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术语专题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术语专题
高考《考试说明》在“古代诗文阅读·鉴赏评价”能力中提出了两点要求: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歌题材分类有:
山水田园诗、怀古咏史诗、咏物诗、思乡怀远(人)诗(羁旅思乡诗)、边塞诗、送别诗、闺(宫)怨诗、哲理诗等,分类指导如下:
山水田园诗
(一)山水田园派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歌咏田园生活,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等的劳动为题材。
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二)山水田园的具体风格:清新、韵致高远、格局阔大,气象万千。
(三)山水田园诗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綦毋潜等人。他们继承晋、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人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传统,形成了具有共同题材内容和相近艺术风格的诗歌流派。
(四)鉴赏训练:
1、借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田园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诗中,作者写景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解析】
(1)第一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对春光的怜爱。第二首描绘了一幅花红柳绿的静谧的山村景色图,表达了诗人闲居乡间的悠闲逸致。
(2)渲染色彩,用桃红柳绿来写春景,给人艳丽感;视听结合;以声衬静,莺啼清脆,但山客仍沉眠未醒,显示出环境之清静。
2、诗人借山水的奇伟壮丽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中初夏(司马光)
四月晴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1)分析这首诗的景物表现手法。
(2)谈谈对最后一句诗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解析】
(1)这首诗,抓住能体现初夏景色的典型景物来描写,既有远景南山、近景葵花,又有虚景柳絮、实景葵花,前后相互衬托,烘托出一种恬静的情调。
(2)作者把君主比喻成太阳,以葵花向日倾的特性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忠贞不渝的情志。
(五) 总结、归纳:
山水田园诗歌的鉴赏有一定的规律,有的诗歌借景抒情,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有的诗人借山水的奇伟壮丽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有的正在遭贬谪的诗人,寄托着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有的抒发诗人独特的哲理感受。在鉴赏时,常常可以用以下的术语: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归(退)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衬托、对比、白描。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图片
怀古咏史诗
怀古咏史诗(怀古诗、咏怀诗):我国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江山胜迹,人物风流。尽管历史如大浪淘沙,但无数前人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留下多少辉煌业绩,令人钦佩仰慕;留下多少经验教训,让人唏嘘感慨。于是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怀古咏史之作在魏晋甚至更早一些时候便已产生,到了唐代蔚然成风,甚至出现了像刘禹锡、杜牧等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
(一)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的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二)咏史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刘禹锡、杜牧等。刘禹锡的咏史诗名篇有《乌衣巷》、《石头城》等;杜牧的咏史绝句被人称为“二十八字史论”,艺术造诣之深,其咏史诗名篇有《泊秦淮》、《过华清宫绝句》、《赤壁》等。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一般以古代遗迹为生发点,以地名或“览古”“怀古”为标题的一类诗歌。
(三)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1、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弟子多俊才,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的失败历史的必然:“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2、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两首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如此。
3、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这么一首借古讽今和杰作。
(四)鉴赏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蜀先主庙(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注:五铢钱:汉武帝元狩五年铸行的一种钱币。后来王莽将它罢废,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又恢复。典出《汉晋春秋》:“司马文王(昭)与禅宴,为之作故蜀伎。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1、“蜀先主”是指三国时期的刘备,“天下”二字既表明了刘备志在天下的气魄,也指出他威摄天下的功业。“千秋尚凛然”渲染、突出了刘备的______,也表达了作者对刘备的_________之情。
2、“得相”句中指刘备得到______的辅助,开创了大业。“生儿”句是指由于儿子刘禅___________,葬送了基业。
3、联系注释思考,作者在尾联使用的典故有什么含义?
4、全诗先写蜀之盛,后写蜀之衰,在鲜明的对比中总结了什么历史教训?
【解析】
1、英雄气概;仰慕、崇敬
2、诸葛亮;不能效法先人的贤德(或答“不象贤”亦可)
3、写刘禅不惜祖业,只求享乐而毫无廉耻,进一步揭示蜀国败亡的原因。
4、人才得失是大业成败的关键,善于择相使刘备开创大业,短于教子却葬送了基业。
图片
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大自然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
(一)鉴赏咏物诗,要注意以下几个角度:
1、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古人说写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
2、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3、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咏物诗托物言志,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
(二)鉴赏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规(吴融)
举国繁花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1、诗歌咏物托意,反复渲染子规鸣啼的哀声,写出作者怎么一种思想感情?
