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二、三全套知识提纲
推荐文章
《必修一》
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的原因:1.国王将自己的行为称为天的意志。2.国家大事通过占卜决定。
宗法制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宗法制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特权地位,利于统治集团内部团结与稳定。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
皇帝制度特点: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
中央集权制形成背景:1.分封、礼乐、宗法制遭到破坏
2.秦灭六国,天下一统。
3.君主专制加强,东周已有郡县机构。
秦朝中枢权力体系特点:各官员在地位、职责、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权于皇帝
手中。
郡县制形成背景:1.东周已有郡县制度。2.秦统一后疆域空前扩大。3.皇帝采纳李斯建议,推行郡县制度。
郡县制影响:1.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2.将全国各地每户人家只接纳于国家政治体制中。3.加强了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制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
三.汉至元的政治制度
北宋中央机构:参知政事(行政权)枢密使(军事权)三司使(财政权)通判(监督权)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
唐朝地方行政等级:道州县
宋朝地方行政等级:路州县
元朝设行省的目的:改变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
行省制意义:1.利于中央对地方管理2.加强了中央集权3.巩固了民族国家的统一
唐朝中枢机构:中书省(决策权)门下省(审议权)尚书省(执行权)
科举制意义:1.将读书做官紧密相连,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2.将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集中到了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科举制局限性:通过考试选拔的人才执政效率不一定高,实用性不大。
三省六部制影响:1.制约皇权2。相互配合,加大行政效率3.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内阁特点:1.始终不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决策机构(地位)2.阁臣职权由皇帝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清朝中枢机构: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
军机处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是全国军政大权尽握于皇帝,大大加强了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中外内阁差异:中国内阁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西方内阁为民主政治象征,二者本质不同。
五.古希腊民主政治
希腊文明形成的地理条件:1.海岸线曲折,天然良港众多,海岛星罗棋布,海外贸易得天独厚。
2.没有大河流域和广阔平原,山岭河流纵横交错,将希腊人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海岛上。
城邦基本特点: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雅典冲突双方:新兴工商业阶层+平民VS旧氏族贵族(海岸派+山地派VS平原派)
前594年梭伦改革:1.据财产多寡,将公民分为四个等级。
2.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立法)
3.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处理临时事件,前三级公民可入选(行政)
4.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司法)
5.废除债奴制
梭伦改革意义:1.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权力2.保障了公民民主权利3.为雅典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克里斯提尼改革:1.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
2.设五百人议事会,各部落轮流执政
3.组建十将军委员会
4.继续扩大公民大会权利
克里斯提尼改革意义:1.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政治特权2.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3.雅典民主政治确立了起来。
伯利克里改革:1.成年男性公民可担任几乎一切官职,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
2.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进一步扩大
3.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检察机关
4.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
5.向观赏戏剧的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雅典民主的影响:1.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2.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3.推动了城邦政治经济发展繁荣。
雅典民主制度局限性:1.雅典民主制度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2.是小国寡民的产物,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
雅典民主制度导致社会动荡的原因:雅典民主思想是人是万物的尺度,导致了道德伦理的沦丧。
雅典民主的特点:主权在民,轮番而治,抽签选举,权力分割,权力制衡。
六.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罗马法核心: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对债权作出规定和解释。
罗马法原则:自然理性
习惯法特点: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确界限
《十二铜表法》特点:1.内容相当广泛2。条纹比较清晰3.罗马第一部成文法
《十二铜表法》影响:使罗马的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于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平民利益得到了保护。
《十二铜表法》本质: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法律。
《十二铜表法》地位: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是一切公法和私法的渊源。
万民法形成背景:民族矛盾、帝国扩大、经济发展、皇帝重视、法家篡释。
罗马法律适用范围:不包括奴隶、妇女、儿童
罗马法对帝国的影响:维护帝国统治,提供法律依据,稳定社会秩序,缓解社会矛盾。
罗马法局限性: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罗马法地位: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步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影响广泛而深远。
罗马法影响:1.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2.近代时期,资产阶级根据罗马法中的思想,制定出保障自己利益的法律。3.是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推动罗马发演进的因素:罗马国家发展,民众政治诉求,上层适当妥协,皇帝注重法律,法律统治支柱,专业人士努力。
七.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君主立宪制确立原因:1.政治上的英国革命。2.经济上的资产阶级原始积累(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圈地运动)文化上:注重中庸,崇尚传统。历史上:《大宪章》曾限制王权。
《权利法案》精神:限制王权(目的)
《权利法案》进步性: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按法律形式保留了下来。
《权利法案》内容:1.以明确法律条文规定,限制国王权力2.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
《权利法案》意义:议会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开始确立起来。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意义:1.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
2.为工业资产阶级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1.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的混合物。
2.国家权力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3.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4.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象征地位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影响:1.巩固了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保障。
2.利于科技文化近代化
3.保证了社会稳定,建立了近代民主政治体系。
4.削弱了国王权力,使议会逐渐掌握了治国大权,使英国更为民主
5.创立了君主立宪制及民主演进方式,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沿用
6.实现了“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历史性进步
八.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邦联制弊端:1.不利于美国资产阶级发展2.不利于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3.不利于美国统一,易造成社会动荡
美国共和政体三大原则:民主政治、分权制衡、中央集权
美国联邦政府权力中枢:国会(立法权。参议员任期六年,众议员任期两年)
总统(行政权,任期四年,为国家元首,政治首脑和军队总司令)
最高法院(司法权,大法官九名,除非犯法,终身任职)
两党政治局限性:1.皆为资产阶级政党,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2.不利于决策的统一,国家难以度过危急关头
1787年宪法影响:1.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2.利于国家统治巩固,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3.维护了独立战争成果,利于美国长期的稳定发展
4.地方与中央形成较为和谐的统一关系,维护了国家主权,调动了地方积极性
九.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法国共和制的中枢权力机构:议会(立法权,参议员任期九年,众议员任期四年)
总统(行政权,任期七年,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
德意志帝国的中枢权力机构:皇帝(国家元首,军队统帅)
宰相(主持内阁工作,由皇帝任命)
议会(立法权,联邦议会帝国议会组成)
普鲁士统一德国的局限性: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和专制传统带到了德意志帝国,造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
德意志帝国建立意义:1.推动德国进入了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历史发展时期2.使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德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地位。
十.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
《南京条约》内容:1.割让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领土主权)2.赔款2100万银元(加剧了财政危机)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作为通商口岸(利于经济侵略)4.中国海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破坏了关税自主权)
