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网 > 高考 > 高考备考 > 安徽省黄山市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安徽省黄山市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高老师 分享 时间:


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题

说明: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文本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不知中国画理,无以言中国园林。”中国画与古代建筑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绘画和建筑的关系在“界画”这里形成了一个微妙的交汇点。界画发祥之时带有建筑草图的影子,它以描绘建筑物或者各种精致器物为艺术表现形式,绘制过程中通常需要用界尺来辅助画笔,勾勒建筑物或者器物的轮廓线。由于科学、形象地载录了以建筑及桥梁、舟车等为对象的古代生活原貌,早期界画的使用价值、档案价值或许更大于审美价值,一些早已消失于大火或历史云烟中的中国木质古建,得以如纸上纪念碑一样,被后世铭记、想象和怀念。据《历代名画记》记载,唐朝时官至工部尚书的阎立本既亲自参与设计图的绘制,又熟谙于山水。从他开始,建筑设计中的山水渐渐从原来的宫观效果图中独立出来,成为单纯的山水画。


中国古典园林正是以山水的画境为骨架的。山水画与古典园林建造,都基于人们想要亲近自然的愿望。造园大师计成为高官严嵩修建别墅庭院“积香炉”时,把严大人扔给他的两句宋词“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筑出满目风情。唐代诗人王维,不仅创作了“画中有诗”的山水画、“诗中有画”的山水诗,还筑建了诗画结合的物质实体“辋川别业”。所谓“善画者善园,善园者善画”,山水画和园林在创作手法和思想上相互交织。中国园林重意境,重诗情画意,被称为“三维的中国画”,其美学境界与中国古代的文学、绘画、戏曲等艺术形态相契合。

在传统山水画中,画面的主次关系是很讲究的,如果喧宾夺主,画面就会混乱、平板。因此,山水画在构图时,首先要找出有特色的山和树作为主体。如明代戴进《关山行旅图》,画家将主峰置于画面中心,以精细的笔法描绘出主峰挺拔陡峭、直入云天之势;把江渚、远山以及水景放在次要位置,画得简括、浅淡,烘托出主景的雄伟、挺拔。整幅作品近浓远淡,富有层次,工细之中见豪放,雄伟之中见秀气。

古典园林的整体布局也很讲究建筑和空间的主从组合,通过对比实现主次分明、多样统一的效果。如北海公园琼华岛上的白塔,与其前面的琉璃佛殿,在色彩上形成洁白与金碧重彩的强烈视觉对比;塔的弧线造型和高居山顶的位置,更使其成为琼华岛乃至全园的主体建筑景观。颐和园中的佛香阁,则以其巨大体量与四周建筑物形成对比,成为全园布局的主体和重心。此外,形状对比也是园林布局的常见方式。

中国传统山水画最忌将主题和盘托出,主张以含蓄的方式来表达画面的中心思想。要把握好这个火候,“藏”与“露”的拿捏非常重要。如元代王蒙所作《长松仙馆图》,画面下方近水的岩石与长松交错,松涛阵阵似可听闻,在郁郁葱葱的崇山峻岭中两处有藏有露的山居茅舍,传达了“善藏者未始不露,善露者未始不藏”的意趣。

中国古典园林为表达园景意境的深邃,也会把某一景物通过山石、建筑、植物等遮掩一部分,使人看不到全貌,产生一种欲显而隐的含蓄美感。如苏州留园的石林小院,由于院墙、门窗遮挡了一部分山石,从院中看到的石林小景便呈现些许神秘感,表现出含蓄的审美情趣。苏州拙政园的花木隔、山石隔等更是运用这一造景手法的典范。

材料二

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蕴含的东方审美重新引发建筑界,我国一批前卫建筑师及学者开始致力于将园林思维引入建筑设计中,力求将园林式审美意识及空间营构方法移植和转译到建筑创作领域,探索中国当代建筑的本土化实践。

北京红砖美术馆是一座鲜见的内有当代山水庭院的园林式美术馆,整体设计汲取了中国造园艺术精髓,呈现出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园林式布局。美术馆设计精妙之处很多,一是遵循景观要素的布局法则,恰当处理山石、水流、墙体、植物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山林、岛屿、山泉、沟壑等自然意象,演绎出中国古典园林山、水、林、石、人共融的绝妙意境。二是运用大量光影要素,通过变换窗洞口的大小、形状、角度、深度等,利用光影关系弱化空间分界,构成了蕴含东方审美观的共融式古典园林空间。设计者还运用了框景、借景、障景、漏景等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行走其中,步移景异。如美术馆入口设计先收再放,营造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安徽绩溪博物馆的设计实现了徽州文化与自然山水的有机融合与创新,是用现代建筑技艺与材料诠释江南园林文化、意境与空间的成功案例。整个博物馆参照古典造园法则设计立体化观景路径,池水、假山、瓦墙、水墙、古树、台阶、窗洞等相互掩映,共同构成悠远深邃的中国画式园林景观。

博物馆屋顶营造了山的意象,金属式混凝土材料的青瓦屋面在雨天呈现深浅不一的色泽,远观如高矮不等的树木,赋予博物馆以山的细节和灵气。主入口庭院的视觉焦点,是一座由片状墙体排列而成的“假山”。这座“片石”假山,表面配以水刷石材质,与池岸相融,山池一体,相得益彰。“假山” 之后有粉墙,状如中国山水画之宣纸裱托;再后为“瓦墙”,其形有如顶部“屋山”之延伸,层层叠叠,显近远不同之无尽深意。“片山” 想法源于《清明上河图》中特殊的山石绘法,山体形态则源于明代《素园石谱》中的“永州石”。“假山”“屋山”和越过古镇片片屋顶而望得的真山,让人与这层叠深远的人工造景及自然山景相感应,得以“会心不远”,达致生命的诗意寄托。

“水墙”是博物馆设计的又一亮点。最初设计方案是用白灰掺墨方式做出如古徽州传统白石灰粉墙一般的斑驳沧桑的墙面肌理效果,但因墙体外保温层无法像传统青砖一样与外层灰浆吸融贴合,设计者最终选择了水波纹肌理的白色质感涂料,打造出“水墙”。一道道“水墙”,恰如中国山水画中将山景分层隔离的云雾水面,它们与池中的真水一起,映衬着“屋山”和片石“假山”,营造出深远的意境,成为绩溪博物馆“胜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取材于李晓丹等人的文章)

