蛮干,题海捞针。对《考试说明》中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在全面掌握、回归课本的基础上,对知识和能力网络上的基本点和重点,作进一步强化和固化,使之融会贯通。尤其要对平时训练中暴露出的漏洞和空缺,及时弥补,对症下药,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⑵针对题型,把握技巧。对平时考试和模拟考试中的基本题、典型题和错题,要仔细分析答题要领,答题技巧,要找出解题错因。对各科的解题技巧和规范,要熟练掌握。审题,要抓住题眼和关键词,明白命题意图。答题,文科类的分析题,要踩全得分点,分析要到位;理科类的题目,要有条不紊,步骤规范,不跳步,不丢三落四。
⑶调整身心,张弛有度。“基础再好,发挥不好,心态不好,就会大大地把高考总分往下拉。”是许多高考成功的考生的切身体会。不可否认,一模二模后,有些一时发挥不正常或基础相对薄弱考生的心理有了很大的波动,或焦虑急躁,或忧愁灰心。这对高考取胜是极其不利的。要走出阴影,重塑信心。因为乐观的情绪,必胜的信念,良好的心理,是提高复习效率,取得高考成功的关键。另外,越到最后,越要注意不打疲劳战,不长期开夜车,至少要保持7个小时以上的睡眠。有条件的,中午还要睡上一刻钟到半个小时。
⑷合理膳食,营养全面。保持健康的身体,也是高考复习的基本保证。考生既要多吃鱼、肉、蛋、牛奶等高蛋白的食物,以便提高大脑功能,增强记忆;又要多吃水果蔬菜,甚至补充杂粮,以使身体更好的新陈代谢,保持充沛的活力,提高复习和高考的效率。
3.怎样用好《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准绳,也是我们复习的依据。《考试说明》不仅规定了每年每门科目要掌握的能力点和知识点,而且规定了考试的形式和试卷结构,并附有每科题型示例。
如何使用《考试说明》呢?
⑴了解和熟悉今年的《考试说明》在各科知识点、能力点、考试形式、试卷结构类型、题型题量、试卷长度、难度系数和分值分布等方面的延续情况和变动情况。尤其是各科微调和变动的情况更要了然于胸,给以足够的重视,并在复习中落实。
⑵针对每科的能力点和知识点,一步一个脚印,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归纳概括,构建起相关科目的知识的网络。对《考试说明》中的知识点和能力点,究竟如何处理?是以能力点拉动知识点,还是以知识点敲实能力点,各科各人的做法不同,但一定要居高临下,通盘考虑。
⑶钻研《考试说明》后面的各科题型示例。示例,往往是《考试说明》规定的有关内容和形式的具体体现,诸如知识和能力点的分布情况、题型、题量、分值比例、难度系数等等,它都显现得一清二楚,让人可感可知。更重要的是,示例,多少隐含着高考命题的信息和动向,因此,我们更不能忽视。
⑷以《考试说明》内容和形式为准绳,随时观察和分析各地试卷和模拟试卷。分析各试卷中,体现《考试说明》某一类内容和形式的新题型及这种新题型出现的频率,分析并揣摩体现《考试说明》新精神的原创的新题型,及时敏锐地把握考试的新动向,这也是很重要的。
4.怎样处理好做题和看书的关系?
做题和看书是学习过程中的两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共同目的在于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因此,这“两手”都要抓。
“抓看书”,书要经常看。看书时不能拘泥于死记硬背,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把隐含的知识挖掘出来。问得越多,释疑得越多,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深入透彻,思路就越清晰,遇到问题就不至于茫然,而能一挥而就了。复习阶段,在做大量习题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看书,把知识点温习一遍,理清知识脉络,加深印象,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最后的复习要有一种回归感,就是各科的复习尤其是薄弱的科目的复习要回归到课本,回归到基础上来,查找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理论的不足和漏洞。
“抓做题”,题要经常做。做题不一定要多,关键在于“精”。通过做题,加深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发现自己在知识方面的漏洞、能力方面的缺陷,再及时回归书本,有针对性看书,就会发现当初看书时没有注意到的地方,就能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
一般说来是想看书后做题,在做题中落实和运用课本知识。
5.复习时间不够用怎么办?
