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湖南省湘西自治州高考三模地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推荐文章
一、单选题
甲烷(CH4)是仅次于二氧化碳(CO2)的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甲烷的人为排放源主要包括煤炭开采、石油和天然气泄漏、水稻种植、反刍动物消化、动物粪便、燃料燃烧、垃圾填埋、污水处理等。其中农业是甲烷的主要来源,而在甲烷的农业排放量中,32%来自反刍动物消化的排放,8%来自水稻种植。在2021年苏格兰格拉斯哥气候大会上,中美两国达成强化气候行动联合宣言,特别提及要加大行动控制和减少甲烷排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甲烷具有增温效应,主要是因为甲烷能()
A.大量吸收太阳短波辐射
B.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C.大量反射太阳短波辐射
D.大量反射地面长波辐射
2.大气中的甲烷主要来源于()
A.作物生长时的排放
B.大气中CO2的转化
C.秸秆燃烧
D.粪便和植物体腐烂
3.从理论上讲,减少甲烷排放的最有效措施是()
A.提倡素食,减少畜牧养殖
B.进行垃圾深度填埋
C.提倡面食,减少水稻种植
D.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答案】1.B2.D3.A
【解析】
1.由材料“甲烷(CH4)是仅次于二氧化碳(CO2)的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说明甲烷与二氧化碳具有相同的作用,都是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B正确;温室气体对于波长较短的太阳辐射吸收很少,A错误;甲烷是一种无色气体,不会直接反射地面辐射和太阳辐射,CD错误;故选B。
2.由材料“其中农业是甲烷的主要来源,而在甲烷的农业排放量中,32%来自反刍动物消化的排放”和结合所学可知甲烷多由于腐烂而产生的一种气体,例如沼气的主要成分就是甲烷,因此结合选项可知大气中的甲烷主要来源于粪便和植物体腐烂,D正确;作物生长时的排放、大气中CO2的转化和秸秆燃烧不是其主要来源,排除ABC;故选D。
3.由材料“农业是甲烷的主要来源,而在甲烷的农业排放量中,32%来自反刍动物消化的排放”可知从理论上讲,减少甲烷排放的最有效措施是从反刍动物入手,结合选项可知提倡素食,减少畜牧养殖符合题意,A正确;垃圾填埋、水稻种植和化石燃料的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甲烷相对于反刍动物消化的排放要少得多,排除BCD;故选A。
【点睛】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
4.处置救援类应急产业布局()
A.大多较集中
B.应考虑人均消费水平
C.大多较分散
D.主要考虑人口规模
5.我国应急产业相关市场发展潜力大,其原因在于()
①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频次高,范围广
②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生产生活、交通安全事故频发
③信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信息安全事故多
④我国地域广阔,自然资源丰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未来制约我国应急产业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A.市场需求
B.人均消费水平
C.技术和管理水平
D.交通运输条件
【答案】4.C5.A6.C
【解析】
4.根据材料可知,处置救援类应急产业是为突发事件的处置和救援提供专业产品和服务的产业,突发事件具有难以预测性,发生地点比较分散,因此此类产业布局大多比较分散,以便缩短救援时间,A错误,C正确;突发事件与人均消费水平和人口规模相关性不是太大,因此不是此类产业布局主要考虑的因素,BD错误。故选C。
5.“应急产业是为突发事件预防与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提供专业产品和服务的产业”,我国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频次高,范围广;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生产生活、交通安全事故频发;信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信息安全事故多,因此应急产业市场发展潜力大,①②③正确;我国地域广阔,自然资源丰富与突发事件没有关系,不会影响到应急产业发展,④错误。故选A。
