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高桥中学2021
推荐文章
上海市高桥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默写与文常
1.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2)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____________。(屈原《__________》)
(3)当前新冠疫情防控压力挺大,每位同学在做核酸检测时要与前后者保持恰当的距离,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践行《(老子)四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六十四章)的思想主张。
二、选择题组
2.按要求选择。
(1)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便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假象迷惑。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长江之所以波澜壮阔是因为不拒绝细流,学习也是如此,广泛汲取知识才能丰富自己。
C.在奋斗过程中,我们必定会经受许多挫折和失败,只要我们坚信“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树立信心,鼓足勇气,一定会有成功的一天。
D.爷爷生日寿宴上,小明激情洋溢地说:“‘花甲喜循环,风霜变老颜’,感谢大家百忙之中来参加我爷爷的古稀寿宴,让我们一起祝福爷爷生日快乐!”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当代艺术博物馆近日举办名为“风物”的展览,展出了几位画家、摄影师的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启发我们发现身边的奇景和诗意。
①因此无论多么微不足道的事物都可变成艺术主题
②展出的作品大都体现出用细节带出重点的风格特点
③彰显出艺术独具的神奇力量
④作品展示的都是他们在美国南部腹地、新西兰北岛旅行时留下的记录
⑤内容从自然环境、建筑、各类标志,到人物、室内布置,覆盖面很广
⑥而且带有叙事意味,每件作品都像日常世界的一个短篇故事
A.②⑥⑤④③①B.②③①④⑤⑥C.④⑤②①⑥③D.④⑥⑤①③②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事实与价值
①今天的知识人都知道“这是银元”是个事实判断,“银元是好东西”是个价值判断。我们有时的确需要区分事实与价值,但不宜把事实和价值截然分开。
②要弄清楚事实和价值的关系,不妨从“事实”和“事情”的区别说起。我们总是从静态说到事实的,事情却既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我们说发生了一起恶性事件,事情正在起变化,事情的经过一波三折,事情终于过去了。然而,事实却不发生,也不发展、结束或改变。“事实”这个词儿有很强的证据含义,我们确立事实,是为了解释什么,证明什么。事实是静态的,这跟事实的证据含义有关——证据当然不能一时这个样子一时那个样子。
③我们不妨把世上的事情比作树林,把事实比作木材。树木生长、壮大、死亡,树根长在泥土里,又跟别的树的根系纠结在一起,枝叶互相交叉,又有藤蔓缠绕其间。我们要打桌椅、盖房子,跑到树林里,伐下合适的树,截成立柱和檩子,制成木板。树是自生之物,事实是有用之材。我们从自生之物取有用之材。我们从林林总总的事情那里选择、截取事实,为某种看法提供证据。
④既然事实是从实际发生的事情截取而得,我们自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截取。“李四打了张三一拳”是个事实,但这可能是从“张三先打了李四两个耳光,李四回了张三一拳”截取下来的。由于截取的角度、长度、密度不同,同一件事情可以提供颇不相同的事实,有时甚至会“歪曲事实”。世界上每天发生无数多的事情,要论证某个结论,何须编造事实,两个人挑选的事实不同,足以引出完全相反的主张。
⑤那么,把所有事实都陈列出来如何?在法庭上,不仅要求“所陈述的都是事实”,而且还要求所提供的是“全部事实”。然而,我们肯定无法从字面上穷尽“全部事实”。所谓“全部事实”,说的是全部相关事实。
