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含义是什么
推荐文章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发源时间早、影响范围大,对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帝王治理国家的根本思想。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由来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最早发源于夏商周时期,但是具体的形成是在春秋时期,并且以后的历朝历代中都有所继承和发展。例如在春秋时期就有:“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说法。春秋以后也有像:董仲舒等儒家大家对民本思想的论述、也出现了重民本而产生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明清时期一些志士以民本思想来抨击君主专制的现象。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具体内容
1.畏民。畏民者,敬畏民众也。也就是对老百姓要尊重和敬畏。“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大禹谟》)孔颖达《尚书正义》疏解“可爱非君,可畏非民”时说到:“言民所爱者岂非人君乎?民以君为命,故爱君也;言君可畏者岂非民乎?君失道则民叛之,故畏民也。”
2.重民。历代开明的统治者和思想家都能从不同侧面认识到“民”的重要性,从而对民众问题加以重视。《尚书·五子之歌》有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可以说是最早的重民思想,而且一语中的,非常精辟。
3.得民。就是要得民心。《左传》上有一则子产“不毁乡校”的故事。乡校是古代国人举行乡射、宴饮、聊天闲谈的场所。子产任郑国执政时,人们常在乡校中议论为政得失。有人劝子产毁掉乡校,子产不同意。这种广开言路、让人宣泄的雅量是难能可贵的,可以说是一个开明的当政者。所以他必然受到人们的拥护。民心向背,决定兴亡,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教训,也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重要内容。
4.知民。就是要体察民情,了解民意。有句俗语说得很见深刻:“不知民而欺民者,不当为政。”官以民为本,不知而欺之,则根基摇动以为权谋,焉足以为民之官?只有知民,才能上下一心。作为当政者,要关心老百姓的冷暖,了解下情,才能保证施政有的放矢。
5.宽民。就是要对人民群众体恤爱护,珍惜民力、民财。孟子首先对宽民作了阐述:“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己,及陷入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孟子·滕文公上》)他将充裕的物质生活视作提高道德境界的必要条件。
上一篇:细胞的构成
下一篇:占得人间一味愚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