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二讲 基础知识(二)
推荐文章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
第一讲 基础知识(二)
(标点、词语、病句)
【命题趋向】
《考试大纲》对标点符号、词语和病句的考试要求分别是"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和"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均为E(表达应用)。标点符号的使用,近几年有所淡化,考查时侧重问号、引号、分号、顿号、括号等。词语的运用主要涉及近义词、成语和熟语。从2008年高考看,只有几个省份考查近义词,可以预见此项内容在今后高考中有趋于淡化的倾向。而成语题成为命题的重头戏,应该引起重视。词语备考复习的着眼点应放在最基础最常用的词语上。
病句的考查,是高考考查历史最长的项目之一。对于《考试大纲》中规定考查的六种病句类型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病句题的内容大都来源于当前社会所关注的内容。病句的辨析是病句修改的前提。
上述考点,高考题依旧以客观题为主,主观题为辅的形式(任选其中几种进行考查),有时会综合在一起命题,像修改病句题中同时考查标点和词语的运用。
【考点透视】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这一考点考查的主要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填空修改题、表达交际题、文言文断句题和评点写作题(与作文整合考查),其中以选择题与表达题最为重要。
作为备考,应注意准备以下重点内容:
(1)问号:
①句中虽含有疑问词(谁、什么、怎么样、怎样等),但整个句子表达的是陈述语气或祈使语气,句末用句号。
②若一句话中的几问,是从不同角度发问的,并不是选择关系,则每句都用问号。
③选择关系的疑问句无论多少句,中间不用问号用逗号,句末用问号。
④凡是倒装问句,问号应置于句末。
⑤非疑问句在句中做句子成分的,不用问号。
⑥表强调某种感情的反问句,句末用叹号。
(2)顿号、逗号、分号:
顿号、分号和冒号都表示句子内部的停顿,虽同为句内点号,但停顿的时间有长短之分。要注意如下几点:①明确分号>逗号>顿号(最小的停顿)的停顿层级;②明确句中直接用分号,句中有句号再用逗号;③明了顿号和逗号用法区别,两者皆为句中点号,都表并列关系;顿号主要是并列的词或词组的停顿,逗号为一句话中间的短暂停顿;④以下情况用顿号:⑤把握两个原则:并列成分用作句子谓语和补语时,则用逗号不用顿号;独立成份、插入成分或有同位语,则用逗号不用顿号;词组加语气词"呀""啊""呢"等就成了短句,则用逗号不用顿号。
(3)冒号:冒号的基本用处是提示下文和总括上文,它表示较大的停顿。①用在总分或分总关系之间的总括性句语中。②提示性的词语放在句子中间,不用冒号,用逗号。③用在强调动词后面的宾语,提起读者注意。动词常用的有:"想""说" "记住""认为""等,宾语往往较长或复杂。
(4)括号:括号主要表示括起来的话是注释或补充说明前边的词语或句子,它要紧挨前面被注释或说明的词语或句子。句内括号只注释句中一部分词语,括号前如有点号要放在括号外边,括号内的最后一个点号(问号、叹号除外)应当省去。句外括号要放在全句句末点号之后,括号内的标点按一般情况处理。
(5)引号:一般情况下,引号标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一些特定的称谓、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或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引号与其它标号连用时易混淆出错。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引文独立成句引文完整,句末标点应置于引号内;相反,句末标点应置于引号外。②句中插说后用逗号不用冒号,转述大意不用引号。③引文末尾处用的是问号或叹号,问号和叹号放在后引号内。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近义词的辨析(实词或虚词),在于辨析近义词词义的结微差别,要凭借具体的语境去解决,上下文的提示非常重要。做题时,要注意运用排除法,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步减少选项。
(1)实词:①从词义上辨析(适用对象、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等方面);②从词语色彩上辨析(感情色彩方面);③从词语用法上(词性不同,搭配等)。
(2)虚词:对虚词的备考,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应当在掌握基本运用方法的基础上分类掌握。①词类混用(连词、介词、副词等的混用)语法功能和特定意思;②搭配不当()③位置不当(关联词语)。做虚词题目,主要是凭语感,要通读全句,整体感知,认准关键,准确把握;也可以造一些结构相似的句子来分析它的正误。对虚词的考查,表面考查的是"混用、误用、搭配不当"等问题,实际考查的是对句意的理解和把握。因此,虚词的备考复习除了了解虚词的运用常识之外,还必须抓住语境,搞清句子的逻辑关系,在深入把握语境上下工夫,在阅读感悟的深层次理解上下工夫。
(3)高考成语命题时,往往从六个方面设置错误: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误用褒贬、自相矛盾、搭配不当、用词重复。因此,在做题时,要结合以下方面综合思考:感情色彩是否得当(蔚然成风、弹冠相庆),运用范围是否准确(感同身受、美轮美奂),与语境是否矛盾或重复(一挥而就、相濡以沫),是否有语法错误、有无望文生义(五风十雨、马革裹尸)和一词多义(灯红酒绿、想入非非)现象等。成语的运用要靠平时多积累,熟记其意义和用法。在解题时把握"词不离句"的原则,注意成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切忌先入为主,望文生义。
下载地址: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77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