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非选择题答题模板、解题步骤及技巧
推荐文章
高中地理非选择题答题模板、解题步骤及技巧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征、结构、格局、过程、地域分异与人地关系等。下面有途网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一些做高考地理综合题时的答题技巧及解题步骤,希望对你有帮助。
审题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正确地理解题意,把握命题的指向,答题才能有的放矢。一道问答题由题目中心词、条件限制词、内容回答词和解答方式词构成。题目中心词是答案论述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制词一般为地理事物的范围、时间等,内容回答词为该题必须回答的内容,解答方 式词则为回答的方式。在审题过程中,首先要审明中心词,明确所要论述的对象是什么;其次是审条件限制词,依据条件限制词的内容性质,进行相关知识的迁移,并进行筛选,确定答题范围,罗列答案要点;最后结合解答方式词和内容回答词进一步提炼,形成最终符合题意的简明扼要的答案。例如题目要求:扼要说明图示小区域水能开发的有利因素。题目中心词是 “ 水能开发 ” ;条件限制词是 “ 图示小区域 ”“ 有利 ” ; 内容回答词是 “ 因素 ” ;解答方式词是 “ 扼要说明 ” 。
近几年的高考题中很大一部分是与图相关的。因此,应该对各类地理图像、图表的特点和作用认真掌握。在答题时要认真看清图像、图表中所表现的内容,准确、全面而有效地从图示材料中提取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并要注意将图像、图表资料与文字资料有机结合起来,加以灵活运用。
各种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在答题时应该回归教材,进行知识的联想、迁移,注意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还要关注跨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与生活实 际的联系等,实现与新问题的对接。 4.准确表述:对试题进行逻辑分析后,要进行答案的构思,并能够用准确的语言将答案表述清楚, 这也是考试中的重要环节。不少同学在平时复习时,这个方面训练不够,往往出现 “ 眼高手低 ”“ 茶壶里 的饺子倒不出 ” 的情况。因此,在复习迎考中,应该把语言表述能力的训练放在重要的位置,在回答时理 清思路,分清层次,清楚地将内容表达出来。
非选择题的解答是一种书面表达,在书面表达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与不足,导致得分率低。
基础知识不扎实,对基本地理事物的识记存在不足。如甘肃写成甘苏,地 垒写成地磊等。
不能用正确的学科语言反映地理事物,表达说明地理问题,如: “ 投资大 ” 说成 “ 花 钱多 ” , “ 自北向南 ” 说成 “ 由上往下 ” 等;对地理原理、规律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面上或者是语言表达能力差,明于心而不明于笔,写出来的与心里想的正好相反,甚至极不严谨、规范,常常出现常识性的或者是极端不负责任、缺乏科学态度的严重错误。
这类问题绝大部分由于审题不清,对题干要求中的限定词理解不清或疏忽大意,导致答案与题目要求脱节或超出要求范围。常见的有只要求评价自然原因,却长篇累牍地阐述人为原因;只要求答出某种地理要素,却过多地一一展开等。
主要表现在一些文字较多、涉及 面较广的论述性、评价性的简答题中。有些学生在展开分析时往往不能遵循时间和空间的顺序,或者按照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的思维层次一一表述,而是出现时空的跳跃或层次的混杂。例如,在描述某地的地理特征时,一会儿描述东部的地形条件,一会儿又描述西部的人口状况,一会儿又回过头来描述东部的交通状况等,不能给人 清晰的思维顺序。
这类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区位条件的分析与评价方面。例如在对某地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作出分析时,有些学生往往回答: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等。对于题目给出的 一个具体区域,我们应该根据该区域的地理特征具体分析,例如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表现在什么地方,处在河流的入海口或邻近哪些发达地区等;交通便利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如海运廉价、经过的铁路线名称等;其丰富的资源为石油、煤炭还是铁矿、淡水等。
这类问题主要表现在区域地图上,有些学生往往不能借助经纬度、海陆轮廓特征或代表性的地理事物等进行准确的空间定位,一旦 “ 识地 ” 出错,再多再好的 “ 析理 ” 也是枉然。例如我国的国土整治,黄土高原为水土流失的治理、西北为荒漠化的防治、华北为中低产田的改造、长江中下游 为退田还湖等。如果定位出错,国土整治的知识迁移亦会出错,答案就跑题了。
设问形式描述事物即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高考中特征描述类试题,设问形式一般有 “ 说明 ” ,某 区域的地表环境 “ 特点 ” , “ 描述 ” 某地区年降水量或地形区 “ 分布状况 ” , “ 简述 ” 某地区的自然地理 “ 特征 ” ,从河流的长度、流域面积、水 流速度、流量季节变化等方面 “ 归纳 ” 河流的 “ 主要特征 ” 等。
答题模板解答特征描述类试题的基本思路见下图。
区域空间定位(经纬网定位法和区域特征定位法相结合)
↓
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和图文信息
↓