2、颔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说明之。
【解析】
子规,杜鹃写的别称。这也是古人写诗时常用的典故。蜀国国王杜宇,号望亭,失国身死,化为杜鹃,悲啼不已,故李高隐有名:“望常春心托杜鹃”。本诗中的“行人”,可视为自指。
【答案】
1、反映作者漂泊异乡、仕途失意的愁绪。
2、以春草葱茏于宫苑,杜鹃啼血于异乡,反衬、映照鲜明,突出杜鹃鸟孤身飘荡、哀告无门的悲惨命运。
图片
思乡怀远(人)诗
思乡怀远(人)诗(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凉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一)思乡怀远(人)诗分类
1、羁旅(指客居异乡的人)愁思。例孟浩然《宿建德江》、张继《枫桥夜泊》、王建《十五夜望月》
2、思亲念友。例杜甫《月夜忆舍弟》、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边关思乡。例王涯《秋思赠远二首(其一)》
4、闺中怀人。例沈如筠《闺怨》、李清照《一剪梅》、李白《子夜吴歌》
(二)思乡诗情感表现及其寄托方式
1、物象:月、雁、杜鹃(又叫子规、杜宇、布谷鸟)鹧鸪、柳、笛等。
2、时空:黄昏、春秋、年关、佳节、乡人乡音乡景、梦等。
(三)鉴赏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超然台(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注: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解析】
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心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因此题中所列的“咨嗟”、“休对”、“且将”都是直抒胸臆的词,表达了了作者无奈、苦涩的心情
图片
边塞诗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一)边塞诗派及风格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二)内容包括:
1、边塞风光;
2、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
3、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4、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
(三)鉴赏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黄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注释】萧关:古关名,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黄芦草:枯黄的芦苇。幽并:幽,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市;并,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隋书?地理志》云:“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矜夸:骄矜夸耀。紫骝:骏马名。
【解说】王昌龄(?——756),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末为江宁县(今江苏南京)丞,后贬为龙标县(今湖南黔阳西南)尉,世称“王江宁”或 “王龙标”,其诗多写边塞军旅、宫怨闺情,风格清刚俊爽,婉丽明快。《塞下曲》共有四首,此为第一首,前四句描写边塞景物,后四句,既肯定了“幽并客” 戍边的艰苦精神,又批判了“游侠儿”只以骏马矜夸的莽撞。
1、首联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2、颈联和尾联作者运用什么手法?其目的是什么?
【解析】
1、点明时令及边塞的具体地点,渲染边塞的荒凉冷落。
2、对比;赞扬戍边战士驻守边塞不畏艰苦的精神,批判游侠儿只以骏马矜夸。
图片
送别诗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如《送友人》、《送元二使安西》、《夜雨寄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等。“爱别离,怨憎会”,是佛家所说的人生大苦之一,正因如此,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
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
另外,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
(一)送别诗的特点
1、种类繁多,领域广泛
(1)抒写亲情、爱情。杜甫的《新婚别》写的是夫妻间的离别,那份离别的幽怨与痛苦,是感人至深的;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和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则是兄弟间的骨肉分离,难舍之情溢于言表;孟郊的《古怨别》、杜牧的《赠别》写的是情人间的缠绵悱恻。
(2)友情、同僚情。有的写送好友到外地做官,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送友人入蜀》等,好友外出做官,诗人摆酒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有的也写送好友到外地做官,但他们的友人或同僚却都是被贬的,这些诗毫无悲酸之态,也不故作豪放语,意境高远,情深意浓。
2、手法多样,情深意长
(1)直抒胸臆。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途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前两句直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全是肺腑之言,慷慨悲歌,一吐为快。
(2)借景抒情。这是唐人送别诗一个相当显着的特点。
