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拓展:海啸
推荐文章
高中地理知识拓展:什么是海啸?
海啸实际是一种海浪,但是这种海浪具有强大破坏力。当地震发生于海底,因震波的动力而引起海水剧烈的起伏,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将沿海地带一一淹没的灾害,称之为海啸。海晡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地震规模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海晡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在海底附近传播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海晡在海洋的传播速度为每小时500-1 000千米,而相邻两个浪头的距离也可能远达500-650千米。
当海晡波进人陆架后,由于深度变浅,波高突然增大,它的这种波浪运动所卷起的海涛,波高可达数十米,并形成“水墙”。由地震引起的波动与海面上的海浪不同,一般海浪只在一定深度的水层波动,而地震所引起的水体波动是从海面到海底整个水层的起伏。此外,海底火山爆发、土崩及人为的水底核爆也能造成海晡。此外,陨石撞击也会造成海晡,“水墙”可达百尺。而且陨石造成的海啸在任何水域 都有机会发生,不一定在地震带。不过这种海啸可能千年才会发生一次。
高中地理知识拓展:海啸有哪些类型?
海啸可分为四种类型,即由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火山爆发引起的火山海啸、海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啸和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啸。
地震海啸是海底发生地震时,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引起海水强烈扰动。它有两种形式:“下降型”海啸和“隆起型”海啸。“下降型”海啸是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传播与扩散,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隆起型”海啸是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必须保持一个等势面以达到相对平衡,于是海水从波源区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浪。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波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
点击查看:高考状元学习地理的方法有哪些?
高中地理常识:热岛效应
上一篇:高三物理复习重点:功和能的关系
下一篇:高三历史常识:汉朝名将列表及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