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仿真模拟试卷一
推荐文章
2022年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仿真模拟试卷一
一、(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填到横线上与上文衔接的句子,最恰当的一句是
1、选出表达错误的一项()
A.这样悲壮的故事,不能不使我感动得流泪。
B.这样悲壮的故事,叫我怎能不感动得流泪呢?
C.这样悲壮的故事,怎能不使我不感动得流泪呢?
D.这样悲壮的故事,怎能不使我感动得流泪呢?
正确答案:C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静谧欲盖弥彰风靡一时
B.调敝螳臂当车筚路蓝缕
C.懵懂蒙头转向故态复萌
D.羸弱经年累月光明磊落
正确答案:B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设备十分复杂,了解其结构原理有助于在维修保养中有的放矢,避免盲目。
B.这家刚开业的公司的业绩连续十个月保持增长,真可谓江河日下、一日千里。
C.一些食品加工小作坊不顾有关食品安全法的规定,仍然我行我素,违规生产。
D.主管部门应该一视同仁,让民营剧团享受到国有剧团的政策补贴和优惠待遇。
正确答案:B
4、7月5日和6日,我们先后参观了当地的钢铁厂和化工厂,__________。
A.碰巧,一整天的雨未停过,所以只看了个大概
B.不巧,上午下了一场大雨,真是扫兴
C.不巧,碰上连绵阴雨,我们还是坚持参观完了才回去
D.虽然,遇上连绵阴雨,所以,我们没有看就回去了
正确答案:C
5、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孙中山先生1926年病逝后,人们在南京中山南麓建起了________的中山陵。
②石头本无情,但善于审美的人,却可以通过欣赏石头发现它的美,给生活_______几许诗情画意。
③姜夔的《扬州慢》一词的上阕中“尽荠麦青青”“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等句,写出了扬州城劫后长期以来的________景象。
A.气势恢弘平添萧瑟
B.气宇轩昂增加萧条
C.气宇轩昂增加萧瑟
D.气势恢弘平添萧条
正确答案:D
6、下列没有语病且无歧义的一项是()
A.这次大奖赛设一等奖三名,奖彩电一台。
B.最近报刊上发表了1929年和1934年新发现的鲁迅轶文两则。
C.今天是我的生日,我收到了许多位朋友送来的礼物。
D.通过这次学习,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正确答案:C
二、.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7~10题。
文艺是有深度的。这种深度就是通过特定的艺术形象体现出来的精神意蕴。历史上真正的文艺作品,都贯注了深挚的意蕴,透发出浓郁的情感力量与理性深度。这种融合了情怀与精神的深度,在中国古典文艺的境界范畴中得到了很好的表述。宗白华先生在论及中国古典意境时曾经说过:“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既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阐明了艺术意境的创造与深度追求的关系。
不仅是中国文艺,人类任何文艺都是指向深度的。文艺作为人类审美活动的集中表现,从主体角度来说,是人类求真与向善本心的凝聚;它从现象上来看,是超越一般功利性的。因此,文艺最高的境界不是指向浅俗的感官愉悦,而是趋于深层的人生感悟与理想境致。清末学者王国维尝云,词以境界为最高,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这里所说的境界也就是诗词中的意蕴与创境,毫无疑问,它是一种深度追求。从文化人类学的本质来说,文艺与审美乃是人类超越自身,争取人性解放的创造活动,它强烈地表达出人类在异化世界中对于自身本质的完善,对于特定时代自身困境的思索与解脱。这种人生思考与追求凝成了文艺的深度境界,是文艺作品的灵魂所在,也是古今中外一切优秀作品传承的依据。
从文艺的接受角度来说,深度是作品的激活之点。列夫·托尔斯泰在其《艺术论》中强调,艺术是作者心灵与情感的表现,要想感动别人必先感动自己,如果连自己都感动不了,那就无法感动别人。托尔斯泰作品中的人道主义与以情动人的力量,正是贯注着这种深度。我们可以说,作品的深度是作者人格精神所铸就,正是这种深度人格,凝缩了作者的人生感受,使得作者的心灵得以与接受者对话、交流,产生互动的效应,将作品的魅力化为感染人的力量,构成文艺作品的真善美价值。这样的话,文艺就不仅是个人的行为,而具有了与人类同悲欢共命运的境界。文艺从形式上来说,是个人的创作,但是作为一种精神的创造活动,其社会意义的广泛性却是不争的事实。
