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网 > 高考 > 高考备考 > 上海市长宁区2022届高三二模试题及参考答案

上海市长宁区2022届高三二模试题及参考答案

高老师 分享 时间:

上海市长宁区2022届高三二模试题

一积累运用10 分

1.按要求填空。(5 分)

(1)故国神游,,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3)李白《蜀道难》在描写山势的高险之后,又以“,___________”两句描写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

2.按要求选择。(5分)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剧作者写剧本,常常为了合理运用偶然性的因素而费尽心思,犹豫苦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构思中的许多戏剧性场面都难以实现

② 又怕遭到种种责难

③ 偶然性的因素运用得多了

④ 完全排斥偶然性的因素

A.①③④② B.③②④① C. ④①③② D.④②③①

(2)学校拟举办以班级为单位的课本剧展演,小宁在校园网上宣传自己班级的节目。以下摘自他的宣传语,其中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2分)

A. 诸位同仁,本班兹定于周六上午八点整在大礼堂倾情演绎《雷雨》。

B. 没见识过高三(1)班的《雷雨》,有几个人敢说他看懂了《雷雨》。

C. 你将见证一场生命的悲剧,一次命运的反抗,绽放校园文化魅力。

D. 来吧,听高三(1)班艺术惊雷,共沐校园文化春雨,看人间悲欢。

二阅读7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 题。(16 分)

文化的稳定性

①文化模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个民族、一个社区社会会在一个很长的时期保持着同一种生存方式,即使生活的实际内容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式上却保持着原来的样子。而且,新的生活内容也被“纳入”了旧的模式,并被赋予了“旧的”意义。正因为如此,我们总是在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中看到“反复”和“重现”。

②文化的稳定性通过文化传递来维持。一种文化特质一经产生,就要被人模仿、利用,这就是传递。文化传递包括纵向和横向两种,即世代相传和相互传播。世代相传,是一个文化模式得以形成和保持的机制,文化的稳定性也因此而获得。在这种意义上,可以把文化模式理解为传统,一定的文化模式就是一个民族或其他各种社会群体世代保持下来的特定传统,而文化模式的稳定性就体现为传统的持久性。

③传统不是我们想抛弃就可以抛弃的。真正的传统,不是一种学说、一种理论、一种思想,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心理结构、一种民族性格。人们不可能像对待某种自身的“异物”那样对待它,更不可能像对待旧衣服那样将它任意换掉。

④传统不是某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围绕一定主题的一系列变体。通过每一代人创造性的活动,传统得以发展和改变,所谓稳定只是相对的。但是,虽然每一代人都会对前人传递下来的信仰和行为方式有所修改和创新,但模式化的东西却很难改变。传统的保持过程是一个在传递中创新、在创新中传递的过程。传统惯性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从未停止过。我们虽然生活在今天,并创造着明天,却又总是“在过去的掌心中”。

⑤传统是使文化模式保持其稳定性的一种力量,但这种力量本身也是被决定的。文化传统的保持首先与一个群体世代处于同一生存环境有关。由于受同样的环境条件的制约,一个民族群体或一个社区社会往往会因为缺乏改变其社会结构和精神生活的动力,而在传统上显示出一种不变的态势。改变传统的动力来自群体社会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一旦一个群体社会与环境不能保持有效的互动,传统的稳定性就会被打破,文化模式就会发生变迁。

⑥这意味着文化改变的一个必要前提,就是有来自外界的干扰。生存环境的改变,是这种干扰最基本的形态。从古至今,人类文化变迁的速度一直以一种恒定增加的速率发展着,这说明,外界干扰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具有挑战性。之所以在同一生态环境中文化传统会保持持久的稳定性,是因为文化总是一定社会群体为应付他们所处环境中的问题和挑战以求得生存和发展而创造出来的,如果问题和挑战是相似的,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方式也是可以继续沿用的。不管怎样,环境的相对一致性对于文化传统的保持,至少是一种重要条件。

⑦文化的稳定性也是文化发展的相对独立性造成的。一个社会文化模式的发展与其经济结构的变化、政治制度和政治关系的改变,始终都保持着有差异的同一。这种差异就表现在:一个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结构在根本上与这个社会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合;而一个社会的文化模式,虽然与该社会的生产力有关,并且与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相联系,但这种关联相对比较特别。一方面,生产力及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对文化模式的影响由于间接性而显得迟缓和不确定;另一方面,文化模式在不同程度上塑模了一个社会的生产发展样式、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原则框架等等。总之,我们特殊的生存方式以及相应的社会形态是由我们的文化模式所塑造的,然而,也正是由于我们作为这种生存方式生生不息的担当者和传递者,文化模式才得以保持其稳定性。

