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应试技巧【精华五篇】
推荐文章
高考语文应试技巧【精华系列】
一、心态要稳
考场上保持心态平稳的关键,是不要奢求自己每一道题都会。尽己所能,将所有能够做的题做对就行了。自己不会做的题,别人也不一定就能做对,考场上不妨多给自己一些宽慰。错一两道题其实无所谓,问题是不能因此而患得患失、急躁不安。考试节奏也不要一味加快、快而不稳。
二、把握答题规律
语文试题从表述上看,没有看不懂的,也很少是自己根本就不会做的。因而建议考生拿到试卷,看清题目要求,按顺序一道一道做,不必首先浏览全卷,更不必先看作文题是什么,因为一旦看了题目,潜意识里就开始把它当作负担,很难集中精神一一突破前面那些选择题、主观题。特别是如果作文题出乎自己的意料,或是感觉难写的时候,那就不仅是分散精力的问题了,甚至会影响整个语文考试的情绪。等到我们把前面的题目答完后,再集中思维考虑作文,那该是更有把握的。
但是要注意,当我们一道一道按顺序答题的时候,一要注意保证做一道对一道,二要注意用最快的速度争取时间。
若碰到自己没有把握的题,要借助题目本身所给的条件进一步推测判断,特别是阅读题,题目的顺序是精心安排的,往往具有一定的联系,可以从上面的题目中找到一些提示;也可以从本题所给的多个选项中进行比较和排除,以加强自己对题目的理解。
关于答卷的时间安排,建议
单项选择题用50分钟左右答完,二卷主观试题用40分钟左右答完,作文用50分钟左右答完,争取留下10分钟左右的检查时间。这种时间安排,你可以在最近的模拟考试中实际试验一下,然后形成自己的规律。
三、各大题操作要领和时间分配
第Ⅰ卷 (共42分)
第一大题 语言知识题 (1~6题) (18分)
由6个选择题组成,题型稳定,平时训练也多,基本套路考生是熟悉的,在审题清楚的前提下,一般用10分钟左右为宜,一时不能确定的,留待作文之后再答,但要做好标记,避免漏答。
第二大题 科学类文章阅读(自然科学类或社会科学类) (7~10题) (12分)
本题主要考察考生领悟新知的能力,文段变化较大,但命题模式特别是设置误区的套路很少变化。考生如能在平时的训练中熟知命题者的套路,则可大大减少答题时间。此大题应在10~15分钟内完成。
第三大题 文言文阅读 (11~14题) (12分)
材料多为短小的传记,记述的是传主的为官、为人、事君、待人接物之道,考生应首先对此心中有数。解答时可先扫读前3题,大致清楚要考察那些词句;较细致的阅读第4题,以作为理解文段的参考;然后阅读文段,解答问题,可以加快速度,减少失误。此大题用时宜在15分钟左右。
第Ⅱ卷 (共108分)
第四大题 包括3道小题(15~17题) (18分)
第15题 文言文翻译 (8分) 该题应首先把握住原文中的考查点:哪几个关键词、什么句式等,然后采用直译,直译不通则适当意译。
第16题 古诗词鉴赏 (6分)该题可先读题干,带着问题读材料,一时不能完全理解,可以考虑这首诗的类型,借助同类型作品尤其是教材中出现的作品加以分析。
第17题 名篇名句默写 (4分)该题用时最多2分钟,即使有一两句写不出,也不可因小失大。
整个第四大题用时宜在10~15分钟。
第五大题 现代文阅读 (18~22题) (18分)
解答此题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先读材料,自己对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再看题做题;另一种是先通读题目,再读文段。 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前者不易受到题目的误导,但用时较多;后者解题较快,但易被题干中的陷阱误导。采用何种方式,应因人而异,并在平时训练中摸索比较,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完成此大题用时宜在10~15分钟。
第六大题 语言运用题 (23~25题) (12分)
该大题可能包括扩写、压缩、仿写、改错、根据要求写段落或句子等,都是平时联系较多的。在考场上关键是要审清题干要求,避免偏差。
此大题用时10分钟左右。
第七大题 作文 (26题) (60分)
作文时高考试卷中分值最大的一道题,对考生的总分有较大影响,首先要在战略上避免一些习见的错误
[转帖]高考语文考前强化复习记忆要点与思路整理
??一、 基础知识部分(1-6题)(18分)(力争15分以上)
??1、2.语音、汉字题,主要考查记忆力,诀窍在于熟能生巧,建议考前一个星期内要专门用二三十分钟进行强化记忆本学期各次试卷之中自己出错的音和字,并注意把握规律。
??3.词语运用题,主要是近义实、虚词的分辨。通常是用几组近义词进行辨别,要做好它,平时就要有语言准备,但是在考场上如果确实拿不准,就要凭语言感觉去选择自己认为的最佳答案,当然,考前针对以往的考试试卷中出现过的实词作一点准备会很有用。
??4.成语使用正误判断题,解答要点在于一是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不要望文生义;二是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平时对成语多加积累了,就容易过关。
??5.判断病句题,主要考查考纲上的六种类型,考前要求对六种病句类型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最好各记一两个例句。做题思路通常是:检查句子的主干,是否缺成分→ → 推敲词语运用,是否搭配 →→ 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 →→ 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
??6.语句衔接题,做题思路是:考查陈述对象是否一致 →→ 话题是否一致 →→ 前后句式是否一致→→ 情境是否吻合→→ 音节是否和谐等。
??二、 文言文阅读部分:包括选择题(7-11题,15分,不能够低于9分);主观表述题(22题5分,力争3分以上)
??考生对文言文题普遍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其实,只要稍稍作一点准备,就会发现,历年的高考都有一定的规律。高考选文标准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符合这一要求的文言文,主要是以下六个方面:“二十四史”中的传记部分和《资治通鉴》中的名段;以《孟子》《韩非子》为代表的先秦浅易文言文;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作品;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笔记文;以《梦溪笔谈》为代表的古代科技短文;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短篇文言小说。从以往的选文看,高考虽说回避社会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但倡导并弘扬真善美是永恒的时代主题,结合当前反腐倡廉和社会舆论看,对忠臣廉吏的价值判断依然会影响高考文言文的选文,建议在考前仔细翻译领会几段文言传记文,了解文言用法,熟悉知识考点,避免临场发挥失常。解题思路:先读一遍,了解大意→→看清题目要求→→实词要注意古今异义→→虚词要注意用法→→解释和翻译要注意结合已经掌握的知识去领会→→文意理解要注意与原文对照,看有无添加的内容。
