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专家说现在努力,还来得及吗?“开夜车”有用吗?
推荐文章
嘉宾:
李晔:清华大学工学博士,著有《三招上清华》《改造你的学习》《知识改变人生》等
王海匣: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生涯规划师,多年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涯规划指导
钟学丽: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教于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
夏曦:从教27年,长期担任高中语文教研组长和高三班主任
问题一 现在努力,还来得及吗?
王海匣: 有些过来人分享自己的备考心得体会时,会特别庆幸地提及:“虽然自己在高一高二的时候没好好学习,高三醒悟过来后一心向学,最后竟然也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本来都以为高考没希望了,毕竟当时的模拟考分数也就勉强上个高职,好在最后三个月自己没有放弃,幸运降临,高考分数居然过了本科录取分数线。” 所以,想要努力,任何时候都来得及! 想要努力,就立刻马上去行动,绝对比原地踏步、维持现状要好得多。
夏曦: 有一句话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无论来得及来不及,现在能做的唯有拼命努力学习,迎头赶上。人生需要努力的时间还很长,现在开始,不算早,但是也并不晚。大家有时间可以看看2019年的湖南省高考一分段表,在一分压倒上千人的高考中,把每一分每一秒的努力落到实处,能让你向闪闪发光的未来更近一步。
李晔: 高考即将来临时才突然意识到需要努力的同学,往往会有两种强烈感觉:一是挫败感,懊恼自己以前荒废了时间;二是无力感,突然感觉有好多事情需要做却又不知从何下手。这种强大的压力常常让他们不知所措。
钟学丽: 当一个人心负重压时,与其拼命摆脱这种这种状态,还不如温柔地接纳一切。我之所以这样说,完全是因为一个女生的触动,虽然当时的情景无关学习,但也足以让人深思。
那个女生对打针有深深的恐惧。高三的某一天,班上集体打防疫针,她刚开始有些发抖,快轮到她时情绪失控,哭得嘴唇都发青了。当时站在一旁的我连忙走过去轻轻抱了一下她,然后反复向她确认:“你是害怕吗?”“你现在心里有恐惧对不对?”“这个打针的压力让你很难受是不是?”在得到肯定回答后,我建议她跟这种情绪呆一会儿。
她有些意外,但整个人开始变得和缓起来。我拍了拍她的肩,“现在这份害怕就像个无助的小孩,你在心里对它打声招呼好不好,你不用赶走它,可以尝试带着它一起完成一些事情。”她有些犹豫,但这也恰恰是内心松动的表现。
我鼓励她上讲台,她慢慢站起身来并挽起袖子。班上同学打完疫苗,我走出教室,她追出来,一边说着谢谢一边快速地轻抱了我一下。我知道,于她而言,这不仅仅是打针这件事上的进展,或许还是她信念上的一种突破。
明明害怕,明明有压力,再多人告诉她不必害怕、不要有压力都是枉然,这种对情绪的选择性视而不见反而会引起更多的不适,因为她没有被看见,便会本能地抗拒。我们通常的做法是绞尽脑汁想赶走这份压力与害怕,把它当作面目狰狞的洪水猛兽。殊不知,情绪一旦产生,它就成了你的一部分,和情绪对抗的必然结果就是情绪也一定会强力对抗你。
当你放弃对抗,转身去看见,去陪伴,去探索,寻找到情绪的源头,才有可能真正懂得自己的需求,然后该满足的满足,暂时不能满足的就先温和地搁置,等待更好的机缘。
王海匣: 嗯,钟老师用亲身体验告诉我们,面对压力时,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情绪嘛,拼命压制可能适得其反,理解、接纳之后,才能平心静气地思考到底该如何努力。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几个努力的方向:
首先,要有恰当合理的目标。 目标定得太高,遥不可及,那样的努力估计就是三分钟热度,看不到希望后就会失去动力,甚至破罐子破摔;目标定得太低,触手可及,那样的努力意义不大。恰当合理的目标,一定是在准确评估自己当前的能力水平以及预测自己的潜在能力后做出的合理预估,是伸长脖子、探足手臂、使出吃奶的劲儿弹跳后才能够到的树枝上的果实,这样的果实最吸引人,也最能激起一个人的学习动力。
其次,努力要讲究方法。 完全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看优秀的同学怎么学就有样学样,或者完全靠时间战,闭着眼睛死记硬背、埋头苦学,这样只会事倍功半,让好不容易积攒的学习热情被不断学无所获的失落所吞灭。知已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客观分析,制订适合自己的复习计划。老师同学的建议可以借鉴但绝不迷信,什么方法最有效,只有自己试过才知道。
第三,要对自己有信心。 不要再怀疑是否“来得及”,要每天告诉自己“你是最棒的”。心中有理想,眼前有目标,脚下就有动力。躺在眼前不满意的地方懊悔,毫无意义,重要的是下一刻朝着令自己满意的方向努力。停在原地,永远也到不了你想去的远方。
李晔: 王老师给大家指了三条路径,关于第二点“努力要讲究方法”,我想再补充一下。很多同学在突然意识到要努力的时候,发现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往往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下手。其实,大家可以试着对每天需要做的事情进行分类,根据紧急和重要程度分为重要且紧急的、紧急但不重要的、重要但不紧急的和不紧急也不重要的。细化分类, 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最关键和最紧急的事情,有条不紊地推进复习。这种能力的培养能帮助我们把学习成绩提升一个新台阶,而且,这也是大家进入大学甚至以后踏入社会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
问题二“开夜车”有用吗?