⑧文化的稳定性是与群体成员自发反应的一致性相联系的。在一个价值单一的内向型封闭社会中,所有人往往都以同一方式对外部世界作出反应,这种反应不是理性自觉的,而是一种自发的本能,也就是所谓文化本能。当一个群体成员的这种自发反应保持着一致性时,个人或者某种来自外部的力量要想冲破文化习俗是很难的,而文化就由此获得了一种稳固性。如果是在一个多种价值并存的复杂社会,自发行为改变的可能性会高许多。

(有删改)

3. 第④段加点的“在过去的掌心中”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4. 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 传统的持久性能反映出文化的稳定性。

B. 传统在保持过程中并不完全排斥创新。

C. 传统的终止往往意味着文明发展进步。

D. 传统的保持总是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

5.不能根据本文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3 分)

A. 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如服饰等的改变可能是频繁的,但其文化模式变迁通常是缓慢的。

B. 不同民族正是由于其传统的保持和传递功能,其文化才得以保持它们各自的独特样式。

C. 如果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变,或者人们放弃了与环境的互动,文化的稳定性就难以保持。

D. 一种文化中的个体自发地按照他生活于其中的文化的规则行动,这于人于己都是好的。

6. 分析第②至④段的论证思路。(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在全面脱贫之前,我国贫困农村有很多分布于深山区。请结合本文及费孝通《乡土中国》中“礼治秩序”(或其他)的相关内容,分析这类农村脱贫困难可能存在的文化原因。(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 题。(15 分)

①连日来,她的心情一直难以平静,只要一瞥见床头柜上那幅装帧精美的照片,她的心房便会剧烈地颤动。

②她是一个刚过二十岁的纺织工人。同许多青年人一样,她喜爱唱歌,让她最着迷、最崇拜的,是清纯派歌星李琼。眼前,她看着的正是她与李琼合影的照片。

③她自己不会相信,那天,著名红歌星李琼会拉着她的手,同她出现在同一个正在直播的晚会现场, 从而,成为她的家人、朋友反复品味的一个永恒的电视画面。她怎么也不会想到,她会拥有一张出自《青年报》名记者之手、留下她与最崇拜的人合影的照片。

④她努力不想这事,好让自己平静一点。可那印象太强烈了,事情虽已过去两个多月,一切就像在昨天、在眼前。

⑤当她听说李琼的又一专辑出版了,她又禁不住激动起来,骑着她心爱的红飞鸽,直奔音像公司。

⑥她觉得人与人相识、相处、相交、相知都是缘分,不在于地理位置的远近、结识时间的长短以及社会地位的悬殊……一边想,一边骑,不知不觉到了街心绿岛。

⑦这是车辆、行人绕道拐弯的地方,也是她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⑧那件事,她一直觉得挺平常、挺普通。你想想,一个流氓对一个晚归的女中学生施暴,她遇到了, 能装作没看见?她记不清是她抓住那个坏蛋,还是那个坏蛋抓住她,直到那家伙拔出匕首,狠狠地捅了她三下,她也没有搞清楚。她只感到她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抱住了一样东西。直到警察来了,她还抱着那只鞋。后来到医院看她的公安局领导告诉她,正是根据这只鞋,他们很快抓到了那个家伙,并破获了三年内类似的十起大案。她也知道,正是这只鞋,把那个比她大两岁的青年送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⑨绕过绿岛,她的心情掠过一丝不安。就是这么件普通的事,她和她的家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荣耀。住院期间,市长亲自去看望她,后来,她被授予“优秀共青团员”、“三八红旗手”,再后来,她被有关 领导通知,参加省“五一”联欢晚会。

⑩那天,她刻意打扮了一下,被安排坐在前排的中间位置。当晚会快要结束时,只见一位身材修长、 身着白色连衣裙的演员款款地走向舞台中央。这时,舞台灯光大亮,一束柔和的光照在这位演员脸上。啊,这不是李琼吗!她异常激动,很用力地鼓掌,可惜细汗沁满了手掌。她还没有完全从兴奋中醒悟,女歌星已泪流满面:她在动情地向人们讲述关于她的故事。只见她快步走向她,所有灯光随之移动。李琼牵着她的手,慢慢走回舞台。她噙着泪,满怀深情地向观众介绍:“这就是我们故事的主人公……”观众席上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李琼仍然牵着她的手:“下面,我要为我们的英雄演唱一首新近创作的《卫士赞歌》。”她声情并茂的演唱,感染了所有在场的观众,晚会的气氛达到了高潮。演唱结束后,李琼牵着她的手回到原来的位置,与她并肩坐在一起,开心地交谈着。摄像机的镜头不时转向她俩,那个机敏的《青年报》记者,不失时机地揿动了快门……