文艺作品的深度表现了特定时代人们的理想追求与审美升华。诚如鲁迅先生所言,中国文艺有喜欢“瞒与骗”的恶劣传统,在清末民初文坛,产生了大量的侠义小说与风月小说,侵蚀着国民的精神。这种浅俗无聊自欺欺人的玩意儿,如今又在文艺领域,借助电子传媒,编织着虚幻的生活情境,迷幻着涉世不深的男女,使他(她)们沉溺于风花雪月与剑侠鬼怪一类镜像之中。否定深度,厌弃深度,成为当前文艺的时尚,这实际上是古老国民喜欢“瞒与骗”恶劣心态的沉渣泛起。当前正是需要文艺家扬起思想的风帆,向着深度跋涉的时候,我们的文艺却过早地躲进自欺欺人的幻境中,用阿Q式的自慰来糊弄时代。已经到了不得不对其发出抗争的时候了——因为我们毕竟是一个有着追求文艺深度,创造灿烂人文精神传统的民族,是一个产生了屈原、陶渊明、杜甫、关汉卿、曹雪芹和鲁迅等一流文艺家的民族。
7、第二段中,“这种人生思考与追求”是指什么?(7分)
正确答案:文艺强烈表达出的人类在异化世界中对于自身本质的完善,对于特定时代自身困境的思索与解脱。
8、从第四段看,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用意是什么?(7分)
正确答案:呼唤当代文艺家追求文艺深度。
9、这几段文字主要采用了__________论证法和____________论证法。(4分)
正确答案:举例;引用
10、第三段中,作者认为“深度是作品的激活之点”是指什么?(7分)
正确答案:文艺具有与人类同悲欢共命运的境界。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4题。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加密技术的进步,开始出现了电子现金这一新的货币形式。电子现金是一种通过电子方式进行银行署名的数字信息。
它和信用卡不一样,信用卡本身并不是货币,而是一种转账手段,电子现金本身就是一种货币,可以直接用来购物。但它又和金币、纸币不一样,是没有物理实体的货币,需要通过数据的交换实现现金的功能。
电子现金是一种数字信息,它和纸币一样,本身没有价值,所以有伪造的危险。为此要使用电子签名等加密技术。从技术上说,电子签名比纸币上使用的水印更难伪造。但电子现金和其他数字信息一样容易复制。因此,需要防止电子现金持有者将其复制,然后向多家店铺支付。另外,电子现金的匿名性会给来路不明的钱财提供洗钱的方便,这点需要防范。
电子现金蕴藏着创造巨大的数字商品市场的可能性。所谓数字商品就是在交易中不用真的商品在场,只把有关商品的信息列出供选购,到提货时才取出的商品。在数字商品市场中,靠电子现金和数字商品间的信息交换完成交易,无论生产地和消费地相距多远,都可以一样进行交易,交易所花的费用几乎为零,所以今后将得到巨大的发展。
11、对“电子现金”的本质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电子现金,是一种不具备物理属性的货币形态
B.电子现金,是一种可以直接用来购物的数字信息
C.电子现金,是有银行署名、以转账方式实现的货币
D.电子现金,是与金币、纸币形态不同的数字信息
正确答案:B
12、由文中可知,电子现金的发展趋势在于()
A.电子现金的发展趋势在于,推动商品交易降低成本
B.电子现金的发展趋势在于,促进商品交换的数字化和信息化
C.电子现金的发展趋势在于,创造巨大的数字商品市场
D.电子现金的发展趋势在于,提高商品信息交流的效率
正确答案:C
13、对“电子签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电子签名,是一种为了使电子现金具有货币价值而使用的加密技术
B.电子签名,是一种为了使电子现金克服其匿名性的弊端而使用的加密技术
C.电子签名,是一种为了防止复制电子现金而使用的加密技术
D.电子签名,是一种为了防止伪造电子现金而使用的加密技术
正确答案:D
14、下列对“数字商品市场”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商品市场,即对有关商品信息的买卖活动场所
B.数字商品市场,即电子现金和数字商品间信息交换的市场
C.数字商品市场,即陈列有关商品信息供选购的市场
D.数字商品市场,即电子现金和商品信息沟通、转换的市场
正确答案:B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9题。
古者谏①无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官。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②于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当志于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者也,其间相去何远哉!
天禧③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④。庆历⑤中,钱君⑥始书其名于版。光⑦恐久而漫灭,嘉祐八年,刻著于石。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议之曰:“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呜呼!可不惧哉!
