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网 > 高考 > 高考备考 > 落实阅读实践,坚守文本本位

落实阅读实践,坚守文本本位

高老师 分享 时间:

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作为语文学习的门类之一,它的核心当然是语文。阅读课要阅读,不读无以称为阅读课。那么,怎样进行阅读呢?阅读教学中又该坚持什么呢?

我认为有两点很关键:一是要将学生的阅读实践特别是课内阅读实践放在阅读教学的首位,二是应该不遗余力并最大限度地彰显语文这一阅读教学的核心。说白了,叫做坚持阅读,坚持语文。合起来就是让学生在持续反复的阅读实践中体会、感悟课例的语文特质。我以为这是我们的阅读教学未来一段时间内应该也必须坚持的方向!为什么这样说?这是由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特征决定的。说起来,对这样一个话题不要说我们的老师是清楚的,学生也没有谁不懂。但光知道不行,要真正落实到每一节阅读课上,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自觉行为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

传统的阅读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简单地说,可以概括为对字词句篇的理解把握,新课程标准实施后,就阅读教学而言,阅读重点和教学目标并未发生重大变化(传统的阅读教学也是讲求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感悟能力的培养的,只不过没有将其上升到培养阅读素养这个高度,没有用“阅读素养”这个短语来表达罢了)。那么变化在哪儿呢?就在于我们应该更新观念,以全新的教学思维、全新的教学理念、全新的教学方式去达成传统的教学目标,或者说叫比传统说得更清楚的教学目标,从而解决传统教学中教学观念、教学思路、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脱节的问题。

一、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是学生的阅读。

为什么把学生的阅读实践提高到这样一个高度?这是因为:

1.把握文章的要言大意必须建立在学生的阅读实践基础上。

文本阅读的基本要求是把握文本的要言大意,有句话是辩词析句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在这里我想如果能让学生也学会辩词析句,那么对于文本要言大意的理解则简单的多了。

2.对文句、文段内涵的理解品味必须建立在学生的阅读实践基础上。

对于阅读教学而言,文本理解的基础或者说重点是什么,无疑是对文句、文段的理解把握。而理解文句、文段的内涵则又是理解把握文本的前提,它们都没办法离开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用两个例子来说明。

先说《范进中举》一文中关于的胡屠户几处描写:

不屑一顾时:狗血喷头地骂范进,啐吐沫; 想巴结时:又是自责又是逢迎,还有自贬等,从集市回来,一路上为范进扯了几十回滚皱了的衣裳后襟;暴露吝啬的本性时: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地,把拳头舒过来,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这里举的例子主要是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上面的这些文句可以说都是极有内涵的,对这些文句理解得怎么样,直接关系到是否是真的读懂了课文,是否是真的构建了把握了小说文学形象对基础。有这样几点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对范进不屑一顾的胡屠户(考上秀才时骂――所谓的教训就是骂他,想找他借点钱时骂他――从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到癞蛤蟆想天鹅屁吃);

★极尽拍马逢迎之能事的胡屠户(转了个180度的大弯子,原先眼中的那个范进突然之间荡然无存了,一下子就变成了现在这个什么什么的范进范老爷了),也是突然一下子害怕起来了的胡屠户(害怕什么很有研究头,我们的老师很少研究这个角度――我以为两副嘴脸的胡屠户都是很真实的,甚至是不是能够这样说,这两副嘴脸都不纯粹是做作,真实是主要成分。大家可以研究);

★把眼前的白银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胡屠户(他怎么就不懂放长线钓大鱼的道理?他怎么就不想想什么叫欲擒先纵?他怎么能不明白芝麻和西瓜的理儿?)。

这些想法是怎么来的,就是慢慢品读出来的。所以要强调阅读实践之于学生弄懂文句、文段的内在涵义或者叫言外之意,意中之意,意蕴的重要性。不去读书,是不可能获得的,而认真反复地去读是不可能没有获得的。不管是谁去读,除了会有以上这些关于形象的阅读收获外,诸如吴敬梓聪明而老到的笔触等等,也同样能在反复持续的阅读实践中感受得到,譬如对比运用等。