?一别两个多月,想必她一直都好吧。她一面骑,一面为李琼祝福。不知不觉中,已到了音像公司。

?巨大的广告牌上,赫然写着“歌星李琼最新专辑首发式”。她忙乱地架好自行车,直往里赶。只见大厅内人头攒动,无数种嘈杂声好像在重复一句话“给我签一个”。莫非她在这儿?她不顾一切往里钻,一会儿又被人潮挤回来,只好踮起脚尖。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个熟悉的面孔正出现在无数只晃动的手当中。她拼命往里挤,好不容易挤到了她的跟前,激动地一把抓住她的手,大喊:“哎,李琼,你好吗?”她“嗯”了一下,极熟练地从身后拿起一盒专辑,亲切地问她:“签哪儿?”她以为李琼没有在意,便向前挪了半步,用力地抓住她的手臂,调皮地冲她喊:“哎,你看我是谁?”看着李琼迷惑不解的样子,她着急地说:“哎,李琼,我是肖小茹!”李琼停下手中的动作,仔细地端详她。她也极认真地看着李琼。她真想大声说,李姐,你还是那么漂亮。双方对视了一会儿。李琼好看的眉毛轻轻皱了一下:“对不起,我记不起来了。”边说边优雅地摇着头。她愣住了。

?热情的歌迷仍在往前涌。她被挤在一边,木然地站着。那边,李琼仍然带着浅浅的微笑,满怀热情地为人们签着什么。

?她一人彳亍在街头。她为那台晚会害羞。

(根据孙禹文小说改编)

8. 分析小说开头所写照片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3分)


9. 第⑩段画线部分巧妙表现了人物心理,请加以赏析。(3分)


10. 这篇小说的标题,有人主张用“偶像”,也有人主张用“舞台”,你认为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4 分)


11. 请从叙事的顺序这个角度为这篇小说写一篇文学短评(150 字左右)。(5 分)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12—14 题。(8分)

越中览古苏台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12.以下与这两首诗在体裁和题材上差异最大的一首是( )。(1 分)

A.《蜀相》(杜甫) B.《春晓》(孟浩然)

C.《登高》(杜甫) D.《咏怀古迹(其三)》(杜甫)

13.以下评价对两首诗都适用的一项是()。(2 分)

A.雄浑悲壮 B.淡远闲静C.沉郁激愤 D. 含蓄蕴藉

14.有人认为李白的这两首诗不仅主题相近,写法也缺少变化,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理由。(5 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 题。(20 分)

①《汉晋春秋》曰:会阴怀异图,维见而知其心,谓可构成扰乱以图克复也,乃诡说会曰:“闻君自淮南已来,算无遗策,晋道克昌,皆君之力。今复定蜀,威德振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谋,欲以此安归乎!夫韩信不背汉于扰攘,以见疑于既平,大夫种不从范蠡于五湖,卒伏剑而妄死,彼岂暗主愚臣哉?利害使之然也。今君大功既立,大德已著,何不法陶朱公泛舟绝迹,全功保身,登峨嵋之岭,而从赤松游乎?”

②孙盛《晋阳秋》曰:盛以永和初从安西将军平蜀,见诸故老,及姜维既降之后密与刘禅表疏,说欲伪服事钟会,因杀之以复蜀土会事不捷遂至泯灭蜀人于今伤之。盛以为:邓艾之入江由,士众鲜少,维进不能奋节绵竹之下,退不能总帅五将,拥卫蜀主,思后图之计,而乃反覆于逆顺之间,希违情于难冀之会,以衰弱之国,而屡观兵于三秦,已灭之邦,冀理外之奇举,不亦暗哉!

③臣松之以为:盛之讥维,又为不当。于时锺会大众既造剑阁,维与诸将列营守险,会不得进,已议还计,全蜀之功,几乎立矣。但邓艾诡道傍入,出于其后,诸葛瞻既败,成都自溃。维若回军救内,则会乘其背。当时之势,焉得两济?而责维不能奋节绵竹,拥卫蜀主,非其理也。会欲尽坑魏将以举大事,授维重兵,使为前驱。若令魏将皆死,兵事在维手,杀会复蜀,不为难矣。夫功成理外,然后为奇,不可以事有差牙,而抑谓不然。

(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

【注】①会:即钟会,在魏灭蜀之战中,配合邓艾分兵进取。②维:即姜维,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 分)

(1)彼岂暗主愚臣哉()(2)则会乘其背()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 分)

(1)夫韩信不背汉于扰攘()

A.匆忙 B.纷乱 C.侵犯 D.拥挤

(2)不可以事有差牙()

A.差错 B.损失C.萌芽 D.指派

17. 把第①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今复定蜀,威德振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谋,欲以此安归乎!


