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网 > 高考 > 高考备考 > 浙江省山河联盟2021

浙江省山河联盟2021

高老师 分享 时间:

浙江省山河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与“表现现实”的传统文学路径不同的是,在网络文学中,现实世界退居幕后,已经不再是故事发生的主要背景,玄幻穿越类网文要重新建立一个崭新的世界,与之相对应,网络文学对世界的再创造要求其理想读者抛弃现实世界经验和观念的束缚,接受全新的世界设定,沉浸式地进入网络文学文本当中。

更为重要的是,相较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的作者创造文本后交由读者解读与评判,作者和读者之间是双向互动的。读者可以对作品实时评价,作者也可以即时接纳读者的设想与建议,改变自己原本构思的走向,在某种程度上,网络文学成为作者与读者群想象的狂欢,成为不同主体合作完成的作品。

网络文学的作者对于“流量”与“变现”的需求,使得当下网络文学“粉丝向”严重,大行其道的“爽文”正是“粉丝向”发展的产物。这类“爽文”直白地表达人类的望,建立起一个没有根基的乌托邦。“金手指”泛滥、“套路化”严重,而这类“爽文”永远可以戳中人们的“爽点”,从而拥有永恒的读者。

不过,无论何种文学类别,其“流量”大小永远不能成为评价它的唯一标准。对于网络文学而言,流量既是商业的助力,也是资本的镣铐。因此,网络文学要想在商业性与文学性的拉锯之下寻找相对的平衡,在网络文学中表现现实问题、呈现人类普遍的情感价值与取向,则不能唯流量是从,要建立其自身的主体性。令人欣慰的是,网络文学中也确实产生了挣脱镣铐的文学佳作。

邵燕君等人在《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典文集》中,从海量的网络文学作品中遴选了五位作家的经典作品,以其判断标准来看,是否“传达了本时代最核心的精神焦虑和价值指向”、是否“成为某种更具恒长普遍意义的‘人类共性’的文学表征”等,仍然深受传统文学评价标准的影响。

然而,网络文学不同话语主体的交锋对文学圈内的评审标准发起了挑战。参与者的普泛化必然导致更多元、更健康的话语语境的形成,对于网络文学的评价,必须兼顾文学内部与大众传媒等多个向度。邵燕君等人的这套评价标准,可以说是目前为止较为全面的网络文学评价标准,但是,网络文学的快速生长性决定了其判断标准的不确定性。

(摘编自《浅谈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一场文学之间的角力》)

材料二:一些文学研究者对大众文艺的基础功能与核心竞争力认识不清。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类情感是人类的“生物算法”,用以迅速处理个体生存发展面临的各种信息,以做出有效应对。情感是生命存在与表达的方式,人类为了变得更聪明,进化出丰富的情感。人类个体的生存、发展与繁育后代,需要强劲的、时刻运行着的感觉、情绪和情感活动。

艺术发生的内部驱力正在于此。人们的情感体验需求是自我实现与自我服务的。现实生活中情感体验、获取生命经验的机会不够,为了让情感能力得以提高,生命体就驱动人们创造或进入艺术情境,进行感觉、情绪与情感体验活动。而文艺作品的故事情节就是承载大量生命活动信息的奇异容器,装载生命情感信息越多,越是特异、剧烈,受众体验就越好。

大众文艺通常更强调营造剧烈的高潮体验,把各种感觉、情绪和情感体验激发到极致,产生情绪爆炸效应。人们把它持久地作用于自身情感信念的建构,从中得到自我肯定、自我确认与自我完善,因而带来持久的愉悦。对于大众文艺来说,能否令受众得到过瘾到位的情感体验,帮助读者建立精神秩序,是作品能否受到读者欢迎、对读者是否有价值的基础性评价标准。

正因为大众文艺创作是以受众为中心的,所以大众文艺也必然是类型化的。人类的情感体验需求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一面,人类个体需要在某些作品中,专门体验某些特定的感觉、情绪和情感,所以大众文艺的一个类型就是指向人类一个愿望情感群组,这使得人类的情感体验更加高效集中。

(摘编自《不断顺应人类对情感体验的新需求》)

