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史的学习方法及热点问题的把握
推荐文章
从专题的角度看,文化史在高考试题中占有相当的比例。2004年文综试题(全国卷)中I卷单选题中直接考查文化史的是第15、16、17、18、24题,占本学科分数的20%;以文化史为切入点或相关的还有第14、19题,占8%。而以文化史为切入点的政史、史地结合的综合题也在屡次考试高考中出现,所以对文化史,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化史的知识的掌握就提到了新的高度。
纵观近年历史学科高考试题,可以归纳为两个特点:一:“不变”。仍是以知识为载体,是以能力立意;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强调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运用知识的方法,体现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发展现;试题综合性强,既包括学科内知识与能力的综合,也引进跨学科的综合。二:“变”。体现在试题反映或折射出社会现实的需要,不回避热点问题:如2004年的三农问题与经济全球化。
针对这样的特点我们要加强对主干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以不变应“万变”;同样也要关注时事热点问题,以变应“变”。现就这两个问题谈一点对中国古代文化史学习的方法。
一、中国古代文化史基本知识整合与应试
教材对中国古代文化史的划分是以时间为序,从先秦开始,经历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鸦片战争前)。而每一时期我们首先要知道它的阶段特征,这是我们答题时的思路轴心;其次必须记住并理解其中最重要的内容,这是获得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基础知识分的重中之重;最后要选择典型题作练习,并对其进行分析,能够联系其他知识点,举一反三。
首先,我们分析每一时期的文化阶段特征。
(1)先秦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思想科技和文艺成就奠定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全部基础;
(2)秦汉:科技文化大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结合,奠定了中国科技文化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3)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科技继续进步,思想方面儒、道、释开始互相渗透;
(4)隋唐:博大精深、全面辉煌,在所有文化领域都有突出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
(5)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我国古代文化达到了高度繁荣的水平,四大发明完成,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影响深远;
(6)明清(鸦片战争前):承古萌新,西学东渐,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成就突出。
其次,我们要注意其最重要的知识点,也就是在高考中常出现的考点,并要对其进行分析。
⑴先秦时期:诸子百家(道家—老庄;儒家—孔孟荀;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分析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各家本质、影响。
(2)秦汉:哲学(董仲舒)、史学(司马迁)、宗教(佛/道);分析用于加强政治统治的改造的儒家学说——董仲舒提出的大一统思想。
(3)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学(“建安文学”、田园诗、民歌)、哲学—宗教—艺术;分析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辐射。
(4)隋唐:诗、书、画、教育;分析此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和表现。
(5)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主要是宋元时期的科技(三大发明)、文学(词曲);分析宋元时期文化发展与隋唐的关系.分析宋元与隋唐文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6)明清(鸦片战争前):科技新成就及古典巨著、明清小说名著、早期启蒙思想及西学东渐;分析明清文化的总特点。
从2004各地高考试题来看,对文化史的考查还是以记忆和相应的理解为主。如湘鄂渝卷的第20题:前往日本传播唐文化的高僧是
A.玄奘B.文净C.鉴真D.法显
解题思路:此题是对基本知识的考查,注意不要混淆了“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答案为C。
又比如广东卷的第5题:下列关于徐光启思想和活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A.支持“反清复明”活动B.积极引进西学
C.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D.领导东林党的政治活动
解题思路:此题是考查的是对徐光启的主张和行为的记忆和理解,答案为B。
还有一些题型突破了单一的知识点,经常从历史文化图片作为突破口,或以知识体系、或小专题的形式命题。如上海卷第28题:2004年4月,美国副总统切尼在复旦大学发表演讲,校方赠送切尼一件礼物(图略,图为一本孔子所著古籍)。事后几位学生议论为什么送这件礼物。
甲说:“估计是宣扬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
乙说:“可能是弘扬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丙说:“也许是让外国人知道中国的人权思想比西方早两千多年。”……
问题:请概要写出你对甲、乙、丙三种说法的理解。
解题思路:首先应理解孔子思想的实质,然后要结合题中的意境,最后才是结合学生的发言内容进行比较、推敲。
参考答案:甲侧重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家或孔子的有些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乙突出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儒家文化曾是中国的主流文化。丙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孔子主张“仁”,孟子提出过“民本”,但与西方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人权”观念有本质区别。
二、对热点问题的一些看法
2004年的历史试题充分体现了“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的和关心的或现实的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的主体设计思想”。热点虽然直接引入,但引入的角度多元化,转换巧妙,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这些对我们2005年的应战提供了一些启示。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热点?哪些是热点?怎样选准热点?2005年的时事通常是指从2004.5——2005.4这之间的事件。但过去意义重大的事件还是不是时事热点呢?“一年的热点不是热点,多年的热点才是热点”,它更是持续性的热点。要注意具有长久价值的隐性知识的考查。
选择热点可以用以下标准来参考:①广泛性:要广泛体现和反映国家的意志和人民的意愿;②战略性:事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前景;③综合性:通常重要的热点不会局限于狭隘的范围,它既是社会热点,又于历史、政治、地理知识紧密相连。注意用地理、政治热点问题切入历史。(2004年全国卷39题就是以能源问题切入的。)
其次要注意热点切入的角度。常常有三种:①直接考查材料本身:如问其原因、经过、结果、影响,或者只做稍微的扩展;②以热点为题目材料,却从新的、少见的、冷门的角度来设计问题;③常见的多个知识的综合,或者学科间的综合。
总的来说,历史学科的学习是不断积累的过程,首先要加强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其次训练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最后再加以升华。
上一篇:复习和掌握中国古代的治乱兴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