18. 第②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因杀之以复蜀土会事不捷遂至泯灭蜀人于今伤之。

19. 根据第①段内容,分析姜维“乃诡说会”时“诡”在何处。(3分)


20. 对姜维诈降钟会这件事,孙盛和裴松之评价有别。请结合第②③段内容,分析二人评价这件事的主要分歧。(5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 题。(11 分)

始学斋记张履祥

①语溪董子,岁暮将归,以始学名其斋,愿一言以志别。予衰眊无闻,复何言哉?顾教衰俗敝之日, 一旦盛年之士怀抱美志,期于进德修业,能不喜溢于中,亟述所闻以勖之?

②窃惟天地之生,人为贵。仁义者,人之所以为心也。【甲】今予与子处覆载中,服衣冠,负书册,列于士林,□既贵于人人矣。【乙】可不求其所以贵于人人者,以无忝天地之心乎?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行天下之大道”。弘者,广居之量也;毅者,行道之力也。【丙】 其始,莫不自其一念不安于人人之所为,而守之不变,致知力行,以至于终其身,又自其身推而达之。莫不始自一人独立不惧,勉焉不已,以渐及于家邦之远。【丁】

③故曰:“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然欲居仁,必充其无欲害人之心;欲由义,必充其不取非有 之心。非然者,终不免于鸡鸣而起,孳孳为利之徒,旦昼所为,梏亡其固有之良而已。揆其失,惟在辨之不早辨也。

④辨之云何?今日者,感民生之憔悴,尝为之恻然于中;见人事之不臧,甚恶其廉耻道丧。常内省诸己,孰为仁,孰为义。不表饰于大廷,不苟弛于幽隐,人知之惟是,人不知亦惟是。当其穷,入孝出弟,闲圣道以正人心。及其行,以不忍人之心遏恶扬善,正君而定国,约困而不陨,通显而不盈。庶乎不失任重道远之义,而后无负于衣冠书册,中处覆载间也。

⑤畴昔之日,所闻于师者如此。予悔始之不力,冉冉而老,无能为也已。子其勉之。

(有删改)

【注】①覆载:指天地。

21. 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董载臣在回乡就学之前特地请张履祥为书斋命名。

B. 董载臣不忍和张履祥久别,所以请他作记以留念。

C. 张履祥为董载臣书斋作记以表示对他归来的欢迎。

D. 张履祥满意董载臣的为学精神,欣然答应其诉求。

22. 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词语是()。(1 分)

A. 则 B. 以 C. 而 D. 盍

23. 小宁在检索文献时,发现“若火之然,星星攸灼,至于燎原野而烈山泽;若泉之达,涓涓盈科,至于经川渎而放四海也”几句未选入本文。现要将这几句放入本文中,最合理的位置是( )。(3 分)

A.【甲】 B.【乙】 C.【丙】 D.【丁】

24. 结合全文,概括第⑤段画线句中“勉之”的内容。(4 分)


三写作70 分

25.人们几乎不可能在知识与经验都完备的情况下做事,仍然可以做成很多事。但每当有事情未做成时,人们习惯于在知识和经验上找原因。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

2022年长宁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一(10 分)

1、(1)多情应笑我(2)暴秦之欲无厌 苏洵(3)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2、(1)C(3 分) (2)D(2 分)

二(70 分)

(一)(16 分)

3. 新的生活内容仍保持着旧的模式。(2 分)

4.C(2 分)

5.D(3 分)

6. 答案示例:这几段先论证了文化的稳定性可以体现为传统的持久性,然后从传统的不易 弃换与变化中的不变因素两方面论证了传统具有持久性,以此来证明文化具有稳定性。(4 分)

7. 答案示例:深山区地理上相对封闭,其社会往往有一种自动的“礼治秩序”,维持“礼” 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因此当地人容易以同一方式对外部世界作出反应, 这里的乡土文化往往 具有价值单一的特征。相对封闭的环境不易改变,导致这里的文化模式就相对稳定,而文化 模式在不同程度上塑模了一个社会的生产发展样式和经济结构的原则框架。这就是这类农村 脱贫困难可能存在的文化原因。(5 分)