??三、古典诗词主观鉴赏部分(21题,9分,力争6分以上)
??对于诗歌的鉴赏,难度较大。所以,复习准备时一定要全面了解高考试题的命制类型和出题设问的角度等,做到心中有数。做题思路大致为:先仔细阅读诗歌,领会大意→→看题目要求,对照诗歌逐一审题→→如果有注解等有效信息,一定要结合起来审查。
??四、现代文阅读部分(12-19题,30分,力争24分)包括社科文阅读(12-15题,12分,力争9分以上);文学作品阅读(16-19题,18分,力争15分以上)
??对于高考中的现代文阅读,因其分值高,这一部分基本决定了考生的语文成绩的走向,因此,同学们不能丢太多的分。对于这一类题,该如何去做呢,下面结合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进行思路讲解:
??1.名词术语及概念性试题思路
??如果是揭示概念的特点,要根据该词语出现的具体语境来剖析它的具体含义,这必须与句子联系起来考虑,如果是概念间的区别,则要依据语境来判断几个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就要与句群和段落联系起来。一般来说,一个词语(概念)的出现,就在它的前面或后面作者都要做具体的阐释,换一种说法揭示他的内涵。命题者既然出了这个题,那答案就一定在原文中。答题时要找准原文中相关的句子,一般在词语出现的附近或者前后找答案即可。
??2.信息筛选性试题思路
??解决本类题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因为此类题的答案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分散的,或像蜜一样蕴涵在花蕊里,或像珍珠一样蕴藏在蚌壳里。在做这一类题时,一定要抓牢题目的具体要求,根据要求要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一点一点的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再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3.关键性语句理解思路
??对于此类题,同学们要既得“意”而又不忘“形”,因为关键性文句的内涵既是深层次的又是丰富多义的甚至是含蓄隐晦的。因此,关键性文句多富有潜在义、引申义、双关义、象征义和多重义等,做题时要参照主要段落或者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在文意文旨的大语境中来探求核心文句的内涵,解题时才能披文入理,析文入情,瞻前顾后的根据其语段的“形”,深入领悟其语句段的“意”。
??4.归纳主旨性试题思路
??解题思路: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5.清理文思的题型解题思路
??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就在你眼前了。
??6.审美鉴赏性试题思路
??这一类题要求能分辨出文章语句段的表现技法,领悟其表达技巧,审视他的艺术效果,把握他的独特风格。例如:问你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格(大纲规定的8种),有何表达效果,艺术手法上,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有何作用,文中哪些词语用的如何巧妙,文章构思上某一点几点妙笔好在何处,文章的整体风格(豪放、婉约、明朗、含蓄、雄壮、纤巧等),文章所表现的情况(喜悦、哀婉、明快、灰暗、悲壮等)是如何展示的?其实,审美鉴赏题还是在于理解文意。
??五、 语言运用部分(23-25题,12分,力争得10分以上)
??23.缩写(如归纳大意、写成简讯、写成一句话新闻等)
??首先注意读懂题意,然后注意要点(语段的中心句、句子的主干)归纳完整,最后对照检查字数和其他要求。
??24.扩写或仿写(如给予词语,进行语句扩展)
??此类题关键是要注意题目中的“以……重点”的要求。一般情况下,以“……”为重点,有两种做法,其一,在其前加上复杂的定语,其二,在其后写一串话(最好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丰富文采)具体解释“……”的内涵。一般情况下以第二种为好。例如,2000年高考25题,解题思路是,首先考查语境要求:“毕业典礼上”同学们心情愉快,都在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考试前夕”有两种情况,一是心情紧张,一是对考试充满信心,但是只有后一种才会有“歌声”,同时还要在语句中出现“毕业典礼上”、“同学们”、“歌声”等几个词语。仿写题则注意“形”、“神”兼备,而不要顾此失彼。
??25.改错。
??这一类题其实就是修改病句,关键是要读清题意,然后按要求完成。
??六、 作文部分(26题,60分,力保40分)
??考场作文关键是要注意审题,找准自己落笔的思路,然后选择最佳的最有感情的材料、最有说服力的事实、道理论据,用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来体现。考前要对作文上会遇到的问题进行下面充分的思想准备:观察能力(一)是对自然界的人、事、物、景能作细致入微的观察,能体察变化,能捕捉变化的过程,行诸文字时,具体、细致、生动、形象。(二)是对社会现象能够了解、认识,对焦点、热点问题能够分析、评价,对高科技领域的知识有所知之。(三)想象、联想能力,能根据一定要求,把头脑中记忆的片断进行重新筛选、组合,补充内容将简单变为丰满;展示内容将直观变为形象。高考作文中,如能由文题中的自然现象联想到社会现象,文章的主旨就深刻得多了;思辨能力,作文中最好说理公允,把持有度,全面分析,反对绝对化、片面性,例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既有利益,又有弊害,“答案丰富多彩”说明不能片面、绝对。 考场上,你若擅长形象思维,会编故事,你可以以自己的见闻“编”一个美丽的故事展示哲理,写成一篇感人的记叙文;你若属于多情善感之辈,则可以让情感的溪流汩汩的流淌到一个个方格内,以一篇动人心弦的散文去“打动阅卷人的心”;你若长于想象,则可以天马行空、叱咤风云,创作一篇引人入胜的幻想小说或想象作文;你若平时就爱发议论,析事论人一针见血,大可在几十分钟内完成一篇漂亮的议论文或杂文。总之,你必须扬长避短!