6.读图可知,我国应急产业重处置、轻预防,重硬件、轻软件,重产品、轻服务,因此应急产业发展不均衡的矛盾较为突出,应急服务产品发展严重滞后,产业链发展不够完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未来制约我国应急产业发展的主导因素是技术和管理水平,C正确;市场需求、人均消费水平、交通运输条件都是有利于我国应急产业发展的因素,不是制约因素,ABD错误。故选C。
【点睛】应急产业是综合性产业,具有行业交叉特点,涉及装备、材料、医药、轻工、化工、电子信息、通信、物流、保险等,以专用产品和服务为主。应急产业虽使用“应急”,但基本涵盖了消防产业、安防产业、安全产业、防灾减灾产业、信息安全产业、公共安全产业、紧急救援产业等。
7.西海固地区被认为是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其根本原因是()
A.干旱缺水,生态环境脆弱
B.地表千沟万壑,土壤瘠薄
C.海拔高,热量不足
D.地形条件复杂,交通闭塞
8.西海固为了脱贫实施生态移民,结合百姓生活方式判断最不适合的移民目标地点为()
A.甘肃黄河沿岸
B.陕西南部
C.宁夏黄河沿岸
D.内蒙古河套平原
【答案】7.A8.B
【解析】
7.西海固地区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地处秦岭北部的六盘山区北麓、黄土高原西南部,由于深居内陆,受山脉阻挡,降水少,气候较干旱,生态环境脆弱,被认为是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A正确。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土壤瘠薄”,但是人口分布仍然较多,B错误。西海固地区位于第二级阶梯,海拔不高,C错误。我国西南地区也存在“地形条件复杂,交通闭塞”的条件,但并不是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这不是西海固地区被认为是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的根本原因,D错误。故选A。
8.甘肃黄河沿岸、宁夏黄河沿岸、内蒙古河套平原均位于黄河沿岸,水源比较丰富,同时与西海固地区都位于偏西北地区,百姓的生活方式相似,适合成为移民目标地,ACD不符合题意。陕西南部位于秦岭以南,属于南方地区,与西海固地区百姓的生活方式差异较大,是最不适合的移民目标地,B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生态移民,亦称环境移民,系指原居住在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地区、生态脆弱区以及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基本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地区人口,搬离原来的居住地,在另外的地方定居并重建家园的人口迁移。
9.1月30日杭州市最高气温出现时间发生延后的现象,可能是因为该日()
A.持续阴雨
B.为多云天气
C.午后由晴转雨
D.持续晴天
10.1月31日6时至7时气温快速下降,7时后气温仍缓慢下降,其原因可能是()
A.受气旋过境影响
B.天气由晴转阴
C.受暖锋过境影响
D.受冷锋过境影响
【答案】9.B10.D
【解析】
9.受持续阴雨天气影响,一天之中不会出现明显的高温时刻,A项错误。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多云天气,受大气的削弱作用影响,地面升温的速度变慢,地面辐射的能量相对滞后,大气的升温也变慢,故相比于晴天,多云天气的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相对滞后,B项正确。午后由晴转雨,气温骤降,最高气温应接近12时,故C项错误。持续晴天,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不会出现滞后的现象,D项错误。故选B。
10.气温的骤降一般是由于天气系统的改变造成的。气旋过境,受低压系统控制,气温不会出现骤降,A项错误。天气由晴转阴,天气降温速率放缓,B项错误。受暖锋过境影响,气温变化和缓,甚至有上升的趋势,C项错误。受冷锋过境影响,气温会出现骤降,冷锋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较低,D项正确。故选D。