材料三:如果寄望于把网络文学当作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旗帜之一,就不能过早地为它套上枷锁。

虽然具有多重角色,网络文学的本质依然是一种文学样式,具有其独特的精神追求,这就要求作者与读者不能被资本太过束缚,网络文学产业的繁荣并不意味着网络文学自身的繁荣,过早过强的逐利动机难免会扼杀它。有些影视导演就曾直言,现在许多改编自高点击率网络文学作品的影视剧缺乏应有的深度。正如尼尔·波兹曼认为的,造成文化枯萎的原因,不光是对精神的约束,还有可能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其中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

此外,在确立评价机制和建立理论研究框架的过程中,还要对网络文学的创作多一些包容。当前,在理论研究方面有刻意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相对立的趋势。但是,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分野,更重要的在于它摆脱了“文学是一种文化精英的活动”。作为“一种为揭露和批评自己的局限性而存在的艺术机制”,文学总是在现有框架或者同一题材下去探索如何超越前人,隐含了对文学自身的反思,“新”与“旧”永远都是相对的。不仅如此,在文学理论发展方面,即便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其也早已摆脱文学自身的局。这说明目前的文学理论对网络文学的无力感,并不能简单归咎于传统话语体系和批评模式的落后,而是文学理论发展早已与这个时代拉开了“代差”。

不要过早地为网络文学套上枷锁,它的多样性,就是文化领域繁荣的最大源泉和前进动力。

(摘编自赵明昊《别给网络文学套上枷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学作品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作完成的,而传统文学作品的创作则不需要考虑读者的感受。

B.当下,网络文学急需建立起自身的主体性,彻底摆脱流量束缚,挣脱资本镣铐,从而创作出文学佳作。

C.材料一的“这类‘爽文’永远可以戳中人们的‘爽点’”印证了材料二的“大众文艺通常更强调营造剧烈的高潮体验”。

D.大众文艺能够营造剧烈的高潮体验,给受众带来持久的愉悦,因而人们可以从中得到自我肯定、确认与完善。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学要求其理想读者抛弃现实世界经验和观念的束缚,接受全新的世界设定,所以它对读者阅读水平的要求比传统文学更高。

B.邵燕君等人评选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经典作品的标准是目前较为全面的网络文学评价标准,但是其深受传统文学评价标准影响。

C.网络文学的内驱力来自人们对情感体验的内在需求,其核心竞争力是它能使受众得到过瘾的情感体验,帮他们建立精神秩序。

D.要想让网络文学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旗帜,就不要让它过度商业化、庸俗化,同时要多多包容它,保持它发展的多样性。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作者拘泥于读者的好恶,紧密着读者的投票和作品流量,怎么能写出好故事呢?”

B.“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其实没有严格的区别界限,都是文学,只是平台和载体不一样。

C.“以前,网络文学属于一种非主流文化,但是未来,它会逐渐成为主流文化中的一种。

D.“网络文学更像是一种大众化、草根化的写作,是读者本位,它与读者的距离更近。”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为什么不能用传统的文学评价标准来评价网络小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里的春天

孙犁

这天,从家乡来了一个人,谈了半天家里的事,我很快乐。我很惦记家里的生活问题,他说一切很好。我高兴地要请他吃饭,跑着各家去买鸡蛋,走到一个人家,一个年轻的女人正坐在炕沿上,哭丧着脸,在她怀里靠着一个五六岁的女孩子。我说:“老乡,有鸡蛋啊,卖给咱几个?”

她立时很生气地喊叫起来:“没有!还有什么鸡蛋?”

我说:“我是问一问你,没有就算了么!”

