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的高考知识点
推荐文章
2024语文学科的高考知识点有哪些呢?高考知识的复习要仔细巩固,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语文学科的高考知识点(汇总),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2024语文学科的高考知识点(汇总)
大阅读考题内容
一、大阅读的类型
文学类文本:小说、散文、戏剧
实用类文本:人物传记、新闻、科普文、调查
二、传记考查的切入角度
1、写什么?
(1)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
(2)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3)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
2、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
把握文章结构,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作用)。
3、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小说情节文本的故事结构
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二、情节的类型及作用
(一)就整体篇章而言
(二)就文章开头而言
(三)就文章结尾而言
(四)考题问法:
“文章(传记、小说均可)以……(周汝昌“安安静静的离开”)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对待“作用”题型,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 考虑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
2. 考虑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
3. 考虑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
4. 考虑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
1.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
①开头的作用:总领全文;照应题目,呼应下文;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欲扬先抑;对比衬托;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②中间的作用: 过渡(承上启下);由……到……(由叙述转向议论,由写景转向抒情,由正面到反面);为下文写……做铺垫(为议论、抒情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照应;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③结尾的作用:卒章显志,点明中心;戛然而止,回味深长;点明题旨;深化主题;照应前文,结构严谨;升华感情,照应开头,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以小见大。
④标题的作用:一是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二是点明主题。
2. 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也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的具体作用。常用答题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
3.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一般来说,情节有点题和突出、深化主题等作用。常用答题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
4. 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就是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常用答题术语: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语文高考近义成语
【耸人听闻·骇人听闻】 都有“使人听后感到震惊”之意。前者指捏造事实或故意夸大事态,所指的事不一定是坏的;后者指卑劣、残暴到了使人吃惊的程度,所指多是坏事。
【自鸣得意·自得其乐】 都有“很得意”之意。前者侧重自以为了不起,后者侧重感到很有乐趣。
【不求甚解·囫囵吞枣】 都有“掌握知识不透彻,或对情况不够了解”之意。前者表示只想懂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重在态度上,是中性词;后者多指读书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重在方法上,是贬义词。
【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都有“受到影响,不知不觉发生变化”之意。前者指经常耳听目视而受到影响;后者指人的思想、性格受环境或其他方面的感染、影响,在不知不觉中起了变化。
【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都有“亲自做出榜样”之意。前者侧重于在关键时刻自己带头去做,走在群众的前头;后者仅指自己做出榜样。
【病入膏肓·不可救药】 都表示病情严重,无法医治。前者重在病,形容病情严重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后者偏重于救治,强调无法挽救。
【捕风捉影·无中生有】 都有“凭空捏造”之意。前者重在没有事实根据,后者重在把没有的说成有。
【不刊之论·不易之论】 都有“不能改变”之意。前者强调不可磨灭,不可更改;后者重在论断正确,不可改变。
【鞭长莫及·望尘莫及】 前者比喻力量达不到,后者指赶不上。
【另眼相看·刮目相看】 都有“特别看待”之意。前者做横向比较,表示看待某个人不同于一般;后者做纵向比较,表示去掉老印象,用新眼光看待。
【大庭广众·众目睽睽】 都指有许多人的场合。前者指聚集了很多人的公共场合;后者指有很多人注目的场合。
【彬彬有礼·温文尔雅】 都可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前者侧重对人有礼貌,后者可以形容人的举止、气质等。
【参差不齐·良莠不齐】 都有“不整齐”的意思。用于人时,前者侧重指水平,后者指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用于物时,前者指高低长短大小不一,后者指好的坏的混在一起。
【居心叵测·高深莫测】 前者指心存险恶,不可推测;后者指究竟高深到什么程度没法揣测,形容估摸不透。
【独断专行·专横跋扈·一意孤行】 都有“不考虑别人的意见,行事专断、蛮干”之意。“专横跋扈”有“蛮横、霸道”之意,语意较重,一般只用于掌权者;“独断专行”重在“独”“专”,侧重独立做决定和行事;“一意孤行”侧重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语文高考散文阅读要领
散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语言优美洗练,有诗情画意般的意境。阅读时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理清脉络、层次,正确理解散文的思想内容。抓住脉络线索,就是抓住散文小段、小层的抒情性话语,把这些话语组织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思想内容,分析这些语句,大致就可分析出主题思想了。
2、领会和分析散文的表现手法。一般说来散文作品的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分析起来比较难,可以从这样三个方面分析思考:一是用了哪些写景抒情方法,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还是寓情于景,托物言志。二是分析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弄清散的“形”和不散的“神”,通过联想把握“形”与“神”的结合点。三是分析散文的立意、寓意或象征意,散文的深层含义都是通过“物”表现出来的,必须看清作者赋予了“物”什么特点,什么品质或者什么思想。
语文高考的虚词翻译
1.(2021·全国甲卷)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十二月庚辰,契丹使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利用言契丹欲得关南地。帝曰:“所言归地事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契丹犹觊关南,遣其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持书复议,帝不许而去。(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
2.(2021·湖南5月考前押题最后一卷)自晏球击败秃馁,又走惕隐,其余众奔溃投村落,村落之人以锄耰白梃所在击杀之,无复遗类。惕隐与数十骑走至幽州西,为赵德钧擒送京师。(节选自《新五代史·王晏球传》)
3.(2020·全国I卷)(苏)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4.(2020·全国Ⅱ卷)徽宗尝宴睿谟殿,命安中赋诗百韵以纪其事。诗成,赏叹不已,令大书于殿屏,凡侍臣皆以副本赐之。其见重如此。(节选自《宋史·王安中传》)
5.(2020·全国Ⅲ卷)及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令以帝冲幼,令(桓)温依周公居摄故事。事已施行,彪之曰:“此异常大事,大司马必当固让,使万机停滞,稽废山陵,未敢奉令。谨具封还内,请停。”事遂不行。(节选自《晋书·王彪之传》)
6.(2019·全国Ⅲ卷)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7.(2019·浙江卷)(宗)子相于文笔尤奇,第其力足以破冗腐,成一家言,夺今之耳观者,而大趣乃在北地李先生。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是不朽矣。(节选自《弇州山人四部稿》)
8.(2021·广东广州华南师大附中5月三模)众皆争往视之,天方寒,贾人衣其父以新衣,而自著敝衣,为冻饥可怜之状,且曰:“有衣皆以奉父矣。”先生故怒视其父,曰:“子寒如此,而不恤之邪?”呼吏持大杖来。先生睥视贾人,颜色如平常,猝指叱之曰:“若见若父之将受大杖也,而安忍视之,不孝何辞?”即以大杖扑贾人,而其父乃从旁泣。先生出贿付其父曰:“以养尔余年。”众皆快之。(节选自清·刘大櫆《张复斋传》)
上一篇:物理高考复习知识常考点
下一篇:高三物理复习知识点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