??另外,考前最好对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现象(如当前提倡“以德治国”,而社会现象中,物质文明远远大于精神文明,以这一现象作为话题等)三方面各写一篇考试模拟作文。有时间的话,还可准备、整理出一些材料,这样,到了考场,你也就不会惊慌了。
高考题型技法指点迷津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步伐的突飞猛进,高考题型也在千变万化。许多同学因而陷入六神无主束手无策的尴尬境地,常常望“文”兴叹。其实,语文作为一门科学化的工具学科,经过深究细研,是有规律可寻的,现就高考各类题型解法进行对号入座的分析。
一、基础知识部分
1、 注音题 只要求认读,不要求拼写。材料多取自教材基本篇目或课外读本。要重视积累,平时要养成勤查字典勤查词典的习惯。注意人教社第二册课本《异读词审音表》以及第四册课本《易读错字一览表》。常见错误类型有多音字(差)、形似字(撼――憾)、形声字(尤其是声旁读音有变化的字)(酗)、同音字(世故――事故)、生活中常用错的字(必竟――毕竟)等。注意音随义转的规律,如自怨自艾和方兴未艾。做题时一般用排除干扰项法,未见过的词往往是正确的。
2、 字形题 注意第四册课本《易写错的字表》《易写错的成语表》。平时要多查字典词典,分析字形,掌握意义,辨析用法,剖析字形的组合规律。高考设题多为①同音异形字:不记其数(计)②形似字(赢羸嬴蠃)③多种写法的字(蹒跚――盘跚、缥缈――飘渺),设项主要用于干扰。善于区别形似字的形旁,多考虑形似字的形符所表达的含义(碧―壁―璧―譬―擘―臂)。注意表面上似乎讲通的词,如百尺杆(竿)头。用笔指着每一个字,绝不放过任何一处错。同时要根据语言环境确定字形。
3、 词语解释题 本题型为去年新增题型,主要考查多义词。要学会缩小范围,把重点落在本选项中的那个多义词的解释上。多联系日常交流时如何用的,举几个例句便知正误。
4、 同义词辨析 主要考查现代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实词常从①意义(中止――终止)②搭配(偶然――偶尔)③词性(必需――必须)④褒贬色彩(成果――结果――后果)⑤适用范围(申明――声明)⑥轻重(束缚――禁锢)等角度入手剖析。虚词要注意搭配习惯及语法功能,注意关联词所表示的关系(条件、因果、并列、假设、顺承、转折等)。要分析前后分句的逻辑关系。无论是实词还是虚词,都要结合语境,句中的提示词要挖掘出来,句中肯定有一处词或短语与备选词照应。要正选、排除法并用。
5、 成语运用 成语有字面义和隐含义(比喻义)。一般考查它的隐含义。因此,只从字面揣测其内涵往往会犯错误。做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望文生义:如文不加点(点是修改之义,不是标点)②不分感情色彩:如弹冠相庆(贬义)③不明重点:如琳琅满目(主要指商品)④不辨语境:如色彩缤纷的枫林⑤属语病(重复):如使人民生灵涂炭。还可用替换词的方式解决。做此类题语境很重要,一定要分析语境,做到词不离句。
6、 病句题 先掌握常见类型①搭配不当②成分残缺或赘余③句式杂糅④语序不当⑤语意不明(包括歧义)⑥不合逻辑等。近几年前两类考得较多。常用方法有:①跟着感觉走。即通过语感进行检测,可很容易地审出杂糅、赘余、语序不当等语病②主干压缩法(即划分主谓宾法)。此法可很容易地解决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问题。③同类比较法。感觉拗口而查不出病因时,可举几个相类似的句子或短语进行类比,从而找出病源。如:这值得广大领导的重视。可试换用“值得……的学习”或“值得……的肯定”来鉴别出错误。④特点记忆法。通过多做题,掌握一般病句的基本症状,找出病源的出现规律,而不是草木皆兵。如句中的并列成分,非常值得注意。要梳理整体框架结构,有时要细研到各词的关系。杂糅要理清两种结构。正确项有时也较为模糊,需用排除法才能确定。还应注意的是,有些句子虽不符合语法规则,但生活约定俗成,也算正确。如差点儿摔倒和差点儿没摔倒意思一样。做题要注意从大处找问题,不可单凭印象。
7、 衔接题 有两种命题形式:一为语句复位(包括定位选句和定句选位两种)二为排序。角度有①话题统一②句式整齐和谐③上下照应承接④情景氛围协调统一⑤上下内容合乎逻辑。近几年考查话题统一的情况较多。做此类题要注意认真分析各选项,结合题干进行对照先排除各干扰项,有些需根据语感,此类题的关键在于寻找角度,找对了角度就会迎刃而解。要借助句子的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要注意组合顺序: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到杂、感性到理性、现象到本质。留意关联词、照应词。做题时先看各选项的区别在哪儿,再仔细鉴别差异造成的不同表达效果。
二、阅读鉴赏部分
