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网 > 高考 > 高考备考 > 深圳市2021

深圳市2021

高老师 分享 时间:


2022年深圳市普通高中高二年级调研考试

生物学

一、选择题:

1. 肺炎支原体是一种原核单细胞生物, 主要结构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鞭毛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器

核酸

只有核糖体

DNA和RNA


A. 原核细胞都没有鞭毛和细胞壁

B. 肺炎支原体的遗传物质是DNA和RNA

C. 肺炎支原体的DNA与蛋白质结合构成染色体

D. 原核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场所都是核糖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与真核细胞相比,原核细胞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有拟核 ,无染色体。

【详解】A、原核细胞多数都有细胞壁,如大肠杆菌,A错误;

B、肺炎支原体属于原核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B错误;

C、肺炎支原体属于原核生物,细胞中不含染色体,其DNA是裸露的,C错误;

D、原核细胞内唯一的细胞器是核糖体,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场所,D正确。

故选D。

2. 注射胰岛素是治疗I型糖尿病的主要方式。下图表示细胞中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过程,a-c为细胞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囊泡运输过程中起“交通枢纽”作用的是b

B. a结构与胰岛素的合成无关,与分泌作用有关

C. 胰岛素的分泌过程所需的能量都由线粒体提供

D. 图中的c和囊泡膜不属于该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答案】A

【解析】

【分析】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由核糖体合成,内质网空间构型,高尔基体加工,最终通过囊泡运出细胞。据图分析,a 结构为内质网,b 结构为高尔基体,c 结构为细胞膜。

【详解】A、高尔基体接受内质网脱落下来的囊泡,对其中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后,又形成囊泡转运至细胞膜,在囊泡运输过程中起“交通枢纽”作用,A正确;

B、胰岛素是外分泌蛋白,是由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再由内质网进行胰岛素的空间构型,内质网与其合成与分泌均有关,B错误;

C、胰岛素分泌所需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既可以来自细胞质基质也可以来自线粒体,C错误;

D、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共同构成生物膜系统,c结构细胞膜,囊泡膜来自内质网或高尔基体,均为生物膜系统组成部分,D错误。

故选B。

3. 麦芽糖的生产在我国古化股商时期已有记载,其制作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麦芽糖与葡萄糖一样是属于常见单糖。

B. 发芽是为了减少小麦中淀粉的含量

C. 切碎发芽小麦目的是为了释放麦芽糖

D. 保温的过程有利于淀粉酶水解淀粉

【答案】D

【解析】

【分析】糖类一般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常见的单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等。植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蔗糖和麦芽糖,动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乳糖。植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纤维素和淀粉,动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糖原。淀粉是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

【详解】A、麦芽糖经水解可产生两分子葡萄糖,即麦芽糖是二糖,而葡萄糖是单糖,A错误;

B、发芽是为了使小麦细胞中合成更多的淀粉酶,B错误;

C、切碎发芽小麦的目的是为了释放淀粉酶,从而可用于淀粉的分解过程,增加麦芽糖的含量,C错误;

D、酶催化作用的发挥需要适宜的温度条件,据此可推测,保温的过程是为了为淀粉酶提供适宜 的温度环境,有利于淀粉酶水解淀粉,提供麦芽糖的含量,D正确。

故选D。

4. 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酵母菌细胞富含蛋白质,可以用作饲料添加剂:也可以利用酵母菌发酵进行酿酒。上述应用中,醇母菌的主要呼吸方式分别是( )

A. 有氧呼吸、有氧呼吸

B. 无氧呼吸、无氧呼吸

C. 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D. 无氧呼吸、有氧呼吸

【答案】C

【解析】

【分析】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温度是酵母菌生长和发酵的重要条件,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

【详解】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酵母菌细胞富含蛋白质,可以用作饲料添加剂,为了获得更多的酵母菌,需要酵母菌进行大量繁殖,该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此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主要是有氧呼吸,而当酵母菌进行发酵酿酒的过程中酵母菌主要进行的是无氧呼吸,因为无氧呼吸过程中有酒精的产生,即C正确。