⑥我们为了论证什么才确立事实、寻找事实。事实的主要身份是证据。在有些领域,有些场合,我们需要从证据和结论的关系来看待世界。典型的是法庭和科学研究。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并不总是在提供证据,所以,事实和价值通常是连在一起的。“他跳进火海去救战友” “他骗走了他妹妹的钱”,这些话是在陈述事实抑或作出价值评判?根据同样的事实,你我还可能做出不同判断。检视同一块化石,你判断是鸟,我判断是恐龙;根据同样的情报,你主张进攻,我主张按兵不动。但判断不同,并不意味着你我把自己偏好的价值贴到事实之上,而是把同一个事实跟不同的情况联系了起来。
⑦事实是判断和论证的理据,它因此已经有了价值,我们也的确经常说到“获得了有价值的情报”“发现了具有重大价值的事实”。那么,为什么人们会说事实本身并无价值呢?宽泛地说,人们说事实本身并无价值,可能是说它只具有工具价值。弓箭因为能够用来射鸟射兔而有价值,改用火枪来打猎了,弓箭就没价值了,或只剩下博物馆收藏的价值。在较为具体的意义上,人们把事实和价值分离开来,大概是要说明,无论你持有何种价值观,事实还是那个事实。
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并不把也不必把天下的事情分成事实和自己的感受。然而,为了特定的目的,我们需要把事实和自己的感受分离开来。在甲方看来,张三偷了李四的钱,乙方却不这么认为;双方共同接受的事实是:张三未经李四允许就从李四那里拿走了1000元。这个事实可以被解释为张三偷了李四的钱,但也容许其他的解释,例如,张三和李四是极好的哥们儿,你用我的我用你的一向不用事先打招呼。法庭要求证人尽可能屏蔽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只陈述事实。学术与科学以相似的方式专注于事实。
⑨并没有两个世界,一个事实世界,一个价值世界,我们也不掌握把价值贴到事实上的魔法。倒是为了特定的目的,我们有时需要把一些事情从流变不息又充满爱恨情仇的世界中切割出来,确立为事实。在这些情况下,在特定的意义上,事实与价值相分离。
3.第②段加点词“事实的证据含义”在文中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事实”这一概念的理解与文意相符的一项是()
A.事实存在于事情之中且两者是并列的关系。
B.作为判断和论证的理据事实本身已有价值。
C.根据同样的事实人们不会做出不同判断。
D.同一件事情就能提供完全相同的事实。
5.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A.作战室里指挥官需要情报员报告对敌情的感受和事实。
B.检视同一块化石,你判断是鸟或判断是恐龙不太可能。
C.你对手机黑屏的焦急和忧虑,不是维修人员需要的事实。
D.学生会通知各班班长中午12点开会并讨论学生自我管理方面的决议应属于事实。
6.对第③段的论证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本段是紧承第②段“事情的含义”并对其做了进一步的阐释。
B.本段运用比喻论证,把事情比做自生的树,突出其处于动态变化中,把事实比作不变的木材,突出其处于静态的不变中。
C.本段运用类比论证,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与抽象事理类比,阐明了“事实截取于事情之中”道理。
D.本段的论证语言清晰明了、通俗易懂,为后文的论述做了很好的铺垫。
7.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四、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文,完成第各题。
苦菜的思念
尉峰
①北方的春天是从青草长出芽尖开始的。当它们星星点点地在荒草中探头探脑的时候,苦菜还了无踪影。但人们已在翘首期盼。性子急的就会拿着挑铲和篮子到地里走上一遭,甚至走上一天。当看到浑黄的光秃秃的田间确实找不到一丁点灰绿的苦菜,人们才会无奈返回。
②熟悉土地的人们知道,杨花挂满枝头,柳眉儿妩媚动人的时候,苦菜芽才会拱出地皮。但是不多,这里一株,那里一株,稀稀拉拉的,到了桃花怒放,美得让人流连忘返的时候,地里的苦菜才长得恣肆,一簇簇,一团团,蓬蓬勃勃的,同新出的玉米苗竞赛,看谁长得快。倘若这时去了田地,只要你舍得时间,总会满载而归——篮子里、口袋里无不塞满鲜嫩的苦菜。
③乡亲们爱吃苦菜,我的朋友们也不例外,但逢聚会,总会点下这道菜。吃苦菜不仅仅因为它是绿色食品,好吃,有药用价值,还因为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痛苦的回忆。特别是从苦难中走过来的人,没人会忘记那些面黄肌瘦的日子,忘记苦菜的舍身相助。
④在那个贫困的年代,吃食极少,能填饱肚子实属不易。当时我们特别羡慕一位姓赵的同学,羡慕他有一个保管员父亲,羡慕他总能吃饱。不像我们,无论上午,还是下午,上学不一会,肚子便“咕噜噜”鸣响,此起彼伏,直到放学才结束这支身不由己的肠胃协奏曲。
