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网 > 高考 > 高考备考 > 高考辅导之区域历史:历史专题复习的新视角

高考辅导之区域历史:历史专题复习的新视角

高老师 分享 时间:

  一、考点导入:

  区域历史是整体历史的组成部分,近年高考一直特别重视选取典型区域的考查,年年都有大题,尤其是政史地三科综合的大题。考纲中的许多考点,均可以把它放入特定区域进行系统归纳、概括而形成主体内容。

  二、真题讲解:

  (2005年全国高考文综卷Ⅰ第13—16题)我国西南地区自古生活着众多少数民族,中央政府在该地区推行了许多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政策。回答13—16题。

  13、上图“滇王之印”是考古出土的一方汉印的印文。该印是( )

  A刘邦所封异姓诸侯王的王印 B汉朝赐予百越首领的印信

  C汉朝管理今昆明地区的实物证据 D汉朝封夜郎候为王时所赐印信

  14、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中央政府( )

  A在西藏设立行省 B以宣政院为管理西藏地区的机构

  C在西藏设置卫所 D设置驻藏大臣

  15、明清两朝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 )

  A规定按田亩多少纳税,允许人口流动

  B在当地推广土司制度

  C康熙时为平息“三藩之乱”而加以大规模推行

  D由中央政府任命行政官员实施直接统治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在西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的民主改革的主要任务是( )

  ①废除剥削制度 ②消灭阶级压迫 ③统一国家财政经济 ④建立社会主义经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组题以“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区推行了许多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政策”切人,依据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区推行的政策对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影响设问,反映出中央政府推行的政策对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这四道题重点考查归纳掌握历史知识,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综合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13题 C,此题以文物资料的形式展现,属于历史文物选择题。解题要弄清文物资料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即本题所示“滇王之印”为汉武帝赐予归附汉朝的滇池地区的滇王的印信。排除A项和B项。D项有一定的干扰性。

  第14题 B,此题为表述型选择题,它按照题意在备选项中选出肯定的一项,其选项同属于一个历史范围或具有相同的属性。解答时采用比较词语含义的辨识法,通过比较词语含义来辨识其不符合概念准确含义的所在。C项是明朝管理西藏的制度;D项是清朝加强对西藏的措施。元朝时并没在西藏设行省。

  第15题 D,此题为不完整式选择题,主要考查辨析历史事实的能力。“改土归流”是在西南地区取消土司衙门,改由朝廷派遣流官直接统治的变革,可排除B项。A项是清朝的赋税制——摊丁入亩;C项错误,平息“三藩三乱”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创造条件。

  第16题 B,此题为组合选择题,主要考查归纳历史事实的能力。该类试题是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的选择题。考查的信息范围较广,解题时一是学会观察和分析选项,重视选项组合规律;二是采用“排除法”,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备选内容为基点,然后顺藤摸瓜,快捷作答;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即③不是中央人民政府在西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的民主改革的主要任务,故排除含③的选项。

  【解题技巧归纳】本组试题以“西南区域”为题群型选择题,它以“中央政府在西南推行的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政策”切入,从多角度、多层次考查全面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解答该类试题的关键是要立足于解决单个试题的基础上注意知识的前后、纵横联系,要从多方面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并能准确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分析问题。我们在复习备考中可以尝试以某一个区域小专题复习法,即确定一个中心区域,然后再找出散落在课本中不同章节中的相关知识,从多角度、多层次的再认、理解和分析问题。

  [点评]以某一区域作为考查切入点的高考试题还有:2005年全国卷Ⅰ第39题主要考查了“印度尼西亚”的区域历史;2005年全卷Ⅱ第39题主要考查了“古代长安(关中)为中心”的区域历史;2005年全国卷Ⅲ第39题考查了“古代河西走廊”这一区域历史;2004年全国卷Ⅰ第39题:“一五”计划为什么把东北作为重点建设地区?是“东北地区”区域历史题;还有2003年全国卷Ⅰ第37题“长城题”:列举汉武帝除修长域以外向西北地区开拓的重大事件,指出明朝中后期在处理蒙汉关系方面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这些举措产生了什么影响?列举1933年中国军民在长城一线英勇抗击日军侵略的一个事例。(此题主要考查了古代至近代以“长城”为区域的重大历史事件)