我走了出来。吃过午饭,送走客人,村主任来找我,说是叫我去给一家抗属翻沙,家具他也拿来了,就带我走。我两个到了一块方方的堆着石沙的地里。村主任说:“这块地去年叫水冲了,你给她把这沙子挑到四边去,好种玉茭子。辛苦你了。”

说完,村主任笑一笑走了。我把军装上衣脱下,同皮带手枪挂在地边的一棵小枣树上。这时已是暮春三月,枣树快要长叶儿,河滩上的一排大杨树,叶子已经有铜钱大了,绿油油的。

我开始把沙子翻起来,然后铲到筐里,挑到地边,堆成土埝,叫夏天的水冲不到地里来。

今天工作很高兴,一大担沙土挑起来,也觉得轻松。我想山里的土质坏,还费这么大劲;我家里那三亩菜园,出产多么大啊,够他娘儿两个吃的了。

起晌的时候,我看见远远地走来一个妇女,左手拉着一个小孩,右手提着一把水壶,我想是主人家给我送水来了,走近一看,原来就是上午为买鸡蛋和我吵嘴的那女人。她一见是我,脸上有点下不来,后来才说:“同志,休息一下吧。我和你谈谈。”

我说:“谈什么呀?”

她说:“上午,你赶得不巧,我正生气。你看人家有人的,有的种地了,咱这地还没起沙子。前半天,我拉着孩子来一看这个地这样费劲,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怎么会种上,就生起气来,正在心里骂我们当家的,撇下大人孩子不管,你就来了。我那时一看见你们这当兵的就火了。”

我问:“他走的时候没告诉你?”

她狠狠地说:“人家会告诉咱,头一天晚上,人家说去报个名,一去就没回家。第二天,我到区里去给人家送衣服鞋袜,人家还躲着不见哩。”

我一听她这样说,想起自己从军的事,笑了。那一年,我们全村的青年抗日先锋队说到村外开会,排上队就去参加了学兵营,家里人听见,急了,母亲们说:“你们再到家里睡一夜再走,没人拉你们啊!”可是我们谁也不听,头也不回跑了。第二天,媳妇们也凑了一队,仗着胆子,给我们送衣服,我们藏起来,叫她们放下回去。她们说:“只是见一下,谁拖你们的尾巴哩。”可是我们死也不见。

我喝了几口水,就又开始翻沙。在挑的时候,女人已经拿起铁铲,替我装筐。她看我能挑那么重的东西,就问:“你在家里也种地?”

我说:“种地,我有三亩菜园子。”

她又问:“家里有大人孩子吗?”

我说:“有,一个老婆,一个女孩子,今年六岁了。”

她惊异地看了看我,又叹了一口气说:“都是这样的吗?你就不惦记你的大人孩子,她们在家里不骂你呀?”

我说:“她不骂我。今天才从我们家乡来了个人,她还捎口信给我,说好好抗日,不要想家,你抗日有了成绩,我和孩子在家里也光荣,出门进门,人家都尊敬。”

我说到这里,那女人脸红了一下,她说:“呀你家里的进步!”

我说:“我们那里有敌人,村边就是炮楼,她们痛苦极了,她恨敌人,就愿意我在外面好好抗日。”

女人说:“有人给她种地吗?”

我说:“家乡来的人说:一到春天,不用她说话,就有人给她种上了;一到该锄苗的时候,不用她说话,就有人给她锄去了;秋天,她的粮食比起别人,早打到屯里。我们八路军的弟兄,比亲弟兄还亲,他们在那里驻防,打敌人,知道我不在家,就会替我去种上地,照顾我的大人孩子,和我在家一样。”

这时候,这女人才真正眉开眼笑了,她说:“刚才我还觉得辛苦你,自己不落意,这样一说,你和我们当家的是一家人,他要住在你们村里,也准得给你家里去帮忙吧?”

我说:“一定,我们八路军就是这样一个天南海北的大家庭。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不用惦记他,他也就不再惦记你们了。”

这时候,女孩子跑到那小枣树下面,伸手去够那枪,又回过头来望望我,望望她母亲。我放下担子过去,哄着她穿上我那军装上衣,系上皮带,把枪放在她那小手里,那孩子就像一个小战士一样,紧紧地闭着小嘴。对面的母亲,响亮地笑了。

一九四四年

(选自《孙犁全集》第一卷,有改动)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向年轻的女人买鸡蛋,她却很生气地喊叫着拒绝了,这就设置了一个悬念:她为什么这样生气?从而吸引读者带着兴趣读下去,一探究竟。