⑤不可否认,记住那个年代其实是从记住那个年代的粗茶淡饭开始的。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人民生活的日益丰富,对那时饭菜的印象就越来越深刻,有如一块块经过精雕细琢的丰碑,刻满那个岁月的痕迹,潜藏在脑海深处。
⑥我在部队待了十三年时间,每天白面大米,但依旧没有改变少时养成的饮食习惯。以至于每每回乡探亲,总要饱餐几顿儿时爱吃的饭菜后,才会恋恋不舍地归队。转业回到故乡后,自然而然,一日三餐仍是小时爱吃的茶饭。
⑦我想,少时的茶饭不仅仅是一种记忆,还蕴藏着一种思念。这种思念无时不在,就像风,从春刮到冬,从小刮到大,还将刮到老,不知疲倦,也不会停歇。有时呼呼的,有时柔柔的,从心头刮过,从脑海刮过。看似虚无,却充盈着每一个思念的空间。这种思念也许不是痛苦的那种,却和亲人息息相关,甚至相揉相杂,人牵着事,事连着人,分不清彼此。
⑧我对母亲的思念就是如此。不知道是因为想母亲而想起苦菜,还是因为想苦菜而想起母亲。
⑨一次,战友们在一起聚餐,照例点了鲜嫩的苦菜芽,我吃着吃着就走神了,拿着筷子的手在空中悬了好大一会儿。战友们以为我喝多了,其实是想起母亲了。
⑩那一刻,我的思念悄无声息地回到了老家东崖头村,回到了那片生我养我的故土,回到了母亲身边,回到了她老人家调拌好的苦菜旁,贪婪地嗅着那诱人的鲜香……
?记得有一年我从部队探亲归来,正是苦菜肆意生长的季节。母亲为了让我顿顿吃上新鲜可口的苦菜,每天都会早早地去田野挑苦菜。归队前,母亲问我,你们首长爱吃苦菜吗?城市里有卖苦菜的吗?我蓦地想起,战友们也爱吃苦菜,只是吃法和我们有所不同。他们更喜欢生吃,把苦菜择洗干净后直接蘸甜面酱吃。不像家乡的人们,要么用水焯了凉拌,要么和白萝卜丝一起腌制成酸菜吃。吃不了的就晒干,等冬天享用。
?当母亲听说我的首长和战友们也爱吃时,就又到田间挑了两天苦菜,让我带给他们。那几天,母亲戴着草帽,带着水壶,脸膛被晒得黝黑,嘴唇脱皮,两个裤腿的膝盖处无不沾满黄土,拍也拍不掉。母亲分明是蹲不了跪着挑的苦菜啊!那一年,母亲已年近七旬。
?之后,母亲连夜把苦菜择净,又一把一把码齐扎好,长长的根顶着几瓣叶子,白绿相间,清新修长,像极了人参。但我却不忍直视。我何尝不明白,母亲不辞劳苦地挑苦菜送给战友们尝鲜,绝非只是冲着我们那份浓浓的战友情去的,她是为了让我日后得到更多的关照。母亲的良苦用心做儿子的怎么会体会不到呢?
?如今母亲已辞世多年,但不管以前还是现在,只要一吃苦菜,我就会想起她挑完苦菜,虽疲倦却喜悦的神情,虽昏花却认真的眼神,以至于每每泪花模糊了双眼。
?看来,想起苦菜似乎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就如同想起母亲,梦见母亲一样,久久不愿醒来。
(有删改)
8.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初春时节人们到地里找苦菜的心情变化,表现出人们对苦菜的喜爱。
B.文章写性子急的人们到田里寻找苦菜,有时甚至用一天时间,突出了人们对苦菜的喜爱,能够引发读者对于苦菜美味的想象。
C.文中写战友们也爱吃苦菜,重在表现不同地方的人吃苦菜的方法不同,也暗示出母亲的勤劳善良以及关爱他人的品质。
D.一些人喜爱吃苦菜不仅是因为苦菜是绿色食品,有药用价值,也是因为苦菜在苦难的日子里救助了饥饿的人们,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9.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多次使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语言平易朴实,感情自然真挚;运用动作和肖像描写刻画出母亲挑苦菜的感人场景。
B.第②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叠词,富有音乐美;还运用比喻手法,写同玉米苗“竞赛”,形象生动地写出苦菜的长势迅猛。
C.第⑩段承接上文我和战友们聚餐吃苦菜芽之事,运用排比回忆往昔,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思念。
D.文中写母亲在田间挑了两天苦菜,“脸膛被晒得黝黑,嘴唇脱皮”这里的肖像描写细致生动,表现了她不辞辛苦、温厚深沉的母爱。