8、 文言文 主要考查词句的理解、文章的把握以及句子的翻译。复习中注意大纲中指定的120个实词和15个虚词(《考试说明》中为18个)。实词注意几类情况: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15个虚词考前一定要成竹在胸,在脑海中要形成词的用法知识树。释义要代入原文检验,要分析词性,剖析用法。实词释义一般有四个来自课本,四个出自文段。做题时注意以下几点:先看最后一题,增强整体感知,注意审清题目要求,明确各题所考查的角度,审题要缜密,明确各考测点和答题要求,做到考什么答什么,再按设题顺序答题。注意解题时克服以下弊病:①就句论句。只注意这句话什么意思,而忽视这句话在文中是什么意思。②不善于举一反三,知识迁移能力差。复习时应把课内课外的学习结合起来,具体说,就是实虚词的把握,在学课文时不善于归纳整理,解题时不据语境推断该词意义,犯了以今训古、望文生义的弊病,解题时方法不明确,不灵活,考题往往只针对原句某一个或某几个词设疑,而并非所有词上都设疑。因此,解题时要找准辨析点,属于课文中的句子要善于联想原课文中的语境。人物品行一题先要看好询问哪一种品质,用“拳打脚踢”之法。拳打指正选,脚踢指排除,已确定了某项是正确(错误)的,就先在选项中划出,以缩小搜索范围。二卷的主观题要注意:翻译力求信、达、雅。先确定哪个词对文中表意最为关键,推测哪几个词有可能性是重点考查的词,标出认真分析。用直译法。字字落实,关键词必须译准。同时,省略的成分要补出,倒装的地方要还原,人名地名时间官职年历专用术语可不译,修辞格用转述法去译,言简意丰的扩展,互文之处要凝缩。选择题最后一题最麻烦,要心平气和,将每一项在文中对号入座。看有无差失。请背过以下文言文翻译秘诀:熟读全文,领会大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9、 自然科学(社科类)阅读 和文学类阅读 主要测试对语句是不是理解,文意有没有把握,文章会不会分析,思想内容表达技巧能不能正确评价、鉴赏。一般情况下,自然科学类或社科类题答案即在文中,ABCD各选项都能在文中找到依据,可能更改了少量词语,仔细分析一下是否影响原句表达,尤其注意一些表程度、表揣测、表时态、表整体与部分等类词语的分寸尺度变化。对词语的考查往往不是考查它的规范义,而是它的文中义,需要联系语境去揣摩。学生在做题中往往暴露的问题是:①不擅长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或推断想象力不强。②不明推断想象的内容与文章内容间的关系如逻辑关系显隐关系等。③语言表达不到位。虽知道一点,但语言驾驭能力差,会而表达不清楚、不完整或不够具体。方法技巧如下:要理解文意,首先要抓好几种句子。①首句(文章起始句或段首句)。因为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转承作用。②抓中心句。语境和句子不是按等同价值排列的,而是既有关键的中心句,又有作为附加成分的句子,分析时要迅速从大量的扩展句和叙述句中提炼出来。③抓转承句。有的语段有几层意思,为了使层次间连贯紧凑中间常常用转承句或转承词。④抓点睛句。有的句子在段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⑤抓警句。有的语段中的某些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启迪。⑥抓矛盾句。语境中的某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却寄寓作者深刻的用意。⑦抓感情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明显地表达出喜怨哀乐和对事物的褒扬贬抑。⑧抓修辞句。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传神达意,作者往往在语段中要运用一些修辞格。⑨抓尾句。语段中尾句或概括总结上文,或留下余地,让人思索,或饱蘸笔墨抒发感情。具体操作:在答题时要先看最后一题,阅读文段时要用笔指着,以提高注意力。重点句、中心句、总括句、议论句、抒情句、同时划出。前两个小题答案离文章出题位置并不远,毋须考虑过多。用浅答(句面义)与深答(隐喻义,联系主旨、作者思想感情、写作思路、立场等)相结合的方式。答题时必须在文中找到答题的依据,必须找到题目与文章的联结点,然后细心对照,细心揣摩。切忌断章取义,凭印象答题。后面几题在答题时要撒网捕鱼,多答角度,多包容信息。
10、古诗词鉴赏 主要考查学生对诗词曲的把握,以唐诗宋词元曲为主。考题涉及到词句含义的理解、思想内容的领悟、表达方式的鉴赏、以及修辞格的判断等,意境风格的赏析情感倾向的评价等,。注意以下几点:① 感受形象,把握内容主旨。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并结合自己的经历、知识积淀和审美习惯等去感受诗中所描述的景物人事所构成的社会图景,从而初步体味出诗人蕴含于其中和思想感情。如《琵琶行》② 领悟意境,体会思想感情 意境是作者思想感情和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艺术境界。为形成一个意境,往往需要若干意象来组合。意象是渗透了作者主观思想感情的物象。要先理解局部或片断的情感串合起来进而借助想象,融入自身和情感体验,理解和体会诗歌的主题和思想感情,如《 鸟鸣涧》③分析手法领会艺术特色 诗歌的形象性抒情性常要借助比兴、拟人、夸张、对偶、衬托、对比、象征、铺陈等手法来表现,但基本和手法是形象的描述、白描、直抒胸臆、用典寓意、以实写虚等。④ 咀嚼字词 品味诗歌语言 诗人总是选用最准确最生动的词句来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诗人无不在炼字铸词上锤句上下功夫。应对那些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词语细细品味,领会其意蕴。
三、背诵、语言表达及运用