(二)(15 分)

8. 答案示例:照片是情节发展的线索,交代了主人翁对歌星李琼的喜爱、崇拜,揭示其再 见李琼的热切心理,推动着主人翁去见李琼的情节发展,并自然引出对合影原因及过程的叙 写。(3 分)

9. 答案示例:“灯光大亮”“柔和的光”既是写实,又烘托出肖小茹意外遇到李琼时惊喜、 甜美的心理。“细汗沁满了手掌”生动地表现出肖小茹的“异常激动”。“可惜”则描绘出肖 小茹“用力鼓掌”犹嫌掌声不力的狂热心态。画线部分综合运用环境烘托、内心独白、动作 描写、心理概述等多种方式表现人物心理,巧妙而适切。(3 分)

10.(4 分) 答案示例一:我认为“舞台”更好。以“舞台”为题,可以引导读者聚焦舞台相遇的重要情 节,从而使结尾的情节逆转更有冲击力;以“舞台”为题,还颇具象征意味,指涉社会生活 中的真与伪,更能丰富作品的主题、触发读者深思。若以“偶像”为题,虽然能凸显主要人 物及其行为,但缺失了以上两个功能。答案示例二:我认为“偶像”更好。以“偶像”为题,可以引导读者聚焦故事的主要人物和 追星的行为,贴近读者生活,能引起读者广泛的共鸣;以“偶像”为题,还可以凸显作品对 追星行为真实状况的揭示,从而凸显作品反思现实、批判现实的意义。若以“舞台”为题, 虽然意味深长,但在现实指向性上有所削弱。评分说明:理由不限于“答案示例”所示。

11. 答案示例:小说插叙了合影的起因、经过等重要情节。插叙自然而不生涩,如第⑦段由 行经之处自然插入这里发生过的事,将不同时间的行迹交织在一起。通过插叙充分揭示了主 人翁去见李琼的心理状态,与结局构成巨大的心理落差,突出了中心。这样写使小说情节更 有波澜,结构紧凑而富有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很有艺术感染力。(5 分) 评分说明:聚焦于指定角度,能概述插叙的内容,能举例评述作品是如何插叙的,能对其艺 术效果进行合理评议。

(三)(8 分)

12.C(1 分)

13.D(2 分)

14. 答案示例:这两首都是览古之作,都表达今昔盛衰之感,却同中有异。《越中览古》先 极力渲染昔日之繁华,与结句所写今日之荒凉构成强烈的对比,发人深思;《苏台览古》着重写今日之荒凉,荒凉所折射出的人事变化、兴废无常与旧苑荒台中自然景物的今古常新形 成鲜明对比,意味深长。《越中览古》到结句急转,而《苏台览古》转在第三句。这表现出 了作者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很有感染力。(5 分)

(四)(20 分)

15. (1)昏昧(2)追逐(进攻、掩袭) (2 分 各 1 分)

16. (1)B (2)A (2 分 各 1 分)

17. 如今您又平定了蜀地,威德扬名于世,百姓都尊崇您的功劳,晋王(言“主上”也给分) (必定会)担心您的谋略(言“功高盖主”也可),您想在这种情况下安然无事地回朝吗!(5 分)

18. 因杀之以复蜀土/会事不捷/遂至泯灭/蜀人于今伤之。(3 分) 评分说明:标识三处或以内的,标对一处给 1 分。标识三处以上的,多标一处扣 2 分,扣到 0 分为止。

19. 姜维知道钟会“阴怀异图”,说这番话表面上是为钟会着想,劝其功成身退以避祸,实 则是以退为进,想推动钟会造反自立,从而实现自己分裂敌方以复国的意图。(3 分)

20. 答案示例:孙盛认为姜维主动进攻或退守都优于诈降,因为当时蜀国国力衰弱,禁不起 诈降再复国的消耗。裴松之则认为在当时军事形势下,姜维进攻取胜也来不及拥卫蜀主,领 军回援又会被敌军所乘,反倒是诈降还能博得复国之机。前者是立足于军力国力而评议,后 者是立足于具体的军事形势而评议,分歧较大。(5 分)

(五)(11 分)

21.D (3 分)

22.A (1 分)

23.D (3 分)

24. 答案示例:立身处世当以仁义为本。仁义当从自身做起,然后推己及人,推至家国天下。要做到这些,就要尽早学会辨识自己是否把握了仁义。辨识并推广仁义的具体做法,就是在 任何处境下都要自省自己是否合乎仁义并坚持下去。(4 分)

三(70 分)

25.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



上一篇:福建师大附中2021

下一篇: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