10.行文至第?段,假如“我”还想起两句诗词,下列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A.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B.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C.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D.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1.阅读完全文,小高同学认为把题目中的“苦菜”换成“母亲”更好,下列理由中最不具有说服力的一项是:()
A.苦菜只是本文的线索,“我”思念的其实是母亲,母亲才是真正的描写对象。
B.换成母亲,更能突出母亲的地位,突出思想感情,增强抒情效果。
C.本文前半部分都是写苦菜,换成母亲,能引发读者对母亲与苦菜的关系的思考,有利于读者深入理解本文主旨。
D.换成母亲,情感抒发更为含蓄蕴藉,真挚感人,更易于引发读者共鸣,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温庭筠
小山重叠①金明灭中②,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③,双双金鹧鸪④。
[注释]①小山重叠:小山似的眉毛皱着或是画的眉脱落、褪色。②金明灭:额上画的黄色颜料脱落斑驳而或明或暗。③罗襦:丝绸短袄。④鹧鸪:鸟名,叫声嘶哑,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
12.“菩萨蛮”是词牌名,以下不属于词牌名的选项是
A.八声甘州B.水调歌头C.滚绣球D.踏莎行
13.以下对本词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全词写闺怨之情,却不着一字点破,隐含在主人公的动作、容貌、服饰的描写中。
B.前两句(小山-香腮雪)连用三个比喻形象展现了晨起时慵懒的美女形象。
C.“弄妆”是指女子慢慢地一丝不苟地反复妆扮,不停摆弄,自我欣赏。
D.本词按先后顺序叙写了女子起床、化妆、梳洗、照镜和着装的完整过程。
14.赏析末句“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的艺术效果。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冯按字孝孙,南阳湖阳人也。其先魏之支别,食菜冯城,因以氏焉。
②王莽末,四方溃畔,按乃聚宾客,招豪桀,作营堑,以待所归。是时湖阳大姓虞都尉反城称兵,先与同县申屠季有仇,而杀其兄,谋灭季族。季亡归按,按将季欲还其宫,道逢都尉从弟长卿来,欲执季。按叱长卿曰:“我与季虽无素故,士穷想归,要当以死任之,卿为何言?”遂与俱归。季谢曰:“蒙恩得全,死无以为报,有牛马财物,愿悉献之。”按作色曰:“吾老亲弱弟皆在贼城中,今日相与,尚无所顾,何云财物乎?”季惭不敢复言。按自是为县邑所敬信,故能据营自固。
③时天下未定,而四方之士拥兵矫称者甚众,唯按自守,兼有方略。光武闻而嘉之,建武三年,征诣行在所,见于云台,拜虞令。为政敢杀伐,以威信称。迁郏令。后车驾西征隗嚣,颍川资贼群起,郏贼延褒等众三千余人,攻围县舍,按率吏士七十许人,力战连日,弩矢尽,城陷,按乃遁去。帝闻郡国反,即驰赴颍川,按诣行在所。帝案行斗处,知按力战,乃嘉之曰:“此健令也。所当讨击,勿拘州郡。”褒等闻帝至,皆自髡剔,负鈇锧,将其众请罪。帝且赦之使按转降诸聚落县中平定诏乃悉以褒等还按诛之。按责让以行军法,皆叩头曰:“今日受诛,死无所恨。”按曰:“汝知悔过伏罪,今一切相赦,听各反农桑,为令作耳目。”皆称万岁。是时每有盗贼,并为褒等所发,无敢动者,县界清静。
④中元二年,帝崩,使按持节起原陵。永平四年,坐考陇西太守邓融,听任奸吏,策免,削爵士。按性矜严公正,在位数进忠言,多见纳用。建初三年,以老病乞身,肃宗许之。元和二年,卒,时年八十六。
⑤子柱嗣。尚显宗女获嘉长公主,少为侍中,以恭肃谦约称,位至将做大匠。柱卒,子定嗣,官至羽林中郎将。定卒,无子,国除。
15.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按将季欲还其宫( )
A.将要B.搀扶C.调养D.带领
(2)定卒,无子,国除( )
A.封地B.国都C.国家D.中原地区
(3)帝案行斗处,知按力战( )
A.按压B.考察C.查办D.按照
(4)使按持节起原陵( )
A.出任B.开启C.兴建D.搬运
16.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吾老亲弱弟皆在贼城中,今日相与,尚无所顾,何云财物乎?
A.我年老的亲人幼小的弟弟都在贼人城里,今天互相帮助,尚且没有考虑他们,还讲什么财物呢?
B.我年老的亲人幼小的弟弟都在贼人城里,今天帮助你,尚且没有考虑他们,还讲什么财物呢?
C.我年老的父母幼小的弟弟都在贼人城里,今天结交你,还没有考虑他们,还讲什么财物呢?
D.我年老的父母幼小的弟弟都在贼人城里,今天帮助你,尚且没有考虑他们,还讲什么财物呢?
