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网 > 高考 > 高考备考 > 解读高考历史大纲:记忆 理解 应用

解读高考历史大纲:记忆 理解 应用

高老师 分享 时间:

  高考考试大纲中对文科综合提出了三方面的能力要求,即记忆、理解、应用三个能力层次。

  第一个能力层次的要求是记忆。

  记忆的主要要求是观察和描述,就历史学科而言,则主要是掌握(记住)和说明历史现象的情况。

  历史学科考试的特点是表述既定的历史事实(来源于课本),用既定的历史事实去说明问题,对既定的历史现象进行总结和说明(包括分析、评价等)。几乎所有的答题活动都是建立在对历史现象(历史知识)的准确、全面地掌握上的。因此历史学科的第一能力就是记忆。这是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但是记忆又不能死记硬背,首先,要弄清历史事物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了解各种因素的关系加深对事物的认识,从而产生深刻的印象和记忆。其次,要通过分析,发现和抓住事物的特征和特点来掌握。这是最值得掌握的内容,所谓描述(说明)事物,主要描述的应该是历史现象的特点或特征。因此在学习中,一定要学会并善于概括历史现象的特征、特点。

  第二个能力层次的要求是理解。

  考试大纲要求理解的方面有:概念与结论;数据、图表、公式、简图的意义及其关系。

  说明进一步指出,“所谓理解概念与结论是指知道概念与结论的内容,确定概念与结论的类型、区别不同的概念与结论”。

  接下来又指出:“对社会现象进行系统地分析,就是要调动所学知识对各种现象进行综合性认识,这里包括社会现象产生的自然、历史、意识的背景,社会现象发展演变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自然现象产生的因素和各种自然现象的变化关系。”

  对历史学科而言,如何达到这个能力要求呢?

  在学习与复习中有意识地掌握四个步骤,第一步:认识历史事物发生的背景、原因、条件、激发因素等。

  第二步:了解、掌握历史事物的发展过程、内容、概括事物的特征、特点、认识事物的性质、实质等。

  第三步:总结历史事物的成败原因、历史作用、历史影响、历史地位、经验教训等。

  第四步:研究这个历史事物与其它历史事物的关系,研究与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经济地理等)的关系,研究它所反映的历史规律以及和现实的关系。

  第三个能力层次的要求是应用。

  大纲指出了三个方面的应用:一是“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推理、归纳、预测”。二是“分析、说明成因”。三是“解决问题”。

  这一层次的能力要求落实到历史学科的学习与复习中则表现为:

  一、阅读材料,分析材料,解答依据材料所提出的问题。

  解答材料解析题首先要注意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材料中说明的问题,弄清楚图表与数据材料表现了怎样的历史现象,材料中所表现的立场、观点。

  其次是注意充分发现和获取有效信息,充分获取信息就要最大限度地发现材料中各方面的信息,正面的、反面的、有用的、干扰的都要发现和区别出来。

  第三要区别和运用有效信息来回答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要立足材料,联系课本。有的时候,材料题又是课本知识的补正,材料所展示的问题角度不一定与课本完全相同,比如某一个历史人物,课本可能主要叙述他积极性的一面,而材料可能展示他局限性的一面,这正是考查考生能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认识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联系课本更是必要的,应该把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课本所学的相关知识挂上钩,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辩证的评论和解析。

  二、正确的判断。要想使判断准确,必须做到,第一、对历史史实掌握的全面、准确、清楚,不含混、不似是而非。第二、有科学的观点和观念,如实事求是的观点。

  三、会归纳事物。历史学科的要求表现为,会归纳历史阶段的特征和具体历史事物的特征、特点、性质、实质和所反映的历史规律、在历史上的作用、意义、历史地位等。能够把理论总结、认识和历史史实相结合,条理清楚地回答问题。在实际考试中可基本上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命题给出一种观点、认识或结论,要求用相应的、足够的事实说明、论证之。一是命题要求在回答出相应的史实基础上对历史事物作出总结,上升为理论认识。这就是“史论结合”。

  四、合乎逻辑的推理。

  对历史学习而言,就是要求做到必须对事物有准确的定位与判断,必须搞清楚事物发生的原因,包括客观原因、条件;主观原因、目的等。必须对事物发展过程中事件之间的各种联系研究透彻。认清并总结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对事物作出明确的结论。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做到:准确判断问题所给的结论是否正确;准确清楚地表述推理的史实依据和用事实说明问题。也就是以足够的事实说明结论的正确。或者对历史现象进行分析、认识、评论;比较事物的异同等。

  正确使用高考大纲中关于考试范围的规定。

  1、教材中的楷体字(小字)部分和带“★”号的课文,不在考试范围之列,不带“★”的图、表也不在考试范围之列。

  2、除上述内容之外,要把教材内容和考试说明对照一下,弄清楚教材上的内容哪些在考试范围之中,哪些内容不在考试范围之中。在对照过程中要注意,考试大纲所列的纲目,一般是以教材章节中的黑体字标题为单位,个别的以“节”为单位。以节为单位意味着这一节的内容都在考试范围之列。

  3、除课文中的小字部分,带“★”的课文、不带“★”图、表等内容外,另外2004年高考考试说明考试范围中不包括下列内容:

  在中国古代史中,第一章第一节原始社会;第二章第二节西汉的兴衰、第三节东汉的统治。

  在中国近现代史中,上册,第一章第四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入侵;第二章第四节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和中法战争、第六节瓜分中国的狂潮;第三章第一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第四章第三节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下册,第四章中国近现代文化(全部)。

  在世界近现代史中,上册,第二章第三节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第八节16———18世纪的亚洲;第四章第五节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保留了列宁主义的诞生)。下册,第一章第二节亚洲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第四章第二节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日本一目、第五节殖民体系的崩溃和第三世界的兴起

标签:高考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