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2010地理第一轮复习策略(1)
推荐文章
剖析近三年高考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我们可以从分数上看出地理学科已是三分天下的态势。由于高考试题的考查目标是追求更高层次上的对知识的“整体把握”与“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故表现出强调“问题立意”、突出“通识教育”的理念特征。我们也可以从试卷上分析出地理学科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为综合命题提供广泛的素材——全球性的与区域性的问题;为综合命题提供地理学科之主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综合命题提供综合思维的能力框架——综合分析之方法论。地理学科重要性的突现,使我们更应注重第一轮复习的质量。下面就此谈谈个人观点。
一、统揽全局,突出主干知识
目前大多数地理综合复习课的基本教学程序为首先进行专题知识的全面梳理,其次是典型例题讲解,最后是少量随堂训练,可以用“专题”、“系统”、“全面”、“少练”四个词组来概括。然而地理学科内容多,考试范围广,“求全”、“求保险”的复习思路,似乎面面俱到,但实际上只能是浅尝辄止,最后什么都不能落实。“求全”的复习过程必然挤掉“能力训练”这一重要环节,考生吃的多为“夹生饭”,综合能力培养是建立在不扎实的根基上的。所以,与其“求全”导致不落实,不如化繁为简,突出重点、难点,就某些主干知识、核心问题举一反三,不断训练,或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现在一套综合能力测试卷的有限题量,使得命题者一般会从主干知识与能力上设计题目。考生若能将地理学的主干真正领悟并能熟练运用,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纵观近几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地理科的考试以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的内容为主,选修教材内容涉及颇少。高中地理知识的核心应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譬如第一单元“宇宙环境”的主干知识是人类生活的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地球的形状、质量、自转与公转运动所带来的昼夜更替、地方时差、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尤其是地球运动带来的自然现象更是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至于诸如恒星与星云、彗星、流星等恐难进入主干之列。从近几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试卷中可以看出,第一单元中的日照图判断,昼夜长短的判别,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区时与日期的计算等一些与人类生活、生产有关的问题一直是高考命题专家们眷恋的情结。再如第三单元“海洋环境”,从历年高考试题来看,曾多次涉及海水的盐度、洋流,如2002年的文综选择第11题,2005年的文综选择第10-11题。我们在复习第三单元时,应明确其重点应该是海水的温度、盐度、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洋流的成因等,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环境问题则可放到次要位置。初中地理知识的主干应以“常识性”为标准来衡量。譬如中国地理中,基本的国情与区域差异,尤其是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地理区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上的宏观差异应属于“常识性”知识,这里也应包括具有“全国意义”的大地形区(如主要山脉、四大高原、三大平原、四大盆地、主要丘陵)、大江大河(长江、黄河、珠江、海河、松花江、淮河、塔里木河、京杭大运河等)、大城市(我国首都、我国最大城市、东部沿海开放港口城市、长江沿岸主要城市、陇海—兰新沿线的主要城市等)等的空间位置及主要特征,而小范围的省区内的地理环境特征差异,似不宜列为核心。在世界地理中,应该主要掌握有“世界意义”的常识性知识,如世界气候类型的复杂多样,但由于温带的大陆东西两岸为人类分布的密集地,因而大陆西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与地中海气候,大陆东岸的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无疑应当重点掌握。又譬如世界国家那么多,恐怕只能将在世界经济发展与格局中影响较大的国家列入重点之列,如世界面积较大的前六位国家、世界上的“亿人大国”、各大洲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欧盟主要成员国、世界主要金融中心所在国、世界目前主要资源(煤、石油、天然气、黄金、金刚石、森林、水能、太阳能、铀矿等)分布的国家、世界环境问题严重的地区、世界一些局势不稳定地区等。
考生在复习时,应注意妥善处理好高中与初中地理知识间的关系,应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在理论上以高中地理为线索,结合复习初中地理的相关区域,从而在复习时纲目分明,纲举目张。比如,在复习第二单元“大气环境”中的“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时,可以首先理清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气候形成因子、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降水状况等基础理论,再结合初中世界地理中的具体国家和地区、中国地理中的不同区域进行分析对比,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理解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