【点睛】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影响大气温度高低的直接因素是地面辐射,根本因素是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
11.形成图中岛屿的物质来源于()
A.地核
B.下地幔
C.上地幔
D.地壳
12.图示a、b、c、d链状火山岛中形成时间最早的是()
A.a
B.b
C.c
D.d
13.图中岛屿从d到a海拔逐渐变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海浪、冰川侵蚀
B.火山、风力堆积
C.流水、风力侵蚀
D.流水、冰川堆积
【答案】11.C12.A13.C
【解析】
11.由图中信息可知,图中岛屿为火山岛,其物质来源于板块之下的岩浆库,通常岩浆主要的发源地是板块之下的软流层,而软流层则存在于上地幔的上部,因此图中岛屿的物质来源于上地幔,C项正确,ABD错。故本题选C。
12.依据材料信息,呈链状分布的各火山岛,形成于同一热点,示意图显示,链状火山岛是由板块在岩浆喷发的岩浆库(热点)上移动而成,所以离岩浆喷发地越近,形成越晚,年龄越轻,根据图示箭头可知,图中链状火山岛形成时间由早到晚的顺序为a、b、c、d。故本题排除BCD三项,选A。
13.依据火山岛形成示意图分析可知,在火山岛形成之后,随着板块的移动,一旦离开岩浆喷发的热点,就少了岩浆的来源,火山岛也就不怎么变大变高。此后出露在海面的火山岛,会在外力作用下被风化、侵蚀,包括温差、流水、风力和海浪等共同作用,使得岛屿变小变矮,最终可能会重新没入海洋,由此可知,C项符合题意;岛屿从d到a海拔逐渐变低的过程应属于外力长期风化、侵蚀的结果,据此排除B、D两项;由图中信息可知,图中火山岛属于夏威夷群岛,地处低纬度热带地区,岛上不存在冰川作用,可排除A。故本题选C。
【点睛】夏威夷群岛的形成:夏威夷群岛是火山岛,也是太平洋上有名的火山活动区,在夏威夷群岛附近的海底地壳中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断裂带,断裂的岩层中存在着一个巨大而固定的岩浆通道,直通地下深处,地下的岩浆顺着这个岩浆通道上升,最终喷出地表出露海面,形成火山岛。同时由于上方的板块由东南往西北移动,使得火山岛形成之后,就会离开岩浆通道,往西北方向移动,远离火山喷发处。而在岩浆通道所在位置,又会进行新的火山喷发,从而形成新的火山岛。自500万年前,夏威夷群岛地区火山活动开始加强,目前已经形成了八座主要的岛屿,自西北向东南分别是考爱岛、尼豪岛、欧胡岛、摩洛凯岛、拉奈岛、茂宜岛、卡胡拉威岛和夏威夷岛。
14.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成果解读高端对话会召开时()
A.乌鲁木齐(约87°E)接近正午
B.巴西利亚(约48°W)正值夕阳西下
C.利雅得(约47°E)正值午夜时分
D.堪培拉(约149°E)正值旭日东升
15.此时南非议会大楼的影子朝向()
A.东北方
B.西北方
C.东南方
D.西南方
16.此季节比勒陀利亚()
A.炎热干燥
B.高温多雨
C.寒冷干燥
D.温和多雨
【答案】14.A15.D16.B
【解析】
14.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成果解读高端对话会召开的时间为北京时间14时,即120°E的地方时为14时,根据地方时的计算公式: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度×经度差(东加西减),计算出此时乌鲁木齐(约87°E)的地方时为11时48分,接近当地正午12时,故A项正确;计算出巴西利亚(约48°W)的地方时为2时48分,为凌晨,B项错误;计算出利雅得(约47°E)的地方时为9时08分,正值上午,C项错误;计算出堪培拉(约149°E)的地方时为15时56分,处于下午,故D项错误。故选A。
15.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成果解读高端对话会召开的时间为12月8日,北京时间为14时,利用地方时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出此时南非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25°10'S,28°11'E)的地方时约为7时52分;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比勒陀利亚位于南回归线以南,日出东南、日落西南,9点左右肯定位于东北方.