材料三

“篱苑书屋”位于北京郊区接近群山的地方,是一座方形建筑,以方钢作为主要构件,外围护材料使用钢化玻璃,玻璃外侧被4万余根长短一致、粗细相当的柴禾秆密密匝匝地包裹。从远处看,屋前水面、水边栈道、平铺的卵石路围护下的裹满禾秆的篱苑书屋,犹如生长在山谷中的巨型鸟巢。

建筑内部唯一的隔断是混凝土大门处的玄关,浓缩的入口空间为接下来主要空间的呈现做了铺垫。书屋内部主体空间由大台阶及书架组成,书被摆在台阶下面,台阶成为主要的看书空间。书籍排布随意,读者可以任意抽取自己感兴趣的书,找到一个舒服的座位静心阅读。屋内没有人造光源,阳光透过夹在立面及屋顶玻璃当中的柴禾秆将斑驳的影子投射到室内空间,明亮而温和,读书人仿佛置身于自然。

1. 根据材料,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材料一看出具备深厚的绘画素养与文学素养是成为造园大师的重要前提条件。

B. 中国传统山水画和古典园林都讲究含蓄美,《长松仙馆图》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C.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被引入现代建筑设计中,是探索中国当代建筑的本土化实践的重要表现。

D. 安徽绩溪博物馆的“水墙”选择了水波纹肌理的白色质感涂料是对古徽州传统建筑技艺的继承。

2. 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是全文的中心段,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观点:中国画与古代建筑之间关系密切。

B. 第二段中作者列举《历代名画记》中阎立本的事例,是为了说明阎立本的绘画技艺高超。

C. 第四段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式,论证传统山水画特别注重画面的主次关系。

D. 从论述层次上看,四、五段是一个层次,六、七段是一个层次,论证了山水画和古典园林的相同之处。

3.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对文中所举园林建筑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积香炉庭院故事说明园林建筑设计可以借古典诗词造景。

B. 颐和园佛香阁是全园的主体和色彩重心,与北海白塔不同。

C. 苏州留园石林小院与红砖美术馆入口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

D. 绩溪博物馆“假山”屋山”与真山呼应,营造出深远意境。

4. 赏析“材料三”第一段的语言特色。

5. 根据三则材料,分条概括“篱苑书屋”设计亮点及其中蕴含的设计理念,作为书屋宣传册的文案素材。

【答案】1. D 2. B 3. B

4. (1)条理清晰,严谨准确。先点明位置、形状、材料,然后从近处看说明建筑材料,最后从远处看指出其形状。

(2)“4万余”说法严谨。

(3)运用比喻,生动形象,例如“犹如生长在山谷中的巨型鸟巢”,让人们直接认识到书屋的形象。

5. ①屋前水面、石路、书屋与屋后群山映衬:形成自然(山水)意境,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愿望。

②外墙钢化玻璃与柴火秆的组合:就地取材,当地文化与自然山水的有机融合。

③外墙设计带来的室内自然采光:巧用光影要素,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读书环境。

④浓缩的入口空间与主体大空间组合:藏露互补,具有含蓄意趣。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是对古徽州传统建筑技艺的继承”说法不对,结合“但因墙体外保温层无法像传统青砖一样与外层灰浆吸融贴合,设计者最终选择了水波纹肌理的白色质感涂料,打造出‘水墙’”分析,主要是因墙体外保温层无法像传统青砖一样与外层灰浆吸融贴合。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是为了说明阎立本的绘画技艺高超”错误,结合“据《历代名画记》记载……从他开始,建筑设计中的山水渐渐从原来的宫观效果图中独立出来,成为单纯的山水画”分析,是为了说明“建筑设计中的山水渐渐从原来的宫观效果图中独立出来”。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与北海白塔不同”错误。结合“如北海公园琼华岛上的白塔,与其前面的琉璃佛殿,在色彩上形成洁白与金碧重彩的强烈视觉对比;塔的弧线造型和高居山顶的位置,更使其成为琼华岛乃至全园的主体建筑景观”分析,白塔成为琼华岛乃至全园的主体建筑景观,看出白塔也是中心。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段语言特色的能力。

这是说明语段,所以从说明文的语言角度赏析,重点分析严谨和生动两个方面。

(1)语段先交代“篱苑书屋”的位置“位于北京郊区接近群山的地方”,再介绍其形状“方形建筑”,接着介绍其所用的材料,如“方钢”“钢化玻璃”“柴禾秆”等,这是可以看到的材料,是从近处来写的。后面是从远处来说的,介绍“犹如生长在山谷中的巨型鸟巢”,这是从形状角度来介绍的。介绍“篱苑书屋”时候,条理清晰,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严谨准确。

(2)“玻璃外侧被4万余根长短一致”中的“4万余”说法严谨,这是说明“柴禾秆”的数量,很显然即使在近处也不会很精准地数出来,此处用概数,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3)“犹如生长在山谷中的巨型鸟巢”,抓住“犹如”分析,把“篱苑书屋”比作“巨型鸟巢”,运用比喻,可以让人直观形象地想象出书屋的形状。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能力。

结合“从远处看,屋前水面、水边栈道、平铺的卵石路围护下的裹满禾秆的篱苑书屋,犹如生长在山谷中的巨型鸟巢”“‘篱苑书屋’位于北京郊区接近群山的地方”“山水画与古典园林建造,都基于人们想要亲近自然的愿望”等分析,屋前水面、水边栈道、平铺的卵石路,而且位于北京郊区接近群山的地方,屋前屋后与自然密切相关,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愿望。

结合“外围护材料使用钢化玻璃,玻璃外侧被4万余根长短一致、粗细相当的柴禾秆密密匝匝地包裹”“是用现代建筑技艺与材料诠释江南园林文化、意境与空间的成功案例”分析,主要从外墙方面概括,使用“钢化玻璃”“柴禾秆”等材料,就地取材,使当地文化与自然环境融合,用现代建筑技艺与材料营造建筑意境与空间。