鸦片战争影响:1.中国的领土主权等权利遭到了破坏2.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3.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利于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内容:给予英国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的土地房屋居留的特权。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内容:1.允许在通商口岸军舰巡查2.允许外国人在中国传教
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内容:1.允许外国人在中国传教2.允许在中国建坟地
1858年《天津条约》内容:1.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方便列强侵略)2.开沿海十处通商口岸3.赔偿英法巨额白银3.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4.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任意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1860年《北京条约》内容:1.承认《天津条约》有效2.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3.割让九龙司给英国4.赔偿英法各800万两白银
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1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2.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发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4.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太平天国运动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天朝田亩制度》核心: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天朝田亩制度》思想主义:平等主义、绝对平均主义、大同主义,具有空想性
太平天国运动影响:1.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利于社会进步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3.导致中国江南人口锐减(近一亿)4.导致江南经济遭到严重损失
十一.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马关条约》内容:1.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偿日本军费两亿两白银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4.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办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马关条约》影响:1.中国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受重大损失2.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3.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4.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在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5.掀起了新一轮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1897年德意志帝国强租山东胶州湾)6.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宗教冲突(直接原因)、民族矛盾加剧,民族危机加深(根本原因)
《辛丑条约》内容:1.清朝赔款列强4.5亿两白银,以关税和盐税做抵押2.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3.拆毁北京到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辛丑条约影响:1.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2.“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3.清王朝腹地被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列强通过外务部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4.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十二.辛亥革命
《临时约法》内容:1.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2.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3.国民享有人身,居住等基本权利4.国民享有选举和被选举权5.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4.实行责任内阁制
辛亥革命意义: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2132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2.民主共和观逐渐深入人心3.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十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五四运动的参加者:学生(先锋),工人(主力),商人
五四运动的意义: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向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中共一大内容:1.确定党名为“中国共产党”2.党的奋斗目标是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3.大会决定今后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4.成立了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总书记
北伐战争影响: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推动了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
十四.国共的十年对峙
南昌起义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八七会议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工农武装割据内容:根据地建设(政权建设为工农民主政权,经济为农业改革,军需供给)
土地革命(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武装斗争,反围剿
中华苏维埃一大会议内容:1.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2.制定宪法大纲3.定都瑞金4.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朱德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遵义会议内容:1.纠正博古等人“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2.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张文天为最高领导)3.取消博古等人的军事指挥权
长征胜利意义:1.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2.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3.革命由南方到北方的新革命局面开始了
十五.抗日战争
全面抗战路线: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
百团大战影响:在华北两千多千米的战线上,拔掉了敌人据点近三千个
百团大战地位:使中国军队再抗日战争中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2.中共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军民,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争,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抗战胜利影响:1.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2.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3.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十六.解放战争
1947年土地改革意义:1.使农民分到了土地2.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3.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三大战役影响:共消灭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影响:1.结束了中国近代以来110年的屈辱历史,迎来了一个独立自主的新中国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3.大大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时期4.是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十七.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圣西门,傅里叶,欧文(1825年办理新和谐公社)
《共产党宣言》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知道,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巴黎公社本质:城市自治政权
巴黎公社革命主要措施内容:(1)公社委员会成为最高权力机构,拥有立法,行政大权
(2)废除旧军队,旧警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
(3)取消资产阶级法庭,建立自己的司法机构
(4)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
巴黎公社失败原因:敌人过于强大(客观原因),没有没收法兰西银行,没有乘胜追击,没有科学领导基础
巴黎公社意义: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国际工人运动组织时间:1847年共产主义者同盟,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
1889年社会主义国际,1919年第三国际
十八.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月革命后俄国内的政权:工农代表苏维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四月提纲》内容: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争取以和平方式
取得政权
《土地法令》内容:没收地主的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中国为农民土地私有),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适用
《土地法令》意义: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俄国封建土地制度和地主阶级,推动了俄国民主革命进程
十月革命意义:(1)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
(2)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3)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为俄国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社会主义道路)
十九.新中国的民主建设
我国第一部具有近代意义的宪法性文件:1908年清朝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
影响民主法制进步的因素:(1)时代潮流发展推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2)民众民主与法制素养提升
(3)民众民主与法制的诉求和争取
(4)统治集团适应性妥协
(5)民主制度的设计者和法律修订者专业素养与努力
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内容:(1)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为副主席,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3)定都北京,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采用公元纪年
政协主要职能: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存在,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第一届政协召开的意义:筹建了新中国,制订了国家大政方针,标志着政党政治初步建立
人大制度确立背景:(1)《共同纲领》规定,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发展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宪法》的原则: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
