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网 > 高考 > 高考备考 > 浅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策略

浅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策略

高老师 分享 时间:

  夏茂林 四川省生物学科特级教师,《试题调研》特约名师

  备考虽没有“捷径”,但如果复习方法科学、策略优化、思路清晰,则效率一定会倍增,同时大幅度增分才有保障。二轮复习时间紧、内容多、任务重,怎样才能提高时效?笔者认为应从整合教材知识和提升解题能力两方面进行,它们犹如一双翅膀,处理得当,就能帮你轻松跳出题海,翱翔题海之上。

  一、整合教材知识

  1.理清概念奠定基石

  概念是学科的基石,高中生物概念多而杂,若把教材概念集中复习,作为整合教材的第一线索,能在较短时间内夯实基础,查漏补缺,牵动教材全局。方法是把教材的概念先按教材顺序罗列,做到无误,同时认真理解每个概念的内涵,辨析概念的联系和区别,然后再通过对几个重要板块的概念进行归类、总结,最后上升到重要概念可以多种形式呈现,并能够自如地对其进行各种形式间的转化。这样方能达到概念源自教材又超越教材的高度。对不同的概念可采用不同的整合方法,对于从属概念可层层延伸,逐步展开构建概念逻辑图,如与新陈代谢相关的概念图;易混概念通过表解对比从而明确两者的异同点,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对一些内涵较为复杂的概念,可以通过建立简易信息流程图进行相关概念的整合,如有氧呼吸、细胞周期、碳循环、暗反应等均适合此法。

  2.汇总图表形成体系

  图表是高中生物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材内容的形象化和直观化,不仅数量大,篇幅多,而且类型丰富,这些图表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纵观近年来高考试题中的图表几乎都来源于教材,有的甚至是教材中的原型。但教材中的图表比较分散,如果把它们集中起来进行复习,就能形成体系,更好地把图表题的解题技巧与教材内容进行有机整合,这不仅能培养同学们的识图、绘图、析表、制表能力,还能消除单独看书的疲惫,达到迅速整合教材知识,准确把握学科体系,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对每个图表进行有效复习呢?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2.1看图说话:对照教材中的插图,说出各部分的结构,并进行联想,挖掘隐含条件,如必修教材第一册第22页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首先识别各部分的结构名称,依据结构联想功能,再归纳总结如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代谢的控制中心,具有双层膜结构、具有核酸、能自我复制、含有色素、能产生水的细胞器,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结构,能进行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结构等,然后与同类图形相比较(如必修教材第一册第29页复习题中的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挖掘图中的隐含,如细胞膜的流动性,分布最广的膜结构,还可站在命题者的角度思考出题点、提问方式、得出答案等。

  2.2以图解文:对一些叙述较多,不易记住的文字内容,可用图表帮助记忆,如细胞周期的定义,可用数轴图、坐标图、扇形图、表格等表示,直观且容易记忆。

  2.3图图转换:如将必修教材第一册第35页细胞分裂过程染色体形态变化图转化为曲线图或表格等。

  2.4图图组合:高考许多试题就是将高中生物教材的图进行改造或重组而成,复习时同学们也应对一些图进行改造或重组,如将三大物质循环图组合;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过程图组合;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图与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图组合;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图进行组合等。

  2.5绘图补全:可二人一组,一人绘图,一人补填相关内容,然后针对图表自行设问。

  总之,可用图表表示的内容应尽量用图表表达,这不仅是提高能力所必需的,也是掌握相关知识和提高记忆水平的重要方法。

  3.构建网络提升能力

  通过一轮复习,同学们已经具备了中学生物学知识的各个“点”(知识点)。因此在第二轮复习时,关键是要将这些分散的“点”连成“线”(知识线索)以及进一步形成“网”(知识网络),提升对知识的综合归纳能力。要学会以重点、热点知识为中心用联想的方法有意识地建立大小不一的专题,构建知识网。下面列举几例:

  3.1复习遗传变异的内容时,可以中心法则为主线,从DNA(基因)—RNA—蛋白质(性状),联系DNA的结构与复制、染色体与基因、减数分裂与遗传定律、遗传与变异、进化等有关知识,经过思考、分析、归纳,最后形成有关图解。

  3.2对于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可以生物个体—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为主线,把生态因素、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及生物圈的有关内容,用一个图解表示,学会站在生物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形成一个多角度、多层面、立体的知识网络。