结合“屋内没有人造光源,阳光透过夹在立面及屋顶玻璃当中的柴禾秆将斑驳的影子投射到室内空间,明亮而温和,读书人仿佛置身于自然”“运用大量光影要素……构成了蕴含东方审美观的共融式古典园林空间”分析,“阳光透过夹在立……投射到室内空间”,运用光影要素,借助外墙设计带来自然采光,“读书人仿佛置身于自然”,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结合“建筑内部唯一的隔断是混凝土大门处的玄关,浓缩的入口空间为接下来主要空间的呈现做了铺垫……读者可以任意抽取自己感兴趣的书,找到一个舒服的座位静心阅读”“中国古典园林为表达园景意境的深邃……产生一种欲显而隐的含蓄美感”分析,浓缩的入口空间为主要空间的呈现做了铺垫,书的摆放位置及台阶的作用,都体现出藏露互补的特点,在这样的空间中读书,给人一种含蓄的意趣。

(二)小说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红楼梦》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黛玉和宝玉二人站在花下,遥遥盼望。黛玉便说道:“你家三丫头倒是个乖人。虽然叫他管些事,也倒一步不肯多走;差不多的人,就早作起威福来了。”宝玉道:“你不知道呢:你病着时,他干了几件事,这园子也分了人管,如今多掐一根草也不能了。又蠲了几件事,单拿我和凤姐姐做筏子禁别人。最是心里有算计的人,岂止乖呢!”黛玉道:“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他们一算,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宝玉笑道:“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不短了咱们两个人的。”黛玉听了,转身就往厅上寻宝钗说笑去了。

(选自《红楼梦》第六十二回)

文本二

又到探春院内,谁知早有人报与探春了。探春也就猜着必有原故,所以引出这等丑态来,遂命众丫鬟秉烛开门而待。众人来了,探春故问何事。凤姐笑道:“因丢了一件东西,连日访察不出人来,恐怕旁人赖这些女孩子们,所以越性大家搜一搜,使人去疑,倒是洗净他们的好法子。”探春冷笑道:“我们的丫头自然都是些贼,我就是头一个窝主。既如此,先来搜我的箱柜,他们所有偷了来的都交给我藏着呢。”说着便命丫头们把箱柜一齐打开,将镜奁、妆盒、衾袱,衣包若大若小之物一齐打开,请凤姐去抄阅。凤姐陪笑道:“我不过是奉太太的命来,妹妹别错怪我。何必生气。”因命丫鬟们快快关上。平儿、丰儿等忙着替侍书等关的关,收的收。探春道:“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阅,要想搜我的丫头,这却不能。我原比众人歹毒,凡丫头所有的东西我都知道,都在我这里间收着,一针一线他们也没的收藏,要搜所以只来搜我。你们不依,只管去回太太,只说我违背了太太,该怎么处治,我去自领。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说着,不觉流下泪来。凤姐只看着众媳妇们。周瑞家的便道:“既是女孩子的东西全在这里,奶奶且请到别处去罢,也让姑娘好安寝。”凤姐便起身告辞。探春道:“可细细的搜明白了?若明日再来,我就不依了。”凤姐笑道:“既然丫头们的东西都在这里,就不必搜了。”探春冷笑道:“你果然倒乖。连我的包袱都打开了,还说没翻。明日敢说我护着丫头们,不许你们翻了。你趁早说明,若还要翻,不妨再翻一遍。”凤姐知道探春素日与众不同的,只得陪笑道:“我已经连你的东西都搜查明白了。”探春又问众人:“你们也都搜明白了不曾?”周瑞家的等都陪笑说:“都翻明白了。”那王善保家的本是个心内没成算的人,素日虽闻探春的名,那是为众人没眼力没胆量罢了,那里一个姑娘家就这样起来,况且又是庶出,他敢怎么。他自恃是邢夫人陪房,连王夫人尚另眼相看,何况别个。今见探春如此,他只当是探春认真单恼凤姐,与他们无干。他便要趁势作脸献好,因越众向前拉起探春的衣襟,故意一掀,嘻嘻笑道:“连姑娘身上我都翻了,果然没有什么。”凤姐见他这样,忙说:“妈妈走罢,别疯疯颠颠的。”一语未了,只听“拍”的一声,王善保家的脸上早著了探春一掌。探春登时大怒,指着王善保家的问道:“你是什么东西,敢来拉扯我的衣裳!我不过看着太太的面上,你又有年纪,叫你一声妈妈,你就狗仗人势,天天作耗,专管生事。如今越性了不得了。你打谅我是同你们姑娘那样好性儿,由着你们欺负他,就错了主意!你搜检东西我不恼,你不该拿我取笑。”说着,便亲自解衣卸裙,拉着凤姐儿细细的翻。又说:“省得叫奴才来翻我身上。”凤姐、平儿等忙与探春束裙整袂,口内喝着王善保家的说:“妈妈吃两口酒就疯疯癫癫起来。前儿把太太也冲撞了。快出去,不要提起了。”又劝探春休得生气。探春冷笑道:“我但凡有气性,早一头碰死了!不然岂许奴才来我身上翻贼赃了。明儿一早,我先回过老太太、太太,然后过去给大娘陪礼,该怎么,我就领。”那王善保家的讨了个没意思,在窗外只说:“罢了,罢了,这也是头一遭挨打。我明儿回了太太,仍回老娘家去罢。这个老命还要他做什么!”探春喝命丫鬟道:“你们听他说的这话,还等我和他对嘴去不成。”侍书等听说,便出去说道:“你果然回老娘家去,倒是我们的造化了,只怕舍不得去。”凤姐笑道:“好丫头,真是有其主必有其仆。”探春冷笑道:“我们作贼的人,嘴里都有三言两语的。这还算笨的,背地里就只不会调唆主子。”平儿忙也陪笑解劝,一面又拉了侍书进来。周瑞家的等人劝了一番。凤姐直待伏侍探春睡下,方带着人往对过暖香坞来。

(选自《红楼梦》第七十四回)

6.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探春的性格特征主要是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正面表现出来的,宝黛二人的谈话、凤姐对侍书“有其主必有其奴”的赞许则是从侧面表现探春。