故选C。

5. 阿奇霉素与红霉素在抗菌机理上具有相似性,均通过与细菌细胞中的细胞器结合,阻碍其生理过程,达到抗菌作用。阿奇霉素和红霉素影响的生理过程主要是( )

A. DNA复制 B. 转录 C. 翻译 D. RNA复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分析题意可知,阿奇霉素与红霉素均通过与细菌细胞中的细胞器结合,阻碍其生理过程,则该过程应是翻译过程,翻译过程中核糖体与mRNA结合起作用,而阿奇霉素与红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制了翻译过程,从而达到抗菌作用。

故选C。

6. 甲、乙两品种柳穿鱼花的形态结构不同,与Lcyc基因表达直接相关。甲品种的Lcyc基因未甲基化,能正常表达。乙品种Lcyc基因有多个碱基甲基化,不能表达。将甲和乙杂交,F1的花与甲相同,F2有少部分植株的花与乙相同。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甲乙两品种Lcvc基因的碱基序列是相同的

B. 甲基化可能影响RNA聚合酶与基因的结合

C. 甲的Lcyc基因相对乙的该基因表现为显性

D. Lcyc基因的甲基化修饰不可以遗传给后代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的碱基序列没有改变,而基因的表达和表现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化,称为表观遗传。

题意分析:乙品种Lcyc基因有多个碱基甲基化,不能表达,即无法进行转录产生mRNA,也就无法进行翻译最终合成Lcyc蛋白,甲品种的Lcyc基因未甲基化,故可以合成Lcyc蛋白。

【详解】A、甲、乙两品种都是柳穿鱼,属于同一种园林花卉,具有相同遗传信息,即甲乙两品种Lcvc基因的碱基序列是相同的,A正确;

B、甲基化可能影响RNA聚合酶与基因的结合,进而无法进行转录,也就无法合成相应的蛋白质,B正确;

C、将甲和乙杂交,F1的花与甲相同,因此,甲的Lcyc基因相对乙的该基因表现为显性,C正确;

D、F2有少部分植株的花与乙相同,说明Lcyc基因的甲基化修饰可以遗传给后代,D错误。

故选D。

7. 细胞内进行各种各样的代谢过程都与酶的特性有关。现有关于酶特性的实例:①人体在奔跑时,依赖肌细胞快速提供大量的能量:②细胞内各种代谢过程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不相互干扰。下列判断最合理的是( )

A. ①②都主要体现酶的高效性

B. ①②都主要体现酶的专一性

C. ①主要体现酶的高效性,②主要体现酶的专一性

D. ①主要体现酶的专一性,②主要体现酶的高效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

2.酶的特性。①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②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

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详解】①人体在奔跑时,依赖肌细胞快速提供大量的能量,快速提供能量的过程依赖酶的高效性来完成,即体现的是酶的高效性;

②细胞内各种代谢过程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不相互干扰,说明不同的酶只能催化相应的反应过程,不至于导致代谢紊乱,即体现的是酶的专一性,即C正确。

故选C。

8. 我国在修建青藏铁路时,修建了许多高架桥和涵洞。从保护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有利于动物的迁徒、觅食和种内基因交流

B. 避免人为的地理隔离导致种群基因库变化

C. 有利于种群内基因频率保持稳定促进进化

D. 有利于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遗传使基因在亲代和子代之间传递和延续;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地理隔离阻止种群间基因的交流,种群基因库之间的差异导致基因不能进行交流,从而产生生殖隔离;自然选择、突变和基因重组都能导致种群基因濒率的改变。

【详解】A、在修建青藏铁路时,修建了许多高架桥和涵洞,有利于动物的迁徒、觅食和种内基因交流,A正确;

B、在修建青藏铁路时,修建了许多高架桥和涵洞,避免人为的地理隔离导致种群基因库变化,B正确;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指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如果种群内基因频率保持稳定,则种群没有进化,C错误;

D、协同进化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故在修建青藏铁路时,修建了许多高架桥和涵洞,有利于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D正确。