17.下列给第③段划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且赦之使/按转降诸聚落/县中平定诏/乃悉以褒等还/按诛之
B.帝且赦之/使按转降/诸聚落县中平定/诏乃悉以褒等/还按诛之
C.帝且赦之/使按转降诸聚落/县中平定/诏乃悉以褒等还/按诛之
D.帝且赦之/使按转降诸聚落/县中平定/诏乃悉以褒等还按诛之
18.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四方溃畔,按乃聚宾客乃令张仪详去秦(司马迁《屈原列传》)
B.以老病乞身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归有光《项脊轩志》)
C.其先魏之支别空自苦亡人之地(班固《苏武传》)
D.按自是为县邑所敬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按为人仗义,营救受难之人。虞都尉造反,想趁机灭了仇家申屠季家族,申屠季只好逃亡去归附冯按,冯按怒斥欲捉拿申屠季的虞长卿,带着申屠季回到营垒。
B.冯按遭受围困,英勇奋战而出。冯按任郏县县令时,郏县强盗延褒等带领三千人围攻县府,冯按带领官吏随从们七十多人力战多日,直至城池丢失才跑了出来。
C.冯按很有谋略,受到光武帝赞赏。当时拥兵称帝的特别多,冯按极具谋略,拥护光武帝,光武帝听说后很赞赏,征召他来自己的临时住地,任命他为虞县县令。
D.冯按宽大量,赦免造反之人。光武帝派冯按转巡各地收降各聚落,并下诏把延褒等人都交给冯按处置,冯按严厉斥责他们后全部赦免,让他们去种田务农。
20.评析第④段划线句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胡宗元诗集》序
北宋黄庭坚
①士有抱青云之器,而陆沉①林皋之下,与麋鹿同群,与草木共尽。独托于无用之空言,以为千岁不朽之计。谓其怨邪?则其言仁义之泽也;谓其不怨邪?则又伤己不见其人。然则,其言不怨之怨也。
②夫寒暑相推,草木与荣衰□,庆荣而吊衰,其鸣皆若有谓,候虫是也;不得其平,则声若雷霆,涧水是也;寂寞无声,以宫商考之,则动而中律,金石丝竹是也。维金石丝竹之声,《国风》、《雅》、《颂》之言似之;涧水之声,楚人之言似之;至于候虫之声,则末世诗人之言似之。
③今夫诗人之玩于词,以文物为工,终日不休;若舞②世之不知者,以待世之知者然。然其喜也,无所于逢;其怨也,无所于伐。能春能秋,能雨能旸,发于心之工伎而好其音,造物者不能加焉。故余无以命之,而寄于候虫焉。
④清江胡宗元,自结发迄于白首,未尝废书,其胸次所藏,未肯下一世之士也。前莫挽,后莫推,是以穷于丘壑。然以其耆老于翰墨,故后生晚出,无不读书而好文。其卒也,子弟门人,次其诗为若干卷。宗元之子遵道,尝与予为僚,故持其诗来求序于篇。自观宗元之诗,好贤而乐善,安土而俟时,寡怨之言也。可以追次其平生,见其少长不倦,忠信之士也。至于遇变而出奇,因难而见巧,则又似予所论诗人之态也。其兴托高远,则附于《国风》;其忿世疾邪,则附于《楚辞》。后之观宗元诗者,亦以是求之。故书而归之胡氏。
【注释】①陆沉:无水而沉,喻隐居。②舞:玩弄,戏侮。
21.第②段方框处可填入的虚词是()
A.焉B.耳C.也D.矣
22.对第①段中的“不怨之怨”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既要表现才华无所用的悲哀,又要表现隐逸山林的快乐。
B.即使抒发个人壮志难酬的愁怨也要保持平心静气的超然。
C.放弃建功立业的雄心,只能借助诗文实现生命不朽的无奈。
D.才德之士选择隐居的行为本身就是对生不逢时的无声控诉。
23.对第③段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感慨胡宗元的“喜”、“怨”无人应和,与下文写胡宗元的创作经历相呼应。
B.承接上文,进一步解说“候虫之声”的创作特点,而凸显文章的中心观点。
C.以“候虫之声”喻指胡宗元的诗风,为其“世无知者”的不幸遭遇鸣不平。
D.借题发挥,针砭时弊,批评当下诗人只知玩文词之工,却无兴发感人之意。
24.请赏析第②段画线句。
七、材料作文
2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已!”这句话一般解释为:我们人生有限,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要疲惫不堪的。
你赞同庄子的观点吗?请写一篇作文,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扪参历井仰胁息謇朝谇而夕替离骚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扪、胁、謇、谇、治。
2.(1)A
(2)C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和理解诗词内容的能力。
A.“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这是比喻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句中使用正确。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而语境说的是“广泛汲取知识”,这与诗句强调的“新知识”不合。
C.“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流,这是心情悠闲的表现,而语境中说的是持之以恒的做法,二者不合。