如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首联写送别的地点,青山白水、景色如画,但一“横”一“绕”便把惜别之情借助山水表达出来。
中间两联更写离别的深情:颔联想像别后友人的行程,表达了对友人的殷切关怀,颈联“浮云”象征友人行踪不定,“落日”隐喻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尾联情真意切,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整首诗借景抒情,新颖别致不落俗套,感情真挚而感人。
(3)伤感旷放,各有千秋。“多情自古伤离别”,这是柳永式的、带着浓重伤感情绪的离别,这类诗不重惜别之情,而写悲切的身世之感和政治上的挫折,失意、哀伤情绪很浓。
如卢纶的《送李端》:“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全诗以一个“悲”字贯穿全篇,首联写送别的环境,从衰草笔,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给全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次联写送别的情景,仍是紧扣悲字,融入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颈联感叹身世,仍是紧扣悲字,感情沉郁,将惜别、感世与伤怀合在一起,心境更显悲凉。
作为唐代诗歌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唐人的送别诗在其思想内容上,大大丰富了唐代诗歌的题材和内容;在艺术表现上,格调或豪放或含蓄,或旷达或深婉,或直露或蕴籍,或借景或托物,用语浅近,不事雕琢,真正体现了“境近意远,词浅情深”的艺术特点。
(二)鉴赏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人归东(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见日,尊酒慰离颜。
【注】首联“戍”字,名词,堡楼。颔联“汉阳渡”系长江渡口(旧址属今武汉市),由此向西北千里,南岸有“郢门山”。
清朝有位文学批评家称这首诗的首联“起调最高”;其意思是,起笔便显露了不凡的格调。请参考这一评价,写出你对首联(“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的理解和评价。
【解析】送友人东归,但见荒废的古堡,凋零的黄叶。这本是充满别愁离绪的场景。殊料,友人心志高远,既不悲秋也不伤离别,于是诗人便以“浩然离故关”奏响了昂扬的主旋律。起笔写深秋送别,却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正所谓“起调最高”。
图片
闺(宫)怨诗
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一)闺(宫)怨诗:
它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表现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境遇下复杂的心理状态。
(二)从其内容上讲,闺(宫)怨诗主要包括下面几类:
1、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
青年士子为了博取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而远离妻室,使得妻子在无尽的等待与无边的愁闷中生出怨恨之情。
王昌龄在《闺怨》一诗中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以前,一心要丈夫早点博取功名,一个人在深闺还感觉不到丈夫不在身边的愁闷。可现在登上楼头不经意地看到,路边的杨柳枝头早已是一片葱翠,自然田野里也少不了成双成对的踏青人,而自己身边却无人陪伴。这就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
2、表现对游子的思念
丈夫在外出征或在外谋取功名,闺中的妻子自然是日思夜想。
唐代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就生动地写出了一位妙龄少妇的思夫心情。
黄莺在古诗中是可爱之物,声音清脆动听。可这位女子却听得心烦火起,竟要将它赶走,岂不很奇怪?原来是因为这只黄莺鸟光顾自己没完没了地鸣唱,只懂得卖弄自己清脆的歌喉,而全不理会屋里的女子正在午睡之中,并且还正做着好梦,梦中她来到辽西,正同远征中的丈夫相会呢!
这只黄莺鸟真是太不知趣了,竟然吵醒了女主人公,惊破了她日夜以求的美梦,将她从与丈夫相聚的甜蜜美梦中拉回到孤身独处的严酷现实里,岂不要恼杀了她吗?所以,她要“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3、表现对丈夫的关切、牵挂
“儿行千里母担忧。”丈夫在外,在家的妻子又何尝不担忧、牵挂呢?
唐代王驾之妻陈玉兰的《寄夫》:“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写的是一位女子不顾西风吹在自己身上的寒冷,却对丈夫体贴入微,嘘寒问暖,十分生动地写出了少妇的焦虑。
唐代自安史之乱以后,战争频繁而残酷,驻守边地的成千上万的将士在沙场上英勇牺牲,使得他们的妻子独守空闺,寂寞终身。
元代姚遂的《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问,妾身千万难。”诗用一个女子的口吻写出了一个闺中少妇为丈夫寄寒衣时的矛盾心情。同时,那种对丈夫的关切、体贴之情也溢出纸外。
4、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冷清
这类诗犹以表现宫女的寂寞之情的最为突出。古代的最高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淫欲和役使的需要,把民间大批的美貌女子掳人宫中。
这些宫女在深宫里被高墙深院锁着,一呆就是一辈子;除非特殊的原因可以被放出宫,不然就只能老死于这寂寞冷清的皇宫里。一些宫女进宫后,连皇上的面也没见过。她们的痛苦、怨怼可以想见。
唐代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是一首抒发盛衰之感的诗。几个玄宗天宝年间进宫的老宫女,年轻时都是月貌花容,娇姿艳质,她们被禁锢在古行宫中,红颜憔悴,成日价闲坐无聊,只有谈论已往。此情此景,好不凄绝!