  3.3建立酶专题。复习时将每一章节涉及的酶类进行整理归类,分析其作用,比较其异同(如解旋酶是在DNA复制时,切断DNA双链之间的氢键;而内切酶则是在转基因工程中切断DNA的磷酸二酯键),进而从整体上掌握知识。オ

  4.注重实验拓展迁移

  突出对实验能力的考查,是高考生物试题的一大特点。复习时应对考纲中17个实验的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及相关的操作技能逐一复习,重点掌握;对于教材中的经典实验如酶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系列实验等,要对其材料选取、条件控制、对照设置、结果分析等方面作深入剖析。同时对教材实验进行适当拓展与延伸,运用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如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的应用:测定细胞液的浓度;判断细胞的生活情况(只有生活的植物细胞才能发生质壁分离);防腐杀菌(在高浓度的溶液中,细菌等微生物将失水死亡,从而有效地防止食品腐烂变质);判断细胞的年龄(成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明显),若进行组合改编如材料换一换、步骤改一改、情景变一变、多个实验拼一拼等,就能拓展出许许多多个新实验。因而在解答拓展实验题时应“以不变应万变”,实验的主要思路是不变的,再回忆迁移教材的实验原理和技能,就能轻松突破。

  二、提高解题能力

  1.注重解题思路突破两大热考题型

  1.1实验题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实验题不仅分值比例大,而且呈现形式愈加灵活多样,且常作为高考理科综合卷的压轴题,是高考的重点也是难点,更是学生的失分点。其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方法的灵活运用、实验过程的科学设计及实验结果的预期和分析等高层次能力。题型以非选择题为主,该类试题取材广泛,考查内容丰富,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学生的得分率较低。在二轮复习中进行适当演练,熟悉此类试题是不可缺少的,下面通过实例加以分析。

  典例1设计实验证明生长素生理作用的特点。

  材料用具:一系列不同浓度的吲哚乙酸溶液,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若干,琼脂块若干,量角器及胚芽鞘培养所需的容器,清水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预期结果:

  解析本题是验证性实验,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吲哚乙酸溶液,因变量是胚芽鞘弯曲的角度,在实验设计中应将无关变量控制成相同,观察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答案:第一步:将琼脂块分别放入不同浓度的吲哚乙酸溶液和清水中浸泡一段时间第二步:将含有不同浓度吲哚乙酸的琼脂切成小块,分别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顶端的一侧第三步:放在适宜的相同条件下,生长一段时间后,记录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的角度预期结果:在较低浓度时,随着吲哚乙酸浓度升高,胚芽鞘弯曲角度增大;超过一定浓度后,随着吲哚乙酸浓度升高,胚芽鞘弯曲角度减小,甚至向相反方向弯曲

  解题思路分析:首先要区分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然后要弄清实验原理,找出各种变量(特别是实验变量和反应变量),构思实验变量的控制方法和实验结果的获取手段,注意体现对照性原则和单因子变量原则,选取实验材料,梳理实验步骤(一般分三步,一是取材编号,二是处理对照,三是观察记录)。在结果预测上,如果是验证性实验,假设既定,那么结果的预测应是与实验的假设相一致;如果是探究性实验,那么就要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而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都必须作出预测和分析。

  1.2信息题

  信息题又叫新情景题是高考生物的主要题型之一,在2007年高考试题中覆盖面较大。这类试题常以生物的前沿科技、生命科学发展中的热点问题、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生物实验等为命题材料,用文字、数据、图表、图形、图线等形式向学生提供资料信息,学生通过分析和处理信息,把握事件呈现的特征,进而选择或提炼有关问题的答案,重点考查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理解文字、图表、表格等表达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以及搜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信息转换、交流信息的能力。因而,此类试题备受高考命题组青睐,可以肯定地说,这类试题在2008年的高考试题中只有加强,不会削弱,因而在备考中对此类试题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下面举例作一探讨。

  典例2经研究发现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能产生一种可以刺激植物细胞壁加快伸长、促进细胞产生淀粉酶等作用的植物激素——赤霉素。正常植株因自身能产生赤霉素,故对外来赤霉素不敏感,而矮化品种则不能合成赤霉素,对外来赤霉素具敏感性。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同样是感染赤霉菌,矮化玉米品种会得恶苗病(疯长),而正常玉米品种不表现恶苗病,原因是。