故选C。

9. 食欲肽(一种多肽化合物)是下丘脑中某些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它作用于觉醒中枢的神经元,使人保持清醒状态。临床使用的药物M与食欲肽竞争突触后膜上的受体,阻止食欲肽发挥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食欲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

B. 下丘脑神经细胞通过自由扩散释放食欲肽

C. 食欲肽进入突触后神经细胞内发挥作用

D. 使用药物M可能有助于改善失眠症状

【答案】D

【解析】

【分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详解】A、食欲肽中 含有肽键,因而可与双缩脲试剂反应产生紫色物质,A错误;

B、食欲肽作为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会立即被降解或被移走,B错误;

C、食欲肽作为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相应受体发生结合,进而引起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改变,使突触后神经细胞产生兴奋,C错误;

D、由题干信息可知,药物M与食欲肽竞争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食欲肽不能发挥作用,因此药物M可能有助于睡眠,改善失眠症状,D正确。

故选D。

10. 成年人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可导致尿崩症。表现为尿量大于3500 mL/d (按体重70kg计算),正常尿量约为1000 mL/d。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抗利尿激素的靶器官是肾小管和集合管

B. 抗利尿激素由垂体产生通过体液运输

C. 尿崩症患者常感觉口渴,需大量饮水

D. 尿崩症可用抗利尿激素类似物进行治疗

【答案】B

【解析】

【分析】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减少小便,即促进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抗利尿激素的生产、运输、储存三个环节,任意一个环节如果出问题,可能导致抗利尿激素缺乏,水分不能从肾脏重吸收,以尿的形式排出,表现为尿多,水分缺少,患者会大量喝水,出现尿崩症。

【详解】A、抗利尿激素的靶器官是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其对水分的重吸收,A正确;

B、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由垂体释放,通过体液运输,B错误;

C、尿崩症患者表现为尿多,水分缺少,感觉口渴,需大量饮水,C正确;

D、尿崩症可用抗利尿激素类似物进行治疗,促进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D正确。

故选B。

11. 下图表示某群落在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的预期变化,下列判定与理由相符合的是( )

A

I是初生演替

I的生物多样性一直高于II

B

I是次生演替

I的生物多样性达到峰值所需的时间短

C

II是初生演替

II的生物多样性上升速度较I快

D

II是次生演替

II开始时的物种丰富度小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分析】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其主要类型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结合图示可知,I的生物多样性不是0起点,因此为次生演替,且I的生物多样性在某一时间点,与II相同,A错误;

B、I是次生演替,一般情况下,次生演替的速度快,因此,I的生物多样性达到峰值所需的时间短,B正确;

C、II的生物多样性以0为起点,说明II为初生演替,结合图示可以看出,II的生物多样性上升速度较I慢,C错误;

D、II是初生演替,II开始时的物种丰富度小,为0,D错误。

故选B。

12.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下图表示物种x和物种y生态位的分布情况。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 物种x与物种y的重叠部分越大说明他们的竞争越激烈

B. 物种x生态位较物种y大,在生存斗争中容易被淘汰

C. 物种x与物种y生态位可能会随着群落演替发生改变

D. 物种x与物种y生态位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1、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的,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2、种间关系包括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寄生,其中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是同步的;捕食关系中,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不同步,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即一种生物的数量随另一种生物的数量变化而变化;竞争关系中,如果两者的竞争力相当,两者的数量呈同步性变化。

【详解】A、物种x与物种y的重叠部分越大,说明他们的食物、生存空间等生存资源越相似,竞争越激烈,A正确;

B、物种x因生态位较物种y大,在生存斗争中容易获胜,B错误;

C、随着群落的演替,物种x与物种y生存的环境会随之改变,则物种x与物种y生态位可能会随着群落演替发生改变,C正确;

D、生态位是生物与生物、生物和环境长期相互作用而逐渐产生的,也即物种x与物种y生态位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13. 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部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表示的是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