[注]①谏:进谏。②萃:集中。③天禧:宋真宗的年号。④责其职事:责成他们掌管进谏之事。⑤庆历:与下文的“嘉祐”都是宋仁宗的年号。⑥钱君:指钱惟演,曾任枢密使,为人正直敢言。⑦光:作者司马光自称。
15、把文中画线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说说作者设想后人的议论,其目的是什么?
正确答案:后世的人,会一一指着这些人的名字而议论说:“这位忠诚,这位虚伪,这位率直,这位圆滑。”啊呀!怎么能不让人害怕呢!作者设想后人的议论,意在警示当时的谏官要忠于职守,而不要被后人讥笑。
16、根据作者的叙述,用自己的话,概述汉朝建立以前和建立之后在进谏制度上有什么不同?
正确答案:汉朝建立前没有专职谏官,从朝臣到普通人都可以进谏;汉朝建立后,有了专职的谏官,一般朝臣和普通人就不能进谏了。
17、作者为什么说谏官的责任重大?担任谏官的人应该怎样履行职责?(用自己的话概述)
正确答案:因为普天之下的国计民生问题都要靠谏官来提出意见。应当区别事务的轻重缓急,大事,舍弃小事,急者先言,缓者后论,只考虑国家利益,不谋私利。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8~19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18、第四句中“细细香”的意思是什么?
正确答案:指荷花散发出的宜人的淡淡的芳香。
19、词的最后两句,你是怎样理解的?
正确答案:是词的画龙点睛之笔,表面是说:天公饶有情义,三更送雨,使词人又度过了凉爽的一天,但细细品味,却隐含着词人对人生的感慨。
五、作文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被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人事所感动;感动是从善良心灵中涌动出来的一种美好情感。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答案:略
2018年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绝密试卷二
1.下列横线上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惨遭杀戮。
B.韩国政府在将“端午”成功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又大张旗鼓地开展了为“汉字”申遗的工作。
C.中国选手在2011年深圳大运会比赛中不孚众望,以优异的成绩展现了自己的风采。
D.古巴年近八十的总统卡斯特罗在大病初愈后走起路来还真有些鹅行鸭步。
答案:C
2.填入文中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晋察冀北部有一条还乡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碧绿的芦苇像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云。
①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②河边有个小村庄③河里长着许多芦苇
A.①③②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③②①
答案:D
3.下列各组划横线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数说数伏不可胜数数典忘祖
B.识别识破博闻强识远见卓识
C.纵横横行妙趣横生专横跋扈
D.模型模具模棱两可装模作样
答案:A
4.下列词语中画横线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真谛孝悌有的放矢
B.包庇 媲美 刚愎自用
C.后裔 臆断 自怨自艾
D.对峙 吞噬 舐犊情深
答案:C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现在有来自四面八方的莘莘学子对临川名师怀着无限的__________。
②近年电讯事业发展迅速,大城市、中小城市,__________偏僻的农村,居民普遍安装了宽带。
③谁都知道他是个__________、绝顶聪明的学生。
A.敬仰以至举一反三
B.景仰乃至闻一知十
C.景仰以至闻一知十
D.敬仰乃至举一反三
答案:B
6.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和言悦色礼屈词穷面黄饥瘦
B.以警效尤陈归陋习叱咤风云
C.方枘圆凿擢发难数驷马难追
D.独树一帜翻然悔悟变本加历
答案:C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共16分,每题4分)
悠然把酒对西山
陈从周