D.“花甲喜循环, 风霜变老颜”,“花甲”指六十岁,而语境中“古稀”是指七十岁,二者不一致。
故选A。
(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根据句间关系和语言环境可知句④承接话题“作品”可作为第一句;句⑤是说摄影的内容可承接在句④之后;句②是对这些作品的风格的总体评价可放在④⑤之后;①是对“细节”的进一步说明,所以②①应相连;句⑥是这些作品的又一特点,“而且”表递进关系,⑥应在①之后;根据句③中“神奇力量”可以看出句③承接下文“能启发我们……”。
所以语句的排列顺序为:④⑤②①⑥③。
3.事实是为了解释什么、证明什么才从发生的事情中确立的(或选择、截取的)。
4.B
5.C
6.A
7.本文首先用人们日常生活中对银元不同判断的现象,引出“事实与价值”是否需要区分这一论题;然后运用类比、比喻论证比较“事情”和“事实”的区别,阐明事实截取于事情之中,但角度等不同,可能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在此基础上,以法庭、科研与日常生活对事实要求的区别,论述“通常”情况事实与价值连在一起,进而强调法庭和科研是只陈述事实和专注于事实的;最后得出并没有事实和价值两个世界,不过有时为了特定的目的,需要事实和价值相分离这一结论。
8.C
9.B
10.C
11.D
【解析】
8.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与分析文本思想内容的能力。
C.“重在表现不同地方的人吃苦菜的方法不同”错。写战友们也爱吃苦菜,是为了丰富文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出下文母亲挑苦菜的情节。“也暗示出母亲的勤劳善良以及关爱他人的品质”属于牵强附会。
故选C。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B.“比喻手法”错,运用的是拟人手法,用“同新出的玉米苗竞赛,看谁长得快”把地里的苦菜当作人来写。
故选B。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把握诗句情感的能力。
?段表达对逝去的母亲的思念,赞美母爱。
C.是苏轼思念亡妻的诗句,用在此处不当。
故选C。
1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
D.“情感抒发更为含蓄蕴藉”错误,在主旨上,文章实际上表达了对母亲的难以忘怀、深深思念以及对平凡而普通的母爱的赞美之情,题目换成母亲,情感抒发会更直接明白。
故选D。
12.C
13.C
14.末句的大意是:(女主人公)身穿崭新的绫罗短衣,贴绣的鹧鸪似欲飞动。诗人借助衣装上的物象——成双的鹧鸪,委婉含蓄,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多愁善感、孤单落寞的女子形象,表现了女主人公内心的落寞、惆怅的相思之情。
【解析】
【分析】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和识记、掌握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ABD都是词牌名,而C项“滚绣球”是元杂剧中常见的曲牌名目。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本词说法有误的一项”。
C项,曲解文意,错在“一丝不苟地反复妆扮,不停摆弄”这个地方。女主人公由于心爱的人没有在身边,所以起床后是慵懒的、迟迟的样子,原句“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表现的正是这种慵懒、百无聊赖的状态,所以此刻的她梳妆时并没有“一丝不苟”,而是随意、倦懒的样子。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中关键语句,品鉴作者高超的语言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题干要求赏析末句“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的艺术效果。首先简单翻译一下最后两句的意思:(女主人公)身穿崭新的绫罗短衣,贴绣的鹧鸪似欲飞动;那金线绣成的鹧鸪成双,又撩起她相思的柔情。最后两句是主人公照镜打扮一番后着装的情形。新衣服上金线绣成的鹧鸪成对,意欲展翅双飞,这又触动了形单影只的女主人公落寞、愁苦的相思情愫。诗句借衣服上的鹧鸪意象,寄托了主人公的闺怨,可以说是非常巧妙、含蓄的。
15.D A B C
16.D
17.D
18.B
19.C
20.真实地记录了冯按任用奸官的过错,秉笔直书,不为贤者隐瞒,让传主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句意:冯按带着申屠季打算回自己营垒。“将”为多义词,此处应为动词“带领”。
故选D。
(2)句意:冯定去世,无子,封地被剥除。“国”为古今异义词,此处应为“古代王、侯的封地”。
故选A。
(3)句意:光武帝巡查冯按战斗之处,知道冯按是尽力作战的。“案”为多义词,应为“考察、巡查”。
故选B。
(4)句意:派冯按持节砌造原陵。“起”为多义词,应为“砌造、兴建”。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老亲”,年老的父母,排除AB。
“与”,帮助;“尚”,尚且,排除C。
句意:我年老的父母幼小的弟弟都在贼人城里,今天帮助你,尚且没有考虑他们,还讲什么财物呢?
