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讲座--语言基础知识
推荐文章
概说
高考语文试题是以能力立意的试题。试题包含着一定的知识因素:有些题目知识因素重些、直接外显些;有些题目知识因素轻些、间接内敛些。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高考语文试题改革,脱离课本,课堂所学不再以纯知识的形态见于试题,试题转化为以能力立意。2004年开放地方自主命题,继续这一总体方向。
在某种认识中,“知识”和“能力”被人为地对立起来,似乎有了知识要求,就是死记硬背,就会限制发散思维,就会桎梏能力成长。其实,知识与能力是不能割裂的。各个学科,从数学到外语,从物理到历史,学生正是在特定的知识体系上循序渐进,获取必要的知识,同时提高相应能力,进而形成某种专业思维方法的。也正因为此,在现行的教育机制和求学心态的氛围里,这些学科成为了强势科目。语文的情况则比较复杂。
作为母语,语文有它的特殊性。语文知识有两个范畴:一是语言积淀,例如识记若干汉字,背诵一首古诗;二是专业知识,例如明了这个汉字的结构,这首古诗的作者和风格。前者不具备严密的体系,却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密切相关;后者有较严密的体系,基本属于对语言或文学现象的梳理和解释,在大学专业学习中不可或缺。因为中学语文听、说、读、写能力提高所依托的知识积淀,不具备循序渐进的体系,所以在现行的教育机制和求学心态的氛围里,语文学科沦落为弱势科目。
《考试大纲》罗列的各项内容,实质上只是能力考查的切入点、依托和表现形式。但是,正因为现行“大纲”开列的考试内容,是在能力外衣包裹下的知识体系,内核依然是枝叶婆娑的“知识树”,所以,在多数课堂上和复习资料里,语文的备考复习,仍然陷于知识点的逐一落实,仍然不能致力于语文素质的根本提升。探求方法,猜测试题仍然牵动着备考的神经。把鲜活的语文能力,僵化为一个个知识点、一条条方法线,一张张科学网络,是一种思维的懒惰。恰好适应应试教育环境中学生的心理期待,因此具有相当危害。
点击下载: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75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