“更喜高楼明月夜,悠然把酒对西山”,明米万钟在他北京西郊的园林里,写了这两句诗句。一望而知是从晋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脱胎而来的。不管“对”也好,“见”也好,所指的都是远处的山。这就是中国园林设计中的借景。把远景纳为园中一景,增加了该园的景色变化。这在中国古代造园中早已应用,明计成在他所著《园冶》一书中总结出来,有了定名。他说:“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无拘远近。”已阐述得很明白了。
北京的西郊,西山蜿蜒若屏,清泉汇为湖沼,最宜建园,历史上曾为北京园林集中之地,明清两代,蔚为大观,其中圆明园更被称为“万园之园”。
这座在历史上驰名中外的名园——圆明园,其于造园之术,可用“因水成景,借景西山”八字来概括,这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具体表现。偌大的一个园林,如果立意不明,也难成佳构,所以造园要立意在先。圆明园如今仅存断垣残基,要谈这些只能用今日尚存的另一个大园林颐和园为例了。
颐和园在北京西北郊十千米,万寿山耸翠园北,昆明湖弥漫山前,玉泉山蜿蜒其西,风景绚美。颐和园以杭州西湖为蓝本,精心模拟,故西堤、水岛、烟柳画桥,移江南的淡妆,现北地之胭脂,景虽有相同,趣则各异。
园面积达三四平方千米,水面占四分之三,北国江南因水而成。入东宫门,见仁寿殿,峻宇翚飞,峰石罗前。绕其南豁然开朗,明湖在望。
万寿山面临昆明湖,佛香阁踞其颠,八角四层,俨然为全园之中心。登阁则西山如黛,湖光似镜,跃然眼帘;俯视则亭馆扑地,长廊萦带,景色全囿于一园之内,其所以得无尽之趣,在于借景。小坐湖畔的湖山真意亭,玉泉山山色塔影,移入槛前,而西山不语,直走京畿,明秀中又富雄伟,为他园所不及。
廊在中国园林中极尽变化之能事,颐和园长廊可算显例,其予游者之兴味最浓,印象特深。廊引人随,中国画山水手卷,于此舒展,移步换影。上苑别馆,有别宫禁,宜其清代帝王常作园居。
谐趣园独自成区,倚万寿山之东麓,积水以成池,周以亭榭,小桥浮水,游廊随径,适宜静观,此大园中之小园,自有天地。园仿江南无锡寄畅园,以同属山麓园,故有积水,皆有景可借。
水曲由岸,水隔因堤,故颐和园以长堤分隔,斯景始出。而桥式之多,构图之美,处处画本,或玉带桥之莹洁柔和,十七孔桥之仿佛垂虹,每当山横春霭,新柳拂水,游人泛舟,所得之景与陆上得之景,分明异趣。而处处皆能映西山入园,足证“借景”之妙。
7.以下完整体现了颐和园造园之术的一项是()
A.颐和园面积达三四平方千米,水面占四分之三,北国江南因水而成
B.万寿山耸翠园北,昆明湖弥漫山前,玉泉山蜿蜒其西,风景绚美
C.水曲由岸,水隔因堤,故颐和园以长堤分隔,斯景始出
D.上苑别馆,有别宫禁,宜其清代帝王常作园居
答案:B
8.古代造园讲究立意,以下最能说明这一点的一项是()
A.北京西郊最宜建园,历史上曾为北京园林集中之地
B.佛香阁踞万寿山之巅,俨然为全园之中心
C.颐和园移江南的淡妆,现北地之胭脂
D.颐和园长廊极尽变化之能事,仿佛舒展的山水画手卷
答案:C
9.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园林设计中的借景必须因园内之水,借园外之山,这种说法失之偏颇
B.圆明园等一批名园和传世的园林理论著作《园冶》表明中国园林艺术源远流长
C.颐和园的成功之处在于集郊园野趣于一身,同时又不失其皇家园林的品位
D.颐和园以杭州西湖为蓝本,精心模拟,以至成为中国园林设计中“借景”的典范
答案:D
10.以下是对“借景”之说的阐释,正确的一项是()
A.“借景”指把不是园林中的景物搬入园林,使园林添色,使游人顿增游览兴致
B.“借景”指在园林中进一步增添远景之美,而造园要立意在先,更强调了借景的作用
C.“借景”指以园林之外的景物为背景,使外景烘托内景,增添了景致的变化和趣味
D.“借景”指巧借园外景物,使之与园内之景相映成趣、融为一体,增加了景色变化
答案: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ll0分)
三、(25分)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1~14题。
幸福的错觉
幸福往往是痛苦的孪生兄弟。
昔日的非洲富婆出门要戴30斤重的铁环,用蹒跚的步态-b大步流星奔波于烈日下的穷女人区别开来:那种稀里哗啦的铁环声掠过穷街陋巷时,远近的穷女人都会“啧啧”地艳羡和嫉恨:“看人家富得那份闲逸!”如今,当非洲富婆抹着猩红的厚唇,乘着“奔驰”招摇而过时,棕榈树下小憩的穷女人又会说:“啧啧,瞅人家富得猎豹也赶不上!”
文明人很少能说出自己真实的需要是什么,幸福的形式和内容都是由富人规划的。90年代暴发户们的典型形象是坐在写字台前以“大哥大”掩耳,于是,在人潮如涌、尘土飞扬的街头,时常有人手持“大哥大”,幸福的耷拉着眼皮,以每步l5厘米的步幅徘徊,接受街头行人的注目礼。
用多数人的匮乏凸显少数人的富足,是现代广告术的公开秘密。宫廷秘传、限量生产以及豪门、帝都、王朝、超霸等标牌,无非是要渲染一种使拥有者成为人上人的意识形态;而现代家庭之必需、绅士淑女之必备的措辞,无非是为这几个奢侈品的消费网罗更多的看客。黄金宴的就餐者之所以有睥睨众生的倨傲,是因为他们有魄力在众目睽睽之下,能把别人终生也不曾拥有的财富化为粪便!
