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网 > 高考 > 高考备考 > 山东省滕州市2021

山东省滕州市2021

高老师 分享 时间:


山东省滕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小说作为一种虚构性的叙事性文体,要能讲述生动的故事,有“深度的变化,要反映出联系和联系的中断”,即“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是对故事层面的基本要求,即“有意思”。还应“让读者能够一掬感动之泪、产生心灵的共鸣……甚至能对未来的暴风雨、民族、社会心理乃至人类的苦难做出预报”,这是对哲思层面的要求,即“有意义”。“有意义”指涉小说的思想、主旨,隶属哲思层面,代表作者对世界、社会、人生、历史、文化的看法。一部“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小说,叙事空间分为故事空间、情感空间和哲思空间。

故事空间是最基础的部分,是从选材、人物形象设定、对话设计到情节构建、细节呈现、氛围渲染等一系列的总和。福斯特《小说面面观》将其认定为“是小说这种非常复杂的机体中的最高要素”。讲故事是叙事性文学作品的重要内容,好小说要以生动的故事代入叙事现场,通过故事情节的构建与推进,展现大时代背景下人物的悲欢离合、命运浮沉,从而塑造出“圆形”的人物形象。从传播学的角度而言,故事对读者的审美心理是有吸引力的。只有讲述一个好的故事,读者才愿意读你的小说,小说所承载的情感、哲思才能传达给读者,真正实现“明德载道”这一社会作用。

我国传统的才子佳人小说,故事性强,甚至出现了模式化的故事情节走向,一是“私订终身后花园、一二小人拨其间、多情公子中状元、奉旨完婚大团圆”。西方现代小说中出现了弱化故事的物理空间的现象,但也没有完全抛弃故事,而是夸大或者强调故事的心理空间。比如卡夫卡的《变形记》讲述了一个因变异而被家人、社会抛弃的故事,侧重于表现变异故事的心理空间。但无论中国传统小说,还是西方现代小说,都不可能缺少故事。故事性的淡化固然可以使小说的情感空间表现得更为宽广与淋漓,但是缺少故事空间的支撑,情感空间的表达就会成为某种虚无精神的高蹈、空中楼阁的建构,读者的阅读审美期待也会受挫,对小说失去阅读兴味。

情感空间与故事空间交相辉映,但同时又是一种提升。一个好的小说家要想写出带有时代普遍意义的“共通”故事、“共痛”情感的小说,必须具备丰富的生活阅历,还要将阅尽苍生的经历内化为深沉的情感体验,不断地在内心发酵升华。一篇好的小说往往是一个大的情感吸纳器,吸纳着一个人的情感,一群人的情感,甚至一个时代的情感。这样的小说能够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架起一情感共鸣的桥梁,让读者随着作品中的主人公一同感受痛苦体验,跨越障碍,把心灵结合在一起,以此构建一种宽阔的情感空间。孙犁的《芸斋小说》,将丰富的人生阅历内化为情感体验,不是单纯着眼于艺术审美价值追求,而是注重对小说情感空间的开拓,执着于对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情物理”和“世道人心”的深入开掘,不刻意渲染,不顾前思后,喜怒乐跃然纸上,是心迹的敞露。

从传播学和接受学角度而言,读者从小说中获得的不仅是具体的故事和细节,更是“通过类比获得某种对于普遍性和事物关联性的宏大感受”,这种感受帮助读者重新理解生活,应对生活的烦琐、促使读者将无处安放的情感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

哲思空间是继小说的故事空间与情感空间外的再度升华。一篇好的小说不仅需要有好看的故事、有张力的情感空间,还需要深刻的哲理,饱含对生命、人性和社会、民族、国家、历史的深沉思考,放射出思想的光芒,从而在“共通”的故事、“共痛”的情感基础之上建构起“共思”的小说世界。哲思空间第一探讨生命与生存即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第二探讨生命的价值、意义和尊严,共中包含对人性的思考;第三则是对社会、对历史、对文化的深层次思考。

(摘编自徐福伟《好小说的标准:既有意思又有意义》)

材料二:

文艺创作是对社会生活的审美探寻与艺术表达,必须始终以人作为观照的中枢,在铺陈情节、演绎故事和塑造人物中抓住对人思想内涵的表达和精神内核的发掘,凸显对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的开掘与展示。只有这样,故事情节才会有魅力,人物形象才会有活力,作品内容会有张力。

优秀文艺作品从来都是这样,这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任务和终极目标,也是其真正的价值所在。《青春之歌》《林海雪原》《创业史》《平凡的世界》等小说反映的社会生活虽然早已成为历史,但其中的典型人物成了历史的永恒标志。林道静、杨子荣、梁生宝、孙少平等人物形象,已深深印刻在了人们的心灵底版上、并促使大众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加以比对,从中汲取智慧,提升道德情操。之所以这样,缘于作者在讲故事的过程中高度典型化地凸显了人物自身的思想光彩与精神内涵,导致其所蕴含的“美”深深激励和感动了读者。如何实现这种对人物的强化和凸显呢?就是充分运用艺术手段和审美程序为典型人物注入饱满的先进思想和高扬的义理精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三观既是人作为“人”的基本标识,同时又是人的先进性之源与创造性之根。

文艺工作者在创作实践中,必须走出文娱领域的一些怪圈——以“表现自我”代替表现人民,以肆意恶搞代替庄尚崇高,以片面化的所谓“写真实”代替典型化创作原则,以无聊的故事掩盖思想光彩、泯灭英雄本色,特别要杜绝以审丑为快、为趣的低俗娱乐,那些无疑是与文化本质内涵的背道而驰。没有价值和意义的故事、失却活力与灵魂的人物,何谈对读者的教益,何谈对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驱动。

我们在创作中绝不能淡化和舍弃对先进思想和奋发精神的弘扬,更不能毫无底线蹭热点,肆无忌惮造噱头,以至于漫出道德堤坝,偏离法治轨道,在恣意将审美异化为审丑的过程中公然用无思想、无精神、无意义,无品位、无价值的所谓作品,弱化和消解文艺的认识功能、审美价值、教化力量。

(摘编自艾业《文艺应凸显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是就故事层面而言,故事要曲折生动,既要符合生活的逻辑又要契合艺术的真实。

B.《变形记》虽然淡化了故事性,没有故事空间的支撑,但对小说情感空间的表现却更加宽广与淋漓。

C.优秀作品凸显人物自身的思想光彩与精神内涵,其中蕴含的“美”可以使读者汲取智慧,提升道德情操。

D.创作要把握文艺乃至文化的本质内涵,坚持典型化原则,表现人民性与庄尚崇高,彰显故事的思想光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讲故事是叙事文学的根本任务,好的故事能够吸引读者的审美心理,让读者在阅读中接受其承载的情感与哲思。

B.西方小说都夸大、强调小说的心理空间,弱化了小说的物理空间,与中国传统小说中出现模式化故事情节的情形相反。

C.精彩的故事空间、有张力的情感空间直接造就深刻的哲思空间,能够体现出作者对生命、人性、社会等的深刻思考。

D.文艺创作要坚持对先进思想和奋发精神的弘扬,强化文艺的认识功能、提升其审美价值与教化力量。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直接体现小说“有意义”的一项是()

A.《红楼梦》是一部包含诗词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内容的百科全书。

B.《促织》中的细节描写栩栩如生,想象奇特,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C.《百年孤独》中“失眠症”造成“失忆”等离奇情节,表现了文明对马孔多的冲击。

D.《阿Q正传》用近乎漫画的夸张手法塑造人物,揭示出旧中国国民的劣根性。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特点。

5.依据两则材料,分析《老人与海》是如何通过叙事空间的构建来凸显小说的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与心灵之美的。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格诺韦法的时间

【波兰】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一九一四年夏天,两名穿浅色制服、骑着马的沙俄士兵来抓米哈乌。米哈乌眼看着他们从耶什科特莱的方向慢慢向他走来。炎热的空气里飘荡着他们的阵阵笑声。米哈乌站立在自家的门槛上,身穿一袭由于沾满了面粉而发白的宽大长袍,等待着——虽说他心知肚明这些大兵所为何来。

米哈乌从他们手上接过一张纸条,拿去交给了妻子。妻子格诺韦法一整天哭哭啼啼,为米哈乌打理参战的准备工作。由于哭了一整天,她实在太虚弱,身心是那么地疲惫而沉重,以至于没能跨出自家的门槛,目送丈夫过桥。