B.小说注重人物心理活动描写,“我”因挑沙土费劲,想到家里菜园出产大够妻女吃的,表现了作为战士的“我”的人情味,使人物形象真实、丰满。

C.年轻女人听了“我”说妻子不仅不骂我,还鼓励“我”不要想家后脸红了一下,说“呀,你家里的进步!”语带讽刺,说明她还没有放下抱怨。

D.小说文风朴实,写的只是山乡日常的田间劳作,却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艺术地表现了同仇敌气抗击日寇、团结互助丰衣足食的时代精神。

7.小说的故事为什么以春天为背景?请简要分析。

8.小说是怎样叙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①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②。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③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比:为,替;②耨:(nòu)锄草;③梃:棍棒。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从连衡:战国时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合纵”;秦国联合一些诸侯国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的谋略,称为“连衡”。从,同“纵”;衡,同“横”。

B.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C.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内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儒家倡导的做人的根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孝悌”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

D.仁、义: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本意为仁爱与正义。备受孟子推崇,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以人性为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人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

C.孟子反对追求“利”,他认为人们之所以抛弃父母,弑杀君王,正是因为互相争夺利益,而“仁义”则是解决这些弊端的根本。

D.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2)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13.梁惠王想洗雪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给出的建议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4.对下面诗句中“空”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以哀景写哀情。“空”字让景物具有了浓情,在景语中蕴含了令人寻味的“情语”: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无人欣赏。空:白白的。

B.“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字点出山林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营造了恬淡、清新的意境。

C.“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空”字写出了年华已逝,报国无门,一切成空,表达衰鬓已斑的无奈之情。

D.“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空”字写尽了古之繁荣和今之萧条的对比,在写景的同时写出了“城”之变迁.蕴含无限感叹。

15.陆游《书愤》和杜甫《蜀相》都写到诸葛亮,说说它们在歌咏诸葛亮、抒发情感方面的不同。

五、情景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用“_______,________”表达胸怀抱负的人要担当大任就应当具有刚强的意志品质的思想。

(2)《春江花月夜》中运用想象和“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暗含相思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在《锦瑟》中借用庄周和杜宇的典故,表达自己迷惘又失落的内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六、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同历史时空的“武汉保卫战”,都挺立着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传承着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美国作家赛珍珠曾感慨:“没有任何事任何人可以摧毁中国人,他们是善于从苦难中生存的坚韧之人。”

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抗疫其间,有句话刷屏了:“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这股劲,就是中国人的精气神,就是永恒不灭的民族魂。

……

抗疫时期的一幕幕感人场景,积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色,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

——自强不息、百折不挠。( )、特别能战斗,越是艰险越向前。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艰难困苦,相濡以沫。全国人民心手相牵,亿万颗心同频共振,中国力量如钢似铁,坚不可摧。

17.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坚韧B.观照C.其间D.相濡以沫

18.下列填入文中两个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无论是抗击外敌,还是抗击疫病

不向困难低头,不为挫折气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

B.不论是抗击外敌,还是抗击疫病

不为挫折气馁,不向困难低头,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吃苦

C.无论是抗击外敌,还是抗击疫病

不为挫折气馁,不向困难低头,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

D.不管是抗击外敌,还是抗击疫病

不向困难低头,不为挫折气馁,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吃苦

七、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曾点言志,没有说治国平天下的想法,却只提沐浴吹风歌咏,似有不学无术(甲)之嫌,而孔子居然还对他的话表示赞许,这就很耐人寻味了。而孟子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可见早期的孔孟思想已经包含了一些道家的心理。那么可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儒中有道,道中也必有儒,儒道互补并非中国文化两千多年来发展的结果,而是人性的使然。因此儒道两家在作为一种学术流派产生之始,甚至在产生之前,就开始了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带着这个假设,我们再来看老子,也就能理解他说的“治国爱民”这些话了。而庄子虽然总是批评儒家,但也同意“德无不容,任也;道无不理,义也。”(乙)如果老庄真如他们所说的完全弃尘绝世,就应该像《论语》里提到的几位隐士——接舆、长沮、桀溺等——(丙)连姓名都不留,更不用谈著书立说、设帐授徒了。可见老庄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在社会责任感这一方面,他们与孔孟是一样的。