第一届人大意义: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大会的地位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
人民代表大会大会制度原则:民主集中制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意义:(1)利于国家统一,巩固政权
(2)真正实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共同繁荣
(3)发展了民主政治和实现了民族当家做主
(4)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中共党与民主党派关系发展: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新中国的基层民主建设: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二十.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民主与法制的关系:民主发展推动法制进度,法制建设为民主发展提供保障
文革后法制走向健全的措施:(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2)为刘少奇等人在全国范围内平反(1968年刘少奇去世)
(3)加紧立法工作,1982年,通过第四部宪法,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时间:1978年——至今
民主制度建设重建和完善的措施:(1)恢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重新召开各级人大和政协会议
(2)1982年,中共党确立了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3)1984年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基层民主建设:通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海选制度的实施
二十一.祖国统一大业
港澳回归原因:(1)中国国力的提升
(2)近代西方殖民体系进一步瓦解,世界民族解放运动进一步发展
(3)一国两制方案符合国情,人民的根本利益
(4)中国政府领导人(邓小平1997年去世)坚决的立场和努力
两岸关系发展:1979年停火,1987年允许台湾居民探亲并与大陆进行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1992年达成“九二共识”2008年,实现三通
二十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影响外交成败因素:外交团体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及努力,国际关系格局和外交对象,外交政策方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另起炉灶(不承认屈辱条约)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旧社会势力)一边倒(坚定站在社会主义阵营)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实质:维护国家主权,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发对霸权与强权统治
中苏关系破裂:1956年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演讲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意义:在国际上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上的成熟
1955年万隆会议中国方针:求同存异(同为共同遭遇,反对殖民霸权主义,发展独立民族经济;异为社会形态意识不同,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二十三.开创外交新局面
中美关系正常化原因:(1)紧张的中美关系不利于中美两国的利益
(2)美苏争霸第二阶段,苏攻美守,美国处于不利地位
(3)西欧、日本崛起,对美国的竞争和冲击
(4)中苏关系恶化,苏联陈兵中国北部,爆发武装冲突(珍宝岛之战)
(5)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经济处于滞涨时期
(6)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美国有资金技术和优越的生产模式)
中美关系发展:1971.4兵乓外交,打开中美外交大门;1971.7基辛格访华,发表公告
1972.2.尼克松访华,于上海签订联合公告;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发展:1972年中日关系正常化,1964年法国(西欧最早)与中国建交
新时期的外交建树: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2001年形成“上海共识”,参加上海亚太经济合作会议;
2001年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加强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合作,解决中国油气问题,进行反恐军演
二十四.两极世界的形成
雅尔塔体系实质:美苏霸权主义的两分天下
霸权主义及强权政治的体现:朝鲜、蒙古以及雅尔塔秘密协定
马歇尔计划目的:(1)扶持西欧经济恢复与发展
(2)稳定西欧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秩序
(3)控制西欧,拉拢东欧
冷战表现:政治上(杜鲁门主义VS斯大林模式扩散)经济上(马歇尔计划VS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上(北约VS华约)
越南战争时间:1961年~1973年
冷战影响:(1)美苏两极争霸,军备竞赛给世界带来了严重威胁
(2)军事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发展
(3)是世界处于相对长期和平的状态
二十五.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1)美苏对峙,军备竞赛,经济拖累,斯大林模式下的苏联最终不堪重负而解体
(2)不结盟运动(1961年)兴起,冲击两极格局
(3)中国崛起,成为一支重要的国际政治力量
(4)欧共体成立,冲击两极格局
欧共体形成原因:(1)相似的历史文化因素
(2)欧洲中心地位的丧失,于冷战中处于不利地位
(3)避免欧洲内部发生战争
(4)加速二战后经济恢复发展(根本原因)
欧共体形成过程:1951年《巴黎条约》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7年成立经济、原子能
同体
欧共体影响:(1)西欧经济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力量中心
(2)开始摆脱美国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1964年中法建交),加强了政治合作
不结盟运动行动纲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平等互惠互利为基础)
不结盟运动重要任务:反对美苏霸权主义
现代日本崛起之因:(1)美国推动民主改革,消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因素
(2)美国对日政策变化,由军占领变为扶持
(3)朝鲜战争军购刺激日本经济发展
(4)日本制订了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5)政府重视教育发展,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
(6)提出“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发展了外向型经济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影响:(1)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冲击了殖民体系
(2)标志着发展中国家作为一直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
(3)极大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
二十六.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两极格局结束标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共同原因:(1)斯大林模式制度的弊端
(2)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主要原因)
(3)共产党的长期执政,脱离了人民群众
(4)西方和平演变(马歇尔计划、杜鲁门主义等)
当代世界形势相对缓和的原因:两极格局瓦解,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峙威胁解除,多极化
趋势加强
当代世界形势相对紧张的原因:(1)一些地区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等矛盾相继爆发
(2)美国企图独霸全球,建立单极世界,插手别国内政
(3)国际恐怖主义泛滥(21世纪政治瘟疫)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1)美国极力构筑单极世界,其他国家则主张多极化进程
(2)1992年,欧共体于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签订马约;1993年成立欧盟
(3)日本将两极格局瓦解看作跻身政治大国的好机会,争取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4)俄罗斯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位置,并且拥有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
(5)中国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欧盟东扩影响:(1)欧盟经济政治实力进一步加强
(2)使欧洲成为多极化趋势下的重要一强
(3)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差距拉大
(4)使欧盟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必修二》
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1.影响农业发展因素:农作品的引进创新、生产工具革新(东汉出现一牛挽犁,隋唐出现曲辕犁)、耕作技术发展(东周垄作法,西汉代田法,魏晋耕耙耱技术)、耕作制度改善(汉朝一年一熟,宋朝一年两至三熟)、水利工程建设(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农业灌溉(三国翻车,唐朝筒车,宋朝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制度与政策(重农抑商)、耕地面积扩大及人口增长
2.古代农民生产主要目的:满足基本生活、缴纳赋税
3.封建小农经济特点及其影响:封闭性、分散性,易致山头主义、宗派主义
4.封建小农经济与封建集权制度关系:封建小农经济是封建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封建集权制度则保护封建小农经济
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1.古代手工业内容:民间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
2.官营手工业特点: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大作坊生产;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中国铜铁制造技术发展:西周晚期,出现铁器;汉朝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南北朝的灌钢法
4.瓷器发展:商朝出现原始瓷器,东汉烧成青瓷,北朝出现白瓷,唐朝出现南青北白制瓷系统,宋朝出现五大名窑,元朝出现青花瓷,明朝时江西景德镇成为著名瓷都
5.宋朝五大名窑:定窑(河北曲阳,以白瓷为主,瓷釉洁白莹润)汝窑(河南宝丰,以天青色为主,青中带蓝,主要烧制宫廷用瓷)哥窑(浙江龙泉,以青瓷为主,以冰裂纹瓷器最为有名)官窑(河南开封,专为宫廷烧制瓷器,釉色以青为主,淡白次之)钧窑(河南禹州,青中带红)
6.丝织品发展:商朝已有织机,可织出丝织品;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西汉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唐朝吸收了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清朝时细密的缎成为丝织品代表
7.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原因:社会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发展
三.古代商业发展和经济政策
1.古代商业发展:商朝人善经商,被冠以“商人”,西周鼓励商业发展并出现工商食官,东周时期官府控制商业局面被打破,秦汉后封建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魏晋动荡南方商业优于北方,隋唐开通大运河利于商品流通(唐朝出现邸店、早期银行雏形柜坊与飞钱)两宋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并商税成为政府主要财源,元朝大都成为世界都会,明清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最强大的为晋商和徽商)
2.商业贸易发展:宋朝时,时空限制被打破,草市兴起,并出现了四大商业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
3.封建土地所有制影响:造成土地兼并,社会两极分化严重