  (2)矮化玉米得恶苗病的同时还会出现果穗空粒现象,那么得“恶苗病”和“果穗空粒”的根本原因是否一致?,其作用原理是。

  解析此题是一道典型的文字信息题,所考查的内容是全新的,只有认真分析题目中所提供的信息,才能解答相关问题。解答(1)问时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正常植株因自身能产生赤霉素,对外来赤霉素不敏感”。解答(2)问时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可以刺激植物细胞壁加快伸长、促进细胞产生淀粉酶等”。答案:(1)正常玉米自身已合成了足够的赤霉素,外来赤霉素对它不再起作用(2)不一致疯长是赤霉素能促进细胞壁伸长所致;空粒是赤霉素促进淀粉酶合成将原有淀粉分解(或一致赤霉素促进淀粉酶的产生将种子已有的淀粉分解为葡萄糖,使细胞生长过快)

  解题思路分析:解题的一般步骤是,首先,要审读材料,提取信息,要求能从材料中的文字叙述或所提供的图、表资料中,找出关键信息,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剔除干扰信息;然后回归教材,定位知识;最后构建解题思路,发挥联想,对发现的关键信息和已有的旧知识进行搭桥,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方法,选择正确答案或运用学科语言组织好要表达的答案。

  2.研究易错题突破得分瓶颈

  做错的题中错点必然是自己知识、思维、技巧等的盲点,研究错题能更快地查漏补缺、更深刻地理清思路、更直接地提高技巧和克服过失。所以纠错确实是提升解题能力的又一捷径。其实,纠正错题并不难,关键是要做好整理易错题型和强化抗错性训练。

  2.1整理易错题

  首先要认真收集错题,建立错题集。方法有错题本法——用专用笔记本摘抄自己的错题;试卷标记法——在试卷上用红色标记自己的错题,写好反思及解答此题的要点,并编号整理好试卷;裁剪法——将试卷的错题剪下来,贴在错题本上。本专辑也以错题立意,分专题地整理了历年考生的许多错题类型。

  其次要深入研究错题,分析错点,找准出错的原因。是知识性失分,则及时回归教材,进行基础知识的查漏补缺;是方法性失分,则重新审题,找准切入点,理清该题的解题思路,学会该类题型的解题技巧;是过失性失分,则对自己又是一次警示,应督促自己克服粗心大意、轻视书写、过度焦虑等非智力毛病。

  2.2抗错性策略

  研究错题是为了预防再错,减少出错或不出错,增强自己抗错的能力。除了解题的规范科学和应试策略合理外,很好地利用错题资源,增强抗错能力,也是一个更有效的途径。

  2.2.1要亲近易错题

  错题就是我们自己的“伤疤”,要愈合不会一蹴而就,必须我们自己经常亲近呵护,经常翻阅和揣摸,只有这样才能弥补我们备考的伤痛,切实提高解题能力。所以错题要反复看、考前看,它不逊于十倍的训练,不要“一日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要愈挫愈勇,亲近自己的错题,并战胜之!

  2.2.2要做几个强化

  首先强化审题训练。高考题往往看似常规,其实都有创新,审题不细,就易掉入思维定势,导致出错。所以审题要逐字逐句,弄懂题意,找出关键字词句(题眼),获取有效信息。针对自己的易错题型应专门训练审题能力。

  其次强化变式训练。易错题的变式是考生再错的陷阱,训练过程中,要善于对题目的条件和要求进行变换,这样不仅可以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而且还可以培养自己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第三强化创新思维。创新思维与定势思维是对立的,创新的高考题,看似常规简单,其实入题容易得分难,失分往往是定势思维导致的。怎样才能强化自己的创新思维呢?除了审题细致外,还应经常把典型试题进行改编,如试一试把条件改变、把提问改变答案将怎样?把图示改变答案又会怎样?把几个问题组合又会怎样?把简答题改选择题又会如何?针对易错题,做一下这方面的创新,再错的可能性就会减小。再有,对相关题型的归类、整理也是一种创新。推陈出新就有新题,高考命题也是这个思想。