B. 作者通过对王善保家的心理描写,表现出她仗势欺人、自作聪明的性格特点,也侧面表现出探春在贾府的地位不高,连得势的仆人也敢轻视她。

C. 在描写探春打王善保家的那一巴掌时,先写声音,然后才写这声音发自的动作,这凸显了这一巴掌打得响亮,烘托了探春不畏强权的个性特征。

D. 从故意“命众丫头秉烛开门而待”到公然声明不能搜她的丫头再到言辞上步步紧逼,出手并痛骂王善保家的,探春形象愈加鲜明。

7. 下列与选文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贾府为了迎接元春省亲,修建了大观园,里面分为荣国府和宁国府两部分。元春让家中的姐妹寡嫂以及在姐妹丛中长大的宝玉,一起住进了园中。贾宝玉住的是怡红院,黛玉住的是潇湘馆,宝钗住的蘅芜苑。

B. 《红楼梦》中抄检大观园的是丫头傻大姐在大观园里偶然捡到了一个绣春囊。邢夫人认为这是打击王夫人、王熙凤的一个良机,于是派亲信王善保家的将绣春囊送到王夫人那里,引发了种种矛盾冲突。

C. 抄检大观园时,怡红院的丫头们无不战战兢兢、俯首贴耳,任人搜查,袭人却把自己的箱子往地上一倒,还顶撞了领头抄检者,她和探春一样有着蔑视权贵、敢于反抗的倔强性格,坚决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

D. 大观园是作者极力刻画的诗化乐园,这里的人都有理想的人格,相互之间没有任何矛盾;抄检大观园意味着这一理想世界被世俗势力彻底破坏。自此,贾府的各种矛盾开始大爆发,贾府一步步走向没落衰亡。

8. 《红楼梦》人物语言往往意蕴丰富,画线句是探春的一番话,这其中夹枪带棒,你觉得王善保家的应该从中听出几层警告?

9. 如果让贾探春全权管理贾府,能否缓解贾府的危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6. A 7. B

8. ①别妄图僭越自己的身份,对主子无礼。

②你做的那些作耗生事的行径别以为没人知道,不要越做越过分。

③不要因为迎春软弱,就欺负她。

④我尊重太太,别想着回去向她告状或者搬弄是非。

9. 示例1:不能。①从贾府外部环境来说,探春改革失败是因为贾府日益衰败,财政上日见拮据。当贾府在朝中失去庇护,家族大厦倒塌,探春的改革不过是杯水车薪,于事无补。

②从贾府内部矛盾来说,贾府众多子孙只知道安富尊荣,并不致力于革除弊病。探春的改革孤掌难鸣,难以为继。

③从探春的身份地位而言,封建贵族社会等级森严,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庶出”身份的探春并不能完全施展自己的才华。王善保家的翻探春衣服前想到“况且又是庶出,他敢怎么”,可见仆人都因探春的出身而轻视她。由于性别和出身的影响,探春再有才华也很难得到施展。

④贾探春的改革远未触及到贾府沉疴积弊的根本,一旦改革触犯了王夫人或其它人的利益,或者中间有小人进行挑拨,这种改革必将难以为继。从文本来看,宝玉认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会短了他的,就说明有些利益是不容触碰的。而这正是贾府的沉疴所在。文本里说的“专管生事”“挑唆主子”“从家里自杀自灭”这也说明贾府的人事非常复杂,小人多,矛盾深。

⑤就探春改革的实质而言,探春是站在封建正统立场上,自觉维护封建正统秩序,希望使贾家衰而复兴,封建纪纲伤害了探春,又被她用来伤害别人。

示例2:能。①探春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她对于贾府的兴衰荣辱浮沉治乱命运的整体性思考和清醒的认识。抄检大观园事件中,蕴藏了致贾氏家族于一败涂地的一切危机,一切病灶。

②探春具有机敏的办事能力。探春理家精细、公正,有与众不同的经济见识,办事有策略。

③探春与凤姐比起来,不谋私利,不徇私情,不畏强权,一心为贾府打算。作为贾家的一份子,贾府本来就不如先时风光,府里的人又整天吃喝嫖赌无恶不作,还到处煽风点火挑唆事端,联想到甄家不久前才被抄了家,看到自己家里的人如此不团结又没出息,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她不禁流泪;明知道王善保家的是邢夫人的陪房,也毫不留情面。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正面表现出来的”中的“心理”错误。如“探春道”“探春冷笑道”“探春又问众人”“又说”“探春冷笑道”“探春喝命丫鬟道”等为语言描写;如“王善保家的脸上早著了探春一掌。探春登时大怒,指著王善保家的问道”为动作描写等。主要是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不是主要的描写手法。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能力。

A.“修建了大观园,里面分为荣国府和宁国府两部分”错误,荣国府、宁国府不在大观园里。C.“袭人却把自己的箱子往地上一倒,还顶撞了领头抄检者”错误,在抄检大观园时,敢于反抗的丫头应该是晴雯而不是袭人。D.“这里的人都有理想的人格,相互之间没有任何矛盾”错误,大观园是作者精心虚构的一座人间仙境,但这里的人并不是都有理想的人格,例如林黛玉,她学识渊博,善良纯真、清高独立。但也有多愁包感、尖酸刻薄的一面。“相互之间没有任何矛盾”也不正确,例如黛玉与宝钗之间就存在矛盾,黛玉因为贾宝玉和薛宝钗走得比较近,对宝钗怀有敌意。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多角度探究语言意蕴的能力。

“你是什么东西,敢来拉扯我的衣裳!我不过看着太太的面上,你又有年纪,叫你一声妈妈”,意思是王善保家的再有地位,也不过是个下人,现在敢来翻自己的衣裳查找东西,这是以下犯上,对主子无礼。

“狗仗人势,天天作耗,专管生事。如今越性了不得了”,是说王善保家的仗着有点地位,作了很多不该做的事,僭越了职权范围,而且越做越过分,这些自己都知道,这是对她的批判和告诫。