11、名篇名句背诵 重点把握大纲指定的10篇古文和30首诗歌要求背诵的部分。复习时要先课内后课外,先唐宋后先秦两汉,再明清。一般选句多为具有永恒思想认识和艺术价值的句子。命题形式有以下几种:
① 提示式 提供上下句,可以是名篇的某一段首、尾句,要求补出所空内容。如:云销雨霁,彩彻区明。_____, ____。②指定式 提出某种非常明晰的主旨、意象或表现手法方面的默写规定。要求学生按照题干的规定进行默写。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的一句是:____,____。③镶嵌式 给出名篇名段中大部分语句,把默写的句子镶嵌其中。默写句子一般为能体现高远的人生境界或高尚的道德情操、概括生活的一般道理或为人处世的方法、描绘景物凝练传神意境深远的句子。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____,____,____。 ④情境式 就题干首先创设一情境,然后选用一恰当的诗文,对这一情境进行补充或拓展。如:我们在劝慰他人或勉励自己要不分身份地位年龄职业都要勤学好问时,常用《师说》里一句话,这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答题时不要出现错别字。把所有会答的全答上。
12、 扩展题 形式有以下几种①情景式扩展(据情景展开想象)②添枝加叶式扩展(增加修饰限制成分)③提供中心式扩展(围绕中心进行扩展)④ 补写续写式扩展。其中①④ 较为常见。做题中暴露的明显问题是:①不顾话题,另起炉灶②不辨情景,不合情境③偷梁换柱,转移话题④前后不连,缺乏意蕴。 无论哪种扩展,都不要歪曲愿意,都要做到风格与原文保持一致,句式保持与原句一致,内容前后形成一有机的整体。同时含有原句的修辞手法。要明确重点,辨明情景,分清语体展开想象,巧用修辞。打开思路,发散思维,不在一棵树上吊死。
13、压缩题 考查形式有:提炼观点、概括观点、组织导语、拟定标题等几项内容。方法是,先问自己几个问题:①写的是什么物象或形象②事情的经过和结果怎样③文章的思想脉络怎样④命题目的是什么 可套用下列公式①:一级信息 (10字内) 谁+干什么②二级信息(11――30)再加上是怎么干的③三级信息 再加上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要遵循以下原则:删繁就简,去次留主,重点信息不遗漏。
14、句式变换 形式有①长短(单复)句变换②主被动句变换③整散句变换④陈述反问设问句的变换 其中长句一般为单句,短句一般为复句。长句(单句)变短(复)句一般方法为先找出主干并摆上,然后把修饰附带成分再摆上,并使用相关的连属词使其通畅。短句变长句一般先确定主干句,再把其他句子硬塞成定状补。做完要检查共有几套主谓结构。散句变整句注意原则上可形成并列的成分,内部结构要保持一致(主谓对主谓抢救等)
15、简明得体 仔细 阅读反复揣摩,善于剖析句子内部结构。方法同病句题一样。同时还要注意文段的文体特点、场合、对象、文言与白话、谦词与敬词等。
三、写作部分
16、作文写作占了语文试卷的近半壁江山,是语文分数高低的决定因素。一定要谨慎入微。首先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①作文拿不准怎么办 一是根据材料,展开多向思维,设想多种立意,划出发散思维扩展图,二是仔细鉴别,择取最佳立意②作文缺材怎么办?首先全方位搜寻法,包括a.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含自己在周围环境中的所见所闻)b.学过的课本中的内容c.课外读物(书籍、报刊影视等)中留在记忆中的活跃着的材料。d辅助材料搜寻法:一为纵横法,纵的指以时间为线索,古往今来;横的指中国外国远近等其次是正反法,先想一想正面材料,再想一想有没有反面材料。最后是联想想象法。③作文写了不少发现文不对题(偏离中心或要求)怎么办?这需要根据剩下考试时间来作出补救。一是时间够用,据自己平时写作速度,如时间允许,坚决重写。并合理安排写作部分剩余的空白,让阅卷人能看清楚或找到二是时间不够用如果题目和中心是由考生自己定的可采用扶偏为正法补救,即保留已写出的部分用与之相吻合的题目取代原标准,再续写完。如果题目和中心是不可变的,可纠偏为正法补救,即检查成文部分,删去不对题目或偏移中心的句段,(尽量少删节多留)然后,充分利用剩余时间,回到题目和中心上去。④交卷时间快到了作文还未写完怎么办?在此种情况下,最重要的是写出结尾,避免不完卷的情况。方法:文章一定要有突出的亮点,用尽一切表达方式,使用生动活泼的素材,开篇就扣题,多出现话题词,以防跑题,把所有格子都写满。在审题、选题上多动动脑子。下策:实在无东西可写,写一般议论文。
高分作文秘决:
话题作文得分高,材料审题最重要。拟题前后加词语,开篇扣题是诀窍。集中写个精彩段,方式方法不可少。联系自己及现实,融汇现实实在妙。寄寓人生大范围,酸甜苦辣要品到。编述故事及虚拟,古往今来有隧道。走进历史及名人,文化积淀露一招。排比比喻及对比,语言整齐一类*。如果无话可说了,“假如”“如果”也奇妙。引用名言加自编,卖弄语言实在高。借鉴当前畅销书,移花接木扣得巧。大胆使用描摩语,文采征服积分高。创新形式耳目新,超越成败立意高。
四、结束语
语文要想得高分要受到方方面面条件的制约,具备了一定的实力,还要看当时的心态,因此保持一颗稳定的心,非常必要。心要热,头要冷。千万不要因题目的难易而心情产生波动。要知“我难人亦难,我易人更易”。总之,良好的竞技状态是成功的法宝。祝大家都有良好的心态去圆自己追逐的梦!