16.由经纬度可知,南非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处于热带草原气候区,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气压带、风带南移,为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的湿季,处于高温多雨期,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选B。
【点睛】地方时的计算公式: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度×经度差(东加西减)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越南是台风多发的国家,台风引发的大风、风暴潮和强降水给越南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图1为影响越南北部和南部的台风路径图,图2、图3分别示意1978-2016年登陆越南北部和越南南部的台风频次统计。
(1)指出越南北部和南部台风登陆次数的差异。
(2)从海水温度的角度,说明登陆越南南部的台风次数秋季多于春季的原因。
(3)从地形影响的角度,分析越南易发生山洪的原因。
【答案】
(1)北部台风登陆集中于夏秋季,登陆次数较多;南部台风登陆集中于春秋季,登陆次数较少。
(2)高水温是台风形成的重要条件;海水热容量大,冬季到春季海水增温慢,到春季海水温度仍然较低,台风发育少,所以此时登陆越南南部的台风较少;夏季到秋季海水降温慢,到秋季海水温度仍然较高,台风发育多,所以此时登陆越南南部的台风相对较多。
(3)越南西部有山脉,山脉东部迎风坡降水量大;东部地形陡峭,河流流程短,流速快,汇流时间短。
【解析】【分析】本题以越南南北部受台风的影响差异为材料背景,考查自然灾害的分布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材料信息获取能力以及对地理基本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1)越南北部和南部台风登陆次数的差异可以直接通过图2和图3的对比分析得出。北部台风登陆次数较多,南部台风登陆次数较少;北部台风登陆集中于夏秋季,南部台风登陆集中于春秋季。
(2)台风是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从海水角度来看,高水温是台风形成的重要条件;海水热容量大,冬季到春季,太阳直射南半球,越南东部海域海水接受太阳辐射少,增温慢,到春季海水温度仍然较低,台风发育少,所以此时登陆越南南部的台风较少;夏季到秋季,太阳始终直射北半球,越南东部海域海水接受太阳辐射较多,海水降温慢,到秋季海水温度仍然较高,台风发育多,所以此时登陆越南南部的台风相对较多。
(3)题干要求从地形角度分析越南易发生山洪的原因。读图可知,越南西部有南北走向的高大山脉,山脉东部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大;东部山地地形陡峭,河流流程短,流速快,汇流时间短,故容易形成山洪。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传统村落是指民国以前所建而保存至今的古老聚落,凝结着区域的空间历史,是研究区域开发的“活化石”。下图为黄河流域传统村落分布图。
(1)指出黄河流域传统村落分布的总体特征。
(2)简述图中虚线框内(汾河谷地)传统村落分布密集的主要原因。
(3)简述省会城市周边传统村落数量较少的原因。
【答案】
(1)分布不均匀;主要沿河流及附近区域分布;中游最多,上游次之,下游最少。
(2)汾河谷地地势平坦开阔;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土壤肥沃,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古代人口众多,村落密集;受传统观念影响,当地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较强。
(3)省会城市周边地区一般地形平坦开阔,自然条件优越,人类活动强度大,传统村落多遭破坏;近年来城市化发展迅速,古村落难以保存。
【解析】【分析】本题以黄河流域传统村落分布为材料背景,考查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城市化的影响、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培养学生的材料信息获取能力以及对地理基本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落实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对地理事物分布特征的描述,先描述其整体特征,再具体描述其分布特征。读图可知,图示黄河流域的传统村落整体上分布不均,呈现出中上游村落多,下游少的特征;此外,村落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及附近区域。
(2)传统村落的分布,主要以农业活动为主,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主要从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因素进行分析。由题干可知,虚线框内为汾河谷地,谷地地势平坦开阔;有汾河流经,水源充足,灌溉便利;谷地有泥沙沉积,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所以人口聚集,村落密集。此外,受传统观念影响,当地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较强。
(3)省会城市周边传统村落数量较少的原因,可以从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及城市化的对传统村落的影响角度进行分析。省会城市的选址,一般位于地势平坦开阔的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其与附近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相仿,人类活动强度大,工业化、城市化速度快,传统村落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遭到破坏,古村落难以保存下来。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欧地区的瑞典、挪威和丹麦三国的首都核心区虽然相邻,但是交通却以空运为主。下图为北欧三国地形图。
(1)简述北欧三国的地形特点。
(2)从地貌角度,分析北欧三国之间客运以空运为主的原因。
(3)指出北欧三国之间客运以空运为主的社会经济条件。