4.明清两代“专卖制度”影响:破坏了工商业正当经营,影响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5.重农抑商政策影响:促进了农业发展、维护了封建统治、利于经济协调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与社会进步
6.海禁与闭关锁国原因:保护小农经济(经济)、西方殖民者东来,防范海外敌对势力(政治)、天朝上国,无需交流(思想)
7.闭关锁国影响:一定程度起到了殖民自卫作用,妨碍了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原始积累,使中国与世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
四.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扩张
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容:
(1)资本主义世界政治制度体系(最终形成于19世纪中后期)
(2)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于20世纪初)
(3)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于20世纪初)
2.新航路开辟原因及条件:
(1)15世纪前后,欧洲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2)黄金白银需求量日益增加,人们对黄金白银渴望日趋强烈
(3)长期以来意大利和阿拉伯商人垄断东西方贸易
(4)1453年奥斯曼帝国控制色雷斯地区,占领东地中海广大地区,控制东西方商路
(5)葡萄牙西班牙1492年完成中央集权,希望获取海外财富增强欧洲地位
(6)欧洲航海技术发展以及火药传入
(7)科技知识进步(地圆学说)
(8)基督教传播的理念
3.四大航海家:1487年葡萄牙迪亚士、1492年意大利哥伦布(西班牙支持)、1497年葡萄牙达伽马、1519年葡萄牙麦哲伦(西班牙支持)
4.新航路开辟影响:
(1)打破了世界相对孤立的局面,使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2)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3)商品种类日益增多,股份公司,证券交易纷纷出现,发生“商业革命”
(4)物价上涨,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瓦解,利于资产阶级发展
(5)证明了地圆学说正确性
(6)殖民扩张运动兴起
5.荷兰崛起原因:地处贸易中心大西洋沿岸(区域优势),尼德兰革命获得独立(政治优势),重商主义政策实行(政策优势)
6.英国崛起原因:
(1)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2)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3)以手工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日益繁荣,为殖民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
(4)大力发展海军力量,为殖民争夺提供了武力保障
(5)1651年克伦威尔颁布《航海条例》,以政策保护商业
7.世界市场拓展表现及手段:海外贸易、殖民扩张、三角贸易
8.世界市场拓展影响:
(1)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2)给亚非拉美带来了灾难导致其长期落后
(3)冲击了亚非拉封建体系
(4)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价值体系
(5)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9.自由资本主义三大特征:自由经营、自由贸易、自由竞争
五.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条件:
(1)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政治)
(2)广大殖民地市场需求(根本原因)
(3)圈地运动创造大量剩余劳动力(劳动力)
(4)资本主义工厂手工业时期的技术积累(1733年凯伊发明飞梭)
(5)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资金)
(6)煤铁资源丰富
2.第一次工业革命纺织领域与交通主要成就: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1769年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1807年美国富尔顿发明汽船、1810年史蒂芬孙发明火车
3.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科学理论与生产技术未结合):
(1)经济上推动了生产力和资本主义发展
(2)生产组织方式由工场变为工厂
(3)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4)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分为两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5)资本主义国家侵略扩张,东方开始从属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基本形成(欧美主导)
(6)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兴起
(7)自由资本主义取代了重商主义
(8)生活观念改变,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
(9)女权运动兴起
(10)破坏了环境,带来了污染
4.第二次工业革命条件:
(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定
(2)资本主义市场扩张,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3)资金因第一次纺织领域大量积累
(4)劳动力、人才充足(如《北京条约》允许华工出国)
(5)科学理论研究突破与生产技术相结合(最大特点)
5.第二次工业革命表现: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发电机成功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问世,1876年美国贝尔发明电话,1885年德国本茨和戴勒姆发明三轮汽车,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飞机,1925年贝尔德发明电视
6.第二次工业革命新兴工业:电力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
7.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工业生产结构变化:重工业(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已经产生)取代轻工业,成为工业生产主成分
8.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
(1)推动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
(2)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生产形成
(3)帝国主义资产阶级掌控了资本主义国家政权
(4)垄断组织跨出国界,加紧了对世界的扩张和控制
(5)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于1900年前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6)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六.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1中国无产阶级诞生时间:19世纪四五十年代(体现了两半社会性质)于外商
2.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表现:
(1)洋纱传入,取代土纱,纺与织分离
(2)洋布倾销,取代土布,织与耕分离
(3)原料商业化,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3.洋务运动内容和表现:(1)创办军工企业,前期求自强
(2)后期求富,解决资金、运输、燃料等问题
(3)筹划海防,建立近代海军(南洋、福建、北洋水师)
(4)创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出国留学
4.洋务运动创办企业:
(1)军事工业:曾国潘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
贵族崇厚的天津机械制造总局
(2)民用工业:李鸿章的轮船招商局(1873年)和开平煤矿、张之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5.洋务运动军事民用工业区别:军事工业资金来自政府,封建衙门式管理,产品不投放市场,封建性质;民用工业资金来自政府、民间,官商合办,官督商办,产品投放市场,资本主义性质
6.洋务运动影响:
(1)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2)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在洋务派倡导下出现了,对抵御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一定抵制作用
(4)对瓦解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一定作用
7.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代表表现: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8.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原因:
(1)西方经济侵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为民资创造了市场和劳动力
(2)外商企业利润刺激
(3)洋务企业诱导
9.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影响:
(1)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经济)
(2)民族资产阶级的诞生
(3)早期维新思想兴起(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代表王韬、郑观应)
七.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欧美列强对中国资本输出表现:开矿设厂、投资铁路、开设银行、强迫贷款
2.民资初步发展原因及条件
(1)西方经济侵略加剧,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为民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
(2)清廷为扩大税源,放弃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1895年)
(3)早期实业救国理念兴起
3.民资较快发展(1912~1919)原因:
(1)一战欧洲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扫除了一些民资发展障碍
(3)群众性反帝运动,抵制日货,提倡国货
(4)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鼓励实业
(5)实业救国运动推动
(6)民资受利润驱使
4.民资较快发展影响:
(1)资本主义快速发展,进入短暂的春天
(2)资产阶级进入捍卫民主共和制时期,继续斗争
(3)无产阶级壮大,为民主革命转型奠定了阶级基础
(4)新文化运动兴起,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5.民资萎缩(1937~1945)原因:
(1)沦陷区内,来不及迁移的民企被日军毁灭或吞并
(2)在华北,日军采用“军管理”方法将中国民企整个吞并,洗劫金银,颁布伪钞
(3)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强化了对经济的全面控制
(4)四大家族(蒋宋孔陈)官僚资本主义(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压迫
6.民资陷入绝境(1946~1949)原因:
(1)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条约》,美国商品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
(2)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
(3)国民政府加收苛捐杂税,滥发纸币(法币),导致通货膨胀,国民政府金融体系崩溃
7.民资恢复与发展(1949~1952)原因:新中国政府合理调整工商业,提供了原料与市场,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国计民生问题
8.民资退出历史舞台(1953~1956)原因:新中国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改造,赎买政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因为苏联没有实行赎买政策),公私合营
八.经济建设曲折和发展
1.经济体制定义:一定经济和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管理和运行机制
2.公有制分类:国有制、集体所有制
3.国民经济恢复计划(1949~1952)影响: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巩固了新政权
4.社会主义改造表现: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赎买政策,公私合营(资本主义工商业)