当马铃薯的花凋谢,而在开花处结出一些小小的绿色果实的时候,格诺韦法肯定自己是怀孕了。她掰着手指头算月份,算出孩子该是五月末割第一批青草的时候怀上的。不错,正该是那个时候。

现在令她伤心绝望的是,她没来得及把怀孕的事告诉米哈乌。或许一天天大起来的肚子是某种征兆,说明米哈乌会回来;他必须回来。格诺韦法亲自管理磨坊,就像米哈乌在的时候所做的那样。她照管工人们干活儿,给送粮食来的农民开收据。她倾听推动磨石的水的喧腾和机器的轰鸣。面粉落满了她的头发和睫毛,以致她晚上往镜子跟前一站,从镜子里看到的是个老太婆。老太婆对着镜子脱衣服,研究自己的肚子。她躺到床上,尽管身边塞了好几个小枕头,脚上还穿着毛线袜子,可她仍然睡不暖和。因为她总是像赤着脚跨进水里一样进入梦乡,久久不能入睡。于是她便有很多时间祷告。她从“我们的天父”开始,念到“圣母马利亚”,最后到了睡意朦胧的时候,她以自己所喜爱的对守护天使的祈祷来作结。她祈求自己的守护天使关照米哈乌,因为战争中的人或许需要不止一位守护天使。后来这祷告逐渐变成了战争的画面——简单又乏味,因为格诺韦法除了太古这个地方,不知还有另外的世界;除了礼拜六在市场上的斗殴,她不知还有另一个模样的战争。格诺韦法想象的战争,就是那种喝的醉醺醺的男人在泥泞、水洼和垃圾中间的徒手搏斗,在这种搏斗中所有的问题都能一下子解决。所以她感到奇怪,战争竟然会持续这么久。

有时,她到小镇购物的时候,偶然听见人们的交谈:“沙皇比德国人更强大。”他们说。或者:“到圣诞节,战争就会结束。”但是战争既没有在圣诞节结束,也没有在接下来的四个圣诞节中的任何一个结束。

就在节日前的某一天,格诺韦法到耶什科特莱去采办过节的用品。市场上男人三五成群都在谈论战争。许多城市遭到破坏,居民的财产都散乱地堆放在大街上。人们为躲避炮弹的袭击纷纷逃亡。妻离子散,兄弟分隔。谁也不知到底是俄国人更坏还是德国人更坏。德国人放毒气,一挨着毒气眼就会变瞎。青黄不接的时候将是普遍的饥饿。战争是第一灾难,其他的灾难将随之而来。

格诺韦法绕过一堆堆马粪,那些马粪融化了中贝尔特商店门前的积雪。门上钉的一块胶合板上写的是:

本店只卖一流产品

肥皂、漂白内衣的群青

小麦淀粉和大米淀粉

橄榄油、蜡烛、火柴

杀虫粉……

“杀虫粉”几个字突然使她感到恶心。她想起了德国人使用的毒气,眼睛一遇上就变瞎。如果拿中贝尔特的杀虫粉去撒蟑螂,蟑螂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为了不致呕吐,她不得不一连做了好几次深呼吸。

“太太想买点儿什么?”一个肚子挺得老高的年轻孕妇用唱歌似的嗓音问道。她朝格诺韦法的腹部瞥了一眼,笑了起来。

格诺韦法要了煤油、火柴、肥皂和一把新的棕毛刷子。她用手指去碰了碰尖尖的鬃毛。“过节我要大扫除,清洗地板,洗窗帘,清刷炉灶。”

“我们不久也要过节,要净化神庙祈神赐福。太太是从太古来的,对吗?是从磨坊来的吧?我认识太太。”

“现在我们两人已经彼此相识了。太太您的预产期在什么时候?”

“二月。”

“我也是二月。”

申贝尔特太太开始把一块块灰色的肥皂摆到柜台上。“太太考虑过没有,这儿周围都在打仗,我们这些傻女人干吗还要生孩子?”

