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高三学生的压抑心理
推荐文章
蒋正荣
通过和很多高三学生的接触,笔者发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高三现象”:学生进入高三后,原本活泼的人却变得不爱说话了。他们不再爱跟身边的同学、老师和家长交流,神情开始变得严峻起来。有的同学发展到后来,精神状态开始变差,常面带愁容,遇事显得手足无措。一些家长也注意到了这些现象,并为孩子的变化而深感担忧,有的甚至怀疑孩子得了
抑郁症。于是有很多家长来信询问这种“高三现象”的成因及化解之法。
要弄清这一现象的产生原因,首先必须清楚两个概念:压抑心理和抑郁症。压抑心理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专指个人受到挫折后,不是将变化的思想、情感释放出来,而是将其抑制在心头,宁愿独自承担而不愿与人分担。压抑能起到暂时减轻焦虑的作用,但不能使其完全消失,而会让它变成一种潜意识。过度的压抑会使人的心态和行为变得古怪。而抑郁症是功能性精神病所伴发的一种意识障碍,其程度要比前者严重得多,是一种心理疾病。其特点是:1.病人常伴有人格解体,感到自己正在发生变化,已不是原来的自己,丧失了对自身行为和情感的现实体验,严重者则认为自己已不复存在或已经死亡。2.现实解体,病人常诉说周围事物是不真实的,是暗淡的或模糊不清的。有的感到周围环境是不自然的,如感到同学或老师都对自己产生了异样的看法,有的感到自己好象已没有了情感。3.情绪低落、兴趣索然,思维迟缓,思路迟钝,主动语言减少,学习和生活极为被动,每天过得都很勉强,如同应付苦差事,严重的会有自杀倾向。
一般来说,前述的“高三现象”在很大比例上属于一种“压抑心理”,极少数严重的可能会发展成“抑郁症”。发展到“抑郁症”的同学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必须接受专门的心理治疗。
高三学生的压抑心理往往是学生面对高考这一重大挑战采取的一种防御型机制。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高考的重要性对进入高三的同学来说,显得越来越具体。同学的竞争、老师的叮嘱、家长的期望,再加上媒体的过分渲染,使得高三的同学不由自主地开始对高考成败的严重性投以越来越多的关注。高考对他们来说,已成为一个日益临近的重大挑战。于是,一些对自身实力没有把握的同学开始调用自身的心理防御机制以应对这一挑战。在习惯上,他们认为面对高考,如果还整天嘻嘻哈哈,那是不合理和不负责任的。他们认为上述“高三现象”至少会使自己在面对高考时显得更有效一些,或者更合理一些。因而“压抑心理”便是高三学生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殊不知,过分地调动这一防御机制会产生诸多负面结果,主要有:
1.忧郁。主要表现为:失眠、神经衰弱、精神不能集中、性格孤僻、自我封闭、不合群、经常会感到前途不可捉摸、失去信心、感到外部压力太大、情绪低落、自惭形秽、手足无措等。
2.厌倦。对学习和集体生活失去兴趣,表示出极不耐烦。
3.社交障碍。与同学和老师交往缺乏自信,呆板,却又多疑、敏感。
4.躯体化焦虑。焦虑感明显增强,自我感觉不好,焦虑又常以躯体不适表现出来。如头痛、肠胃不适、疲倦。
5.改向行为。越被压抑的情绪、思想,越可能在适当的时候以改头换面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易被激怒,因为一点小事而与同学大吵大闹,甚至一言不和就拳脚相向。
可见,面对高考,采取压抑的方式不仅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甚至还会适得其反。
那么,哪些因素更容易产生压抑心理呢?首先,从外部环境来讲,如果个体与环境不协调,有过多的挫折感,就可能产生压抑心理。如对周围紧张的竞争环境不太适应、模拟考试成绩不太理想、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太大,这些都容易产生压抑心理。其次,自己给自己加的压力太大,把高考看成是关乎自己前途和命运的惟一大事,也容易产生压抑心理。最后,与同学和老师的人际关系紧张也容易导致压抑心理。
压抑心理往往会与自卑、沮丧、自我封闭、焦虑、孤僻等病态心理与行为一脉相承。同学们要想提高应对高考的效率和切实增强竞争的实力,就必须对这一心理进行有效的调适:
1.正确面对高考竞争。它是人生众多挑战中的一种,需要我们全力以赴,但它远远不是生活的全部。
2.正确看待自己。认识到自己的实力和差距,给自己确定一个力所能及的目标。3.多读一些奋发向上的书籍。它是让你奋斗不息的燃料。
4.积极实行你的计划。把注意力放在“你能做到的事”上,而不是为不可知的结果担忧。
5.主动与同学沟通,帮助别人,获得积极的情感交流。压力会因为交流而得到有效释放,而信心也会因交流而得到重建。
6.学会正面思维,让微笑常挂脸上。乐观会增强你的判断力,这是人们常说的“好运”的根源。
7.坚持锻炼身体。运动也是一种有效地释放压力的方式,而且还会让你提高学习的效率。
8.抽出时间到野外走走,感受自然,陶冶情操。当你面对森林、河流或星空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的那点压力或烦恼实在渺小得如沧海一粟。
身处高三的同学们你们要知道――解开枷锁的身体才能舒展,解开心锁的心理才会更健康、更有活力
上一篇:心理学教授谈提高成绩的最佳方法
下一篇:学生家长如何面对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