  三、命题趋势

  区域历史专题是以地理和空间概念为中心,把该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政治状况、经济发展、中心城市、文化特点、国际关系、现实问题等内容联系在一起进行归纳、系统概括而形成的主体内容,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热点,考查的区域内容大多东北地区、西部开发、上海地区等等;考查的题型多样,以大综合试题为主。在内容上注意把同一区域的历史内容从教材的各个章节中提取出来,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系统归纳。从命题趋势看,今后考查的内容要注意中部崛起区域,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开发等为主;兼及世界重要的区域,如地中海地区、环太平洋地区、南亚、北美自由贸易区等等。值得关注的新问题是淮河流域、经济特区、长江流域经济、大运河区域经济、西南的成渝经济区、环渤海湾经济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不同特色的城市中心经济区,以及世界经济的区域化发展等。

  四、备考建议

  1、对区域历史专题的复习,首先要把中国和世界分为几个典型区域,然后按区域归纳、整理历史知识和问题,并把历史经验、教训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概括区域历史演变的基本线索。

  2、结合近年的高考试题,选取典型区域,在进行史实梳理的基础上,依据高考的目标和要求,紧紧联系现实,从不同角度设计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提高综合能力。在对东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台湾地区等区域的史实梳理时,要突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这一主题。

  在对长江流域区域、东部沿海等区域的史实梳理中要突出这些地区在近现代史上的“近代化进程”,近代化的内容包括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文化先进化、科学化。

  3、加强政、史、地三科的综合复习,区域历史专题是以地理和空间概念为中心,在复习中应把该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政治状况、现实问题等内容联系在一起进行归纳。

  五、模拟训练:

  在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提出了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2006年3月27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湖北的武汉是中部地区最重要的中心城市,在促进中部崛起负有重要的历史使命。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堪称古代世界青铜冶炼技术高峰的铜绿山古矿冶炼遗址和越王勾践剑等分别出土于鄂东及江汉平原;秦代竹简首次在云梦出土。

  材料二 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举凡武备所资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民间日用,农家工作之所需,无一不取资于铁。……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

  ——张之洞《筹设冶铁厂折》(1889年)

  材料三 武汉曾是一块热土,也是一块英雄的土地。无论是在民主主义革命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1)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除材料所说的代表古代楚文化的其他两例成就。

  (2)据材料二,谈谈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中是如何看待“求强”与“求富”的关系?(注意不得照抄原文)

  (3)根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回答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武汉地区有哪些重大的革命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武汉地区有哪些重大工程?

  (4)现今党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有何意义

  【解题思路】第(1)问列举两例较容易;第(2)问的“求强”即指军事工业,“求富”即指民用工业,“求强”与“求富”的关系就是材料中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的关系,答案隐含在材料中;第(3)问只要回到教材中就能回上,属识记部分;第(4)问要求上升到理论高度去分析,去认识,考查了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答案:(1)事例:诗人屈原(或“楚辞”)、战国编钟

  (2)关系:“求富”是“求强”的基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有助于抵制外国的经济扩张;民用工业的发展对军事工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3)“八七”会议召开、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收回汉口英租界。工程: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钢铁公司、湖北十堰第二汽车制造厂。

  (4)意义:加快中部崛起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是全面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在全国经济发展中意义重大。中部地区有着极大的后发优势和带动潜力:它地处腹地,承东启西的区位,它的每一个发展步伐都能同时惠及东部和西部。

  【试题评析】本题是区域历史题。2006年3月27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中部问题”又成了热点,本题考查了武汉从古代至现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又联系了时政热点有一定的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