故选D。
17.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光武帝且先赦免了他们,派冯按转巡各地收降各部落,县中被平定,光武帝便下诏把延褒等人都交给冯按处置。
“帝且赦之”译为“光武帝且先赦免了他们”,是一个拥有完整的主谓宾结构的句子,故应在宾语“之”后断开,据此可排除A。
“县中平定”译为“县中被平定”,也是一个独立的句子,“县中”为句子的主语,在它的前面应该断开,据此排出B。
其中“以褒等还按”,译为“把延褒等人都交给冯按”,“按”为“还”的宾语,之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D。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两个“乃”,都是副词,解释为“于是,就”。
前一句句意:天下分崩离析,冯按便召集宾客。
后一句句意:就派张仪假装脱离秦国。
B.“以”,介词,因为。句意:以年老多病请求离职。
“以”,连词,来。句意: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
C.两个“之”,都是助词,解释为“的”。
前一句句意:他的先祖是先秦时魏的一支。
后一句句意:白白地在这个无人之地受苦。
D.两个“为”,都是介词,表被动。
前一句句意:冯按从此受地方上所崇敬。
后一句句意: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
故选B。
1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拥护光武帝”说法错误,原文是“唯按自守,兼有方略。光武闻而嘉之”,只有冯按仅求自卫,而且很有心计谋略。光武帝听说后很赞赏,并无“拥护光武帝”的信息。
参考译文:
冯按字孝孙,是南阳湖阳人。他的先祖是先秦时魏的一支,封在冯城,就以冯为姓了。
王莽末年,天下分崩离析,冯按便召集宾客,收养豪杰,建造营垒壕堑,等待形势发展决定将来的归宿。这时湖阳大姓虞都尉据城拥兵而反,他以前就跟同县的申屠李家有仇,就杀了申屠季的兄长,并想灭了申屠家族。申屠季逃亡归附冯按,冯按带着申屠季回营垒,路上遇到了虞都尉的堂弟虞长卿,虞长卿想抓走申屠季。冯按怒斥虞长卿说:“我与申屠季虽不是老相识,但他遭难了来投奔我,自当用生命来担保,你有什么说的?”就带着申屠季一起回来了。申屠季感谢说:“蒙您大恩得以保全,无以为报,家中的牛马财物,我愿全部献给您。”冯按气愤地说:“我年迈的父母和幼弱的弟弟都在贼人占据的城里,今日援手,尚且无所顾忌,还说什么财物?”申屠季惭愧地不敢再吭声。冯按从此受地方上所崇敬。所以能据守营垒保全自己。
当时天下未定,而四方的人拥兵称王称帝的特别多,只有冯按仅求自卫,而且很有心计谋略。光武帝听说后很赞赏,建武三年,征召他来自己的临时住地,在南宫的云台见了面,任命他为虞县县令。冯按为政杀伐决断很有威信。改任郏县令。不久光武帝西征隗嚣,颍川一带盗贼群起,郏县强盗延褒等人拥众三千人,围攻县府,冯按带领官吏随从们七十多人力战好多天,箭头射光了,城池丢失了,冯按才逃跑。光武帝一听郡国反叛,立刻奔赴颍川,冯按到光武帝住处拜见。光武帝检查冯按战斗之处,知道冯按是尽力作战的,就表扬他说:“这可是一位强有力的县今。所该讨伐的,不要拘于州郡界限。”延褒等人知道光武帝来了,都自己剃去头发,背着斧头铡刀,带着部下来请罪。光武帝且先收降了他们,派冯按转巡各地收降各部落,县中平定下来,光武帝便下诏把延褒等人都交给冯按处置。冯按严厉斥责他们,要执行军法,(他们)都叩头说:“今日受到严惩,死了也不怨恨。”冯按说:“你们知道服罪悔过,现在可以全部赦免你们,听任你们各自回家种田务农,希望你们做县令的耳目。”他们齐呼万岁。这以后这一带只要一有盗贼,都被延褒等人告发,没有人敢任意作乱,县内很清静。
中元二年,光武帝去世,派冯按持节砌造原陵。永平四年,因为负责陇西太守邓融的考核,犯听任奸吏之罪,被罢免,削去爵位封地。冯按性格威严而公正,在职常进忠言,多被采用。建初三年,以年老多病请求离职,肃宗同意了。元和二年,冯按去世,享年八十六岁。