再举一个毕淑敏《我的五样》一文中的例子(新编苏教版国标本高中教材):

故事:老师让每位学生写下他“生命最最宝贵的五样东西”,毕淑敏最初选定的“水、阳光、空气、鲜花和笔”。接下来,老师一次次让学生划去其中那些所谓相对不那么重要的一项,毕淑敏在每划去一项便有了那种刻骨铭心的感觉后,最后留下的只有一个“笔”字。

毕淑敏依次划去的分别是:鲜花、水、空气、阳光。

请大家体会体会作者在划去第四样东西――阳光时的痛苦心理的描摹:

留下阳光吧――心灵深处在反复呼唤。妩媚温暖明亮洁净,天地一派光明。玫瑰花会重新开放,空气和水将濡养而出,百禽鸣唱,欢歌笑语。曾经失去的一切,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归来。纵使除了阳光什么也没有,也可以在沙滩上直直地晒太阳哇。

想到这里,心里的每一个犄角,都金光灿烂起来。

只是,我在哪里?在干什么?我扬起头来问天。

我看到自己孤独的身影,在海边寂寞地拉长缩短,百无聊赖,看日出日落,听潮涨潮消。

那生命的存在,于我还有怎样的意义?!

……

这种充满痛苦和抉择的测验,像一个渐渐缩窄的闸孔,将激越的水流凝聚成最后的能量,冲刷着我们的纷繁的取向。当那通道变得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时,生命的重中之重,就简洁而挺拔的凸现了。

……我手中的这支笔啊,它噗噗跳动着,击打着我的掌心,犹如我的灵一颗心脏,推动我的四肢百骸。

文章内涵概括:

痛苦的抉择,对充满阳光的世界的那种喜爱赞美之情,情感真挚深厚,令人动容;对失去阳光的世界的凄婉痛惜,情伤而意切;让唯一留下的那支笔充满生命的活力,消弭一切失去的苦痛,使自己获得新生。特别是作者最后不再后悔很是真切的说明了笔之于它的重要性,也说明了自己的选择是何等的正确。

这就是作者要传达的心与情,就是我们常说的文章的内涵或者说意蕴!

怎么才能获得上面所说的这些感悟?非自己去认真反复阅读体会揣摩不可,阅读教学是要让学生有阅读收获的,你就非得引导或让学生自己去反复阅读揣感悟不可!还是那句话,读了你才会品出味来,读了你就会有收获。

3.欣赏品味文章中的美必须建立在学生的阅读实践基础上。

对于阅读教学而言,欣赏品味文章之美是一种较高的要求,实现这样的要求靠什么?少不了教师的指导、启发、点拨,有时也少不了教师的欣赏示范,但更重要的是少不了学生自己进行的阅读实践。

以庄周《庖丁解牛》中的一段文字为例: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垧,砉然向然,奏刀蜾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课堂教学中,在学生通过诵读、翻译和体会揣摩,初步理解文句所传达的意象后,更要注重对庄周笔下的疱丁形象的感受,领略庄周风行水上、绘声绘色的语言风格,进而至于得其神韵,这就是我所说的欣赏品味文章中的美。具体说怎样去做?重在通过反复诵读揣摩,先获取对文句中形象、动作、声音等美感的认识,然后结合下文有关文句,运用联想、想象等手段充实、丰富形象,使庄周笔下的疱丁形象在自己的头脑中越发丰满起来。譬如疱丁那行云流水、如歌如舞般的动作,悠闲自如、自信十足的神情以及伴着优美节拍奏起的悦耳的绝响等。庄周的《疱丁解牛》是美的,美就美在这几个方面,不去欣赏品味这些非常值得我们好好去欣赏品味的文章中蕴含着的美,就是我们当语文教师的失职。我们这些做语文教师的可千万不能言而无文(只研究语而不研究文),或者说叫光语而不文。我以为,文言文也要这样去读,完全没有这一步阅读,那些创造美的大师们泉下有知,也会责怪我们这些当语文老师的。