同源异流是儒道互补的根本特征,只不过孔孟的是人的社会性和文明秩序的发展,老庄关怀的是人类生命与心性的和谐与自然。他们都重视人性和社会问题,只是朝着不同的学术方向发展。但无论二者的差异多么大,却能彼此依存,形成互补,本同末异,殊途同归。(丁)

19.下面对原文的几处说明,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处“不学无术”的使用欠妥,这里不应该评价曾点“没有学问和本领”,改为“胸无大志”更合文意。

B.乙处标点使用错误,此处是句中的引用,句号应放在引号的外面。

C.丙处的破折号使用正确,两个破折号表示插入解释说明,作用和括号的作用类似。

D.丁处前面的句子是病句,病因是“本同末异”和“殊途同归”矛盾,应删掉一个。

20.反证法是一种常用的论证方式:首先做出某个假设,然后推理出其与定理、事理或已知条件矛盾,从而证明假设不成立,以此得出与假设相反的结论。试分析第2段所用的反证法的推理思路。

八、语言表达

21.下面是著名心理学家赫洛克所做对比实验结果的示意图。请简要概括该实验的结论,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个字。

(说明)被试人员分成四个小组。第一组为受表扬组,每次学习后予以表扬和鼓励;第二组为受训斥组,每次学习后严加训斥;第三组为受忽视组,不予评价只让其静听其它两组受表扬和挨批评;第四组为控制组,让他们与前三组隔离,不予任何评价。

九、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近日,演员不愿意扮丑的话题再次引起舆论热议。在某电视剧中,无论是被绑架还是被打入天牢,女主角永远穿戴整洁,妆容精致……面对如此失真的呈现,观众纷纷给出差评。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演员巩俐在电影《秋菊打官司》里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为了贴近所饰演的农村妇女角色,她在陕西农村体验生活,把自己晒黑,让头发变得粗糙、毛躁,连村妇吃面发出的声音都要模仿。通过一系列努力,她塑造的“秋菊”成为了一代人心中的经典。

阅读材料后,作为当代青年,你有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在下面的场景中,任选一种,完成写作任务。

①某校拟举行“美与丑”的讨论会,请写一篇发言稿,体现自己的思考与认识。

②请你以当代青年学生的名义给不愿意扮丑的演员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思考与认识。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A

3.C

4.首先指出情感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然后论述人类为了让情感能力得以提高,进行了艺术创作;接着引出大众文艺的基础性评价标准;最后得出以受众为中心的大众文艺必然是类型化的的结论。

5.①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路径不同、创作主体不同、商业性程度不同。

②网络文学的快速生长决定了不能用传统文学相对固定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它。

③传统文学理论已经落后于时代。

【解析】

1.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项,“传统文学作品的创作则不需要考虑读者的感受”说法错误,文中只是说网络文学作品有作者和读者共同参与,但不代表传统文学作品创作不需要考虑读者的感受。

B项,“彻底摆脱流量束缚”说法绝对。材料一中说的是“不能唯流量是从”。

D项,颠倒因果关系,材料二的第三段说的是“人们把它持久地作用……因而带来持久的愉悦”。

故选C。

2.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项,“所以它对读者阅读水平的要求比传统文学更高”在原文中没有任何依据,原文没有提到网络文学对读者阅读水平的问题。

故选A。

3.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项,符合材料三中“过早过强的逐利动机难免会扼杀它”的观点。

B项,符合材料三中“网络文学的本质依然是一种文学样式”的观点。

C项的内容在材料三中找不到相对应的观点。

D项,符合材料三中“它摆脱了文学是一种文化精英的活动”的观点。

故选C。

4.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

首先,概括材料二中每段的内容:第一段讲的是情感是生命存在与表达的方式,丰富的情感是人类进化的产物,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等,需要情感活动;第二段指出人类为了获取足够的情感体验和生命经验,创造了艺术,进人艺术情境,并且文艺作品承载的信息越多越特异,受众的体验就越好;第三段讲的是大众文艺能够营造剧烈的高潮体验,令受众过瘾是其基础性评价标准;最后一段首句是本段的中心句,点明了本段的中心,即大众文艺以受众为中心,所以其类型化是必然的。