  本辑也是一本很好的错题集,在二轮复习时是一本很好的复习资料,如果认真研读,细心领会,肯定会受益匪浅。其中易错笔记将实际教学、阅卷、备考中学生容易混淆的基本概念、原理,记不住、记不清、记不牢或没有理解、理解不透的知识点以习题的形式归类整理,同时进行了讲解,帮助学生彻底摆脱解答此部分试题的思维定势,走出解题误区。例题针对性强与高考题型吻合,具有一定代表性、新颖性,解题思路或解题过程清楚明了。易错反思分析到位,针对性较强,并进行强化训练,真正达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的作用。

  3.强化应试策略减少过失性失分

  考试靠实力,但考试策略对成绩影响很大,可以说,高考时会考试比会学习更重要。首先稳定情绪,提前进入状态。具体做法是:每次进考场前先做一两个生物选择题,提前“热身”,因为理科综合卷中先是生物题。其次快速浏览试题做到心中有数:拿到试卷后不要匆忙答题,先了解试卷的题量、题型、难易和各题的比分等大概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确定答题时间的分配和顺序。第三做题要机智:一般是先慢后快,稳住情绪,从前向后,先易后难,保证把可以拿到的分拿到手,遇到不会做的题时,可以跳过,不要搞乱情绪。遇到综合性比较强、新颖的难题时,首先要有信心,不管怎么难,也不会超过中学所学的知识范畴,总是渗透着学过的概念、原理等,联想原来做过的类似试题的解法,进行分析推导,或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找到解题思路。基础差的同学要“学会丢分”,难题可以不必做完,重要的是把会做的题都做对。另外提倡答题条理化,平时训练就要养成规范答题的好习惯,高考阅卷也非常规范,甚至于机械化,所以答题应条理分明,一目了然,最好1、2、3的分好点,千万不要写成一片,使阅卷老师看不清而导致丢分。规范、准确、完整地答出技巧,让人满意,这是多得分的有效途径。

  另外,二轮复习阶段应重点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的关系

  重点章节应重点抓、反复抓,从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可以看出高中生物的细胞、代谢、调节、遗传和变异以及生态的知识是重点知识,应把这些知识抓熟、抓实、抓牢,做到心中有数,但也不能放弃其他非重点知识的复习,只是有所侧重而已。另外要认识到,重点和非重点是相对的,如遗传和变异是重点,但关于概率的复杂计算、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肽键和碱基数目的复杂计算则是非重点,再如生物的个体发育是非重点,但植物胚的发育和胚乳的发育、动物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变态发育等又是代表生物学科特征的重点知识。

  2.动手与动脑的关系

  许多同学在这一阶段懒于动手,错误地认为知识网络图现在的参考书上到处都是,只要我动脑去把它记清楚就行了,诚然背一些网络图对同学们的学习肯定是有一定帮助的,但对这些内容总是会记忆不牢、记忆不准、理解不全或不到位,只有亲自动手对一些重要章节进行网络构建,才能在短期内大幅度提高你的能力,请一定记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进度与效果的关系

  此阶段复习应避免进度过快,否则会造成知识量堆积。进度应服从效果,没有好的效果,进度再快也没有用,但同时也应避免进度过慢拖延了第三阶段的强化训练,应该做到有计划地安排时间,有条不紊地复习。建议同学们从现在开始根据自已的实际,列好自已的复习计划,安排好自已的后阶段复习,做到脑中有计划心中不发慌。

  4.必修与选修的关系

  高中生物学选修内容不是必修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必修内容必要的延伸和提高。在复习中,要与必修同等对待,要注意必修和选修内容的相互联系,把相关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更为合理、更为完善的知识结构。例如,选修中“血糖的调节”可联系必修中“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和“体液调节”中的有关内容,“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可联系必修中“生命活动的调节”的有关内容,做到温故而知新、知新而发展,使知识更具系统性。

  5.读书和做题的关系

  所谓“读书”,就是要研读教材,近几年高考内容改革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方向,许多试题在教材中都能直接找到原型,切记“背景或者题干在书外,答案或者答案的原理在书内”。只读书不做题或只做题不读书都会导致理论与实践的分离,要通过做题发现知识漏洞,巩固知识记忆和理解;反之,通过读书,进一步提高对知识的理性认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这就要做到会读书、会做题。

  高考是通过考分来进行衡量的,只要你目标坚定,努力探索,狠抓教材知识整合和解题能力提升,一定会羽翼矫健,金榜题名,飞向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