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汇总
推荐文章
在文章中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有:联想、想象、对比、衬托、烘托、象征、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欲扬先抑、讽刺夸张等等。
16种表现手法
1、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2、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
3、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4、对比(对照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5、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7、(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8、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9、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10、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张、哲理,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11、直抒胸臆:即景抒怀,直接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情感和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12、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13、融情于景: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14、衬托或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岀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15、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16、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分析表现手法的作用
1、对比
对比是将两个事物进行比较,突出事物的特征。对比既是修辞手法,又是表现手法。
在《故乡》中,鲁迅将二十年前后闰土的变化进行比较,突出了人物变化之大,从而突出了封建意识对人们造成的床上,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同样,对比的表现手法在古诗词中也经常考。
在白居易的《买花》中有一句话:“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一束牡丹的价格相当于十户人家交纳的赋税。用对比揭露了贵族买花竞相玩乐,挥霍无度的罪恶。
2、象征
象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用到,比如我们平常用“红色象征喜庆”,用“鸽子象征和平”,用“喜鹊象征吉祥”。
象征是用事物的相关形象,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抽象的情感。象征手法的运用,能够使抽象的情感变得更具体,更有韵味。我们所熟悉的《白杨礼赞》《海燕》等名篇,都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3、欲扬先抑
这个比较简单,我们也很熟悉,简单说就是“要夸人,先贬人”。我们自己在写作文的时候,也会经常运用这种手法,其实它的作用就是:使作者的情感多变,波澜起伏、曲折动人。比如《荔枝蜜》《白杨礼赞》等,都是运用欲扬先抑的写法。
4、讽刺夸张
讽刺和夸张一般是连起来运用的。讽刺就是我们在对不合理、错误的做法进行批判否定的时候运用的一种写法。讽刺运用最好的莫过于鲁迅先生了。《孔乙己》就运用了讽刺的手法,这篇文章几十年来一直存在于我们的语文课本中,他是鲁迅先生塑造的一个非常鲜明的形象。
夸张,可以夸大,也可以缩小,就是故意的“言过其实”,这种写法能起到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5、借景抒情
这种手法在写景文章、散文中经常运用,作者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感情,置于景物当中表达出来。比如朱自清的《春》。
这种手法尤其注意,在诗歌阅读中特别愿意运用。我们熟悉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是最典型的借景抒情。
6、衬托
衬托就是用乙来衬甲,使甲的形象更突出,也可以叫“烘云托月”。
衬托有正衬与反衬之分。正衬就是用相似的做陪衬,反衬就是用反面事物作陪衬。
提醒一点:要注意衬托和对比的区别。对比,两者之间没有主次之分;而衬托是有主次之分的,是红花与绿叶的关系,是用绿叶来衬红花的。在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就运用了正衬和反衬,用菊做正衬,用牡丹做反衬,都是为了突出莲的高尚品质。
7、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作者在表达某种志向的时候,往往寄托在一个物上,像我们常用“蜡烛”来表现老师的高尚无私;用“岁寒三友”,来表达傲霜斗雪的精神。
上一篇: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下一篇:纬度越高太阳辐射越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