其次,用一些关联词如:首先、然后、最后串联段意。

最后,将内容简洁化,形成答案。

5.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材料列举了网络文学不同于传统文学的一些特点:传统文学的路径是表现现实,而网络文学现实世界不再是故事发生的主要背景;传统文学是一种以作者为主体的精英文化,而网络文学是以受众为中心的;相对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商业性更重,有“粉丝向”。

另外,材料最后指出“网络文学的快速生长性决定了其判断标准的不确定性”,材料三的第三段指出传统文学理论已经落后于时代,由此可知不能用传统的文学评价标准来评价发展迅速的网络文学。

6.C

7.①便于呈现矛盾,展开故事情节。年轻女人为春天无法耕种而发愁生怨,最终因为八路军帮助而化解困难。②利于表达主题。春天是耕种的季节,八路军帮助军属耕种,带来春天般的温暖。③寄寓希望之意。春天是播种粮食和希望的季节,春天军民联手耕种,来日将收获粮食;军民一心抗日,必将收获抗战的胜利。

8.①设置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年轻女人的丈夫参加八路军,她在八路军帮助下耕种;暗线是“我”参加八路军,家里在八路军帮助下耕种,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小说的主题。②以“我”的视角来叙事。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使事件真实可信,增加亲切感。③多用对话形式。用对话交代相关的情节,以“我”和“她”之口自述自家的事情,使叙事摇曳多姿,避免平铺直叙。④先抑后扬。“她”先是因丈夫参军不能给家里干地里活满怀抱怨,最后感受到八路军和老百姓一家亲,露出笑容,更好地突出了主题。

【解析】

6.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C项,“语带讽刺,说明她还没有放下抱怨”错误,“脸红了一下”说明年轻女人在对比中认识到自己的“落后”,感到不好意思,说的话表达的是对“我”妻子的称赞。

9.B

10.C

11.D

12.(1)说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的原因在于:如果现在有人忽然看见一个小孩子将要掉到井里面,都会有恐惧同情的心理。

(2)对此我深感耻辱(以之为耻),想要为死难者尽洗此恨,要怎么办才好呢?

13.孟子的建议:对百姓施行仁政。在物质生产方面,省刑罚、薄赋税、深耕易耨;在教育方面,要修养孝悌忠信的品德。

【解析】

9.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梁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情,远离实际。

“适梁”的主语是孟子,且“能”不能独立做谓语,其后必须接动词,因此在“用”后断开,排除AC;

“不果所言”中的“果”作动词,意思是“认为……有成效”,故“所言”(名词短语)作“果”宾语,在其后断开;虚词“则”前一般停顿。据以上分析排除D。

故选B。

10.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孝悌’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不正确,“孝”是孝顺父母,“悌”是友爱兄弟。

故选C。

1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

D.“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错误,结合原文“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分析可知孟子未直接地批评,而是从施行仁政就会让百姓主动归顺,不必引起战争的角度来委婉告知。

故选D。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所以”,……的原因;“谓”,说;“乍”,忽然;“孺子”,小孩子;“怵惕”,恐惧;“恻隐”,同情。

(2)“耻”,意动用法,以……为耻辱;“愿”,愿意;“比”,替、为;“一”,完全、都;“洒”,洗刷;“如之何”,对这怎样做(办),“之”代上面“替所有的死难者报仇雪恨”之事。

13.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言文信息,归纳概括文言文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可以得出政策生产方面应该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

由原文“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可以得出在教育方面,要修养孝悌忠信的品德。

参考译文:

孟轲,是邹国人。他曾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梁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情,远离实际。当时,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任用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宣王举用孙膑和田忌等人,使各诸侯国都东来朝拜齐国。当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书经》,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在他之后,出现了学者邹子等人。

孟子拜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家吗?”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定要说到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如果以道义为后却以利益为先,那他们不争夺是不会满足的。没有讲求仁的仁却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讲求义的人却轻慢自己君王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何必谈利呢?”

梁惠王说:“晋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等到传到我手中,东边被齐国打败,我的长子也牺牲在这里;西边又割给秦国七百里地;南边又被楚国欺侮。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尽洗此恨,要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请大王不要怀疑!”