名师指导高考作文考试技巧
2005年高考迫在眉睫,但对于作文,很多考生在冲刺复习中仍然觉得无从下手。为帮助广大考生有效把握仅剩的几天复习时间进行备考,今日本报特邀金陵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喻旭初为考生指点迷津。喻老师精选出部分作文题和范文进行点评,从作文立意、内容、语言表达等多方面为考生进行全面指导,并详细讲解了一些作文考试技巧,希望这篇文章能对临考学生有所帮助,考出满意的成绩。
一、作文题目
(一)世界上的许多事物或现象,往往包含着相对或相反的因素,如大与小、快与慢、骄傲与谦虚、虚荣与务实、捷径与弯路,等等。如果深入地思考一下,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着耐人寻味的道理。请以其中的一对关系为话题(也可自行设计一对关系)写一篇文章。
注意:(1)主旨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得少于800字。
[提示]可以把某一对关系渗透在具体的故事中,写成记叙文;更可以通过对某一对关系的论述,写成议论文。就议论文而言,一般的写法是:先解释关系中的两个概念,然后论述两者的关系。
注意三点:(1)对关系中的两个方面可以有所侧重,如“快与慢”侧重论述“快”的利和弊。(2)应坚持辩证分析。(3)应适当联系现实生活,不然,从概念到概念,说不了几句可能就没有话说了。
(二)爱因斯坦在他的《我的世界观》一文中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和物质生活都有赖于别人的劳动,其中有活着的人,也有已经死去的人。我必须尽自己的努力,以同样的分量去偿还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这种伟大的科学对为他的精神和物质生活付出过劳动的人充满由衷的感激之情。因为他深深知道,他的成功离不开许许多多的人的关注和帮助。确实,懂得感恩的人,将因众人支持而永葆生命的活力;不知感恩的人,终将因自私和傲慢而难成大事。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在你进步的道路上,你是否也有爱因斯坦那样的感受?请联系自己的实际,以“感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1)题目自拟。(2)文体自选。(3)不少于800字。
[提示]如果写记叙文,可以自己为例,写自己对父母、老师或同学等人的关爱的感恩;可以写自己对某个人的感恩,也可写对几个人的感恩,不过写一个人容易集中而深入。如果写议论文,也应以自己为例,从正面讲感恩的必要及其价值,或从反面论述不知感恩可能带来的后果,也可正反对照着进行论述。
(三)每个同学除学习了语文课本上的许多文章外,都或多或少看过一些课外书。因为各人爱好不同,读书方法各异,所以读书所得也不大一样。请以“我与读书”为题写篇文章。
注意:(1)题目自拟。(2)文体自选。(3)不少于800字。
[提示]有两点要特别注意:第一,谈的是课外的阅读,而非课本的学习;第二,写的是“我”,而非别人。可以回顾自己的读书经历,写成记叙文;可以畅谈自己的读书体会,写成议论文;可以介绍自己的读书方法,写成说明文。如果读书较多,可以展开联想,说古论今,写成散文;如果读书很少,可以检讨反思,写成记叙文或夹叙夹议的散文。
(四)一位在南京留学的欧洲学生在银行的窗口取款时,先后有两位中国人想挤到跟前去。那位学生随即示意:请跟我保持一米距离。一位中年男性中国人不悦地说:“我不会对你怎么样的,我们中国人是讲道德的。”那位欧洲学生用中文回了一句:“中国人是讲道德,却最不懂规矩。”一位在华五年的韩国留学生在高度称赞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无感慨地对他的中国朋友说:“在你们多数人没有上规矩之前,请不要自称是礼仪之邦。”我们不乏很懂规矩的人,但不懂规矩的现象确实随处可见。要知道,规矩是行为细节,它往往是道德的外化形态,是文明的形象体现。懂规矩,能提高个人素养,优化社会风气。请联系自己和周围人的实际,以“规矩”为话题写篇文章。
注意:(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2)立意自定。(3)文体自选。(4)题目自拟。(5)不少于800字。
[提示]要提醒的是:第一,一定不要忘记联系自己和周围人的实际。第二,应该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第三,规矩人人都得遵守。可以用“自己和周围人”的表现为例,写成记叙类文章(或写如何懂规矩,或写如何不守规矩及其后果,或写有时懂规矩有时又不守规矩)。如果写议论类文章,不要停留在一般思路(什么是规矩,为什么要讲规矩,怎样能做到有规矩),最好能有些针对性,或含有反思的成分,比如:为什么外国人说我们不懂规矩?为什么文明社会必须懂规矩?规矩与“以人为本”是什么关系?守规矩与发展个性是否矛盾?等等。
(五)作家冯骥才说:“各国博物馆都收藏中国的文物,唯有中国博物馆不收藏外国文物,中国人在博物馆里看来看去全是自己。造成这种现象的是一种传统的文化封闭观念:不看别人的,便认为自己最好。”有人由此想到:打开的窗口越大,放进来的阳光就越多,进入视野的内容就越丰富,对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就越全面。你是否有类似的感受或体验?请以“视野”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1)所写内容必须由提供的材料引发,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5)不得抄袭。
