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比喻是啥意思 历史典故介绍
推荐文章
鸿门宴比喻的是一种不怀好意、居心不良的邀宴,通常用来形容表面上是请人喝酒吃饭,实际上主人抱有其他目的或对方有针对性的计谋的场合。这个成语源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更多相关内容,往下看吧。
鸿门宴现在一般比喻什么
鸿门宴比喻一些不怀好意、别有动机的宴会,表面上是请人喝酒吃饭,实际上主人抱有其他目的,或者对方有针对性的计谋,而精心设计了宴会邀请别人参加。这个成语源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其中记载了楚汉相争时期,项羽设宴邀请刘邦,意在借机除掉刘邦的故事。
具体来说,鸿门宴的背景是秦朝末年,刘邦和项羽作为两大势力的领袖,在秦朝灭亡后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刘邦率先攻入咸阳,而项羽则随后赶到。为了解决双方的矛盾,项羽设宴邀请刘邦,但实则是想趁机除掉他。宴会上,项羽的谋士范增多次示意项羽动手,但项羽犹豫不决。最终,刘邦在张良、项伯等人的帮助下,成功逃脱了这场危机四伏的宴会。
因此,鸿门宴后来就被用来比喻那些表面友好实则暗藏杀机的宴会或场合。它提醒人们在社交活动中要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相信他人的表面友好,以免陷入不必要的危险之中。
鸿门宴历史典故介绍
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事件,发生在秦朝末年,是楚汉相争时期的一段重要历史典故。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义军攻入函谷关,进入关中地区,而此时项羽刚刚在巨鹿之战取得胜利,并歼灭了秦军主力,正向关中进发。
刘邦入关后,与秦民约法三章,并派人驻守函谷关,以防项羽进关。项羽勃然大怒,派英布击破函谷关,进入咸阳。当时,刘邦在霸上驻军,而项羽到达戏西。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在项羽面前说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项羽听后更加愤怒,下令次日一早让兵士饱餐一顿,准备击败刘邦的军队。
然而,刘邦得知此事后,通过张良的提议,与项伯结为亲家,并通过项伯在项羽面前说情,使得项羽同意刘邦次日前来道歉。在鸿门宴上,虽然充满了美酒佳肴,但也暗藏杀机。范增一直主张杀掉刘邦,但在宴会上,项羽犹豫不决,默然不应。范增于是安排项庄舞剑,企图借机杀掉刘邦,但被项伯保护刘邦。
在危急关头,刘邦的部下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军门,怒目直视项羽,项羽见其气度不凡,问来者为何人,得知为刘邦的参乘后,项羽命赐酒,樊哙立而饮之,又赐之生猪腿,又问能再饮酒吗,樊哙说臣死且不避,一杯酒还有什么值得推辞的。樊哙还乘机说了一通刘邦的好话,项羽无言以对,刘邦乘机借口一走了之。
这个事件后来被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记录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政治斗争案例。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刘邦的政治智慧和应变能力,也反映了项羽在关键时刻的犹豫和优柔寡断。此外,“鸿门宴”这一典故后来成为汉语中的一个成语,用来比喻不怀好意、居心不良的邀宴或企图加害他人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