儿子冯柱继承。娶显宗的女儿获嘉长公主,少时担任侍中,以谦恭肃穆简约著称,官至将作大匠。冯柱去世,其子冯定继承,官至羽林中郎将。冯定去世,无子,封地被剥除。
21.A
22.B
23.D
24.整散结合,既体现出三种声音的不同,又简洁明快,节奏鲜明。
【解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之前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要选虚词填入方框处,关键要先看其语境,语境是“夫寒暑相推,草木与荣衰□”, 这是发表议论的句子,意思是“春夏秋冬更替,草木也随之兴荣衰败”。
“焉”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有时也做代词和兼词。在这里应用“焉”,陈述语气,表示一种消极的情感,可不译出。
而“耳”用于句末一般译作“罢了”;“也”用于句末,一般表示判断;“矣”是语气词,只是表达陈述语气,却传达不出文中的消极情感。
故选A。
2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和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
要理解“不怨之怨”就要抓住关键句。这里的关键句就是士人的做法,“则其言仁义之泽也”“则又伤已不见其人”,即就算不得志在他的言语中也充满仁义之风,就算有怨在言语中也不表露出来,即便抒发不得志的仇怨也保持一种平心静气, 言语中不怨。
故选B。
2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
要深知第三段作者的写作意图,就要抓住第三段中关键的句子。如“今夫诗人之玩于词,以文物为工,终日不休”“故余无以命之, 而寄于候虫焉”,可见作者对当下诗人只知玩文词的做法是批评的。
参考译文:
士人拥有卓越杰出的才能,却在山林之间隐居,与麋鹿草木一起生活,把自己短暂的一生寄托于那些没有用的话之上,作为千岁不变的计策。他的心里怎么能没有怨恨呢?说他心里有怨恨,但是他的话语之间充满仁义;说他心里没有怨恨,但是又悲伤看不见他的踪影。总之,他的言语不怨不艾。
春夏秋冬季节更迭的时候,花草树木也随之兴荣衰败,为荣华感到高兴,为衰败而感到悲伤,它的鸣叫声里都好像有什么暗示一样,这是候虫独有的声音;如果心里不能平静,其声音就像雷霆一样,这是涧水;寂寞无声用宫商之音敲之,虽是有感而发,但是又符合音律的节奏,这是音乐。音乐的声音,《国风》《雅》《颂》里的诗句像它;涧水之声,楚人的诗歌像它;那么,对于那些候虫的声音,则末世诗人的言语和它十分相像。
现在写诗的人在写词句的时候,总是喜欢修饰外物,并乐此不疲,就好像玩弄世上不理解他的人,以这样的方式来等待世上理解他的人。但是,当他高兴的时候,不会刻意迎合谁;当他心里有怨恨时,也不刻意攻击谁。能春能秋,能雨能晒,并从内心深处热爱音乐,这样的人,即使造物者也不能对他有所改变。这种人,我不知怎么形容,所以干脆用昆虫来和他相比。
清江人胡宗元,从少年到老年,从来不曾停止读书,他拥有的学问不会比任何饱学之士少。不过,前人不能牵拉他向前,后人也不能推他向前,因此只能局限在山野之中。但是,他希望自己终老于翰墨,所以他的后生晚辈,无人不读书而喜爱写文章。他离开时,子弟门人将他的诗歌整理出来若干卷。胡宗元的儿子对父亲十分孝顺,遵循正道,曾与我一起共事,因此,他拿着他(父亲)的诗集让我为整理出的诗歌写序。我细品胡宗元的那些诗歌,发现他喜好贤人,十分喜欢做善事,性格随意从容,从不轻易埋怨什么。可以看得出来,他从少年到老年,一刻也没有对学问有所厌倦,堪称忠信之士。至于遇到什么变化突发奇想,则又和我前文所论的诗人之态十分类似。他旷然豁达,心志高远,直达《国风》;他愤世疾俗,又和《楚辞》中的描写十分类似。后人观看胡宗元的诗,也可以这样来推究他的心志。因此,我写了这篇序来送给胡氏子弟。
上一篇:高中生物会考必背知识点
下一篇:高一历史会考必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