高中总复习注重效率和方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复习要有计划性。除了一张学校安排的课表外,还应有一份自己安排的课余的时间表,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每周课余时间的学习课表,做到什么时间该做什么心中有数,才不会造成顾此失彼。这种计划性的安排应与相关科目的教学保持一致性,但千万不能被相关科目的頻繁考试打乱阵脚。被动的应付平时的小测验,也就无计划性可言。
第二,复习要有的放矢。这里的“矢”一指考试说明规定的相关知识点,二指自己的薄弱科目或某科目的薄弱环节。复习时可先进行系统的单元练习,第一轮结束后就应着重整套题、整份试卷的练习。训练后注重错误的搜集和分析。
第三,复习要有系统性,应理清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体系,并努力构建相应的解题思路和技巧的网络。回过头来重新系统复习具有典型意义的例题、易错题,抓住这些题目的切入点,归纳这些题目的命题立意和命题手段,概括解题的基本思路,是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
6.备考中成绩波动怎么办?
备考中出现成绩波动,大可不必神经紧张。考试成绩总会出现一定幅度的波动。我们追求的稳定,实际上也就是维持小幅波动,避免大幅波动。只要不是落差悬殊,就属正常现象。所以,首先我们得以一颗平常的心态,来看待成绩的波动,不因成绩的出奇理想而沾沾自喜,迷失自我;也不因成绩的一是下滑而丧失信心,怀疑自己。其次,反思总结,找出波动的原因。小幅波动要总结,大幅波动更要总结。总结出得失,总结出提高。究竟是作息缺乏规律性,导致考试状态有起伏;还是知识、能力方面尚有缺陷,对口的考出成绩,不对口的成绩一落千丈。若是前者,及时调节自己的生物钟,形成作息规律,养足精神,保持状态;若是后者,及时查漏补缺,进一步巩固完善和提高,另外,用一个本子专门收集错题,同时记下考试的一些感悟、注意事项,以便指导下次考试的做法有着非常的价值,应该一试。其实,成绩波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理随之波动,无法正视问题的存在。
7.怎样看待模拟考试成绩?
首先,要重视。为什么?
⑴因为模拟试卷,无论从内容到形式,诸如所考的知识点、能力点、题型、试卷的结构长度、难度、分值比例等,尤其是新的题型,都是各地出卷人,依照《考试说明》的要求,精心研究创制的,它有一定的权威性模拟性和导向性。
⑵模拟考试不仅是高考的彩排,即让考生全方位的感受高考的气氛,而且能有效地检测出考生高考复习中掌握基础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全面情况,暴露出他们在各科的漏洞和不足。这样为最后一个月的复习,提供依据和教训,指明了各人复习的主攻方向,以便到真正的高考时,能再上一个台阶。
其次,又不能太看重。为什么呢?
模拟模拟,毕竟只是高考的演练,还不是最后的冲刺,最终的结果。模拟中暴露的一些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最后一个月的针对性复习来调整、磨合、补救。因此高考主动权还是掌握在考生自己手里,。
所以,在模拟考试中,发挥正常或超常的学生,在今后的一个月内,大不可因为模拟成绩还可以就骄傲自满,忘乎所以。发挥不好,或者说没能达到预定水准的学生,也没有必要悒郁焦躁,灰心丧气,而是要重整旗鼓,树立信心。一句话,模拟成绩好不好,这还不是关键,关键取决于你怎么对待,怎么在剩余的时间内发奋努力。
8.老师布置的作业做不完怎么办?
步入高三,随着高考的临近,各科习题蜂拥而至,难度也大增,不少同学常感作业做不完。此时,如何更科学合理的安排作业时间,完成老师所布置的切合自己实际的针对性作业就显得尤为重要。
复习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长期困扰自己的倾向性问题,所以,明确自己的主要目标是十分重要的,平时的练习和作业,就是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在时间和作业发生矛盾的时候,要尽可能跟上老师布置的面向全局的必修作业,对于选择性作业可以尝试采用下列方法解决:
首先,要勤于开口,多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有些难题、偏题可能花上一两个小时也解不出来,此时多问就是一个节约时间的好方法。
其次,要勤于总结。高三的作业中有很多重复出现的题型,有些自己已经熟练掌握的题型就不必再多花时间,而有些自己力所不能及的题目则要果断搁置,留待请教他人。
9.如何筛选纷繁的考前信息?