“你打谅我同你们姑娘那样好性儿,由着你们欺负他,就错了主意”,迎春性格软弱,你们不要欺软怕硬,尽想着欺负她,我也不会像她那样由着你们欺负。

“你搜检东西我不恼,你不该拿我取笑”,你们来搜检东西是奉太太的命,这是执行公务,我尊重太太,让你们搜查,我恼的是你一个下人拉扯我衣服羞辱我,别回去搬弄是非想要告状。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从“能”和“否”任一方面回答皆可。回答“不能”的话,应从贾府的内外环境,探春的庶出地位,改革的立场等方面考虑。如根据文本一“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他们一算,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可知,贾府入不敷出,而外面又是那个大架子,开销相当大,宫里的元春可能早已失宠,贾府在朝中失去庇护,当时的大环境注定了单凭一个探春,还是无法挽救贾府的。贾府的颓败其实就是封建社会没落的前奏。根据文本一“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不短了咱们两个人的”可知,宝玉作为贾府的后代子孙,本应撑起家族大计,却抱着一种“事不关己”态度,探春说“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贾府其他众多子孙只知道安富尊荣,并不致力于革除弊病。探春是庶出的女儿,她的生母赵姨娘在她管家期间就没少生事,为了二十两银子闹得天翻地覆。如果她的改革触犯了王夫人或其它人的利益,或者中间有小人进行挑拨,探春的改革就进行不下去,会被扣上一顶目无尊长的帽子,连管理权都会被剥夺的。先天的不足,注定探春无法挽救贾府。探春在被王善保家的翻衣裳的时候说的是“省得叫奴才来翻我身上”;因为嫡庶有别,探春冷落了天然的血缘亲情。即使是锐意改革的探春也未能冲破封建礼法的铁网,而贾府的颓败其实就是封建社会没落的前奏,她的改革注定是不彻底的,也难获成功。

还可以从甄家被抄分析政治大环境等角度分析,言之成理即可。回答“能”的话,主要从探春的角度思考。探春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思考力,如她对抄检大观园这件事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从文本中“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可见。探春具有机敏的办事能力。文本一“他干了几件事,这园子也分了人管,如今多掐一根草也不能了。又蠲了几件事,单拿我和凤姐姐做筏子”,办事有方法。文本二探春打完王善保家的后,“便亲自解衣卸裙,拉着凤姐儿细细的翻,又说:‘省得叫奴才来翻我身上。’”以退为进,进行反击。探春想到甄家不久前才被抄了家,如今看到自己家里的人倒先抄起了家,不禁流泪,她一心为贾府打算,不徇私情,不畏强权,如对王善保家的态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 (35分)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杜中丞论举官书

欧阳修

修前见举南京留守推官石介为主簿,近者闻介以上书论赦被罢,而台①中因举他吏代介者。介,一贱士也,用否未足害政。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

介为人刚果有气节,力学,喜辩是非,真好义之士也。始执事举其材,议者咸曰知人之明。今闻其罢,皆谓赦乃天子已行之令,非疏贱当有说,以此罪介。修独以为不然,主簿于台中,非言事之官,然大抵居台中者,必以正直、刚明、不畏避为称职。今介足未履台门之阈,而已因言事见罢,度介之才,不止为主薄,直可任御史也。是执事有知人之明,而介不负执事之知矣。

修尝闻长老说,赵中令相太祖皇帝也,尝为某事择官,中令列二臣姓名以进,太祖不肯用。他日以问,复以进,又不用。他日以问,复以进,太祖大怒,裂其奏,掷殿阶上。中令色不动,插笏带间,徐拾碎纸,袖归中书。他日又问,则补缀之,复以进。太祖大悟,终用二臣者。彼之敢尔者,盖先审知其人之可用,然后果而不可易也。今执事之举介也,亦先审知其可举邪,是偶举之也?若知而举,则不可遽止;若偶举之,犹宜一请介之所言,辩其是非则后已。

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上好恶而高下者也。而执事始举介曰能,朝廷信而将用之,及以为不能,则亦曰不能,是执事自信犹不果。若遂言他事,何敢望天子取信于执事哉?故曰主簿虽卑,介虽贱士,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

况今斥介而他举,必亦择贤而举也。夫贤者固好辩,若举而入台,又有言,则又斥而他举乎?如此,则必得愚暗懦默者而后止也。伏惟执事如欲举愚者,则岂敢复云;若将举贤也,愿无易介而他取也!故敢布狂言,窃献门下,伏惟幸察焉。

(选自《欧阳修文集》,有删改)

【注】①台:即御史台。是御史所居官署。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上好恶而高下者也

B. 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上好恶而高下者也

C. 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上好恶而高下者也

D. 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上好恶而高下者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主簿,官名,职责为主管文书,办理事务,历朝多为主官的佐官之一。

B. 长老,对年长者的一种敬称,在古代也是对寺院里面职务较高者的尊称。

C. 笏,古代君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可以记事。

D. 伏,是说人如狗一般俯伏、趴下,常用作谦辞,如“伏惟”“伏法”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欧阳修之所以写这封信,是因为最近他听说主簿石介因上书谈论赦免之事被罢官,他觉得杜中丞的举措不妥,为他感到可惜。

B. 石介是卑贱的士人,任用他与否虽然都不足以妨碍政务,但作者认为他为人刚直果敢,有气节,喜欢明辨是非,是好义之士,被罢官实在可惜。

C. 欧阳修引述赵中令荐官的事例,以三次“复以进”突出表现赵中令坚持原则、不避权威的可贵品质,这正是欧阳修此时最希望杜中丞做到的。

D. 欧阳修认为执事向朝廷荐官不能随着皇上的个人喜好或厌恶来决定被任用者职位的高低,而应根据被推荐者的才干决定他们的去留。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闻其罢,皆谓赦乃天子已行之令,非疏贱当有说,以此罪介。

(2)彼之敢尔者,盖先审知其人之可用,然后果而不可易也。

14. 为劝说杜中丞挽回石介的官职,欧阳修陈述了哪些理由?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案】10. D 11. D 12. B

13. (1)(大家)听说(石介)被罢免,都认为赦免是皇上已经推行的命令,不是关系疏远地位卑下的人应当议论的,因此罢免石介。

(2)赵中令敢这样做,可能是因为他之前确切知道这两位是可用之人,然后确实如此并且无人可以替代。

14. ①石介具备御史的品质;

②是否任用石介显示杜中丞识人用人的水平;

③御史中丞的职位本身要求为朝廷举荐官员,必须坚持方正立场;