[提示]可以从现实的视角去想:从个人的进步谈到国家的发展,由小到大,写视窗窄造成的局限,视野宽带来的丰富。可以从历史的视角去想:为什么“各国博物馆都收藏中国文物”?为什么中国的许多人总“认为自己最好”?更应从封闭与开放的对比中去反思过去、展望未来;但千万别说空话、套话,应立足国情去作切实的剖析。也可以从文化的视角去想:为什么有些人只要娱乐不要文化,只要“快餐文化”不要精品阅读?要提高自己的品位,应该有怎样的视野?还可以有其他视野。
二、例文点评
用一生去感激
写这篇文章时,爸爸、妈妈也许正坐在驶往南京的公共汽车上。我清楚地记得,这应该是我求学南京以来他们的第九十八次看望了。九十八次,这应该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不知经过了这一次,爸爸的白发又要增添多少根,***皱纹又要多出多少道。
回首十二年漫漫求学路,最让我难以忘记的是父亲的关怀。小学一年级您一整年不管风雨的接送,初中三年每天早晨热腾腾的早饭,以及高中三年的九十八次看望,都已铭记在我的心头,永远难忘。
感谢你,爸爸!
爸爸,最近还忙吗?如果累了,可以少来看我几次,我会每天都和您通电话的。还记得初三那年的每个晚上吗?那时候,复习进入了白热阶段,为了使我节约时间,您不顾一天工作的辛劳,坚持接我回家。甚至有几次,您竟然在等我的时候睡着了。为此,我曾提出过自己骑车回家,但您却坚决不同意。无奈,我只好一下课就直奔校门口,虽然只节约了一两分钟,却可以让您多休息片刻,我高兴啊!您不止一次说过,将来等我有出息了,就把房子卖了,去我那儿开个面馆,赚赚养老金。爸爸,您放心,等您老了,我一定会好好照顾您。您的晚年,我负责!
感谢您,妈妈!
妈妈,您最近还加班吗?我知道您身体不好,应该多休息休息。初三一年的早晚可以说是我吃过的最好的美味,不仅是口味,更是那一片浓浓的爱子之心。您曾戏称,咱家有两个学生。您可知道,为这句话,我曾大哭一场。为什么我上学却一定要您起得比我早?为什么我上学却一定要您睡得比我晚?妈妈,您的这份爱意我终身难忘!
感谢你们,我亲爱的爸爸、妈妈!我将用一生去报答你们! (金陵中学高三(9) 孙逸锴)
[简评]一开头就亮出“98”这个数字,极有震撼力。能清楚地记住这个数字,本身就说明父爱母爱时时在作者心中。这就为下文写“感恩”作了铺垫。文章先概述父亲对自己的关怀,接着用具体事例,分两段描述了父母关怀自己的动人情景,最后用饱含真情的一句话“我将用一生去报答你们”结束全文。感人的细节跃然纸上,感恩的情感贯穿始终。这样的文章比那些缺乏实在内容而一味追求华丽的“美文”不知要好了多少。
“规矩”之我见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而如何懂规矩,确实不是件很容易做好的事,因为规矩实在是个微妙的东西。
规矩不是法律。在银行取款时有人插队,不会有警察来把他抓到公安局去。在公交车上和孕妇抢“老弱病残专座”得手后,除了招来同车人的白眼和骂声,也不至于会触犯哪条法律。逢年过节要回家看望老人,邻里之间要相互尊重,朋友有困难要尽力相助,这都不是法律,但它们却是咱老百姓口中最质朴的“法规”。
规矩也不全然就是道德。小时候喜欢在别人睡着时扒开他的眼睛,但没有人说我不讲道德。在新街口的繁华地带,经常会有长相温柔的女孩指着男友的鼻子破口大骂,但也不会有人狠狠地看她,再丢下一句“太没道德了”。规矩是行为细节,而不遇大事,人们不会动辄用“道德”来评价一个人,他们只会说:“这孩子真不懂规矩”。
规矩介于道德与法律之间。干什么是社会法规最朴实的体现,是社会价值观的体现。规矩又是最入微的道德规范,存在于举手投足之间,却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修养。
规矩是大多数人认可的行为规范,同时也是方便大家的行为规范。乱扔垃圾给清洁工人与路人都造成了不便,那便是不懂规矩。在工作场所抽烟对他人的健康造成了危害,也是不懂规矩,等等。
如此看来,规矩说来复杂,其实也很简单,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尽量使自己的行为少损害别人的利益,尽量使自己做的可能为别人也创造一点好处。其实,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在你无法决定做一件事是否符合规矩时,不妨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你会觉得受侵犯吗?他会不高兴吗?我这样做他会喜欢吗?这样,规矩与否便会十分清晰地呈现。
对于即将走进大学校园,很快要步入社会的我们来说,规矩显得尤为重要。以后良好的社会风气将由我们年轻的一代去树立,而这完全取决于每个懂干什么的人的一言一行、点点滴滴。 (金陵中学高三(7) 李蔚)
[简评]“规矩”确实是个“微妙”而不大说得清楚的东西,可作者却用一句话(“规矩不是法律”、“规矩也不全然是道德”、“规矩介于道德与法律之间”)就把它基本上说清楚了。作者没有玩弄概念,而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各种行为细节的分析,让人豁然开朗。又用三小节,从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角度作了进一步听阐释。至此,什么是“规矩”便“清晰地呈现”在你眼前了。
结束语也不同于有些同学的表决心、说大话,而是把大道理最终落实到每个人“一言一行、点点滴滴”的行为规范上。这既是对全文的小结,又再一次突出了“规矩”的特点,好!
