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地理重难点农业地域与农业发展
推荐文章
重难点09农业地域与农业发展
★★重难点解读★★
试题往往集中在以下几个考查方向:通过某区域农业生产现状、农作物生长习性的分析,说明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原因;通过对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分析,探讨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对区域农业生产类型、形成条件、原因的分析,说明区域农业问题,形成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探讨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对农业活动的影响,以及农业生产活动影响环境的方式、强度和后果;探讨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试题涉及选择题、综合题等多种考查形式,要求较高,综合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等。
★★典例探究★★
(2019·全国卷Ⅲ)稻谷是重要的粮食种类,粮食的充分供给和区域平衡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下图反映2014年我国不同省份的稻谷供需关系。据此完成1—3题。
1.已不再成为我国主要稻谷余粮区的是
A.黄河下游区B.长江中游区C.珠江下游区D.淮河下游区
2.与安徽省相比,黑龙江省稻谷供需盈余的主要条件是
A.人均耕地多B.农业劳动力多C.复种指数高D.淡水资源丰富
3.我国水稻种植重心北移会导致稻谷
A.出口数量扩大B.运输成本上升C.流通效率提高D.储存难度增加
【答案】1.C2.A3.B
【解析】1.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传统的稻谷生产区,但图中显示目前该地区稻谷供需结余为负值,即供给小于需求,C对。“已不再”表明原来是我国主要稻谷余粮区,但现在已不是,而黄河下游一直不是我国主要稻谷余粮区,A错。图中显示长江中游区和淮河下游区一直是我国主要稻谷余粮区,B、D错
2.与安徽省相比,黑龙江省人均耕地多,粮食产量丰富,稻谷供需盈余,A对。与黑龙江省相比,安徽省人口密集,农业劳动力丰富,B错。黑龙江省纬度高,热量条件差,复种指数低,C错。安徽省主要位于我国南方地区,降水丰沛,淡水资源较黑龙江省丰富,D错。
3.南方是我国主要的稻谷消费区,我国水稻种植重心北移,会导致北方稻谷大量运往南方,势必会导致运输成本上升,B对。我国水稻种植重心北移,对稻谷的进出口没有明显影响,A错。我国水稻种植重心北移,加大了水稻种植区与稻谷消费区的距离,降低了流通效率,C错。我国水稻种植重心的变化对稻谷的储存难度没有直接影响,D错。
(2019·全国卷Ⅱ·节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要求。
云南省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气候干热。为解决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问题,该县曾在境内山区实施小规模调水,但效果有限。1994年“引洱(海)入宾(川)”工程竣工通水,加之推广节水措施,当地农业用水方得以保障。近些年来,宾川县河谷地区以热带、亚热带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业蓬勃发展。下图示意宾川县的地形。
以水果种植业为基础,提出宾川县为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可采取的措施。
【答案】吸引相关企业投资,发展水果加工业;引进并培育优良品种,树立品牌;加大宣传力度,开拓水果销售市场;促进以水果种植为基础的旅游产业化;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等。
【解析】从设问的限定(水果种植)出发,可以从延长产业链、树立品牌优势、开拓市场、发展旅游业及完善交通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因地制宜地分析,并提出合理措施。
★★备考秘籍★★
农业生产与当地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源、交通等息息相关,因此试题有分值高、综合性强的特点,对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比较评价的能力要求较高,在复习中要重视这方面知识和能力的训练。试题的载体往往以区域图或农业生产数据资料、统计图、模式图等为背景材料,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训练读图能力。本专题往往会立足于当前热点,如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以具体的图文材料为背景,从大时代、小切口的要求出发,强调对考生获取和调动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地理学科素养的考查,以综合性题目为主,重点考查考生综合思维能力和“人地协调”的学科素养,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关注社会动态、会分析把握区域特征,备考时一定提高对农业发展与地理环境条件、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精准分析能力。