④罢免石介可能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最终会损害御史台的官员任用。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并且杜中丞您是皇上直管的大臣,即使皇上喜欢他,如果这个人没有才干,那么您也应当弹劾他并让他离开;即使皇上厌烦他,如果这个人很有才干,您也应该举荐并使他受到重用。并不是随着皇上的个人喜好或者厌恶,决定被任用者职位的高低。“上虽好之”与“上虽恶之”,“其人不肖”与“其人贤”,“则当弹而去之”与“则当举而申之”是三组结构对举的句子,各自之间断开,而句子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不肖”“贤”的主语应该是“其人”,两个“其人”与后面内容不需要断开,排除A。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常用作谦辞,如‘伏惟’‘伏法’等”中的“伏法”错误。“伏法”是依法被处死刑,不是谦辞。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被罢官实在可惜”错误。根据原文“介,一贱士也,用否,未足害政。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可知,作者没有为石介“被罢官”觉得可惜,而是为杜中丞的举措感到可惜。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谓”,认为;“疏贱”,关系疏远地位卑下的人;“罪”,归罪于,意译为罢免。

(2)“尔”,这样做;“审”,确切,清楚了解;“果”,确实如此,果然这样;“易”,替代。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要点的能力。

从石介的能力角度分析,根据原文第二段“主薄于台中,非言事之官,然大抵居台中者,必以正直、刚明、不畏避为称职。今介足未履台门之阈,而已因言事见罢,度介之才,不止为主簿,直可任御史也”可知,在作者看来,石介还没踏进台中的门槛,就因为上书议事被罢职,因此认为石介具备了担任御史的能力。

从杜中丞的角度分析,根据原文“是执事有知人之明,而介不负执事之知矣”可判断,作者认为是否任用石介显示杜中丞识人用人的水平。

根据“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时好恶而高下者也”可知,作者认为御史中丞的职位本身要求为朝廷举荐官员,必须坚持方正立场,不能受皇帝和他人议论的影响。

根据“夫贤者固好辩,若举而入台,又有言,则又斥而他举乎?如此,则必得愚暗懦默者而后止也”可知,作者认为,罢免石介可能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最终会损害御史台的官员任用,导致上任的官员不敢说话等一系列问题出现。

参考译文:

(我)欧阳修从前见到您荐举南京留守推官石介做主簿,最近又听说石介因为上书谈论赦免的事情被罢官,台中于是举荐其他官员代替石介。石介,不过是一个下层士人,任用他与否都不足以妨碍政务。不过我觉得可惜的,是中丞您的举措。

石介为人刚直果敢,颇有气节,勉力治学,喜欢明辨是非,实在是好义之士。当初您举荐石介,谈论的人都说您有知人之明。现在听说他被罢免了,(大家)听说(石介)被罢免,都认为赦免是皇上已经推行的命令,不是关系疏远地位卑下的人应当议论的,因此罢免石介。唯独我认为不是这样,在台中这个官署范围内,主簿并不是专职议事的官员,可是大凡官居台中的,必定要以正直、刚强、明察、无畏才算是称职。现在石介还没踏进台中的门槛,就因为上书议事被罢职,我估量石介的才干,不止可以做主簿,甚至可以担任御史的官职了。这说明您有知人之明,而石介也没有辜负您的知遇之恩。

我曾经听年长的人说,赵中令辅佐太祖皇帝的时候,为了某件事需要选择官员,赵中令列出了两位大臣的姓名举荐,太祖不肯任用。过几天太祖又催问人选,赵中令又推荐他们,太祖还是不肯任用。过几天再次催问,还是推荐他们,太祖十分生气,撕烂他的奏章,扔到大殿的台阶上。中令脸色平静,把笏板插进腰带里,慢慢拾起那些碎纸片,放进袖中返回了官邸。过了一段时间太祖又催问,赵中令就修补好那奏章再次举荐。太祖幡然醒悟,最终任用了那两位大臣。赵中令敢这样做,可能是因为他之前确切知道这两位是可用之人,然后确实如此并且无人可以替代。现在您举荐石介,也是因为深刻的了解他才举荐他的,还是偶然举荐他的?如果是深刻的了解他才举荐他的,那么就不应该就此停止;如果是偶然举荐他,那就应该听从石介所说,明辩是非对错才作决定。

并且杜中丞您是皇上直管的大臣,即使皇上喜欢他,如果这个人没有才干,那么您也应当弹劾他并让他离开;即使皇上厌烦他,如果这个人很有才干,您也应该举荐并使他受到重用。并不是随着皇上的个人喜好或者厌恶,决定被任用者职位的高低。起初您推举石介认为他有才能,朝廷信任并将重用他,现在不任用他却说没有才能,这是您不够自信决断的事啊。如果再说其他事情,还能指望皇帝信任您吗?所以说主簿的官职虽然低微,石介虽然是个下层士人,真正值得可惜的是杜中丞您的举措。

况且现在罢黜石介另外举荐别人,也一定要选择贤能的人举荐。贤能的人本来就喜欢辩议,如果将他举荐进入台中,他又有进言,那还将罢黜他而另外举荐别人吗?这样一来,那么最终一定会选择一个愚笨暗弱怯懦缄默的人才会停止。我私下认为您如果想举荐愚笨的人,那我就不敢多说什么了;如果您要举荐贤能的人,恳请您不要换掉石介而任用别人。所以我斗胆说了这些狂妄的话,私下进献给您,恭敬地请您明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喜雨

曾巩

偶徇一官偷禄计,便怀千里长人①忧。

桑间举箔蚕初茧,陇上挥镰麦已秋。

更喜风雷生北极,顿驱云雨出灵湫②。

从今菽粟非虚祷,会见瓯窭③果满篝。

【注】①长人:指居上位者,做百姓官长。②灵湫:深潭,大水池。古时以为大池中往往多灵物。③瓯窭:狭小的高地。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徇”是谋求之意,“偷禄”是尸位素餐之意,这里是诗人的自谦之辞,说自己偶然求得一官,便心忧百姓生计。

B. 颔联写农人有的编织竹匾供蚕结茧,有的挥镰收麦,字里行间透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C. 颈联的“更”字表明诗人对农人忙于农活是喜悦的,对响雷下雨更觉喜上加喜。

D. 尾联“祷”字透出诗人对农业丰收的渴盼,“非虚”二字是说他的愿望已经实现。

16. 清初文学家褚人获评此诗曰:“忧喜之间,尽见儒者情怀。”请结合诗的内容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 ①诗人之忧,是忧百姓生计。诗人刚一做官便心忧天下百姓的生计,这种“忧”正是儒家积极入世、自觉担当的情怀。