快和慢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速度感的社会中,冲印店的大门上总是贴着“立等可取”的字样,电视里不停地播放着各种神奇而速效的减肥药广告,甚至本该优哉游哉的旅游也成了走马观花的看完一个景点,又急匆匆地赶往下一个景点的让人身心俱疲的过程。对于这种一味追求速度的情况,我只想说,这世上没有永恒的快也没有永恒的慢,有时,放缓速度,静下心来思考,便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首先,我想说,快和慢是相对而言的。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只有在特定的参照系中,速度才有意义,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正确区分出快和慢。在光的眼里,我们人类可以达到的任何速度都微不足道;而在蜗牛的眼中,人类步行的速度便足以令它恐惧。
我想说的第二点是,快和慢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大家都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一马当先的兔子却最后一个到达终点。为什么呢?就因为它太快了,在开始时便把乌龟远远地甩在后面。可它不思进取,不知再接再厉,一鼓作声地获得冠军,反而在中途睡起觉来。而乌龟虽然爬得慢,但它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步一个脚印,却最先到达了终点。同样的,在现实生活中,快的那一方如果原地踏步,好必将会被后边的追上,原先快的反而慢了,而原先慢的反而更快实现了目标。
最后,我想说,欲速则不达,不要盲目追求速度,而要仔细分析客观状况,再做决定。建国初期,人民刚当家作主,急于改变当时落后的生产力和我们国家的经济水平,所以出现了所谓的“大跃进”,想在短期内来一个大发展。事实证明,“大跃进”严重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是不切实际的做法。虽然从表面上看,我国经济发展似乎很快,实际上,我们不仅离目标有很大差距,相反的,“大跃进”还造成了社会的倒退。今天,温总理强调要把经济发展速度控制在7%%,正是基于客观状况,经过综合分析而制定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的真正进步。
活得悠闲些,你会发现处处有风景;玩得悠闲些,你会发现世界真奇妙;学得悠闲些,那就“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了。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高三(3)班 张漫遥)
[简评]一上来先摆出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然后针对那种“一味追求速度的情况”,希望大家作些冷静思考;接着作者以主要篇幅,分三段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文章充满哲学味,且收放有度,颇为辩证。尤其是第三点,作者对浮夸作风的批评,昭示人的一切按客观规律办事,该快则快,该慢则慢。这正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也反映了作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为了强化上述观点,作者连用三个“悠闲”形成排比,既增强了文章的气势,更蕴含着浓厚的人文精神。读到这里,让人眼睛一亮,甚至忍不住拍案称妙!
三、关照
上面三篇例文,第一篇以情感人,后两篇以理服人。其共同特点是:内容实在,没有虚言。这种质朴的文风,值得广大考生学习。
考试过程中,考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眼睛始终盯着话题。要细心审读题目,搞清要我写什么,要我怎么写。还要看清楚有没有什么限制条件,比如要不要联系实际,联系什么实际。
(二)发挥自身文体优势。自己平时擅长哪种文体,高考时最好仍选该种文体,不要机械模仿别人。
(三)文章内容实实在在。写记叙类文章,不要胡编乱造,即使虚构,也应源于生活,能被人接受,不要过于“另类”,写议论类文章,不要大话连篇,而应力求事例新鲜,说理充分。
(四)语言表达清清楚楚。不管何种文体,都要文通字顺,注意上下连贯,重视逻辑联系。不要一味追求华丽。
(五)认真写好每一个字。文面是给阅卷老师的第一印象,不可小视。字要大小适中,不求美观,但至少要清楚。
还有一点要提醒:因为阅卷时间紧,老师一般不太可能慢慢领会你的文章。如果文章的主旨(立意)过于含蓄,很可能被判为偏题。这在记叙类文章中较为普遍。所以,不管你写的故事多么生动,都应在文中适当的地方用一两句话点明你文章的主旨,让阅卷老师清楚你到底写的是什么。
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归类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
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上一篇:高考语文试题答题指导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文学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