特征分析(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区域内地形、土壤、气候、河流、湖泊、自然带、自然资源等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征;区域人类活动的主要特征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 业、旅游业等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成因等)
↓
梳理、组织语言,把握关键词
↓
简洁、准确描述
正确解答特征描述类试题,就要掌握描述的 方向和角度,需从以下方面去分析:
① 地形特征:地形类型(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山谷或河谷、冲积扇、三角洲),地形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名称及分布。
② 地势特征:地势起伏状况(如西北高、东南低),地势高低(如青藏高原地势较高)。
③ 地表环境特征:气候(湿、热、冷、干)、植被状况、土地类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河流 发育程度等。
④ 河流的水文特征:水量、汛期(长短、次数)、结冰期、凌汛、含沙量、水能蕴藏量等。
⑤ 河流的水系特征:发源地、流向与注入海洋,长度与流域面积,支流(多少、对称与否)及河网形 状,上、中、下游的划分,流经的省区、重要城市、主要地形区。
⑥ 气候特征:气温(季节变化、积温、生长期) —— 热量条件,降水(季节变化、干湿变化) —— 水分条件,气温和降水的组合状况(如雨热同期)。
⑦ 农业生产特征: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农作物种类及分布、农业部门结构、生产水平(商品率、机械化水平、生产经营方式、集约化程度、专业化水平)。
⑧ 工业生产特征:地域分布、发达程度、主要部门及结构、技术水平。
⑨ 区域特征: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水文)、 社会经济特征(农业、工业、贸易、交通、城市、人口等)。
⑩ 等值线特征:等值线数值高低、延伸方向、弯曲趋势、疏密变化等。
自然地理综合题多表现在地球的运动规律、地表的物质循环与交换原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原理等,人文地理中,多表现在工农业生产布局及城市、交通、商业活动等区位要素的分析与评价方面。对地理原理规律的理解、对地理事物本质的把握和理性的认识,上升到运用、表达、加工、解释或揭示问 题的高度。解答此类问题,首先必须正确理解基本的地理规律、原理,运用得当;其次,要注意审清题意,把握答题方向,区分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再次,要充分提取图像中的有用信息,并在答案要点中体现出来,不可言之无物,空话连篇,要做到具体、条理,合乎逻辑;最后,还要注意对不同地理原理常见答题思路与规范性语言的积累。答题时一般选取其中最具优势或最明显的要素进行阐述,并不需要面面俱到。
为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实行开放性和多元性的教学评价而设此类题目。试题往往对某些有争议性的问题不给出唯一答案,保留开放式的结果;同时设计一些运用地理原理来进行判断、分析有一定深度的知识点,鼓励对待问题的不同视角、见解、想法和思维方式等。开放性的设问可以在多种题型中展开、交错渗透。此类试题,要求对题目给出的文字、图表信息,进行综合筛选后,理清答题思路,力争全面地、辩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尽管答案开放,但也要紧紧围绕 “ 主题词 ” ,自圆其说,不 可漫无边际、 机械重复等。回答此类问题注意两点:根据题目要求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来阐述问题;从对自然、社会、经济等方 面进行分析。
本类题目多见于以区域地图为载体,或某种地理事物模式分布图,也可能是气候、水文等某种地理要素统计图。设问方式以简答、填空、设计表格及填表等,考查 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如比较两地气候特征、天气特征,两条河流水文特征,两地人口特征、经济水平的差异等。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是运用经纬度、海陆轮廓、典型地物等相关信息,进行准确的区域定位;其次是根据答题要求,进行区域自然或人文地理特征的迁移;最后是力求做到层次清楚、要点全面、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
要求利用身边生产、生活中可以找到的材料,学会自己设计和实施地理实验活动,主动地和富有个性地学习,这也是地理新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有关地理实验的试题不断出现,主要从实验所使用的器材,实验的步骤,实验数据的记录、整理、分析,实验的结论,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实验所体现的地理原理等方面设问,多以开放式的简答题的形式出现。解答时主要考虑实验课题的实用性、实验用材的可得性,实验步骤的可操作性和实验原理、结论的合理性等。 此类试题往往结合社会热点,以人口、资源(能源)问题、环境问题或区域可持续发展为切入点,给 出大比例尺小区域地图,以及区域相关地理要素的统计图表等。要求深刻揭示问题的实质,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与方法等。其常见的设问方式是开放性的简答题,如简要评价某区域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或针对某项问题展开研究需要收集的资料等。此类试题,要充分利用材料信息,合理迁移相关地理原理规律,组织答 案时一定要突出 “ 关键词 ” ,因为 “ 关键词 ” 就是得分点,是评分的依据。
推荐阅读:
下一篇:高考前应该如何复习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