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网 > 高考 > 高考备考 > 《学习策略与思维方法》讲座 第十二讲 努力提高阅读能力

《学习策略与思维方法》讲座 第十二讲 努力提高阅读能力

高老师 分享 时间:

  知识来源于实践,这是众所周知的。然而就个人知识的获得来说,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亲自实践获得大量感性知识,然后通过思考上升为理性知识,这些构成了个人知识的一小部分来源。

  另一方面则是直接把人类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继承过来,把社会的知识转化为个人的知识,这是中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或大部分来源,正如恩格斯所说:

  每一个体都必须亲自去体验,这不再是必要的了;他的个体的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他的历代祖先的经验的结果来代替。

  在继承知识的各条途径中,可以说阅读是一条主要途径。因为按目前的科技水平,人类的知识主要是以书籍的形式贮存着.这样,书籍自然就成为个人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阅读时,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速度进行,阅读的全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符合自己认识水平的变速学习活动。理解的可以读僻帙一点,不理解的可以读得慢一点,甚至可以反复阅读,直到读懂为止。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的效果比上课要好,因为它针对性强,符合个人的特点。为什么上完课以后,总要再看看书,好好“消化’一下呢?就是要用阅读的优点来弥补上课时的欠缺。

  实际上,在校学习时,仅仅依靠上课是无法理解全部知识的c可以说,学生时代的学习一天也离不开阅读,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要用书,离开书,离开阅读,学习就会十分困难。要知道,老师上完课就走了,而书籍却始终伴随着我们。

  至于课外知识的获得,就更离不开阅读了。优秀生为什么知识那么丰富,头脑那么聪明呢?这往往与他们长期坚持大量阅西书籍,不断地从知识宝库中汲取营养有关。

  中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代,要珍惜这无忧无虑、精力充沛的宝贵时光。要充分利用这一阶段多读点书,多继承点人类宝贵的知识财富,为一生的事业打下雄厚的基础。而在阅读活动中增长起来的阅读能力,将为一生中不断地自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阅读能力这么重要,我们应该如何努力增强这种能力呢?

  阅读需要哪些条件呢?

  要掌握常用的字、词、句、段、篇的基本知识

  阅读就是要通过与字、词、句、段、篇打交道,从中获取知识,如果不掌握这些知识,那么阅读就变成看“天书”了。

  中学生如能掌握5000个字,阅读一般文章就问题不大了。有的学生之所以阅读能力差,就是因为没有掌握足够数量的字。词(主要是实词)和词组表达概念,而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句是用阋按一定的语法规律联结而成的语言单位,一般用来表达判断,表达相对完整的思想。对句的理解不单要求掌握词义,也要求掌握语法。没有语言,思维就不存在了,由此可见,阅读的重重困难,往往是由于不认识字词,看不懂句子的意思带来的。因此认真学好语文,在阅读中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科学家用他们的亲身体会,明确地指出了学好语文的重要性。有一位数学家说:

  很难想象一个文理不通、错字连篇的人,能把逻辑严谨的数学内涵表达出来。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就具有较深厚的语文功底,人们甚至赞誉他为“数学诗人”。他曾经说过:

  我从小打好的语文基础,对我学习其他学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我还觉得学好语文对训练一个人的思维很有帮助,可以使思想更有条理。这些,对我后来学好数学都有很大好处。

  (2)要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

  不掌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就会给阅读带来很多不方便,甚至困难重重。有人说,到了21世纪,如果不懂生物学,不懂生态学,可能连报纸都看不懂。现在报上经常出现的“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遗传工程”“基因”等专用名词,不少人似懂非懂,就是因为缺乏高中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可见,要想在现代化社会里提高阅读能力,必须尽快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行。

  (3)要会用工具书

  在阅读时难免有些字不会解释,也有的一时想不起来,这时,如果手头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成语词典》等工具书,就可以及时地查一下,以扫除阅读中的障碍。当然,根据阅读拘需要,准备一些相应的参考书籍,准备随时查找也是必要的。

  如果工具书齐备,查找熟练,阅读起来就会顺利得多。当然,匝过查找工具书,又可以使自己的知识进一步丰富起来。

  面对浩瀚的书海,如果读书没有目的和计划,将会无所适从。

  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每天又要完成当天勺学习任务,因此,可供阅读的时间,尤其是课外阅读的时间并不多,如果读书再没有目的和计划,就会使宝贵的阅读时间得不到充兮的有价值的利用。

