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创立的原因是什么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中国科举制度渊源于汉朝,创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
科举制创立的原因介绍
①经济条件:随着隋唐社会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的经济势力也得以增强,形成了一种社会力量,要求在政治上得到应有地位。
②政治条件:士族势力虽然渐趋衰落,但他们由于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隋唐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隋唐统治者为了进一步抑制士族势力,削弱地主割据势力而采取科举制,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
③阶级关系:隋唐时期随着士族和庶族力量对比的变化,原先以门第高低为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条件。隋唐统治者让庶族参与政权,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也是科举制兴起的一个因素。
科举制的创立有什么意义
1、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重大进步,它冲破了达官显贵们阀垄断国家政权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门阀的作用。
2、它扩大了官吏来源,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了国家政权,扩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3、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4、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权和任用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地主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手中,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科举制诞生的背景
实行九品中正制的魏晋时期,大权掌握在门阀贵族手中,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因此,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成了世族豪门操纵政权的工具,不利于中小地主阶层的发展。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度前期,优越性明显。从方法上看,用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体现了平等意识,有利于社会中、下层知识界步入仕途,为国家效力;从效果上看,唐代的繁荣,与中小地主阶层进入官场,参与政治,打破豪门世族的垄断,有直接关系。但是,明代以后的科举,逐渐走向了反面,最终被社会淘汰,这也是历史的选择。
上一篇:地理环境包括哪些方面
下一篇:豪放派诗人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