这样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只要我们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朱自清《背影》这样的名篇是,不要说鲁迅散文,就是杂文中也很多,甚至从一些看似平淡无奇的记叙文中也很容易找到这样的例子,即便翻一翻看似很一般的叙事说明之类的的文章,一定也能发现其中同样有非常值得欣赏的美,包括语言运用的、文学文化的、思想情感表达的等等。只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很投入地读,阅读素养的提升就是必然的了。

4.阅读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必须建立在学生的阅读实践基础上。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形成和和发展,而学生阅读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又必须建立在重视学生阅读实践的基础上,因为学生的阅读实践是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前提。一句话,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阅读素养!

所谓还阅读教学以本来面目,就是在阅读教学中真正落实学生的阅读实践,缺少学生有效而充分的阅读实践的教学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为什么这样说?因为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就是阅读,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必须建立在他们能够获得持续、自主而科学的阅读实践的基础上。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也必须明白,阅读也是一种技能,而任何一种技能的形成和提高都必须经由自己的反复实践,甚至是经历过一些失败的实践。

二、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语文。

这里所说的语文一般来说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从字词到句篇的学习。

传统教学是非常强调字词句篇的学习的,但就是这些内容的学习也要抓牢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阅读实践中获得。值得注意的是,做老师的一定要学会有效地选择教学内容,善于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自己难以在课前课后独立完成的语文学习的任务。

2.对课例核心内容及其内涵的美的理解和把握。

美文的美在课例中表现在哪儿?最典型的就是表现在核心内容上。课例的语文味表现在哪儿?也还是表现在核心内容上。阅读教学只有抓住了对核心内容及其内涵的品味与揣摩,才能算是充分体现了阅读教学的特性和语文的特性,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与语文阅读课。值得说明的是,学生对美的理解和把握,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欣赏水平有多高,而在于是不是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体会,揣摩感悟,能不能通过有限的课内阅读教学实践为学生留下一笔踏入阅读门径的财富。

以郁达夫《故都的秋》一文为例:

大家可以回忆一下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秋味,这里有极美的西山虫唱、玉泉夜月、秋槐花蕊、尘土丝纹,再加上秋蝉残声、京腔京韵等等,无不满含着凄婉哀怨而又充满期待的心情。如果我们说郁达夫笔下的秋味是极美的绝唱,那么她美在哪儿?美就美在文句中包蕴着的撕心裂肺地痛,凄切哀婉的情。正可谓字字珠玑皆成绝唱,句句凄切总关真情。把这样深层次的东西作为阅读的主要目标就是突出了语文性,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

3.对课例文化内涵的理解、延伸、拓展。

文化内涵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涵盖了思想、道德、理念、情感、文学、历史、天文、地理、政治、军事、艺术、科技、社会和科学沿革、发展及其历史等许多门类的过去、现在及未来,而且贯穿古今中外。值得强调的是,作为文化内涵的思想、道德不是教育,是熏陶;作为文化内涵的科学等则不是科技学习和教育,而是科技文化。其它依此类推。

以苏教版国标本九年级中的季羡林《成功》一文为例:

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不足百字的几句话,文化含量却不可谓不高。有人有文化有思想,既是一段文,也是一帖书单(参考书目),还是一样情(对古代民族文化的情,对古代文人的情),更是一种理(入人肺腑,沁人心脾的理),不必说一句直白的关于教育的话,一句都是多余的。耳濡目染陶冶也!

什么是阅读教学的核心?说到底,阅读教学就是要把阅读教学课上成充满语文味的课。具体而简略地说:就是要努力抓牢阅读材料(课本中的课文)中的语文因素,让我们的阅读教学始终围绕着对阅读材料中的字、词、句、段、篇的阅读、体会、揣摩、研习、感悟来进行,最终达成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阅读教学总目标。无论是阅读什么内容、什么文体的材料,阅读教学的核心只能有一条:着力研读阅读材料的语文因素和语文特性。阅读课抓住了这一点,这才称得上是我们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任何一种教学要求,任何一种教学目标,任何一种教育观念都不能凌驾于本要义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