B. a有一部分能量是以热能形式散失

C. b为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D. ①中的能量属于初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a是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b是初级消费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详解】AC、由图可知,a是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b是初级消费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AC正确;

B、a有一部分能量用于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B正确;

D、①中能量是初级消费者的粪便,属于上一营养级(生产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D错误。

故选D。

14. 下图是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系谱图,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用D、d表示)。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 该病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疾病

B. I代的2号的基因型为XDXd

C. 图中患病女性都含有d基因

D. III代4号婚后所生后代都患病

【答案】D

【解析】

【分析】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表现的特点为:男患母女患,群体中女患者多于男患者;

【详解】A、根据代代都有患者可知,该病是由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A正确;

B、I代的2号为患者,生出了正常的儿子和患病的儿子,因此其基因型为XDXd,B正确;

C、图中患病女性均生出了正常的孩子,因此可推测都含有d基因,C正确;

D、III代4号为患者(XDY),若与正常的女性(XdXd)婚配,则婚后所生的女性均患病,儿子均正常,D错误。

故选D。

15. 某实验小组探究不同浓度的生根粉(ABT) 和-茶乙酸(NAA)对大叶栎幼苗生根的影响。实验采用水溶液叶面喷施的方法,每隔7天喷施1次,每隔15天测定1次大叶栎幼苗生根情况,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于实验的大叶栎幼苗的初始生根情况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B. 本实验用ABT和NAA处理大叶栎幼苗的方法是浸泡法或沾蘸法

C. 第15天测量时,实验已经进行了3次水溶液叶面喷施

D. 与ABT相比,NAA对大叶栎幼苗生根的作用效果更好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探究不同浓度的生根粉(ABT) 和 α -茶乙酸(NAA)对大叶栎幼苗生根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是ABT和NAA的浓度及处理时间,因变量是平均生根长度和平均侧根数,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用于实验的大叶栎幼苗的初始生根情况属于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有影响,应保持相同,A错误;

B、浸泡法或沾蘸法处理扦插枝条生根的方法,本实验是采用水溶液叶面喷施的方法,B错误;

C、实验处理中每隔7天喷施1次,故第15天测量时,实验已经进行了3次(第1天、第7天、第14天)水溶液叶面喷施,C正确;

D、据图可知,与对照相比,不同浓度下NAA和ABT的作用效果不同,故不能得出NAA对大叶栎幼苗生根的作用效果更好的结论,D错误。

故选C。

16. 观察某生物细胞分裂过程发现存在姐妹染色单体,此时染色体行为不可能发生的是( )

A. 同源染色体联会

B. 同源染色体分离

C. 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

D. 着丝粒分裂后染色体移向两极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中的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的状态可能处于有丝分裂的前、中期和减数第一分裂的全过程以及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中期。

【详解】A、同源染色体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此时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均含有染色单体,与题意不符,A错误;

B、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此时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含有两个染色单体,与题意不符,B错误;

C、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的时期发生在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此时细胞中的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与题意不符,C错误;

D、着丝粒分裂后染色体移向两极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此时的细胞中不含有染色单体,与题意相符,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17. 我国小麦的产量位居世界前列。某小组研究有机肥对小麦生长的影响,分别测得小麦在不同条件下光合作用相关指标和小麦产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肥料种类

叶绿素总量(mg·dm-2

叶面积指数

净光合速率μmol(m2·s)

产量(103kg·hm-2

对照(CK)

7.36

1.75

18.36

8.1

化肥(CF)

8.64

1.89

19.52

8.5

大豆饼肥(SC)

9.93

2.23

21.15

13.8

沼肥(BM)

10.92

2.53

22.32

16.3

注:叶面积指数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片总面积占土地面积的倍数

(1)小麦叶绿体中吸收光能的物质是___________,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

(2)由表可知,沼肥能更有效增加小麦的产量,因为它能增加叶绿素含量以及__________,有效促进小麦___________,提升净光合速率,增加小麦有机物的积累。

(3)有机肥的使用除了在防止土壤板结方面的作用,你认为还有哪些积极意义?_______ ,_____。

【答案】(1) ①. 光合色素(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 ②. 类囊体薄膜 (基粒)