②诗人之喜,是丰收之喜。蚕结茧、麦已熟,丰收在望,好雨适时而至,可助菽粟生长,令诗人欣喜不已。这种“喜”正是儒家“富民”“足民”“制民之产”思想的体现。

③诗人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始终心系苍生,以民为本,尽显儒者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非虚’二字是说他愿望已经实现”错误。“非虚”二字是说他的愿望终将实现。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先到诗歌中找到诗人“忧喜”的内容,然后结合儒家情怀进行分析。

先看“忧”的内容,由“偶徇一官偷禄计,便怀千里长人忧”可知,诗人一登官位就心怀百姓之忧,“长人忧”即“居上位者,做百姓官长,关心百姓生计”,而儒家提倡“有为”,爱民治国,积极入世,把百姓、天下当作自己的责任,所以曾巩的“忧”体现的就是儒家的这种情怀。

再看“喜”的内容,由颈联“更喜”可知,颔联“桑间举箔蚕初茧,陇上挥镰麦已秋”也是喜的内容,“蚕初茧”“麦已秋”意味着丰收在望,这是一喜。

颈联“更喜风雷生北极,顿驱云雨出灵湫”是喜雨之及时,让“菽粟非虚祷”,可以想见“瓯窭果满篝”,这是为百姓的丰收和即将带来的生活富足而喜;儒家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富民”“足民”“制民之产”,只有百姓富足,国家才能安定,曾巩的“喜”体现的就儒家的这一理念。

综合来看,曾巩无论是“忧”还是“喜”,都是以民为本,都是与百姓相关,可以说“尽显儒者情怀”。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认为自己和其他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孔子对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此来鼓励他说出自己的志向。

(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批判秦统治者穷奢极欲,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露其疯狂掠夺财富而大肆挥霍的暴行。

(3)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写词人敲击船沿、仰天长啸,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似乎忘却时间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何伤乎 ②. 亦各言其志也 ③. 奈何取之尽锱铢 ④. 用之如泥沙 ⑤. 扣舷独啸 ⑥. 不知今夕何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如“伤”“言”“锱”“啸”“夕”。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班,这个的名字,蕴含着华夏文明里的工匠智慧。“鲁班工坊”是在教育部大力支持与指导下,天津原创并率先实践的中外人文交流知名品牌,致力于在合作国家培养熟悉中国技术、了解中国工艺、认知中国产品的技术技能人才,是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的成果,也是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大创新。

( )从 2018 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始,“鲁班工坊”建设模式逐步趋向多元化,参与院校范围持续扩大,工作模式不断创新。截至到今日,已有12个“鲁班工坊”相继闪亮非洲、立足非洲、扎根非洲,向全世界显现了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坚定态度与坚韧步伐。

从最初的到如今的一片坦途,“鲁班工坊”大有可为,未来可期。

(“中国教育新闻网”)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众所周知 精准 标志性 乘风破浪

B. 家喻户晓 精确 代表性 乘风破浪

C. 家喻户晓 精准 标志性 披荆斩棘

D. 众所周知 准确 代表性 披荆斩棘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为着眼共建“一带一路”需求,天津在非洲13个国家进行合理规划,谋篇布局。

B. 天津着眼共建“一带一路”需求,在非洲13个国家进行合理规划,谋篇布局。

C. 在非洲13个国家进行的合理规划、谋篇布局是天津着眼共建“一带一路”需求的体现。

D. 为在非洲13个国家进行合理规划、谋篇布局,天津着眼共建“一带一路”需求。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截至到今日,已有12个“鲁班工坊”相继立足非洲、闪亮非洲、扎根非洲,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坚定态度与坚韧步伐。

B. 截至今日,已有12个“鲁班工坊”相继闪亮非洲、立足非洲、扎根非洲,向全世界宣扬了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坚定态度与坚韧步伐。

C. 截止到今日,已有12个“鲁班工坊”相继立足非洲、扎根非洲、闪亮非洲,向全世界宣示了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坚定立场,展示了坚韧步伐。

D. 截至今日,已有12个“鲁班工坊”相继立足非洲、扎根非洲、闪亮非洲,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坚定态度与坚韧步伐。

【答案】18. C 19. B 20.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众所周知:大家全都知道。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形容知名度很高。语境说的是鲁班的知名度高,应选“家喻户晓”。

精准:非常准确,精确。精确:非常准确,非常正确。语境修饰“指导”,突出教育部指导的准确,选用“精准”。

代表性:显示同一类的共同特征。标志性:表明特征。语境修饰“成果”,说的是鲁班工坊是创新示范区最具特征的成果,应选“标志性”。

披荆斩棘:比喻扫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乘风破浪:比喻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也形容事业迅猛地向前发展。根据后文的“如今的一片坦途”可知,最初的应该是困难重重,所以用“披荆斩棘”。故选C。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

A.强调突出目的状语,与语境强调的天津在非洲的实践不符。C.“合理规划、谋篇布局”是主语,与文段从天津出发的表述角度不符。D项,不合逻辑,目的和手段倒置,按照逻辑,“着眼共建‘一带一路’需求”是目的,“在非洲13个国家进行合理规划、谋篇布局”是手段。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截至到”成分赘余,“截至”,截止到某时,应删去“到”。二是语序不当,应为“立足非洲、扎根非洲、闪亮非洲”。三是搭配不当,“向全世界显现了……态度与坚韧步伐”动宾搭配不当,把“显现”改为“展示”。

只有D项修改正确。故选D。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双减”政策在各地得到贯彻落实。随着“双减”工作的深入推进,①。精准减负要摸清教师负担“底牌”,② 。

强化源头治理,注重师资配置。“双减”后的教师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相当大的缺口。强化教师资源配置和供给,迫切需要配套政策扶持,增加课后专职服务人员,从源头治理上为教师减负。

③ 。“双减”之下,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的资源将重新调整。基于现代教育治理多方合作、广泛参与的特点,在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的同时,下好社会资源有效利用一盘棋,统筹利用好社会资源。

强化精准治理,加强系统调查。进一步落实“双减”政策,需要通过科学的抽样调查,通过“望闻问切”,必要时还要通过“核磁共振”,对教师负担来源形成更清晰的认识,对减负成效和改革方向作出更准确的判断。

(摘自《中国教育报》)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22. 文中画线处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21. ①教师负担过重问题更需引起重视