九.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内容及过程:1978年安徽四川农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包产到组的农业生产责任制;1980年全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中央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作为村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建立村委会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检放政权(之前为党管企业),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3)所有制改革:变单一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分配制度改革: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取代平均分配
十.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1.对外开放背景:
(1)多极化趋势冲击两极格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专题
(2)经济特区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3)相对封闭的计划经济建设阻碍了国民经济发展
2.沿海地区开放历程: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1985年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环渤海),1992年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1996年开始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最早为深圳)
3.经济技术开发区意义:利于引进外资,利于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利于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利于提高管理水平,利于了解国际行情
4.我国对外开放格局:
全方位(对不同类型国家都开放,无论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多层次(据各地实际和特点,通过各种行使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宽领域(不仅经济、还在科技教育文化领域对外开放)
5.对外开放影响:
(1)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2)引进了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
(3)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发展
(4)对外开放使我国经济逐渐融入世界经济
(5)对中国落后的本土企业造成冲击,甚至被淘汰
(6)经济和金融发展的风险性加大
十一.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变迁原因:
(1)西方文明传入(器物与制度及思想)
(2)社会阶层变动与政治力量分化,政治制度的演进(如辛亥革命)
(3)生产力发展,近代化进程加快
(4)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受到冲击
(5)人民素养提升,物质与经济需求多样化
2.中国铁路的发展:1876年淞沪铁路(后被拆除,因为与等级观念发生了冲突),1881年唐胥铁路,辛亥革命前夕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基本格局
3.中国近现代航运发展: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4.中国近现代通讯工具的变迁:1871年丹麦在中国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1906年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并设立无线电报局
5.中国影视业发展表现: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起步;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出现;1935年《风云儿女》成为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6.中国电视业的发展表现: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中央电视台前身,标志中国电视业诞生)
十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1.经济危机实质:生产与消费问题
2.柯立芝繁荣原因:一战、二工、自由放任政策、分期付款消费方式
3.经济危机原因:社会生产化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相矛盾、贫富差距过大、分期付款、股票投机、生产无序化
4.经济危机影响: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危机、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导致二战爆发
5.胡佛应对经济危机措施:反对政府直接干预,实行由联邦政府与私人企业合作、扶持私人企业以摆脱危机的政策
6.对胡佛措施评价:(1)减缓了经济危机的激化
(2)为罗斯福新政奠定了基础
(3)采取政府干预,并非完全自由放任
(4)其失败原因是因为经济危机的惯性
7.罗斯福新政背景: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胡佛政策失败,实用主义浪潮兴起(凯恩斯主义)
8.罗斯福新政影响:(1)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美国经济发展不平等现象
(2)缓和了美国社会矛盾,扩大了联邦政府职能,建立了社保体系
(3)开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避免了美国走向军国主义道路
(4)告别了自由主义时代,迎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十三.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1.战后资本主义两个发展阶段:1945年~1973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黄金时期;1973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国家干预力度减弱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表现形式:实行国有化,建立国有经济;指定经济计划,避免无政府生产;扩大政府开支
3.福利国家本质: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与资本主义体制,无法克服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4.福利国家影响:(1)减少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
(2)加剧了政府负担,易致人才流失
(3)杜绝了因贫困引发的社会矛盾问题
(4)引发了社会道德危机(如希腊债务危机)
(5)降低了工人工作积极性
5.第三产业兴起影响:促进了经济竞争力提高、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缓和了经济周期性波动(经济危机)
6.战后企业经营变化:(1)人民资本主义:股票分散化,缓和了社会矛盾
(2)经营者革命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提高了生产效率,形成了中产阶级)
十四.苏联初期的国家制度
1.战时共产主义(1918年~1920年)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2.战时共产主义影响:损害了地方自主权与中央地方协调性,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
3.新经济政策(1921年~1936年)概述:
(1) 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2) 允许私人企业存在,取消了一些企业的国有化
(3) 将国家无力开发的地区租让给资本家经营
(4) 恢复货币流通与商品交换和自由贸易
(5) 废除实物分配制,实施按劳分配
4.新经济政策影响:提高了人民生产积极性,恢复了经济,稳定了政治形势,创新了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5.斯大林模式概述:(1)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单一公有制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2)农业集体化运动(实质为转变为社会主义农业)
(3)管理体制方面采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
6.斯大林模式评价:(1)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兴工业化模式,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2)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提高缓慢,降低了生产积极性
(3)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持续发展
(4)导致民主与法制不健全,对外实行大国沙文主义,国家机构官僚化
十五.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1964年)内容:
农业:(1)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收购制,提高了收购价格,增加了农民收入
(2)扩大了农民权力,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
(3)开垦荒地(粗放式,破坏了环境)
工业:(1)中央企业管理权权力下放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
(2)承认企业和个人利益(部分运用市场经济,仍为计划经济)
政治:(1)恢复集体领导(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
(2)平反冤假错案
2.赫鲁晓夫失败原因:急于求成,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晚年变得保守
3.赫鲁晓夫改革评价:(1)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有利于人民思想解放
(2)开创了社会主义改革新时代
(3)破坏了生态环境,引起了思想混乱(否认斯大林)
4.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年~1982年)内容概述: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集中领导;坚持集中计划管理前提下,扩大国企经营自主权;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扩大农场自主权,发展重工业
5.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1991年)内容概述:
经济改革(1985年~1988年):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高度集权——地方自主;单一公有制——多种所有制并存
政治改革(1988年~1991年)
6.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原因:缺少宏观决策和配套措施;没有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做法,导致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
十六.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1973年)形成背景:美国称霸需要、原世界货币体系崩溃、吸收经济危机教训、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战后的国际资本流通需要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宗旨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
3.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行):宗旨是致力于欧洲战后经济复兴,后变为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4.布雷顿森林体系影响: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标准和基础,利于维护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恢复了世界经济,加强了(不是使得)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霸权地位)
5.关贸总协定(1947年)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6.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IMF、WB、关贸总协定
十七.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1.1993年欧盟成立,1999年欧元问世
2.北美自由贸易区特点:大国主导,南北合作,减免关税同步性,战略过渡性
3.NAFTA近十五年任务:逐步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劳务、资本的自由流通