  中学生的阅读应以达到这样的目的为出发点:有利于基础知只的学习,有利于发挥自己的特长,有利于弥补自己的弱点,有利阅读能力的提高。

  安排阅读计划时要注意:围绕课本阅读一些有关的课外书。例如,读一些与课内学习有关的科技史,人物传记,这样有助于提高课内学习的兴趣,充实课内学习的内容,使思维更加活跃。

  围绕自己的爱好或特点读一些有关的课外读物。爱好理科的学生,可以定期到阅览室浏览有关的报纸杂志;喜欢文科的学生,可以定期阅读各种文学刊物,也可以利用假期阅读文学名著。

  至于课外书的选择,可以请教老师,请教高年级的优秀生或同班的同学,也可以请教家长。把他们的好经验学过来,实在是一种省时间的好办法,选好一本书,就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得到较大的收获。

  书选好了,再把读书的时问分配好,不仅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也不至于冲击课内的学习。长期坚持下去,学习中的弱点就可以得到弥补,个人的特长就可以得到发展,既促进了课内的学习,又丰富了课外的精神生活。

  不少学生读书缺乏目的和计划,一味地从兴趣出发,常常看一些侦探小说,武侠小说,甚至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为看这些书而“开夜车”,不完成作业,严重干扰和影响了课内的学习,这是一种不好的读书倾向。

  博览就是广泛地看书,目的是对书的内容作一般性的了解,以发现书内精华的部分和急需的知识。广泛阅读可以博采众长,正如鲁迅所说:

  如果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博览就是观大略,在短时问内阅读大量书籍,为精渎创造条件。观大略的方法是:看目录,从目录中发现有用的内容,再翻阅睹关部分,到书店选书就是用这种办法;看内容提示,看书的开头‰段和结尾几段,以掌握书的大概内容;也可以用快速阅读法,就是用较快速度浏览一遍,了解大致的内容。

  在博览的基础上,在同类的书中选出一本最好的进行精读。精读之后再阅读同类的其他书籍。精读时,要“细嚼慢咽”,要多动脑筋,要反反复复地读,还要认真做读书笔记。

  数学家张广厚在谈起学习一本数学小册子时说:

  这篇论文一共20多面,我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老用手摸这几页,白白的书边上,留下了一条明显的黑线。这样反复学习,对我们研究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的爱人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和吃书一样。”

  精渎过的书,要做到:一懂,就是对书的基本内容要达到理解的程度;二记,就是要记住所理解的内容;三会,就是会运用这些理解了的知识;四熟,就是能熟练地将从书本内学到的知识表达出来或运用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中学是基础教育,是打基础的阶段,因此要把精读的目标指向教科书和主要参考书。爱因斯坦说: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向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求的

  一切。就是说,阅读时要抓住书中的精髓,实现由浅入深的转化。

  英国诗人柯勒律治曾把读者分为四类:第一类好比计时的杉漏漏沙,注进去,漏出来,到头来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第二类好像海绵,什么都吸收,挤一挤,流出来的东西原封不动,甚至还脏了些;第三类像滤豆浆的布袋,豆浆都流了,留下的只是豆渣;第四类像开掘宝石的苦工,把矿渣甩一边,只要纯净的宝石。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阅读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华罗庚说:高中程度的同志可以回想一下过去学过的小学算术、初中代数在脑子里还有那么多吗?没有那么多了。因为我们理解了,会运用了,这就是说书变薄了。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阅读时要实现由多而杂到少而精的转化。

  综上所述,阅读时,要竭尽全力,力求做到“留下宝石”、‘t引向深处”和“把书读薄”,为此,就要勤于思考。

  具体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力求理解。

  读书应当边读边想,力求理解,弄懂书中所说的中心思想和基本原理,阅读时,应当每看一段就想一想,把道理弄懂;读完全文之后,再串起来看一看,想一想,找到各段之间的联系,以便从整体上理解一篇文章,一节课文或一章内容。

  ·理清思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

  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意思是说每篇文章都体现着作者的思路,遵循这一思路阅读,才能理解文章的实质。可见,理清思路对阅读是极为重要的。

  在阅读自然科学著作时,对书上提出的原理、规律、定律、公式,不仅要理解结论,尤其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看看这些结论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李政道博十说.