“一定是上帝……”

“上帝,上帝……那是个优秀的账房先生,照管着‘亏欠’和‘盈余’项目,必须保持平衡。既然有人丧命,就得有人降生……太太这么漂亮,准会生个儿子。”

格诺韦法拎起了篮子。

“我想要个女儿,因为丈夫打仗去了,没有父亲的男孩不好养。”

申贝尔特太太从柜台后面走了出来,送格诺韦法到门口。

“我们压根儿需要的就是女儿。倘若所有的妇女都开始生女儿,世界上就太平了。”

两个孕妇都笑了起来。

【注】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波兰女作家,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九一四年夏天”暗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代背景,引出下文米哈乌被征参战后,妻子生活所发生的变化。

B.文中用“马铃薯的花凋谢”“五月末割第一批青草”等生活场景来标识时间,突出表现了太古环境的农耕特色。

C.“(战争)也没有在接下来的四个圣诞节中的任何一个结束”,拉长了故事的时间跨度,拓宽了小说的叙事空间。

D.“二月”和“我也是二月”写出两个新生命都将在初春时节降生,饱含了作者对旺盛、蓬勃生命力的热情赞美。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照管工人干活”“给送粮农民开收据”“倾听水的喧腾和机器的轰鸣”,白描式叙事写出了格诺韦法的辛劳与能干。

B.格诺韦法“想象的战争”与她看到的战争灾难形成对比,既表现了太古人的封闭与质朴,更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与血腥。

C.结尾处关于“生女儿”的对话描写,与杜甫诗句“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样,都是对战争的间接控诉。

D.文中写了很多碎片化的小故事,这些故事看似毫无关联,缺乏整体性和统一性,但放在一起,却收到了奇异的效果。

8.小说中“杀虫粉”让格诺韦法几乎呕吐这一细节,有哪些作用?

9.小说借孕妇格诺韦法的眼睛写战争,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这种艺术构思的效果。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显王七年,秦献公薨,子孝公立。孝公发愤,布德修政,欲以强秦。八年,孝公令国中曰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于是卫公孙鞅闻是令下乃西入秦。公孙鞅者,卫之庶孙也,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痤知其贤,未及进,会病。魏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王嘿然。公叔曰:“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急召鞅谢曰:“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速行矣!”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卒不去。王出,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卫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卫鞅既至秦,因嬖臣景监以求见孝公,说以富国强兵之术。公大悦,与议国事。十年,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昔齐桓公、晋文公、魏文侯、秦孝公,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孝公令国中曰/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于是卫公孙鞅闻是令/下乃西入秦。

B.孝公令国中曰/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于是卫公孙鞅闻是令下/乃西入秦。

C.孝公令国中曰/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于是卫公孙鞅闻是令下/乃西入秦。

D.孝公令国中曰/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于是卫公孙鞅闻是令/下乃西入秦。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显王七年,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又如“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B.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社稷”也常常被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

C.太子,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其实际权力很高,仅次于皇帝。

D.黥,是古代一种羞辱性的刑罚,指在犯人脸上或额上刺字并涂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孝公即位后想让秦国强大起来,他决心发愤图强,整顿国家,修明政治,广纳贤才。

B.公叔痤深知公孙鞅的才干,在病中向魏惠王推荐公孙鞅,但魏惠王并未采纳他的建议。

C.公孙鞅在秦下令变法满一年后,住在国都的百姓进言说新法给很多人带来不便。

D.新法施行十年,秦国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速行矣!

(2)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14.司马光在文末的评价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说明。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致酒行①

李贺

零落栖迟一杯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②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③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拏云④,谁念幽寒坐呜呃?

注释:①唐宪宗元和初(806年),李贺带着刚刚踏进社会的少年热情,满怀希望打算迎接进士科举考试。不料竟被人以避讳他的父亲“晋肃”的名讳为理由,剥夺了考试资格。这个意外的打击使诗人终生坎坷。诗人在回乡的途中,借酒兴创作了这首诗。②主父:即汉朝时的主父偃,久不得进,后终得汉武帝信任,官至齐相。③马周:唐朝人,西游长安时宿于新丰,被客店老板冷待,后因替他人上书陈事切中时弊,得到唐太宗赏识,拜为监察御史。④拏云:凌云,比喻高昂的志趣。

