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名的端午节古诗名句5首
端午节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民间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全国各地都要举庆祝活动,与之对应的还有不少民俗。最广为人知的有赛龙舟和吃粽子,有些地方还有点雄黄酒,挂香囊,熏艾叶等各种习俗。
端午节的古诗
已酉端午(元·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午日(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端午(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端午即事(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和端午(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端午节是从何而来
一是纪念屈原。
屈原投江而死,楚国人都出船汨罗江救他,为了让他的身体不被鱼虾侵扰,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投入江中喂食。后来演化成端午节最著名的两个习俗:“赛龙舟”,“包粽子。”
二是起源于古代吴越民族图腾祭。
近些年出土的大量文物和考古研究证明,这种说法是比较科学的。古代吴越人民每年的五月五日都要举行盛大的图腾祭祀活动,将装在竹筒中的食物或裹在树叶里的食物倒入水中,献给图腾神,并划着那刻有龙形的独木舟在水上取乐,为图腾神表演。
三是起源于文字谐音。
五月初五,“五”通“恶”,即“厌恶”的“恶”。《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荆楚岁时记》这样记载:“荆楚人以五月五日并踏百草,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还认为粽子只不过是一种民间普通食品,龙舟竞赛是一种节日活动,最初并不固定在端午举行。用这些活动和仪式延伸到纪念屈原因为对忠臣义士的热爱而慢慢附会,经过千百年的流转演变,反而通俗流行起来。
四是源于夏至。
其依据是在《后汉书·礼仪志》中所记载五月五日用“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的做法,是兼用夏、商、周三代有关夏至的一些习俗,一直到唐代《岁华纪丽》对端午的解释仍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夏”,意思是只有在夏至太阳才能完全合于正阳之位。端午又称天中节,所以,端午始源应该是夏至。
以上是比较流行,也各有历史证据的几种端午节起源的说话,但其中以屈原说最有故事魅力,最能激起我们的爱国情怀,故流传最广,也是现在最为民间接受的说法。
上一篇:逻辑主语与主语的区别
下一篇:与端午节有关的诗句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