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直接原因是
推荐文章
唐朝灭亡的原因
1、藩镇割据。唐朝后期,由于藩镇自雄,中央政权变得虚弱无力,几次企图削弱藩镇的努力,不仅没有达到目的,还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致使国家再没有能力与藩镇较量。与中央力量下降形成明显对比的是,藩镇的力量却越来越强,藩镇割据更加无法控制。
2、朋党之争。在南牙北司之争中本就处于弱势的文官系统,内部同时也出现了朋党之争。牛李党争的结果加速了士人阶层的分化,削弱了文臣与宦官斗争的能力,使得文官转向地方藩镇,朝政更加不稳定。
3、掠夺性的赋税政策。安史之乱之后,中央财政紧缺,不得不逐渐加重赋税。由于土地兼并愈演愈烈,两税法取代租庸调,以及钱贵物轻,导致农民负担越来越重,赋税名目愈加繁多。
4、农民起义:唐朝后期百姓苦不堪言,反抗斗争此起彼伏。王仙芝与黄巢领导的唐朝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唐末农民起义,给垂死挣扎的唐王朝以致命的一击,唐朝的统治瓦解了。叛变投降的朱温,成为左右唐末政局的人物。而唐哀帝李柷的在位三年后被朱温废黜,也标志着这个历经近三百年的泱泱大国就此结束。
唐朝的发展史
贞观之治:在李世民执政的贞观年间(627年-649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现了一个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武功兴盛的治世局面,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永徽之治:唐高宗李治继位后,和君臣们萧规曹随,照唐太宗时法令执行,故永徽年间,边陲安定,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其在位期间,唐朝的领土最广。
武周时期:660年,武则天与唐高宗并称为“二圣”。690年,武则天废唐睿宗,继皇帝位,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武则天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女皇帝。705年,敬珲和宰相张柬之等发动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李显复位,恢复了大唐国号。
开元盛世:712年唐玄宗继位,在他的统治下,唐朝逐渐步入盛世,史称“开元盛世”,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鼎盛时期。
安史之乱:755年11月,安禄山趁唐朝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机,和史思明发动叛乱,次年十二月叛军攻入洛阳,唐玄宗率众逃至成都,史称“安史之乱”。
元和中兴:唐宪宗在位15年间,政绩较多,在政治上有所改革,勤勉政事,从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并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兴气象,唐朝获得再次统一。
宦祸党争:唐宪宗末年,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的大臣之间的朋党之争亦越演越烈,使宦官更加得势。牛、李两党相继执政,史称“牛李党争”。
会昌中兴:唐武宗通过颁布法令采取措施,有了一连串振兴朝廷的政绩,史称会昌中兴。
大中之治:唐宣宗即位以后励精图治,肃清河西,使唐廷无西顾之忧,唐朝国势有所起色,百姓日渐富裕,使本已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爆发民变,唐朝经济命脉的江南地区经过黄巢的打击,唐朝统治名存实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