15.下列对诗中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零落栖迟一杯酒”,不从主人祝酒写起,而从客方对酒兴怀落笔,突出了客方的情怀。

B.“家人折断门前柳”,运用想象,从对方落墨,写家人的望眼欲穿,来抒发诗人久羁异乡之苦。

C.“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是说只凭“两行书”就想让直接冒犯皇帝的事情得到原谅。

D.全诗以抒情为主,运用主客对白的方式,讲述主父偃和马周两个古人的故事,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16.这首诗歌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文人常借典故寄托情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暗含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写出两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借鲛人泣珠、良玉生烟的典故表现出诗人对过去的美好事物或情感的怀恋和惆怅之情。

(2)新冠疫情爆发之后,无数“逆行者”用大爱撑起生命的重担,为全社会树立起一座座道德精神的丰碑。我们可以用《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两句来赞美他们可比日月的精神。新时代的青年担负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学习榜样的精神,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自勉。

(3)古往今来,众多仁人志士自觉承担起匡世济民的责任,积极建言献策。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以“______,______”告诫北宋的统治者注重细节,防微杜渐,避免“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之患。

六、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泪水抱怨化解不了愁苦,伤春悲秋翻越不过泥泞,与其困顿挣扎,不如心向阳光,冲出阴霾。有些抵达,难免艰险,有些风浪,难免迂回,历尽波折终会停泊靠岸,唯有直面才能扬帆远航。无数次奔跑,无数次跌倒,唯有此次让我倍感坚强;无数次出发,无数次归家,唯有此次让我热泪盈眶。万家灯火总有一盏给我温暖,浩瀚星河总有一颗予我希望,感动于心,感激于情。

我们祈祷和平,幸运的是,我们生在一个和平的时代;我们崇尚伟大,可贵的是,我们生在一个伟大的国家。成长在改革开放时期的我,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了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和中国人民是如此伟大,全体同胞数十年如一日地艰苦奋斗,让我们的祖国走向繁荣富强,人民迈向共同富裕,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感谢亲爱的祖国,感谢党和政府,()。

感谢亲爱的家人们,与我一起经历风雨,见证岁月,安放我所有的。是你们的遥遥相伴,陪我越过层层山丘;是你们的默默守护,带我跨出丛丛荆棘。感谢亲爱的伙伴们,有一种浪漫叫并肩作战,有一种纯粹叫全力以赴,有一种果敢叫奋不顾身,回首此间,满是静水流深的情义和雷霆万钧的担当。感谢亲爱的同事们,虽然分别已久,你们的真挚鼓励和持续坚守,让我们始终,艰难征程,赤诚初心。感谢所有关心我的你和你们,就算素未谋面,你们的浓浓情意、切切问候和深深祝福,如一道彩虹,斑斓了坎坷路途上的一隅天空。——孟晚舟回国感言节选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喜乐苦悲休戚与共波澜壮阔地久天长

B.世态炎凉风雨同舟波澜不惊历久弥坚

C.喜乐苦悲风雨同舟波澜壮阔历久弥坚

D.世态炎凉休戚与共波澜不惊地久天长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语序不当,请改成对偶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有些风浪,难免迂回,唯有直面才能扬帆远航;有些抵达,难免艰险,历尽波折终会停泊靠岸。

B.有些风浪,难免艰险,唯有直面才能扬帆远航;有些抵达,难免迂回,历尽波折终会停泊靠岸。

C.有些抵达,难免迂回,历尽波折终会停泊靠岸;有些风浪,难免艰险,唯有直面才能扬帆远航。

D.有些抵达,难免艰险,历尽波折终会停泊靠岸;有些风浪,难免迂回,唯有直面才能扬帆远航。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正是那一抹绚丽的中国红,照亮我人生的至暗时刻,燃起我心中的信念之火,引领我回家的漫长路途。