4.APEC(1989年堪培拉成立)宗旨和目标: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贸易壁垒
5.APEC特点:开放性,松散型,自愿性,区域次区域边缘性
6.发展中国家加入区域经济集团影响:技术援助支持,引入资金,扩大就业,民族经济受到冲击,环境问题,国家经济安全面临风险
十八.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1.经济全球化要点概述:前提为冷战结束;动力及物质基础为生产力发展;主要载体是跨国公司;直接动力是经济活动自由化;促进因素是国际型经济组织(IMF、WB、WTO等)
2.发展中国家对策:保持清醒头脑,制定合理政策,积极主动谋求发展
3.经济全球化影响:使世界紧密联系,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利于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协调国际关系,利于世界反腐;南北贫富差距拉大,加剧了世界经济的投机性与风险性,引发全球生态危机,文明冲突
4.WTO成立背景:关贸总协定存在弊端,经济全球化下各国经济摩擦加剧
5.WTO(1995年成立)任务: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经济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取消贸易壁垒。(WTO独立于联合国之外,而IMF与WB有联合国性)
6.中国加入WTO影响:促进经济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使国内产业受到冲击,引发中西文明冲突,利于我国产业升级
《必修三》
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
1.百家争鸣原因:井田制瓦解(经济)周王朝衰落,士大夫崛起(政治)士阶层——知识分子崛起(阶层)教育私学兴起(教育)
2.儒家孔子主张:
(1)孔子思想核心:仁,仁者爱人;礼,克己复礼(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2)孔子政治思想:为政以德
(3)孔子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3.儒家孟子主张:
(1)思想核心:仁政、民本
(2)政治方面:提倡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3)伦理观:人性本善,恻隐(仁)、羞恶(义)、恭敬(礼)、是非(智)(后演变为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及王阳明的致良知)
(4)教育思想:易子而教
4.儒家荀子主张:
(1)政治方面:以仁义、王道统治天下
(2)伦理观: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3)主张以德服人(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民本思想),强调礼法并施(外儒内法)
5.道家老子主张:
(1)世界万物本原是道,一切要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2)政治方面:无为而治(无妄为),回到小国寡民理想社会
(3)世界万物与人类社会在运动,贵贱、福祸相互依存,不断转化
6.法家韩非主张:依法治国,权术统御大臣(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迎合了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发展趋势)
7.墨家墨子主张:
(1)兼爱:消除亲疏贵贱之分,同等去爱所有人
(2)非攻:谴责战争
(3)节俭:反对奢侈浪费
(4)尚贤:反对任人唯亲
8.诸子百家代表的社会阶级:儒家、道家没落奴隶主旧贵族阶级,法家地主阶级,墨家平民百姓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汉初无为弊端后果:诸侯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与南方少数民族挑战王朝权威
2.董氏儒学主张(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家思想)
(1)加强中央集权方面: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加强君主专制方面: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3)伦理方面:三纲五常作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4)限田薄敛省役:限制田地最高限额,少征赋税以及徭役
(5)主张以刑辅德
3.汉武帝使儒学成为正统措施:
(1)汉武帝接受董氏儒学的思想
(2)汉武帝启用儒士为官
(3)儒家垄断教育,兴办太学(前124,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创办地方教育系统
4.影响思想发展因素:思想主体发展、适应时代需要、适应统治者需要、群众基础、专业人员努力、宽松政治环境
三.宋明理学
1.宋明理学特点:儒学进一步思辨化,更为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吸收了佛道因素(传教、禁欲、宇宙本体论)
2.隋唐时期儒学表现:三足鼎立(儒道释),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三教合一
3.宋朝儒教复兴之因(类似于文艺复兴):政治需要,经济发展,思想史的演进,科技发展,专业人士努力
4.程颐、程颢主张:
(1)哲学观:天理是宇宙万物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客观唯心主义)
(2)认识论:格物致知(目的为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最终目的为恢复人内心的天理)
5.朱熹主张:
(1)思想核心:存天理,灭人欲(主要为了规范社会秩序)
(2)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是人性最高境界
(3)方法论:知先行后,格物致知
(4)工夫论:主静涵养
6.陆九渊主张:
(1)万物本原为心,心就是理(主观唯心主义)
(2)方法论:反省内心,不必向外探索
7.心学(广义理学)取代理学(狭义理学)背景:明朝中期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理学失去了学说精神,成为追求功名的手段,导致了道德沦丧
8.王阳明主张:
(1)思想核心:致良知
(2)方法论与认识论:致良知,知行合一(最终目的为恢复良知)
(3)主张以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出现背景(原因):
(1)政治:专制统治腐败,农民起义冲击,封建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2)经济: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3)思想:纲常礼教腐朽、文化专制,严重束缚了人民思想,西学东渐
2.李贽主张:
(1)挑战孔子及儒家思想正统,批判道学家虚伪
(2)批判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主张正当私欲,强调人的个性发展
(3)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是非标准
(4)男女平等
3.黄宗羲(字太冲,梨洲先生)主张:
(1)反对君主专制,呼吁君臣平等
(2)提出限制君权,学校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3)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4.顾炎武(亭林先生,开清代考证之学风)主张:
(1)批判官僚士大夫的腐败
(2)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3)主张“众治”,反对君主专制
5.王夫之(字而农,船山先生)主张:
(1)唯物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可知的
(2)反对“天下王土”,主张耕者有其田
(3)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五.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起源
1.智者学派出现背景:古希腊经济繁荣、民主政治发展、人的地位提高
2.古希腊神话故事特点:人格化、人性化
3.智者学派代表: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安提丰:(人生而平等)
4.智者学派主张:
(1)强调人的价值,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给极端个人主义打开方便之门,导致道德沦丧)
(2)反对迷信,强调人的自由
(3)在社会道德方面,人各有主张,不必强求一致(忽视了道德建设)
5.智者学派思想影响:
(1)否定神,突出人的价值,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本质
(2)对雅典民众思想启蒙及解放起了积极作用
(3)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最初体现
(4)过分强调人的个性,忽略了共性,否定事物客观性及制度、法律和公众道德对人行为的约束
6.希腊三杰主张:
(1)苏格拉底:
思想主张:美德即知识、知德合一,有思想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主观唯心主义)
政治主张:有德性有主张的少数人治国
倡导精神:怀疑精神、批判精神
(2)柏拉图(使唯心论系统化,理想主义奠基人):
政治主张:主张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治国,构建和谐社会
思想主张:独立理性思考、关注人类社会、人的理念是万物本源、男女平等
(3)亚里士多德(唯物主义)思想主张:真理高于一切、自然界人是最高级的、以科学调查方式研究自然界(使哲学成为真正的哲学)
六.文艺复兴
1.意大利为什么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环境:著名航运中心、西方贸易中心
(2)经济:城市经济繁荣,商品经济发达
(3)政治:鼓励工商业政策
2.文艺复兴(实质为资产阶级反封建思想运动)原因:
(1)中世纪欧洲,天主教会垄断了欧洲教育和思想文化,压抑了人与人性(社会背景)
(2)14、15世纪意大利发展工商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基础)
(3)新兴资产阶级形成,希望创造财富,追求现世享乐(阶级基础)
(4)意大利为古罗马发源地,有古希腊罗马文化的遗存及文化典籍(文化、人才基础)
3.文艺复兴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思想主张:
薄伽丘(欧洲短篇小说之父):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禁欲思想,宣扬人类平等,发展人的个性,代表作《十日谈》(被称为“人曲”)
但丁:抨击封建教会,代表作《神曲》
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提出“人的学问”取代“神的学问”,贵族并非天生,代表作《歌集》
莎士比亚:人是宇宙精华、万物灵长
4.文艺复兴内容形象概述:
神性VS人性-肯定人的价值
神学束缚VS人权自由
来世禁欲VS现世幸福
蒙昧主义VS理性经验-崇尚科学,追求知识
5.文艺复兴影响:
(1)冲破了神学束缚,为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础
(2)否定了封建特权,为后人留下了宝贵艺术财富
(3)利于世俗哲学兴起
(4)导致私欲膨胀,过分强调人的价值
七.宗教改革
1.宗教改革历史背景:封建教廷的神权统治、宗教异端学说刺激、资本主义产生发展
2.天主教神权统治确立原因:罗马教廷拓展势力与封建王权展开权力之争、十字军东征(1095~1291,八次)
3.天主教神权统治表现:
经济:拥有天主教世界三分之一的耕地,征收“什一税”、“赎罪券”
政治:鼓吹教权高于王权,控制各国高级教职任命权和教会司法权,干涉各国政治
思想:垄断学校教育,宗教神学是学校主修科目
4.马丁路德宗教改革(1517)主张:
理论基础:因信称义(代替因行称义)
(1)信仰即可得救,人人都可与上帝直接沟通(根本否定僧侣与教会特权)
(2)简化宗教仪式,神职人员可以娶妻生子(体现了资产阶级要求)
(3)《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人人都可以自己的理解对《圣经》加以判断和理解(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4)教会是教徒结社,教士是教徒选举出的公仆
(5)国家权力为神授予,王权高于教权,取消教廷最高宗教司法权,建立本民族教会
(6)人人在上帝与《圣经》前平等
(7)镇压农民起义(镇压闵采尔起义)
5.路德敢于改革之因:路德本人对上帝的虔诚信仰,世俗力量的支持
6.加尔文宗教改革(1536)主张(代表作《基督教原理》):
思想核心:先定论,人在出生之前上帝就已经决定了是选民还是弃民(标准为财富多少,体现了资产阶级意识)
(1)《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
(2)简化宗教仪式,强调教会按照《圣经》传播上帝旨意
(3)人人可与上帝直接联系,不需要教会中介
(4)提出自由、平等、个人主义是真正的宗教精神
(5)主张废除天主教助教制度与宗教仪式,代之以共和式长老制(对资产阶级革命产生影响,英国清教、法国胡格诺派)
(6)提出“宗教独裁”,镇压不同信仰的教派与个人
7.亨利八世宗教改革(1529)背景: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贵族开始崛起,国王权力加强,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思想传播
8.宗教改革影响:加强了君主专制与各国封建统治者权力,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高涨和民族国家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兴起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促进了西欧教育发展
八.启蒙运动
1.启蒙运动(打破蒙昧主义,迷信与无知)指导思想:理性主义
2.启蒙运动背景:文艺复兴推动自然科学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封建专制制度成为资本主义发展严重阻碍