  当读完一段之后,就应当把书合上,自己把思路走一下,如果走不出来,再去看书,想想自己为什么走不出来,别人为什么走通了。

  阅读时,只记现成结论,而不考虑这些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那么思维能力就很难在阅读中提高。

  ·要能提出问题。

  阅读中发现的问题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根据自己所具备的知识,认为书中的一些见解不正确、不完整,提出异议或补充;一类是因为自己具备的知识还不够,因而有不懂的问题。中学生随着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阅读时发现第一类问题会逐渐增多,而第二类问题会慢慢减少。

  一旦发现问题,再深入阅读有关书籍,并且深入思考,收获会更大,还有可能发现新的知识,获得新的见解。

  ·要独立回忆,学会准确表达。

  阅读后,要通过回忆再检查一下阅读的效果。对已经理解的内容要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写在读书笔记上,以备日后查用。钱伟长说过:

  读一本书,只要清楚它的梗概,了解它的主要精神和主要问题,先把最重要的东西学到手,然后回顾一下,看自己解决了一些什么问题,还有哪些没有解决?对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最好用小本子记录下来,以便以后解决。

  威廉·李卜克内西在《忆马克思》一文中说:只要有一点可能,他任何时候总要工作的。就是去散步,他也要带一本笔记簿,并且时时在上面写点什么。

  为了写《资本论》,仅在1850年8月至1853年6月,马克思就摘录了70个不同作者的著作,写了24本有关政治经济学的笔记。在写《资本论》的过程中,他摘录的书有一千五百多本,写的笔记至少有一百多本。马克思在笔记的封面上写明做笔记的时间和地点,编上笔记的序号,有的还加上标题……每本笔记都编有页码。为了日后查阅方便,很多笔记都做了目录和内容提要。

  黑格尔读书学习,也有一个独特的习惯,他把读过的书按语言学、美学、几何学、心理学等分类,把它们放到贴有标签的文件夹里,需要什么材料即可信手拈来。这种习惯,他坚持了一生。

  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光摘抄的纸片就有五千余张。

  著名学者吴晗,在学生时代就随手写读书笔记,遇到有价值的资料就记在本上,后来资料多了,觉得眉目不清,又改用卡片,一张卡片记一件事或一段话,一生中积累了几万张卡片,都是珍贵的资料。他认为卡片来自百家,经过分类整理,分析综合,就有可能超过百家。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记笔记的好处的确很多。。

  (1)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做笔记的过程,就是一个加深理解,加强记忆的过程。有人说:“眼看千遍,不如手抄一遍。”就是做最简单的摘录,也需要动动脑筋,以摘录最精彩的地方,至于写体会,那就更要动脑筋了。因此,有了“要做笔记”的愿望,必然会促使你专心阅读。再加上与书籍相比,笔记要简明、深刻和概括得多,不仅利于理解,也利于记忆。

  (2)积累资料。使知识“外贮”

  经过长期阅读之后,就可以通过笔记积累起符合自己需要的大量资料,弥补头脑记忆的不足。因为用头脑记忆,往往不够准确和持久,难免忘记、记错或记混。如把资料分门别类保管好,则可以长期为学习及以后所从事的工作服务,只要不丢,就没有“忘记”的问题。只要使用之前看一看,这些“外贮”的资料又可转为“内的记忆,使知识的运用得心应手。保尔·拉法格在回忆马克思时说:他有这么一种习惯,隔一些时候就要重读一次他的笔记和书

  中做上记号的地方,来巩固他非常强而且精确的记忆。

  不少中学生在阅读时轻信自己的记忆力,懒得动笔,以致到需要运用阅读的收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忘记得一干二净,感到很后悔。还有的中小学生笔记记了不少,但不知道定期分类、整理,不知道妥善保存,因此当需要运用时,又因太乱而难以查找,使笔记成了“死材料”。

  一般精读的书,可用笔记本做笔记,而博览的书,可用活页纸做笔记,然后定期分类、整理。

  如果在中学时代就学会做读书笔记,学会积累和整理资料,那么,天长日久,不仅可以促进课内的学习,而且还能掌握一套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能力,这必将给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自学带来极大的好处。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中学生的阅读又增加了一条新的途径。中学生可以用电脑从网络上选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来阅读,可以迅速获得优质的学习资源,也可以通过电脑、打印机或磁盘把自己需要的知识保存下来。

  这种阅读方式的最大优越性是速度快、效率高。熟练地运用这种现代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质量,减轻学习负担,促进学生的伞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