B.燃起我心中的信念之火,引领我回家的漫长路途,照亮我人生的至暗时刻,正是那一抹绚丽的中国红。

C.正是那一抹绚丽的中国红,燃起我心中的信念之火,照亮我人生的至暗时刻,引领我回家的漫长路途。

D.燃起我心中的信念之火,照亮我人生的至暗时刻,引领我回家的漫长路途,正是那一抹绚丽的中国红。

七、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疫情来势汹汹,防控不可放松。从此次疫情特点来看,一方面波及范围广,潜在风险人员跨地区流动性大,发展趋势具有不确定性;①,本起疫情的病毒为德尔塔变异株,部分病例的呼吸道样本病毒核酸载量高,病毒在暴露人群中引起续发传播的风险高。因此,各地更应抢时间、抢进度,做好社区防控、严格隔离防疫管理等工作,②。必须看到,常态化不等于正常化,低风险不等于零风险。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③。但外出旅游仍不能任性而为,放松心情不能放松警惕。出门在外必须遵守当地防疫规定,在人流密集区必须做好防护,身体不适必须及时就医。

每个人的行为都具有公共性。你我的“呼吸”,不仅关乎自身的健康,也关乎他人的安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涉及排查的人员主动落实个人报告责任,其他人群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每个人做好疫情防控的第一责任人,再凶险的病毒也击垮不了我们,再艰难的战役也终将取得胜利。

21.根据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推出的一项是()

A.如果人们不做好疫情防控的第一责任人,那么凶险的病毒就会击垮我们,抗疫就会失败。

B.如果凶险的病毒击垮不了我们,抗疫最终取得胜利,就说明每个人都做好疫情防控的第一责任人。

C.如果凶险的病毒击垮了我们,抗疫失败,就说明我们不是每个人都做好疫情防控的第一责任人。

D.只有每个人做好疫情防控的第一责任人,那么凶险的病毒才不会击垮我们,抗疫才会胜利。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八、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冲破黑暗的唯一的办法,就是让自己发光。

(2)不要因为你在哪里而沮丧,而要因为你正走向哪里而充满希望。

(3)勇敢的人,不是不落泪的人,而是愿意含着泪继续奔跑的人。

(4)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从上面四句话中,选取你最有感触的一句,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立意自定,标题自拟。

参考答案:

1.B

2.D

3.B

4.材料二首先提出观点,整体采用总分结构,在论述部分通过对比,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指出了创作的方法与应该避免的问题。

5.《老人与海》具有故事空间、情感空间与哲思空间。(1)在故事空间中,描写老人与大马林鱼、鲨鱼斗争的故事时,穿插了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展现了自然之美。(2)小说的情感空间中,描写了老人与大马林鱼、鲨鱼搏斗过程中,穿插了对老人心理、动作的描写,展现了生活之美。(3)小说具有哲思空间,表现了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展现了心灵之美。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 “没有故事空间的支撑”错误,原文“西方现代小说中出现了弱化故事的物理空间的现象……比如卡夫卡的《变形记》……”,是弱化了故事空间,不是没有故事空间的支撑。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根本任务”错误,文中说“讲故事是叙事性文学作品的重要内容”,不是根本任务。

B.“西方小说”“中国传统小说”错误,根据“我国传统的才子佳人小说,故事性强,甚至出现了模式化的故事情节走向……西方现代小说中出现了弱化故事的物理空间的现象,但也没有完全抛弃故事,而是夸大或者强调故事的心理空间”可知,选扩大范围,“西方小说”应为“西方现代小说”,中国传统小说”应为“中国传统的才子佳人小说”,另外二者并不是“相反”。

C.“直接造就”错误,原文是“哲思空间是继小说的故事空间与情感空间外的再度升华”,并不是“精彩的故事空间、有张力的情感空间直接造就深刻的哲思空间”。

故选D。

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B. 《促织》想象奇特,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是《促织》作为好小说“有意思”的一面,不是“有意义”。

6.D

7.B

8.(1)“杀虫粉”让她联想到德国人的毒气,表现了战争对人们带来的伤害;(2)“杀虫粉”让她联想到蟑螂的感受,折射出人物内心的柔软与善良。

9.(1)丈夫被抓参加战争,她是战争的见证者、亲历者,巧妙地交代了战争背景,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批判性。(2)小说描写了她的日常生活,怀孕渴望生女儿等等,既真实反映了战争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又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表现了宏大主题。(3)生活的太古相对封闭让她对战争的认识和真正战争带来的灾难形成较大的反差,增强了对战争的批判。