掌握信息价值的评判标准,是考生有效筛选纷繁的考前信息的关键。对考生而言考前信息主要表现为卷纷至沓来的各种“题典”“兵法”“秘籍”“真经”。我们认为依托考纲,具有代表性、典型性、新颖性,难度适中,综合能力强的试卷,是典型的有效信息。新考纲颁布后,体现考纲变动,具有一定的预见性的习题更是宝贵的信息。可以弥补自己薄弱环节的信息,同样是有价值的信息。
当然,考生的阅历决定了自己不一定能快速准确地筛选有效的考前信息。因此,适当的选择教育发达地区或名校的试卷,请有经验的老师或往届的学兄、学姐推荐相关的资料,浏览新考纲颁布后各地最后的模拟卷,不失为一种省时、省心的方法。
10.考前一周该怎样复习?
高考前学校一般都会安排一周左右的时间让考生在家复习,以便考生自己清理一下复习的效果,检查一下薄弱的环节,弥补一下缺差的知识。考生在家中怎样更有效率地作最后冲刺?
⑴合理安排复习内容
在这6天的时间里,应每天抽出7—8小时复习考试课程,复习的科目与三天高考科目倒过来安排,即后考的科目外语、历史、物理等先复习,以此类推。应重点复习以记忆为主的科目,如历史、政治、外语等。考前一周的复习与以前的复习不一样,是属于回忆性、浏览式的复习,并不要求再将某些问题钻得很深、很透,要侧重基础记忆,如理科的定理、定义、公式、基本概念等;书上的典型的例题;基础知识部分、重点、难点;查缺补漏;找一点习题做一做,活跃一下思维。但要注意,千万别抠难题、偏题,因为这样会降低考生的自信心,影响考前情绪;找错,最好是在家长的帮助下,把自模拟考试以来各科答错的地方再看一看,分析一下错的原因。
数学──最后一周就做一件事,树立自信心,此时必须自以为是,而不是“自以为卑”,应把书翻一翻,熟记书中的公式、概念、法则、定理,在脑中过一遍。语文──最后一周“想”比“做”更重要。尤其多想想作文和基础知识题,看看老师给总结出的基础知识部分(特别是字、词、文学常识)。外语──最后一周应该把高考词汇表里的单词重点记一下,重点检查一下这些单词的特殊部分,即:书本之外、大纲以内的这部分。练练书面表达,题就不要做了,而应改成翻翻以前的卷子,精看那些错过的地方,争取降低错误率。一句话,最后一周同学们应该在那里轻轻松松翻卷子,查错!物理──要认真地看看书,过一遍概念。可做一些一般题练练思路,看看做过的有哪些错题。化学──看一看教科书,有可能发现平时不注意的小知识漏网了。浏览式地过一下做过的卷子,侧重看错题、生题,看计算题的基本思路。政治──按考试说明复习所有的知识点,复习当年重大的时事,复习重点和热点问题,做一遍近两年的高考试题,把握答题方向和时间,看看模拟试卷。历史──最后一周按考试说明看书最重要。应把五本书在最后一周快速浏览一遍,特别是重点、难点部分和自己没有把握的地方。基本框架结构在脑中过电影,看看模拟试卷,把握一下解题的基本思路。最后一周就以“看书为主”复习历史吧。
⑵保持临战状态,调整兴奋点
每天学习的时间和强度应逐渐减弱。一定要停开夜车,严格遵守作息时间制度。很多考生在整个复习阶段已经养成了晚上开夜车的习惯,因而在早晨8点到10点钟大脑处于昏昏沉沉的低迷状态。而在高考两天中,这段时间正是最紧张的考试时间,所以考前在家复习阶段一定要注意调整自己的生物钟,可在相应的时间里复习相关的科目,力争使自己的兴奋点与考试时间相对应。
下一篇:支招:如何对待高考考前模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