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常考知识点
推荐文章
高考历史复习常考知识点复习需要精选典型真题,构建解题思维,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高考历史复习常考知识点(最新),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2024高考历史复习常考知识点(最新)
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1、历史条件: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和诱导作用
2、时间地点成份: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官僚、地主、商人。
3、早期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后被英商耶松船厂吞并);广东南海县继昌隆缫丝厂(1881年停业1920年闭歇。);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4、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1)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2)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微乎其微,轻重比例不适调。(3)企业设备简陋,技术落后。(4)布局不合理,这些企业集中在沿海、沿江通商口岸(5)、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决定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既有其社会历史的进步性,又有其先天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5、意义:这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出现就标志着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标志着中国新的生产方式的诞生,它是当时新的生产力,代表中国向近代化迈出了新的步伐。
6、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根本原因:产生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1)革命性:中国资本主义工业从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因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革命要求。(2)妥协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存在着一定的依赖关系,因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妥协性。
二、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1)时间:19世纪四五十年代。(2)过程:外商企业—洋务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3)来源: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4)分布:沿海、长江流域各通商口岸。(5)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优点;身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三重压迫、剥削,革命性;和农民阶级有着天然联系,便于结成联盟;集中程度高,便于宣传,组织工人进行斗争。中国无产阶级这些特点和优点,必然使它成为近代中国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6)中国无产阶级早期斗争:早期的中国无产阶级虽然还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但是深重的民族灾难和悲惨的生活境遇,已经使他们具有强烈的斗争精神。如香港工人罢工、江南制造总局工人罢工等。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第一,使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产生了变化,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第二,使中国社会阶级结构产生了变化,民族资产阶级产生,无产阶级队伍随之壮大。第三,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政治斗争;同时,无产阶级也随之壮大,这又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新课标版中国政治制度考点
1.夏商的地方行政制度:侯、伯等的设立。
2.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候的制度。它形成于夏商时期,西周时得到进一步发展。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候国,拱卫王室;诸候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分封制的特点:第一,分封制是西周长期的“国策”和普遍推行于全国范围的政治制度;第二,分封制是西周巩固王朝统治的战略措施;第三,授土授民和受封诸侯履行广泛义务,是分封制的主要内容;第四,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形成了以周王为首的等级制度和从属关系。分封制的作用:分封制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3.郡县制的全面推行:(1)建立: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2)建立地方官僚机构:郡守是郡的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县长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3)影响:①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这套从中央到地方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人国家政治体制之中。②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4.从汉至元的地方行政制度:(1)汉朝:汉初,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唐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结果,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3)北宋: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结果,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也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尉司进行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规律小结
1.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矛盾。
2.中央是否能采取措施有效地控制地方,成为中央集权国家是否巩固的关键点。
3.很多地方行政制度都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如分封制、刺史制度和“改土归流”。
三.热点冷点
1.中国古代各朝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具体内容及作用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2.如何用联系的观点、辩证的方法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具体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高考的冷点,也是难点。
评价唐太宗高考知识点
1、政治上: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民族关系上: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对外关系上: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
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个人品质上: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太宗的评价的采分点
1、政治上:纳谏、用人、贞观之治、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
2、经济上:休养生息政策、均田制、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存百姓”思想、
3、思想上:民本思想、慎用刑法、《唐律》的原则
4、民族关系:“战而后和”策略、“羁縻府州”设置、安西都护府、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民族团结政策
5、对外关系:开放政策、大都会、鸿胪寺卿、玄奘取经、兼收并蓄方针、对日本朝鲜影响。
古代称呼高考知识点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李白号青莲居士。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称籍贯:如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称爵名:明初刘基封爵诚意伯,人们以诚意伯相称。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
谦称: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鄙、敝、卑、窃、臣、仆;帝王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官吏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其他自谦词有:在下、小可、小子。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多用于外交场合。
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罗马法的演变、内容及特点高考知识点
(1)罗马法经历了《十二铜表法》→万民法→《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演变历程。
①《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是罗马成文法的起点,标志着罗马公民法的诞生。
②公民法主要是调整罗马公民之间关系的法律,适用于罗马公民,其内容主要包括元老院法令、元首命令、大法官告示及习惯法等。
③万民法是指罗马帝国范围内的国际法,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的法律,主要内容是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等。
(2)特点:
①罗马法律的历史悠久以及罗马的不断扩张,促使罗马法律内容丰富、体系完备,又有鲜明的阶段性。
②罗马法倡导平等、正义,理性、法律至上的原则。
③其核心内容是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④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渗透自然法的思想。
(3)实质:维护罗马统治者利益,保护奴隶以外的自由民权利的奴隶制法律体系。
上一篇:高三历史知识考点总结
下一篇:高考历史复习高频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