★★重难点突破★★
1.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
[透析考向]
本专题考查重点是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农业的区位选择,农业地域类型的判读等。多以区域图、统计图、模式图等为载体,以具体农业生产活动为背景,考查农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以立体农业、城郊农业、生态农业、转基因食品等新型的农业生产模式为背景,考查生产技术等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某一区域农业生产方式,或者某一生产模式为载体,突出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科学性,考查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如地膜覆盖技术、瓜田压砂技术、育种技术等。考查频率高,难度大,是复习的重点。
[学法指导]
(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①熟记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有土、地、生、气、水,社会经济因素有市(市场)、交(交通)、政(政策)、劳(劳动力)、科(科技)等。土指土壤条件;地指地形条件,平原适合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适合发展林业、畜牧业等;生指植被,草场广布地区适合发展畜牧业,多汁牧草生长地区可以发展乳畜业等;气指气候,包括气温、降水、光照、湿度、风等条件;水指水源条件。
②区分正确区分主要区位因素、主导区位因素、限制性区位因素
a.主要区位因素:对某一区域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b.主导区位因素:对某一农业发展来说最重要(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或理解为没有该因素,某农业无法发展),如珠江三角洲的三季稻、海南岛的天然橡胶——热量;河西走廊的粮棉和南疆的棉花——水源;横断山区、五台山的垂直农业——地形;城郊的乳牛、花卉、蔬菜——市场;以色列的无土蔬菜栽培——技术。
c.限制性区位因素:对某农业影响最大的不利因素,当该条件得到满足时,则其成为主导区位因素。随着科技发展,可以通过改造限制性区位因素来促进农业发展,其改造方式从宏观来看,可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改造自然限制性区位因素,使之适合农业生产,如温室大棚生产,改造热量条件;二是改良作物品种或耕作制度,使生产适应当地环境,如改良耕作技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培育耐旱品种。当然也可两方面同时进行操作。
③牢记特殊的区位条件
影响农产品的品质的区位因素:气候条件主要是光照和气温。光照充足有利于作物进行光合作用;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作物有机质的积累。气温低,不利于虫卵越冬,气温日较差大,不利于害虫存活。特殊的地理位置如封闭的区域病虫害很少传入;其他自然条件越优越,则作物品质越好;另外,农业技术,如育种技术能提高农产品品质。
④科技对农业生产的改变
科技主要用来改良某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使农业实现机械化、高品质生产。
a.科技改变农业耕作制度
耕作制度是耕种土地、栽培作物的总方式。它是为了在农业生产中,不断地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而采取的一整套农业技术措施。耕作制度由作物布局、轮作制度、复种、间作、混作、套种、土壤耕作、施肥和灌溉制度以及防除杂草等几个环节构成,其中以轮作制度和作物布局为中心环节。通常以各地区的作物复种轮作方式来表示该地区的耕作制度。例如,我国长江流域一般以水稻和冬作物一年两熟或三熟的主要种植方式,来代表这一地区的耕作制度。
特别注意:耕作制度与复种指数不同。复种制度指在同一块田地上,一年内种植作物一次以上,重复种植的制度。一年种植作物二次或三次的复种,称一年二熟或三熟,二年内种植物三次的复种,称为二年三熟。复种次数的多少受各地自然条件,特别是热量条件、各地的积温数及生产条件制约。
b.覆膜技术的影响
农业覆膜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多种要素产生影响。地膜可以截流水分,比如露水、雨水、土壤中的水分蒸发等;冬春季节地膜覆盖可以减少地面热量散失,起到保温作用;可以减缓风力对土壤表层的侵蚀,减少水土流失等。这样,地膜覆盖可以起到提高作物产量、复种指数作用;还可以防除杂草,节水抗旱等。
注意:人们根据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和作物生长的需求,采用不同季节覆盖不同地膜,达到不同的效果,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农业地域
判断一个区域所属的农业地域类型,可以根据一个地区的气候类型判断,也可以根据农业生产结构、产品商品率等特点进行判断。判断的关键是看该区域的生产对象和生产目的,要建立一种“生产对象—生产目的—生产规模—地域类型”的思维模式。具体如下表所示:
上一篇:从首架电动飞机首飞看新能源资源
下一篇: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及其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