李晔:学习不能做面子文章,天道酬勤没有错,笨鸟先飞也没有错,比别人多花一些学习时间更没有错,但是有一点一定要清楚:你比别人多花的每一分钟都必须是有效的。换句话说:我们要抓住学习的每一分钟,而不是抓住每一分钟去学习。
我经常听说有同学晚上睡觉的时候还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看书,他们中不少也坦言“开夜车”效率没有多高,而且第二天总觉得脑子沉沉的什么也学不进去。曾经有位同学跟我说,他习惯了晚上10点钟准时睡觉,第二天起来的时候就会精神饱满。但是,有一天他听到旁边两个同学小声聊天,一个对另外一个说:“我昨天晚上12点才睡,终于把晚自习怎么也没想明白的那道题目拿下了!”另一个说:“我没你那么狠,我翻书翻到11点半困了就睡了!”他站在旁边,心里焦虑不已,觉得自己真是太不努力了,痛定思痛后决定以后每天晚上12点睡觉,一定要比别人更卖力。可当天晚上到了10点,他又开始习惯性地打瞌睡了,想到别的同学还在熬夜学习,于是鼓励自己一定要坚持住。最终意志力取胜,他成功坚持到了晚上12点,不过很遗憾的是,从10点到12点他什么也没有学进去,只是睁着眼。第二天早上差点没起得来,而且上课的时候没精力,注意力怎么也集中不起来,眼皮也老打架。
王海匣:不管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很多学生选择开“夜车”,其实是出于一种焦虑心理。觉得自己还有很多知识要点没掌握,晚上加餐才能补上知识漏洞。其实,这种做法只是在寻求一种心理安慰,他们在意的是“完成熬夜学习这个动作”,而不是有没有“学会真正需要的知识”。深夜正是人的大脑极度疲惫的阶段,精力无法集中,思维也不够活跃,就连记忆力也会下降,像有的同学看了几个小时的书,第二天起来却没留下什么印象。但是看到别人熬夜学习,自己不熬夜的话就觉得是吃亏了,于是靠着意志力苦撑。
当自己感觉疲惫精力不济时,就要及时地放松休息,这样才能让自己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勉强开“夜车”,让身体和精神都疲惫不堪,不仅当天学不好,还会影响第二天的听课效率。
李晔:要提高听课效率,首先要保证自己在课外有充足的休息时间,不能因为那么点休息时间而耽误了上课的时间,毕竟是“课上一分钟,课后一天功”,这样拼时间得不偿失!当然,根据科学规律,晚上睡前一小时往往是思维活跃的一个小高潮,建议大家利用这段时间躺在床上“放电影”,也就是把当天复习的知识在脑海里回放一遍,这样有利于巩固知识点。总的来说,“开夜车”弊大于利,确保睡眠质量的情况下,每个人最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摸索出自己学习最高效的时间并充分利用起来,让学习事半功倍。
夏曦:对于这个话题,我有个补充,那就是考前一个月最好不要“开夜车”,让自己的生物钟与高考的时间安排保持一致。像高考主要在白天进行,经常熬夜会把生物钟打乱。特别是考前最后一周,各学校一般会安排学生在家自由复习,考生更要注意时间安排,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什么时候睡就什么时候睡。如果考生养成了“开夜车”的习惯,白天高考的时候没有精神,极有可能会影响到考试结果。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考考的就是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因此从现在起,建议大家让自己的作息习惯与高考的节奏一致。
最新高考资讯、高考政策、考前准备、高考预测、志愿填报、录取分数线等
高考时间线的全部重要节点
尽在"高考网"微信公众号
上一篇:学习偏科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