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郁颇见辞色出自哪里 意思是什么
由 高老师 分享
时间:
推荐文章
《过庭录》的原文及翻译
过庭录原文:
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遗留)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文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
过庭录翻译:
滕子京依仗着有才华,遭到许多人的嫉妒,从庆阳统帅降职到巴陵郡,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上。范仲淹和他同年考中进士,两人关系很好,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他以后遭到迫害。然而滕子京豪迈自负,很少听别人规劝,范仲淹正担心没有机会来规劝他。滕子京忽然写信给范仲淹,请求他写《岳阳楼记》。所以《岳阳楼记》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意思大概是在规劝好友了。
颇在文言文中的含义
读音:pō
1、<形>偏斜;偏差;不平正。
《左传·昭公二年》:“君行已颇,何以为盟主?”
《史记·匈奴列传》:天不颇覆,地不偏载。
《书·洪范》:无偏无颇,遵王之义。
2、<副>略微;稍微。
《陌上桑》:“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3、<副>很;甚。
《<指南录>后序》:“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过小孤山大孤山》:“是日风静,舟行颇迟。”
4、<形>偏邪,不公正。
《左传·昭公二年》:君刑已颇,何以为盟主?
《荀子·臣道》:朝廷不颇。
《左传·昭公十六年》:刑之颇纇。
读音:pǒ
<副>通“叵”,见“颇奈”。
下一篇:高中地理复习窍门 怎么复习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