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的作者是谁
《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沈括简介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浙江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汉族。北宋科学家、政治家。仁宗嘉佑进士,后任翰林学士。晚年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梦溪笔谈》。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工程师、外交家。
成就
兴修水利
沈括十分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和兴修水利。早在他青年时期任沭阳县主簿的时候,就主持了治理沭水的工程,组织几万民工,修筑渠堰不仅解除了当地人民的水灾威胁,而且还开垦出良田七千顷,改变了沭阳的面貌,那时他只有24岁。在任宁国县令的时候,他倡导并且主持在今安徽芜湖地区修筑万春圩,开辟出能排能灌、旱涝保收的良田一千二百七十顷,同时还写了《圩田五说》、《万春圩图书》等关于圩田方面的著作。
发现石油
有一次,沈括在书中读到“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句话,觉得很奇怪,他决定进行实地考察。考察中,沈括发现了一种褐色液体,当地人叫它“石漆”、“石脂”,用它烧火做饭,点灯和取暖。沈括弄清楚这种液体的性质和用途,给它取了一个新名字,叫石油。并动员老百姓推广使用,从而减少砍伐树木。沈括在其著作《梦溪笔记》中写道:“鄜、延境内有石油……颇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甚黑……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沈括发现了石油,并且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是非常难得的。沈括发明的“石油”这个名词便一直沿用到今天。
绘制地图
在长达三十余年的官宦生涯中,沈括很注重考察祖国的山河特点,形成了他的地理学说。他考察了浙江的雁荡山并提出雁荡山的凌空巨石是雨水千百年冲刷的结果,他考察了黄河三角洲并提出三角洲是黄河泥沙堆积而成的。他还有一大创造,就是用“飞鸟图”绘制了“大宋天下郡守图”,使得北宋的地图越来越精确。在宋代,由于测绘技术的局限,绘制地图用的是“循路步之”法,也就是沿路步行丈量,用步行得出的数据绘制地图,由于道路弯弯曲曲,山川高低错落,用“循路步之”法绘制的地图与实况有很大的误差,图上差之一厘,实地就差之千米。他采用“飞鸟图”也就是“取鸟飞之数”,用的是飞鸟直达的距离,有点像航空拍摄,使得地图的精确度大为提高。他的地理学说与《大宋天下郡守地图》在与辽国的边界谈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天文方面
沈括还是一个天文学家。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也就在沈括负责汴河水建设时,沈括还负责领导司天监,在任职期间,他先后罢免了六名旧历官,不计出身,破格推荐精通天文历算、出身平民的淮南人卫朴进入司天监,主持修订新历的重要工作。沈括和卫朴治学态度认真,对旧历官凭借演算凑数的修历方法非常不满,主张从观测天象入手,以实测结果作为修订历法的根据。为此,沈括首先研究并改革了浑仪、浮漏和影表等旧式的天文观测仪器。
评价
在北宋那个崇文读经、吟诗填词的主流时代,理科被视为末学,甚至被讥为旁门左道。在这样的背景下,沈括(1031—1095)却是个文化、科技通人,一生从事的研究领域极为宏阔。《宋史》评价他说:“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沈括在官场的蹭蹬和学术上的成就,几乎都可以从他的性格中找到解释。他这人好学,喜欢研究各种新奇东西,干活儿好动脑子,所以,在做主管治河、天文工作的技术官员时,在做依靠地理学知识的外交谈判使节时,也能不辱使命。但他缺少杀伐决断的实际军政才能,所以在做边境军政“一把手”时难免失败。在政治活动中,他的人格缺陷很明显,他与王安石本是世交,沈括父亲的墓志铭就是王安石写的,在王安石当政时,沈括曾是他变法的支持者。但在王安石第一次下野后,沈括又曾上书反对过王安石的一些法令,导致王安石复出后,骂沈括是“小人”。这样,沈括成了在新旧两派都讨不到好处的人物。他和苏轼的关系也不好,很可能是出自某种“文人相轻”的心态,也许他认为苏轼所擅长的诗词文赋、书法文墨之类的东西算不上什么,总之,不知出于什么动机,他参与到了迫害苏轼的“乌台诗案”中,罗织罪名、攻击苏轼,这又令后世一大批苏轼的拥趸,对沈括的政治人品大加挞伐。
但他最大的长处是好学,而且没有任何知识视野上的偏狭,他不像当时主流士大夫那样,轻视在社会底层工作的工匠、水手,所以,记录下了布衣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和水手们航海用的指南针,中国“四大发明”中的两大发明是靠沈括的记录而扬名于世的。对于延安老百姓使用的石油,他不仅记录,而且还亲自动手做实验,用石油制做墨锭。从这方面来,他至少是位实验科学家。与苏轼、朱熹这些大文人不同,他对于数学有着出奇的兴趣,所以在数学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平心而论,论治学的渊博程度以及对人民实际物质生活的贡献来讲,沈括比苏轼、朱熹之辈强多了,但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名气却没有这两位大,只能说明古代中国是多么缺少科学的传统。
绍圣元年(1094年),65岁的沈括竟真的追随亡妻而去。临死前,沈括交代长子沈博毅及次子沈清直将他的遗体归葬在故乡浙江杭州钱塘的龙居里。
沈括作为官吏是失败的,为人也是失败的,但作为科学家却是成功的,也正因这种成功,使我们对这位有着瑕疵的古代科学家仍然怀有一种崇敬之情。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沈括“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和“中国科技史上的的里程碑”。
《梦溪笔谈》简介
据现可见的最古本元大德刻本,《梦溪笔谈》一共分30卷,其中《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全书有十七目,凡609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其价值非凡。书中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社会历史方面,对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有所暴露,对西北和北方的军事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为详实的记载。
《梦溪笔谈》成书于11世纪末,一般认为是1086年至1093年间。作者自言其创作是“不系人之利害者”,出发点则是“山间木荫,率意谈噱”。书名《梦溪笔谈》,则是沈括晚年归退后,在润州(今镇江)卜居处“梦溪园”的园名。该书包括祖本在内的宋刻本早已散佚。现所能见到的最古版本是1305年(元大德九年)东山书院刻本,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元大德刻本是为善本,其流传清晰,版本有序,历经各朝代,数易藏主,至1965年,在周恩来主持下,于香港购回。
《梦溪笔谈》具有世界性影响。日本早在19世纪中期排印这部名著,20世纪,法、德、英、美、意等国家都有学者、汉学家对《梦溪笔谈》进行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而在这之前,早有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德语等各种语言的翻译本。
上一篇:忆秦娥是词牌名吗
下一篇:关于洞庭湖的古诗5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