【解析】

【分析】

6.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D.“写出两个新生命都将在初春时节降生,饱含了作者对旺盛、蓬勃生命力的热情赞美”错,此处只是杂货店老板娘与格诺韦法拉家常的谈话,从“太太考虑过没有,这儿周围都在打仗,我们这些傻女人干吗还要生孩子”“上帝,上帝……那是个优秀的账房先生,照管着‘亏欠’和‘盈余’项目,必须保持平衡。既然有人丧命,就得有人降生……太太这么漂亮,准会生个儿子”写出作者对战争中仍不得不降生的新生命的怜惜之情。

故选D。

7.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B.“她看到的战争灾难”“更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与血腥”错,她没有直接看到战争的灾难,主要表现“太古人的封闭与质朴”。

10.B

11.C

12.C

13.(1)我必须先忠于君上,然后才能照顾属下;所以先替君王谋划(建议惠王杀你),后把这件事告诉你。你赶快逃走吧!

(2)所以圣贤之人如果想使国家富强,就不能拘泥于旧传统。”

14.道理:信誉,是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宝。

分析:①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信誉来保护;不讲信誉无法使人民服从,没有人民便无法维持国家;②不欺骗天下成就了王道,不欺骗四方邻国建立了霸业。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是定语后置句,“有能出奇计强秦宾客群臣”,“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CD;

“吾且尊官”和“与之分土”是“孝公”许诺的两个并列的奖励,中间要断开,可以排除A。

译文:秦孝公在国内下令说:“现在宾客群臣中谁能献上奇计,让秦国强盛,我就封他为高官,给他封地。”卫国的公孙鞅听到这道命令,于是西行来到秦国。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其实际权力很高”错误,太子并无实权。

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住在国都的百姓进言说”错误,原文是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是说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数以千计,不是住在国都的百姓进言说新法使百姓不便的人数以千计。

参考译文:

周显王七年,秦国秦献公去世,其子即位为秦孝公。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整顿国家,修明政治,让秦国强大起来。周显王八年,秦孝公在国内下令说:“现在宾客群臣中谁能献上奇计,让秦国强盛,我就封他为高官,给他封地。”卫国的公孙鞅听到这道命令,于是西行来到秦国。公孙鞅,是卫国宗族旁支后裔,喜好法家刑名之学。他在魏国国相公叔痤手下做事,公叔痤深知他的才干,但还未来得及推荐,就重病不起。魏惠王前来看望公叔痤,问道:“您如果不幸去世,国家大事如何来处置?”公叔痤说:“我手下任中庶子之职的公孙鞅,年纪虽轻,却有奇才,希望国君把国家交给他来治理!”魏惠王听罢默然不语。公叔痤又说:“如果国君您不采纳我的建议而重用公孙鞅,那就要杀掉他,不要让他到别的国家去。”魏惠王许诺后告辞而去。公叔痤急忙召见公孙鞅道歉说:“我必须先忠于君上,然后才能照顾属下;所以先替君王谋划(建议惠王杀你),后把这件事告诉你。你赶快逃走吧!”公孙鞅摇头说:“国君不能听从你的意见来任用我,又怎么能听从你的意见来杀我呢?”到底没有出逃。魏惠王离开公叔痤,果然对左右近臣说:“公叔痤病入膏肓,真是太可怜了。他先让我把国家交给公孙鞅去治理,一会儿又劝我杀了他,岂不是糊涂了吗?”公孙鞅到了秦国后,托宠臣景监推荐见到秦孝公,陈述了自己富国强兵的计划,孝公大喜过望,从此与他共商国家大事。周显王十年,公孙鞅想实行变法改革,秦国的贵族都不赞同。他对秦孝公说:“对下层人,不能和他们商议开创的计划,只能和他们分享成功的利益。讲论至高道德的人不会与世俗同流合污,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会与大众一起谋划。所以圣贤之人如果想使国家富强,就不能拘泥于旧传统。”秦孝公说:“说得好!”便任命公孙鞅为左庶长的要职。于是制定变法的法令。法令已详细制订但尚未公布,公孙鞅怕百姓难以确信,于是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下令说有人能把它拿到北门去就赏给十金。百姓们感到此事很古怪,没人动手去搬。公孙鞅又说:“能拿过去的赏五十金。”于是有一个人半信半疑地拿着木杆到了北门,立刻获得了五十金的重赏。这时,公孙鞅才下令颁布变法法令。变法令颁布一年后,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数以千计。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小心翼翼地遵从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一片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