3.启蒙运动内容综述:批判专制主义与教权主义,追求民主平等与自由,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等级制度与教会权威
4.英国霍布斯启蒙运动主张:提出“社会契约”,不反对君主专制,君主可以干涉私人财产
5.英国洛克启蒙运动主张:提出“社会契约”、“三权分立”(立法、行政、外交),主张君主立宪制,保护私有财产
6.伏尔泰(思想之王、欧洲的良心)启蒙运动主张:
(1)抨击天主教会,不反对天主教
(2)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开明君主制
(3)天赋人权,人生来平等自由
(4)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信仰自由,欧洲统一,信仰上帝
(6)代表作《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
7.孟德斯鸠启蒙运动主张:
(1)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三权分立”,主张君主立宪制
(2)法律应当体现理性,不能违背人的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
(3)代表作《论法的精神》、《波斯人信札》
8.卢梭启蒙运动主张: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社会契约论,反对私有制(认为人类不平等根源在于财产私有),主张民主共和制,及欧洲统一,主张“自然神论”,代表作《社会契约论》、《忏悔录》
9.康德(启蒙运动集大成者,百科全书派,哲学界的哥白尼)启蒙运动主张:
(1)认为启蒙运动核心是人的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2)强调人的重要性,人不是工具(强调人的独立意识、平等关系,人的自我发展与完善)
(3)主权在民,自由与平等人生来就有
(4)坚持人要自律,不能因为个人自由妨碍他人自由
(5)自由与平等只能在法律范围之内
(6)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
(7)人必须有永远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10.启蒙运动新观念: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社会契约、三权分立
11.启蒙运动影响:解放了思想,冲击了欧洲专制统治,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奠定了基础
12.人文精神在启蒙运动批判对象由天主教会转为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未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构想
九.古代中国的发明及发现
1.纸发明前:殷商龟甲牛骨、青铜器玉石器。春秋竹木简牍和丝帛(魏晋时期,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2.印刷术的发展:隋唐之际出现雕版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1450年德意志人古腾堡改良胶泥活字印刷术,形成金属活字印刷术)
3.火药的发现与发展:战国道家发明火药,唐末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宋朝广泛于军事使用火药
4.指南针的发现与发展:战国时期司南,北宋时期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5.《九章算术》内容及意义:采用十进位值制计数法,标志着中国古代以算数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体系
6.古代计算工具的演变:唐朝出现算筹;明朝出现算盘;明清商业繁荣,穿珠算盘(珠算)得以广泛运用
7.古代天文学发展原因:采集、农牧业需要;封建王朝专设天象观测机构
8.《石氏星表》(战国石申)的内容:保留了一百多颗恒星的赤道坐标数据,记录了日月食及太阳黑子和哈雷彗星
9.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涉及方面及地位:生产工具改革方面,囊括古今中外,吸收西方农业思想和方法,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10.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内容:介绍了季节、气候、不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强调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农业精耕细作,记载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北魏时期的农业生产经验(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农业书)
11.东汉张仲景代表作《伤寒杂病论》,人称“坐堂先生”;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体现了“生物进化”思想
12.中国古代四大农书: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朝王祯的《农书》、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十.古代中国文学
1.《诗经》特点: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内容丰富,语言质朴,现实感强(孔子整理编订,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风取于百姓、雅取于贵族、颂取于祭祀
3.《离骚》特点: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
4.汉赋特点:以楚辞为基础,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帝国恢弘的文化气度
5.唐诗繁荣之因:经济发达、科举导向、开明文化政策、中外文化交流、帝国统一、庶族地主需了解社会现实、文学艺术的发展
6.宋词兴起之因:宋朝手工业商业发展;市民阶层扩大(文学世俗化),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宋朝社会矛盾尖锐
7.元曲内容:散曲(始于宋民间)与杂剧(形成主要原因是市民阶层需要)
8.明清小说繁荣之因: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层扩大,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十一.古代中国的书画与戏曲艺术
1.汉字演变过程: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标志汉字成熟)
2.魏晋之前书法艺术为自发阶段,魏晋之后进入自觉阶段(审美超过实用)
3.秦朝官方文字为小篆(笔画圆弧、富有奇趣),民间文字为隶书(形成于秦,结构扁平、方劲古拙,多长方形)
4.各阶段书法代表人物:
魏晋楷书:钟繇,王羲之
唐朝楷书:柳公权(柳体),欧阳询(欧体),颜真卿(颜体)
草书: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唐朝张旭、怀素(状如龙蛇,勾连不断)
行书:元朝赵孟頫(提出书画同源,书画结合)、明朝文征明(江南四大才子)(不真不草,流动奔放)
5.中国画发展:
魏晋时期人文画:士大夫崛起,提出“以形写神”,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隋唐时期山水画:吸取印度、波斯美术风格(《游春图》、《步辇图》、《送子天王图》)
两宋时期风俗画:体现民间风情,宫庭画院进入活跃阶段(《清明上河图》)(注重写实)
近世时期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一体,借物抒情,追求神韵(《墨梅图》、《墨兰图》)(画中有诗)
6.古代中国戏剧的发展:东周出现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即优伶),元杂剧推向成熟。乾隆末年,徽剧进京演出,道光年间,湖北汉剧与徽剧融合,出现“徽汉合流”,形成京剧;同光时期出现“同光十三绝”
十二.物理学的发展
1.经典力学产生背景:文艺复兴影响、伽利略专业贡献
2.伽利略(近代科学之父,代表作《星空使者》)地位: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后来经典力学创立发展奠定了基础,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3.牛顿地位: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经典力学体系,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及三大运动定律(1781年发现天王星,1930年发现冥王星)发现了太阳光谱,提出微粒说,发明反射式望远镜及二项式
4.相对论出现背景:X射线、放射性物质、电子的出现冲击牛顿帝国,经典力学面临挑战
5.狭义相对论概述:质量与运动速度成正比,发生尺缩效应(空间)、钟慢效应(时间)
6.广义相对论概述:时空性质不仅取决于物质运动情况,也取决于物质本身的分布状态,否定绝对时空观
7.相对论意义:否定了经典力学绝对时空观,解释了时空本质,发展了牛顿力学,将之概括于相对论力学中
8.量子论意义: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了革命性进步,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基础,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知世界的角度与方式,爱因斯坦利用量子论解释了光电效应
十三.生命起源之谜
1.生命起源说法:神创论、自生论、生源轮、宇宙论
2.神创论之因:统治阶级需要垄断教育实施愚民政策,进行精神独裁;生产力落后,知识缺乏,人们愚昧无知
3.法国马克主要成就:提出“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原则,首次提出了系统的进化论
4.达尔文进化论成功提出原因:
(1)社会环境:
政治:17世纪后欧洲大陆普遍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打击了封建势力及教会力量
经济:英国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科学基础:科技进步与生物学知识积累;细胞学说与早期生物进化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3)达尔文自身专业素养及努力
5.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核心思想:物竞天择(为了繁殖)、适者生存、自然选择(核心思想)(包含了拉马克学说)
6.达尔文地位:将神学从有生命的领域赶出,被誉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7.进化论影响:
(1)对宗教界:否定神创论,挑战了封建神学
(2)对科学界:将发展变化思想引入生物界,开创了生物学科新时代,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自然史基础
(3)对社会:形成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经济兼并、殖民扩张的理论依据);震动近代中国思想界,成为改造中国社会的利器
十四.蒸汽机到互联网
1.蒸汽时代到来原因:政治:1688年英国取得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经济:工场手工业发展,应用机器生产成为可能
2.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影响:解决了工业生产动力问题,工业布局不再受自然因素制约;推动了工业革命开展、推动了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3.第二次工业革命表现:1831年英国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发电机,1879年爱迪生发明白炽灯,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4.电力取代蒸汽原因:发电机不断完善,输电技术日趋成熟,电力优势(方便、能量大、便宜)
5.信息技术发展:1946年美国制成电子计算机(费城),1969年互联网诞生,1994年中国接入互联网
6.传统科学与近代科学的区别:传统科学以现象描述,经验总结为主,未形成系统理论;近代科学以实验观察为基础,以归纳推理为手段,形成了系统理论
十五.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1.开眼看世界背景(开中国近代化道路思想先河):
(1)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2)资本主义国家崛起
(3)鸦片战争使有识之士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2.林魏(封建地主阶级抵抗派)思想意义:启迪了思想,改变了传统观念;迈出了中国向世界学习的第一步
3.林魏思想局限性:局限于著书立说,未付诸实践;停留于器物方面,未涉及到封建制度
4.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含义:以儒家纲常礼教及君主专制制度为治国之本,以西方先进实用技术为治国手段
5.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实质:以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工业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6.洋务派思想主张: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之本,主张以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挽救封建统治
7.洋务运动评价:是进步的,冲击了传统的“夷夏之辩”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传播创造了舆论环境,开中国教育、经济、军事近代化