【答案】
(1)海岸线长而曲折,西岸多峡湾;南部(丹麦)地势低平,北部半岛国家以山地为主。
(2)空运速度快,受地貌影响较小;地形复杂,陆上交通线路修建难度大,陆上运距长。
(3)人口较少,客运量小;城市化水平高,人口分布集中,陆运等以城市间联系为主;经济水平高,交通费用对交通方式的选择影响小。
【解析】【分析】本题以北欧三国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形的描述、交通运输的区位条件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事物分析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表达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地形的描述主要从地形类型、地势、海岸线是否特殊的角度。读北欧三国地形图,结合图例中的海拔数据可知南部(丹麦)海拔数值较低,相对地势低平;北部半岛国家海拔高,地形狭长,说明以山地为主;根据海岸线形状可知海岸线长而曲折;挪威西岸多冰川作用形成的峡湾。
(2)广义的地貌包含了地形,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形复杂,陆上交通线路修建难度大,成本高,陆上运距长,需建设时间长;而空运速度快,受地面的地貌影响较小。
(3)北欧三国的经济水平都较高,交通费用对交通方式的选择影响小,人们会优先选择快捷的空运;由于当地地形和纬度的原因,三国整体上人口较少,客运量小,而陆运(尤其是铁路运输)一般载客量较大;北欧三国的城市化水平高,人口分布集中,陆运等以城市间联系为主,因此国际间的客运主要为空运。
20.[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
2001年,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天目湖旅游度假区成为全国首批AAAA级景区。如今,天目湖旅游度假区、天目湖白茶、天目湖砂锅鱼头、天目湖生态水、天目湖啤酒等代表性产品应运而生,天目湖作为一个“大品”,因水甜、茶香、鱼头鲜这“三绝”而稳稳地站住了脚。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天目湖成为全国越来越多游客休闲度假的“打卡地”,更成为溧阳市发展经济的“火车头”。
(1)指出天目湖白茶得以闻名天下的优势自然条件。
(2)简述溧阳市发展天目湖旅游度假区的意义。
【答案】
(1)适宜的气候、地形和土壤条件;优质的天目湖水源。
(2)带动溧阳相关产业发展;带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提高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
【解析】【分析】本大题以常州市溧阳市天目湖旅游度假区图文为材料,设置二道小题,涉及天目湖白茶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河旅游开发的意义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1)好山好水出好茶,茶叶的品质与它的生长环境有很大的关联,天目湖白茶能闻名天下,品质优良,与产地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天目湖白茶产区位于天目湖旅游区的南山竹海旁,属于亚热带的丘陵山区,光照热量充足,山区云雾环境可提高品质,排水条件良好,土壤呈酸性,很适宜茶树生长;天目湖水质好,无污染,用以灌溉能提高提高茶叶品质。
(2)旅游业是环保型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溧阳市天目湖旅游度假区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提供大量服务行业等就业机会,带动旅游相关产业发展;当地为了保证旅游服务顺利进行,会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在旅游活动中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可以增加当地收入,提高当地人生活水平。
21.[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矿产资源是地球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必要物质保障。据统计,它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95%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和70%以上的农业生产原料。选冶是一种交替使用选矿和冶金的方法来处理矿石的工艺流程。下图示意矿山勘查、开发的不同阶段。试分析矿床开采与选冶对水、大气和土壤环境的影响。
【答案】
水:尾矿库以及固体废弃物的淋滤使水质发生变化,会导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使水质恶化。大气:露天开采产生粉尘,污染大气;在传统冶炼过程中,一些金属在加热时会释放出有毒气体,影响人体健康。土壤:土壤侵蚀,重型机械压实地面,导致大多数矿区无法支持农作物的生产,土壤中的营养成分减少,降低土壤肥沃度。
【解析】【分析】本题以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材料背景,考查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的环境,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以及对地理基本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落实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读图可知,矿床开采有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两种形式,露天开采需要大量开挖表土,会破坏植被,铲除土壤层,同时大型机械的进出,也会压实采区周边的土壤,造成土壤侵蚀、退化,同时露天采矿需要排泄采区地表和地下水,也会破坏和污染地下、地上的水源;露天开采也会造成大量表土堆积,在开采过程中还会形成粉尘,污染大气。地下开采,矿洞的挖掘,会破坏地下水系,污染地下水源,其对大气、土壤的影响相比于露天开采要小很多。读图可知,矿产的选冶过程中会产生尾矿和废水,废水的排放会污染地下水源,而尾矿堆积在地表的尾矿库,会占用大量的土地,会通过,受风、降水的影响,会造成大气的粉尘污染、地表水的污染、淋滤渗漏造成土壤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