臣司马光曰:信誉,是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宝。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信誉来保护;不讲信誉无法使人民服从,没有人民便无法维持国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骗天下,建立霸业者不欺骗四方邻国。当年齐桓公、晋文公、魏文侯、秦孝公,这四位君主的治国之道尚称不上完美,而公孙鞅可以说是过于刻薄了,但他们处于你攻我夺的战国乱世,天下尔虞我诈、斗智斗勇之时,尚且不敢忘记树立信誉以收服人民之心,又何况今日治理一统天下的当政者呢!

15.C

16.①通过主父偃屡遭白眼(或马周在新丰被轻视)的典故,表达不受赏识、不得志的痛苦。②通过描绘家人折柳望眼欲穿,表达出诗人的漂泊困顿、久羁异乡的辛酸。③通过马周后来受赏识的故事,表达终有出头之日的乐观自信。④通过雄鸡高唱迎来天明之景,表达诗人不再一蹶不振的豪情壮志,积极进取的凌云壮志。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是说只凭‘两行书’就想让直接冒犯皇帝的事情得到原谅”错误,应该是说只凭“两行书”就博得了皇帝的垂青。

17.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推此志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18.C

19.B

20.C

【解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喜乐苦悲:欣喜快乐痛苦悲伤。世态炎凉:指有钱有势,人就奉承;无钱无势,人就冷淡。此处有“安放”,是说“我”的经历与情绪,应选“喜乐苦悲”;

休戚与共:彼此之间忧喜祸福都共同承受,形容同甘共苦。风雨同舟:比喻共同经历患难。此处有“真挚鼓励和持续坚守”,表明是困境中的互相鼓励和帮助,应选“风雨同舟”;

波澜壮阔:比喻声势浩大,规模宏伟。波澜不惊:比喻人处变不惊,镇定自若。此处与“征程”搭配,应选“波澜壮阔”;

地久天长:形容时间悠久,永远不变。历久弥坚:经历的时间越长久,越显得坚定不移。此处与“初心”搭配,应选“历久弥坚”。

故选C。

19.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及变换句式的能力。

先扬帆远航,后停泊靠岸,排除C、D;“风浪”与“艰险”照应,“抵达”与“迂回”照应,排除A。

故选B。

20.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中国红”与“火”照应,这两句衔接紧密,应排在一起;“火”应先“照亮”,再“引领”。符合逻辑的是C项。

故选C。

21.C

22.(1)另一方面传染性强;(2)遏制疫情扩散(阻止疫情蔓延/切断疫情传播链);(3)人们外出旅游愿望强烈。

【解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句子推理句意的能力。

翻译原句“每个人做好疫情防控的第一责任人,再凶险的病毒也击垮不了我们,再艰难的战役也终将取得胜利” 得……再……也……不了句式是后件推前件。翻译可得:“击垮病毒,取得胜利”推出“做好了疫情防控的第一责任人。”

A.如果……那么……句式是前件推后件。翻译选项:“不做好疫情防控的第一责任人”推出“病毒就会击垮我们,抗疫就会失败”这里与原句相比否前不能否后,与原句不符合,故错。

B.如果……就……句式是前件推后件,翻译选项:“病毒击垮不了我们,抗疫最终取得胜利”推出“每个人都做好疫情防控的第一责任人”。与原句相比否前不能得出结论,与选项不符,故错误。

C. 如果……就……句式是前件推后件,翻译选项:“凶险的病毒击垮了我们,抗疫失败,推出”不是每个人都做好疫情防控的第一责任人”再否后必否前得“击垮病毒,取得胜利”推出“做好了疫情防控的第一责任人。”与原句相符。正确。

D.只有……那么……句式是后件推前件,翻译选项:“抗疫会胜利”推出“每个人做好疫情防控的第一责任人,凶险的病毒不会击垮我们”。前件和后件与选项不符合,故错。


上一篇:浙江省山河联盟2021

下一篇:东莞市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