(三)鉴赏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解析】“岁岁、朝朝”表达了对戍边生活的不满。
1、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图片
哲理诗
哲理诗“哲”者,智也。(《尔雅》)“哲理”就是指充满智慧能给人教益的道理或事理。哲理诗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
有的直接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篇幅短小精悍,古代大都是四句的绝句,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
(一)哲理诗分类:
哲理诗多种多样,诸如自然、社会、人生、理想、爱情、艺术等方面。
1、描写自然景物的哲理诗最多,也最为人们所熟悉。
诸如王籍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王安石的“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
2、描写社会政治的哲理诗,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观点,启迪深思。
白居易的“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放言》);曹松的“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己亥岁》)等。
3、描写人生理想的哲理诗,往往都是诗人的感情宣泄,真切自然,读了催人奋起。
诸如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郑思肖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画菊》);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已亥杂诗》)等。
4、描写文艺创作的哲理诗,也同样是异彩纷呈,对人们的写作很有借鉴意义。
诸如王安石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示子聿》);郑板桥的“沉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题画竹》);张问陶的“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工纯始自然”(《论诗绝句》)等。
5、描写爱情的哲理诗,也不乏名篇,不过这类作品,大都是借助比喻或象征来表现感情的。
诸如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离思》);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等。
(二)鉴赏训练:
训练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中的“青山”和“绿水”分别指什么?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形容景物,绝妙千古。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它蕴涵着怎样的理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
1、“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
2、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表达了作者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思念故乡的情怀。
训练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引水行(李群玉)
一条寒玉走秋泉,引出深萝洞口烟。
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
【注】南方山区用长竹筒节节相连,把泉水从高山洞口引到需要灌溉或饮用的地方。
1、首句中的“寒玉”可否改成“碧玉”?
2、三四句描写精确但是并不乏味。试分析诗歌生动的情趣。
【解析】
1、不可以。不说碧玉而说寒玉,是为了与秋泉相映,以突出饮水的竹筒给人带来的清冷的感受。
2、这是一道主观开放题。三四句精确地写出了竹筒引水,顺着山势蜿蜒而下的样子,非常符合南方人生活的实际,但它绝不是客观的叙述,它还写出了山行者与饮水竹筒之间的关系。十里山行,竹筒蜿蜒,泉流不断,似是有意与行人相伴。行人走路寂寞,遇此良伴,该会平添多少兴味!“行人头上过潺湲”更生动地写出了诗人耳闻目接之际那种新奇、喜悦的感受。
诗歌鉴赏解题的一般步骤
1、辨诗题(看题材):写作缘起、时间、处所、人物、场合、感情基调,如《望月怀远》、《春夜喜雨》、《旅夜书怀》、《柳》。
认真研究诗歌的题目,分析其包含的信息,对提高诗歌鉴赏的准确性有很大帮助。题目即文章的额头,富含着许多的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主要表现手法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2、审作者(解背景):时代、身世生平、思想、风格流派。
3、看注释:难字,或有典故。
4、通词句:认清歧义、理顺倒文、解读典故、推断品味关键字词,概括句义。
5、品意象:形声色质味情调;时空位置(在脑海中形成“多媒体”的图景)。
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的“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如“梅”就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6、入意(主旨)境(意象):设身处地,涵泳品味,领悟其中的“情”或“理”。
7、定主旨:综合思想因素与感情涵义,比较主次轻重。
8、认“技巧”:结构关系类、语意关系类、表达方式类(主要是写景抒情方式)、语句修辞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