孟子曾经说过:“每个人都能够怀着一颗没有私欲、不去害人的善良之心,这个世道上的仁德就可以用不完了。每个人都能够怀着一颗没有私欲和穿墙偷盗之心,世间的义也就用不完了。”……所以说:孟子的道理开始于非常粗浅的常识,而在精密之处又达到极点。充满天地之间,传播于四海之内外,而毫厘之间的细微事物都有所论述。啊,这正是他之所以成为亚圣孟子的原因!后世研究孟子的人,不研究其他的方面,也必须重视这一领域。

14.A

15.功绩方面:《书愤》着重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出的精神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蜀相》着重诸葛亮功绩“功盖三分国”、“天下计”、“老臣心”。

表情达意方面:陆游侧重以诸葛亮自况(自喻),表达渴望北伐复国,建功立业的心愿;杜甫吊古伤怀(怀古伤今),表达对英雄的惋惜、追慕以及自伤之心。

【解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

A.“以哀景写哀情”错,映阶的碧草和好音的黄鹂都是乐景,应该是以乐景写哀情,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无人欣赏。

故选A。

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功绩方面:

杜诗《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天下计”,是指统一天下的谋略。具体地说,这里指诸葛亮所制定的以荆州、益州为基地,整饬内政,东联孙权,北拒曹操,而后统一天下的策略。“两朝”,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创基业;“济”是指辅佐刘禅匡济艰危。“济”,有完成的意思,也可以解释为守成、成了事业。

《书愤》,尾联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着重表现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的精神品格,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表情达意方面:

《书愤》,虚实结合。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表达渴望北伐复国,建功立业的心愿。

《蜀相》,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表达对英雄的惋惜、追慕以及自伤之心。

1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弘毅”“度”“雁”“潜跃”“文”“晓”。

17.C

18.D

【解析】

17.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A.“坚韧”,坚固而又有韧性。此处形容善于从苦难中生存的中国人,正确。

B.“观照”,显示,反映。此处是说灾难是反映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正确。

C.“其间”,那中间,其中。前面不能带修饰语,此处前面有“抗疫”这一修饰语,所以错误,应改为“期间”。

D.“相濡以沫”,比喻同处患难中的人能够相互扶持,给予力量,甚至彼此维系生命。后常被用来比喻人与人之间相依相偎、不离不弃的感情。语境形容全国人民在抗疫期间的共同扶持,正确。

故选C。

18.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

第一处,从后文“……都挺立着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可知,前面列举具体的情况“抗击外敌”“抗击疫病”,“无论”“不管”都可以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一样,而“不论”是表示条件或情况不同而结果不变,而从语境来看,文章是强调任何情况下“都挺立着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无论”和“不管”更能凸显这一意思。

第二处,此处是形容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从四个选项来看,显然“不为挫折气馁”比“不向困难低头”的层次更高,所以先说“不向困难低头”;“能吃苦”比“能忍耐”程度更深,所以先说“能忍耐”,这就排除ABC三项。

故选D。

19.A

20.假如老庄真的弃尘绝世成立。那么他们就应像接舆、长沮、桀溺等几位隐士一样,不留姓名,不谈著书立说、设帐授徒。但事实上老庄与孔孟一样行“入世之事”,这与己知事实矛盾。所以,老庄真的弃尘绝世这个假如不成立。

【分析】

19.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成语,辨析和修改病句的的能力。

A.“这里不应该评价曾点‘没有学问和本领’改为‘胸无大志’更合文意”错,因为根据前句“曾点言志,没有说治国平天下的想法,却只提沐浴吹风歌咏”分析,此处是说曾点有关“言志”的回答给人感觉他没有学问,而“不学无术”的意思正是指没有学问。所以,甲处“不学无术”的使用妥当,不能用“胸无大志”替换。“胸无大志”的意思是心里没有远大志向。但是曾点说的“沐浴吹风歌咏”恰是有大志、治理得好的表现。

21.①给予评价比不给予评价的效果好;②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的效果;③适度的批评也有利于学习者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