8.师夷长技目的是抵抗外国侵略者;洋务运动首先是镇压农民起义,其次是与列强保持和好的条件下徐图自强
9.早起维新变法思想产生之因:洋务运动开展,资本主义发展,民族危机加深
10.早期维新变法人物(王韬、郑观应)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实践):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革新,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11. 戊戌变法背景:甲午兵败,民族危机加深(政治);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经济);早期维新思想发展,西学不断传入(文化)
12.康有为主要维新活动:
(1)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新式学堂),宣传维新思想
(2)撰写《新学伪经考》,将儒家正统古文经典斥为伪书,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3)撰写《孔子改制考》,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
(4)创办《时务报》
(5)借助经学外衣,否定君主专制活动(与文艺复兴一样,目的是为了宣扬资产阶级思想)
13.梁启超主要维新活动: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14.谭嗣同主要维新活动:发表《仁学》,主张男女平等,批判纲常礼教
15.严复主要维新活动:翻译撰成《天演论》,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公仆,批判君权论,提倡主权在民
16.维新思想特点: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结合,学习君主立宪(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资力量小,儒家思想仍为正统思想,可以减少变法阻力)
十六.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新文化运动原因:
(1)经济: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
(2)政治: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思想束缚,建立民主制度;帝制运动
(3)思想:辛亥革命清朝覆灭,民族自由平等思想进一步传播、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原因)
2.新文化运动内容:
(1)提倡民主(民主思想与民主制度)与科学(科学精神与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反对专制与愚昧及迷信
(2)提倡新道德(资产阶级文化),反对旧道德(三纲五常),提倡个性解放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新文化运动文学领域主要人物及其主张: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侧重文体形式变革,主张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侧重文学内容变革,推翻陈腐晦涩的旧文学,提倡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鲁迅:文学领域主将,撰《狂人日记》、《孔乙已》,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结合,成为新文学典范,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4.新文化运动评价:
(1)冲击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条件(对辛亥革命的超越)
(2)利于文化普及繁荣,推动了近代科学发展,为五四运动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3)没有与广大人民相结合,对中西方文化不理性,回避了反对军阀的实际斗争,没有明确提出反帝
5.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表现:
(1)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立了一些中共党早期组织
(2)早期组织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
(3)早期组织出版了面向工人的刊物《劳动界》、《劳动者》与《劳动音》
十七.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1.三民主义提出背景:
(1)民族危机: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两半社会,改良救国方案屡屡失败
(2)阶级基础:民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政治舞台,革命团体建立
(3)理论基础: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孙中山深受林肯“民有、民治、民享”的思想启迪
(4)个人因素:孙中山上上书李鸿章失败,孙中山由改良走向了革命道路
2.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孙中山等人在组建了中国同盟会(同盟会纲领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3.三民主义内容:
(1)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封建统治(三民主义前提,有大汉族主义思想)
(2)民权主义:创立民国,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不反对汉族封建地主势力,不是真正的人民主权
(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主张核定低价,现有地价归地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核定地价”、“国民共享“是资产阶级土地纲领(不彻底)
4.三民主义局限性:未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能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具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没有明确反帝,具有大汉族主义思想
5.新三民主义核心思想: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是实现新三民主义的工具
6.新三民主义内容:
(1)民族主义:中华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2)民权主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防止资本家干预国家政权),实行“耕者有其田“政策,改善关注农民、工人生活状况
7.新三民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纲领
8.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
十八.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萌芽及其表现:
(1) 时间:1921年~1927年国民大革命时期
(2) 撰写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3) 主要观点: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中心问题
2.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及其表现:
(1)时间:1927年~1936年土地革命时期
(2)撰写文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
(3)主要观点: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指明了中国革命方向,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区别于城市中心革命论)
(4)革命实际: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革命中心地点仍然在城市(党中央在上海)
3.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及其表现:
(1)时间:1937年~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
(2)撰写文章:《论持久战》(与蒋介石的速胜论争锋相对)、《新民主主义论》(成熟标志)、《论联 合政府》
(3)主要观点:中国革命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部是社会主义革命,描绘了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主张多种性质经济并存并平等发展
4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时间:1945年中共七大,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5.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新中国成立前的撰文:《论人民民主专政》,规定了新中国的性质,为新中国成立做了政治理论准备
(2)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应转移到城市,并规定了党革命胜利后将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3)新中国成立后的撰文及观点:《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提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创造性的提出了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注重产业结构比例
6.毛泽东思想形成背景:
(1)阶级基础:工人阶级进一步壮大,工人运动发展(根本)
(2)思想基础:马列主义在中国传播并且与工人运动结合
(3)实践基础:中共党领导的革命实践基础
(4)国际条件: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
(5)现实需要:中国两半社会需要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及方法
十九.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1.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及其表现:
(1)时间:1978年~1982年
(2)撰写文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冲破了“两个凡是”
(3)形成表现:1978年11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新时期指导思想),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改革开放
2.邓小平理论初步发展:
(1)时间:1982年,中共十二大
(2)主要观点:走自己的路,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指明了新时期前进方向)
3.邓小平理论继续发展:
(1)时间:1987年,中共十三大
(2)主要观点: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规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4.邓小平理论成熟和形成体系及表现:
(1)时间:1992年,南方谈话及中共十四大(背景是苏东剧变)
(2) 南方谈话主要内容:指明了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应该是“三个有利于”
(3) 南方谈话意义: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标志邓小平理论成熟,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明了方向,解决了社会主义本质与判断是非这一根本问题
(4) 中共十四大主要内容:明确改革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1981年邓小平提出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1997年,中共十五大邓小平理论成为中共党指导思想;1998年载入《宪法》
6.邓小平理论形成条件:
(1)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时代主题,新技术革命浪潮兴起
(2)理论基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确立发展
(3)历史依据:我国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验
(4)现实土壤: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需要
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条件: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
8.2001年江泽民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2002年,中共十六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全党指导思想,写入了《党章》
上一篇: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知识提纲
下一篇:高中历史复习中共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