(2) ①. 叶面积指数 ②. 对光能的吸收和利用 (光合作用)

(3) ①. 减少化肥使用,保护环境 ②. 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有利于植物矿质元素的吸收有机肥使用成本较低。

【解析】

【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1.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

2.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3.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小问1详解】

小麦叶绿体中吸收光能的物质是光合色素,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分布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

【小问2详解】

与对照组相比,使用沼肥能增加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有效促进对光能的吸收和利用 ,从而提高了光合作用强度,提升净光合速率,增加小麦有机物的积累。

小问3详解】

有机肥的使用能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是土壤变得疏松,同时微生物的活动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满足农作物的需求,因此有机肥的使用除了在防止土壤板结外,还能减少化肥的使用,避免化肥的使用对环境造成污染,另外还可降低生产成本。

18. 现用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圆粒豌豆杂交,统计子代的性状为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3:1:3:1。控制豌豆颜色性状的基因用Y/y表示,形状性状的基因用R/r表示,两对基因位于两对染色体上。回答下列问题:

(1)豌豆种子的圆粒和皱粒,豌豆子叶颜色的黄色和绿色,在遗传学中叫作___________。根据上述杂交结果___________ (“可以”或“不可以”判断黄色为显性性状,可以判断豌豆形状中___________ 为显性性状。

(2)只考虑豌豆的形状,后代圆粒中,纯合子的比例为____________。若两对性状都考虑,后代圆粒中,纯合子的比例为___________

(3)现有基因型为YyRr植株作为亲本进行自交,后代中与亲本表现型不同的比例为___________, 圆粒豌豆的比例为___________。

【答案】(1) ①. 相对性状 ②. 不可以 ③. 圆粒

(2) ①. 1/3 ②. 1/6

(3) ①. 7/16 ②. 3/4

【解析】

【分析】分析题文,黄色与绿色、种子的圆粒与皱粒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但每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则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由此可将子代的这两对相对性状拆开来考虑,分别统计分析子代每一对相对性状的分离比,推知亲本基因型。

【小问1详解】

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因此,豌豆种子的圆粒和皱粒,豌豆子叶颜色的黄色和绿色,在遗传学中叫作相对性状。用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圆粒豌豆杂交,子代黄色:绿色=1:1,属于测交,不能判断黄色为显性性状。子代中圆粒:皱粒=3:1,推出圆粒为显性性状。

【小问2详解】

只考虑豌豆的形状,子代中圆粒:皱粒=3:1,推出亲代是杂合子(Rr)自交,所以子代圆粒的基因型及比例为RR:Rr=1:2,纯合子的比例为1/3。用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圆粒豌豆杂交,子代黄色:绿色=1:1,属于测交,纯合子比例为1/2,若两对性状都考虑,后代圆粒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2×1/3=1/6。

【小问3详解】

基因型为YyRr植株作为亲本进行自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9:3:3:1,其中与亲本表现型不同的是黄色皱粒、绿色圆粒和绿色皱粒,所占比例为7/16, 圆粒豌豆的比例为9/16+3/16=12/16=3/4。

19. 周围环境中的病原体,大多数被健康的皮肤所阻挡:进入呼吸道的大多数病原体也被黏膜清扫出来。当病原体进入细胞内部,就要靠T细胞直接接触靶细胞来“作战"。回答下列问题:

(1)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人体的这两道防线是可以逐代___________ 下去的,对__________都有防御作用。

(2)当病原体进入细胞内部,此时___________对它们就无能为力了。就要靠细胞毒性T细胞直接接触靶细胞来“作战”,这种方式称为_____________。

(3)T细胞的“作战”过程包括细胞毒性T细胞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加速分化,形成___________ ,分裂并分化形成的细胞可以识别并接触被_________ (“同样病原体”或“不同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

【答案】(1) ①. 遗传 ②. 多种病原体

(2) ①. 抗体(体液免疫) ②. 细胞免疫

(3) ①. 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 ②. 同样病原体

【解析】

【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其中第一、二道防线是人人生来就有的,能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是非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特异性免疫。

