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焕庸线能否突破 地理意义是什么
推荐文章
胡焕庸线可能突破吗
“胡焕庸线”作为“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之一,不仅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的空间异质特征,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中国人口与自然地理本底的高度空间耦合。
“胡焕庸线”是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1934年发现的中国人口分布密度特征曲线。这条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分界线直观地展示出东南地狭人稠、西北地广人稀的现实。与会学者提出,“胡焕庸线”从提出至今,仍能反映中国大陆人口分布的宏观格局,即东南密集、西北稀疏的不均衡格局。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副教授蒲英霞认为,1980年代以来,“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比例变化量为0.55%(约为500万—600万人口规模),“稳”中有“细变”。
“80年来,‘胡焕庸线’西侧的人口密度有增加趋势,尤其是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局部已经突破‘胡焕庸线’,这表明‘胡焕庸线’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长郭华东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王颖表示,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不仅要关注如何为国家战略服务,还要将研究做在前面。她提出,不仅要关注“胡焕庸线”如何被突破,还应考虑以“胡焕庸线”分界的各地域如何发展。
南京大学人文地理研究中心主任黄贤金提出,“胡焕庸线”两侧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各地域一定要遵循自身的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特征,寻求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胡焕庸线的地理意义
胡焕庸线是适宜人类生存地区的界线,其两侧还是农牧交错带和众多江河的水源地,是玉米种植带的西北边界。同时,中国的贫困县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两侧。胡焕庸线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重合,线东南方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线西北方人口密度极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是游牧民族的天下。 中科院国情小组根据2000年资料统计分析,胡焕庸线东南侧以占全国43.1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全国93.77%的人口和95.70%的GDP,压倒性地显示出高密度的经济、社会功能。胡焕庸线西北侧地广人稀,受生态胁迫,其发展经济、集聚人口的功能较弱,总体以生态恢复和保护为主体功能。
这条线从黑龙江省瑷珲(1956年改称爱珲,1983年改称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大致为倾斜45度基本直线。线东南方36%国土居住着96%人口,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要地理结构,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线西北方人口密度极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游牧民族的天下。因而划出两个迥然不同自然和人文地域。
1935年,胡焕庸提出黑河(爱辉)—腾冲线即胡焕庸线,首次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规律。即自黑龙江瑷珲至云南腾冲画一条直线(约为45°),线东南半壁36%的土地供养了全国96%的人口;西北半壁64%的土地仅供养4%的人口。二者平均人口密度比为42.6∶1。
1987年,胡焕庸根据中国内地1982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得出:“中国东半部面积占目前全国的42.9%,西半部面积占全国的57.1%……在这条分界线以东的地区,居住着全国人口的94.4%;而西半部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5.6%。
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发现,“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分布比例,与70年前相差不到2%,但是,线之东南生存的人已经远不是当年的四亿三千万,而是十二亿两千万。虽然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但真正适合人们生存的空间,却只是这300多万平方公里。
下一篇:中国四大山脉是哪四个 分别在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