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目标突击到位 决胜2008高考三件“法宝”
考入北京大学的贾逸凡同学,有过这样一段表述:在离高考不到100天的时候,有一种方法,用得当的话,可以提高100~150分,这是保守估计,提高200分以上的目标,并不是神话。
你想在“一模”后的两个月内,较多地有效地增加高考的分数量吗?
在传统教学的被动学习过程中,你的学习能力,有没有被渐渐弱化?是否需要点化一下,恢复那些能力,并希望开发出自己已有的潜能呢?
12年的学习,反复做题,各种考试,是否使你已产生些微的倦怠?如何走出旧的循环,使自己的思维灿烂起来,而在这至关重要的几十天,保持很高的学习兴奋度?
妙策一:问题导向回归教材
作好“一模”的试卷分析,应用“问题导向法”,从错误的形式出发,探究错误的根源,将复习的过程,从在老师讲解中理解,转变为自己“发现—探索—总结”,建立“问题与对策”本,统计出哪些章节的哪些内容错得比较多,然后做针对性的复习、整理,切莫“见子打子”,注意“举一反三”,将知识内容的“离散性”模块化,学会递推归纳,比如,高中物理教材的电磁感应部份,知识主线:一个现象,二个规律,二个特例;难点解析:闭合回路的电磁感应现象是能量转化的一个事例,但能量转化的方式与量度即通过安培力做功实现是一个难点。热点聚焦:近来年对电磁感应的考查逐渐增多,尤其是电磁感应与力学的综合题成为一大热点。考查学生能否分析各种形式的能量转化、能量转化与哪些力做功相联系,这些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等,从而综合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考点归类:①电磁感应知识与磁场、电路、力学、动量和能量结合的综合题,如:滑轨类。②电磁感应知识在实际生活、生产、高科技等领域的应用问题,如磁流体发电机、磁悬浮列车、电磁灶等。③电磁感应图像问题,也是高考常考的题型之一,图像是分析和处理物理问题的重要数学工具,如闭合电路中的导体棒以一定速度垂直进入磁场的过程中,导体棒的加速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可以用图像清晰地反映出来。
妙策二:思维领先学会切题
在12年的学习中,同学们通过对知识、课程“渗透—积累—重复—内化”的漫长过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方法,不管这种思维方法是否科学,你都在用它去解决问题。大量同学应考的实践告诉我们,高考之战的失败,主要在于思维受阻,很多并不属于知识不够,症结常在缺乏良好的思维方法,尤如一个武器库,面对战斗,不知该拿什么武器,怎样拿,数字化部队,是启动定位系统,或是干扰系统,是发射,或使用变轨技术?良好的思维方法不仅使我们可以找到过河的桥和船,而且对优化解题过程也是十分有益的。
如何使思维过程受阻变得畅通?至关重要的是,应该在考生思维品质的优劣方面下功夫,帮助考生在头脑中形成能够用于创新的、有价值的思维方法,这是决胜高考的关键。
如高中物理电场部份的一个问题:
今有一平行纸面的匀强电场,现在纸面内建立一个以O为圆心,半径r=5cm的圆,如果在圆上任取一点P,设OP与x轴夹角为θ,则P点的电势φ可表示为φ=50cos(θ-30°)+10(V),试求:(1)该电场的场强E的大小。
(2)该电场的场强E的方向与X轴的夹角。
点评:这是物理学的综合法(有分析),与数学的比较法,结合起来解决问题的一个范例。这道静电场的题,不少同学看不明白,不理解题意,因而也就无从下手了,其思维受阻的关键还是缺少方法,推理过程,只欲“进”,不会“退”,很多学生,没有将场强的方向首先画出来,并设定待求角度(如α),进行整体思考,华罗庚先生说过,当你对问题还看不清楚时,要足够地退,直至退到能够看清楚,如采用这种方法思考问题,程序如下:原问题看不清,那么φ=50cos(θ-30°)你是否能看清呢?进而φ=50cosθ,再进而φ=50cos(θ-30°)+10(V),按照这个程序分析问题,进行比较,就容易多了。