【小问1详解】

结合分析可知,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人体的这两道防线是生来就有的,可以逐代遗传下去的,对几乎所有的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这两道方向产生的免疫为非特异性免疫。

【小问2详解】

当病原体进入细胞内部,此时体液免疫对它们就无能为力了,即此时机体产生的抗体无法起作用。这时就要靠细胞免疫过程产生的效应T细胞直接接触靶细胞来“作战”,进而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此后抗体才能继续起作用。

【小问3详解】

T细胞的“作战”过程包括细胞毒性T细胞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加速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分裂,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识别并接触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然后被抗体特异性识别并消灭。

20. 总生态系统生产力GEP,是生态系统固定的碳总量,作为碳循环研究其组成部分,有着不可估量的生态价值。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碳最终主要是通过植物的_________________来的,碳能够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并且在生物群落内部进传递。这里碳的循环和传递的形式分别是___________ (填 “二氧化碳”有机物”或“碳元素”),碳排放问题的解决需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因为碳循环有___________的特点。

(2)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碳通过食物链传不能全部传递到消费者中,其中一部分会流向___________,还有一部分会通过___________作用散失。

(3)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除了减少化石燃料燃烧以外,还可用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就就得分)

【答案】(1) ①. 光合作用 ②. 二氧化碳、有机物 ③. 全球性

(2) ①. 分解者 ②. 呼吸

(3)植树造林,开发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解析】

【分析】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不断的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再从生物群落返回到无机环境中的过程。

【小问1详解】

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碳最终主要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固定来下来,此后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内部进行传递,生物群落内的含碳有机物最终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变成二氧化碳返回到无机环境中,可见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的方式是二氧化碳,而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的,碳排放问题的解决需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因为碳循环有全球性、循环性的特点。

【小问2详解】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碳通过食物链不能全部传递到消费者中,这是因为生产者同化的能量首先会通过呼吸消耗一部分,另一部分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这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中其中一部分会流向分解者,另外还有一部分未被利用,剩下的才是流向消费者的能量。

【小问3详解】

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即设法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除了减少化石燃料燃烧以外,还可通过植树造林,开发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21. 检测牛奶中某种微生物的培养基的部分配方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蛋白胨

乳糖

蔗糖

K2HPO4

伊红

亚甲蓝

蒸馏水

10g

5g

5g

2g

0.4g

0.065g

1000g

将培养基pH调至7.2

注:伊红一亚甲蓝是由两种染色剂组成的细胞染料

(1)各种培养基的配方不同,一般含有碳源以及___________等物质。分析表中的配方,其中提供碳源的物质是___________。

(2)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为___________。由 于是检测牛奶中的微生物,培养基配方中特别加入了___________。

(3)按照表中的配方配制的培养基需要用____________法进行灭菌:使培养基在丢弃前也需要进行灭菌处理,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1) ①. 氮源、水和无机盐 ②. 蛋白胨、 乳糖和蔗糖

(2) ①. 选择培养基 ②. 乳糖

(3) ①. 高压蒸汽灭菌 ②. 避免培养物污染环境和操作者

【解析】

【分析】培养基是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按照物理性质分为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培养基中一般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在提供上述几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基础上,培养基还需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种和氧气的要求。

【小问1详解】

各种培养基的配方不同,一般含有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等物质。结合表中的配方可知,其中能提供碳源的物质主要是蛋白胨、乳糖、蔗糖,因为这些物质中含有碳元素,由于这些碳元素均为有机碳,因此该培养基培养的微生物是异养型。

【小问2详解】

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从而将所需要的微生物选择出来,这样的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由 于是检测牛奶中的微生物,培养基配方中特别加入了乳糖,因为乳糖是牛奶中主要存在的糖类。

【小问3详解】

按照表中的配方配制的培养基需要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使用过的培养基在丢弃前也需要进行灭菌处理,否则培养基中含有的微生物可能会对操作者或环境造成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