这种幸福的错觉使文明躁动不安。
汉末魏晋时,服食仙丹成了上流社会的时髦,因此致病、致死的有名医皇甫谧、晋朝的贾后、哀帝和北魏的道武帝等。流风所及,连买不起“五石散’’的人也学着找个人多的地方躺下,做痛苦状,还念念有词:“药性发作了!”现代的穷人似乎少了这份“滚一身泥巴,博片刻虚荣”的耐心和风雅。但他敌不过广告无孔不入的诱惑,于是要泄莫名火,发无名怨。贼胆大的去做绿林中人,搅得狼烟四起;贼心毒的恨不得药死所有幸福的邻居,在同赴黄泉时扯平幸福与痛苦的落差。
耐人寻味的是,万民钦慕帝王的富足,而帝王子女自g-以来都难耐高处不胜寒的压抑。拿破仑之子在新年之际,当人们张罗着是选一座宫殿、城池还是送一支军队作为幼王的新年礼物时,他只想要一双农民穿的仅值一个苏的木屐,穿着它上街,与那些赤脚在泥污中追嬉的顽童一起玩耍。
那是一个孩子自然而真实的需要,幼王的新年幸福只需一个苏。
11.文中“贼胆大的去做绿林中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6分)
答:“贼胆大的去做绿林中人”是比喻说法,指一些现代穷人禁不住“广告”的诱惑而铤而走险的极端行为。
1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旨。(不超过9,0个字)(5分)
答: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写一些人对幸福的错误理解,文章的主旨在于指出一些人所谓的幸福,其实不过是痛苦。
13.“幸福往往是痛苦的孪生兄弟”在文中具体表现有哪些?(6分)
答:非洲富婆为了夸耀财富而承受重负的痛苦;有的富豪为了显示自己的财富和地位,宁愿让自己的肺承受痛苦;“北魏的道武帝服食仙丹因而毙命”,更可以说明“幸福往往是痛苦的孪生兄弟”,他为了追求“幸福”连命都丢了。
14.“这种幸福的错觉使文明躁动不安”指的是什么?(8分)
答:指富人规划出来的幸福的形式和内容,使不知道自己真实需要的文明人——普通人,受到蛊惑与诱骗,盲目地追求。作者意在指出,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只是盲目的跟风行为。
四、(2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17题。
子由①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曩余闻忠、万、云安②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竞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从施欤?有言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以俟其醒。非俟其醒,俟其惧也。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以杖击之,即逸去。至山下月明处,则虎也。是人非有以胜虎,而气已盖之矣。使人之不惧,皆如婴儿、醉人与其未及知之时,则虎畏之,无足怪者。故书其末,以信子由之说。
【注】①子由:苏辙,字子由。②忠、万、云安:均为地名。
15.民间的打虎英雄武松与文中三种不怕虎的人的最大区别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打虎英雄武松,与文中三种不怕虎的人的最大区别是“知”与“不知”。武松明知是虎而不怕;婴儿不识虎,醉人不觉虎,夜归人不知虎而不怕。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文字的大意。(6分)
答:假如人们不怕老虎,都能像婴儿、醉人和那个尚未知是虎的人那样,那么老虎怕人,就不足为怪了。
17.分析本文,找出能代表本文中心意思的一句。(4分)
答:能代表本文中心意思的一句是“虎畏不惧己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8~19题。
晚泊浔阳望庐山
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注】远公:指东晋高僧慧远,刺史桓伊曾为他建造禅舍“东林精舍”。
18.分析尾联“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在全诗中所起的作用。(5分)
答:点明主旨,表明诗人对东林精舍的向往,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倾羡之情。
19.诗中“挂席”即________,诗中指_________;“尘外踪”系指高僧慧远________。(4分)
答:升起船帆乘船顺水而下绝尘弃俗
五、作文(60分)
20.名利是场,名利是网,几多较量,几多迷茫。名利是帆,名利是樯,几多奋斗,几多沮丧。一个古老的哲理,一个常新的命题,世上没有不为名利的超人,只有善待名利的智者。假如人人都清心寡欲,那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假如人人都利欲熏心,那又是怎样一种情景?
上面这段文字能使你想到些什么呢?请以“名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所写内容必须在“名利”的范围内。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600字。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