该题需要对静电场,力的性质(E),能的性质(φ,U),通过匀强电场的特殊性,进行综合分析,注意E恒定,θ可变(图上任取的一点P),结合数学的比较法可得(E=1000V/m,沿着与x轴成30°的方向)。
“综合法”,是让学生在头脑中把被研究的事物(电场)的各个属性(E、φ),方面(U),部分(O为圆心,半径r的圆上任取一点P),结合起来(匀强电场E=U/d)进行分析,是解答问题的一种重要而又基本的思维方法。
在普遍性分析一个问题时,又如何呢?首先应明确这个问题的:目标、条件和缺口,这是常规解题三要素,在应用解题三要素过程中,有一些不可或缺的思维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如:联想、类比、迁移,猜想和假设,极推法,逆向思维等,在思维技巧上,静态思维与动态思维的结合,往往是研究问题、破解难题的又一招,以研究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为例来说明。
如研究y=ax2的图像,任何问题在研究时一般都需要固化,如令a=2,但事物一定是发展变化的,因此,要放在动态趋势上研究,如研究完y=ax2,再研究完a=1、2、3时,要去看更大会怎样,能大到多少,反之又如何,这样,就对全貌有了整体把握。
如果复习中有了这些思维习惯,学会切题,相信任何一道题通过你的已有知识,都会准确无误地解决。
妙策三:量化目标突击到位
“一模”后,先定第一个目标:单科拿多少分,综合拿多少分,总分多少。最好切实际一点。然后开始疯狂做卷子,注意疯狂不代表多,疯狂是指那种效果。按照高考的要求做每一套卷子,每周一套,对着答案自己给自己改,主观的题就尽量给自己低分,比如语文作文,只给自己45分。再去和自己的目标核对,看看单科差多少分,总分差多少分,这时候往往成绩相差很大。不过我们自己清楚,这就是我们的真实水平,所以不要有任何灰心。坚信自己能够达到那个目标是最重要的。然后就看能不能好好利用试卷的结果了。错题很多,这很好,错题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大宝藏,再回归教材的相关部份,仔细研读,接着再做一些针对性的练习。
“二模”后,可以定第二次的目标:单科要得多少分,比上一次应该取得哪些进步,总分差不多是多少,统统列出来。再去像高考一样自己测一次,改卷的时候尽可能严格一点。然后再把成绩和我们的目标作一个比较,哪些达到了标准,哪些超过了预期,又有哪些没有达到目标,这样我们就会知道,坚接着的这一周之内我们应该保持哪引起,突破哪些,补上哪些,而错题又一次非常准确地指出了我们所有问题的所在。任务很明确,针对错题知识给我们的问题做新一轮的复习和巩固。
最后三周,我们又开始定第三目标。在前两次的定立目标之后,我们对自己的实力应该有了一个很深刻的认识,这次的目标可能更具有真实性,而且我们没必要把每科都定到130分,针对自己的特点,强项可以定得高一些,弱项可以相应定低一点。我们对将来想要考入的大学和自己的实力差不多能考入的大学的成绩都有过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我们这两次测出来的结果比较一下,差距如果只在50分以内,那你就一定能考好,如果差距比较大,也没有关系,不要去想它,接着按照这个循环去做,定目标—努力—达到新目标。
在这样的一次一次定立目标、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最宝贵的东西。1、自信心:我达到了我需要的分数,甚至超过了它十多分,同样在高考中,我们可以达到我们的目标;2、经验。因为每一次的测验都是完全按照高考的要求做的,那时基本上已经适应了那种强度还有紧张的气氛,而且对试卷、时间的掌握上也有很多的经验,懂得应该如何分配时间和精力在试卷中。再后来,一直沿着这种惯性走下去就好了。你会发现高考也只是一种惯性的结果,很自然也很顺利地就达到了你已经达到过很多次的那个熟悉的目标。这种惯性最需要的就是稳定,需要你在这段时间的一切都极规律,而你也能够忍受那种强大规律性带来的无聊和烦躁。那么大学之门就会向你敞开,美丽的校园在等着你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