②助力教师减负,须强化三个治理

③强化协同治理,统筹社会资源

22. 把“科学的抽样调查”比作中医的诊断方法“望闻问切”和医学检测手段“核磁共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科学的抽样调查能对教师负担来源有更清晰的认识,对减负成效和改革方向作出更准确的判断,使得表达说理更形象直观、通俗,易被读者理解接受。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后面的“精准减负要摸清教师负担‘底牌’”以及材料中的关于教师减负的三个方面分析,此处应该是讲教师减负问题,即教师的过重负担需。第二处,根据后面的三段内容分析,讲“强化源头治理,注重师资配置”“资源将重新调整”“统筹利用好社会资源”“强化精准治理,加强系统调查”等,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何助力教师减负,即“教师减负要强化三方面治理”。第三处,根据后面的“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的资源将重新调整”“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社会资源有效利用”“统筹利用好社会资源”等分析,主要讲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统筹有效利用好社会资源,即各方面协调发展,统筹利用好社会资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及赏析表达效果的能力。分析画线语句内容,找出本体和喻体。本体为“科学的抽样调查”,喻体为“望闻问切”的中医诊断方法和“核磁共振”的医学检测手段。

把“科学的抽样调查”比作“望闻问切”及“核磁共振”,能够形象生动写出了“科学的抽样调查”达到的效果,即后面说的“对教师负担来源形成更清晰的认识,对减负成效和改革方向作出更准确的判断”。

通过这样的比喻,更能准确说明“科学的抽样调查”的作用和影响等,使说理更形象直观,这样读者易于接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今天,我们要做怎样的青年”主题班会上,老师提出的问题让你陷入沉思:为什么许多青年有了一点成绩便自高自大,遇到一点困难又习惯性躺平?如何才能摆脱纠结,奋力前行?

那段时间你正好在读朱光潜先生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你对其中一段话印象深刻:“在见道者的高瞻远瞩中,‘我’可以缩到无限小,也可以放到无限大。在把‘我’放到无限大时,他们见出人性的尊严;在把‘我’缩到无限小时,他们见出人性在自己身上所实现的仍非常有限……意识到人性的尊严而自尊,意识到自我的渺小而自谦,自尊与自谦合一,于是法天行健,自强不息。”

你从朱光潜先生的谆谆教诲中找到了答案。

请你据此写一篇发言稿,在“今天,我们要做怎样的青年”主题班会上发言。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秉自尊自谦,做自强青年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秉自尊自谦,做自强青年”。

正像我们平日里的观感一样,我们青年学生总是在自高自大的自我肯定,与颓丧“躺平”的自我否定中摇摆不定。这显然是有碍于我们从容不迫、扎扎实实地走好我们的漫漫人生路的。在我看来,我们应当秉持自尊与自谦兼容的态度,做一个自强奋进的青年。

最近,我正在阅读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自尊”“自谦”的理念,便是朱老给我们的谆谆教诲。自尊,是把我们自身这一个体放大,以人类的聪灵、人性的高贵来为自己赋予存在的价值与使命。而自谦,则是对自身局限性的充分认识后淡看成就、淡看小我的心态。自尊是奋斗的、向前的动力,自谦则是自省的、反观的冷静。它们都是理性从容的处事处世态度,对吾辈自强,不可或缺。

反观当今青年学子,我们的自高自大、颓丧躺平的纠结于成败的心态,不是恰与朱老先生的主张背道而驰吗?在获得成绩时,过度自尊而成自大;在经历困难时,丧失自尊之力而成自卑。当我们不能以自尊自谦的从容理性来面对多变的人事,我们便只能随外物变化而在情绪中沉浮,这便是我们心态起伏的原因。

我们要做的是自强不息的青年,在奋力前行的征程上,怎能被自满牵绊,被消沉打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我们成长成熟、成就事业的必然要求与必由之路。忆往昔,多少航天事业、导弹事业的奉献者们,干出了惊天动地的事业,却甘作一辈子隐姓埋名之人?每念及他们,我就觉得,我所取得的成绩真是微不足道的——我怎么能不自谦而笃实呢?而我们的党和国家,经历革命战争,经历改革开放,还有当下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事业,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我们的民族,筚路蓝缕,排除万难,闪烁着人性、人力的光辉与英雄气概。身处时代的洪流之中,我们又怎能不燃起自尊之心火,而甘愿做躺平的局外之人呢?怎能被困难打倒,做迷惘的下一代呢?

明自尊之义,则不惧未来;知自谦之道,才不念过往。同学们,我们自强奋进正当时,自高自大与行叹坐愁不是我们的风貌;摆脱纠结,奋力前行之道,才是成功的不二法门。秉自尊自谦,方成自强青年。

以上是我的一些看法,请老师同学评判指正!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给出了一个具体情境——在“今天,我们要做怎样的青年”主题班会上,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要求你结合朱光潜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段话,进行发言。

如何理解朱光潜写下的那一段话,是这道作文审题立意的关键。我们不妨一分为二:“我”是可以被放大的,每个人都渴求体面而有尊严地活着,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也许我们不敢大胆地说出——“我”很重要,但往往“我”是不可替代的,所以我们要努力发挥自己的价值,为社会发光发热,这是新时代青年的应有之义。

同时,“我”是可以被缩到无限小的,因为站在全人类角度,个体能做到的确实有限。把自己看得低一点,或者说没那么重要,不是一种颓废的人生观,而是一种谦卑的人生态度。从近些年涌现出来的时代楷模、时代英雄事迹我们可以看到:人生正是平凡中见庄严,黑暗中看到光亮。“小”和“大”是辩证的。没有努力奋进、默默奉献的渺小个体,何来高伟的人格与人性光辉?

考生在写作时,要抓住“自尊”和“自谦”这两个关键词,并辩证思考二者的关系。只有“意识到人性的尊严而自尊,意识到自我的渺小而自谦”,才能自强不息,做新时代青年,这也是作文“立德树人”的命题导向。在具体行文时,要留心这篇作文创设的主题班会的语境,回答好老师提出的问题。

联系学习生活,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但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不是充满泥泞的,所以不能妄自菲薄;同时,有了一点成绩之后不能妄自尊大,目中无人,要明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

立意:

1.自尊与自谦合一,争做新时代青年。

2.渺小个体,亦能致人生之广大。

3.对内葆有自尊心,对外践行谦卑道。


上一篇:2021

下一篇:山东聊城市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