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网 > 高考 > 高考备考 > 专家指导:详解考场失分的原因和应对策略

专家指导:详解考场失分的原因和应对策略

高老师 分享 时间:

  考场失分原因大归纳

  考试丢分,无非是两大类原因:在一些纯知识类的考题上,分数的得失是没有任何的变数的。会就得分,不会就丢分。而考生在临场还会遭遇到相当一部分题目,最大的痛苦不是根本不会做,而是苦于在时间压力下找不到入手点,或者好容易有了思路却来不及做完,甚至因为慌乱而导致低级错误。所有这些“无从下手”、“慌不择路”、“低级马虎”等考场失常的现象,可以详细归纳为下面几点:

  1、知识点遗忘

  对于大多数考题,考生一般都能意识到出题者意在考自己哪个知识点,这种考题,一旦遗忘对应的知识点,就属无药可医。比如当一道英语的完型填空题,需要你填写准确的动词时态,如果遗忘动词变位如何拼写,对不起,就只能丢分。另外,对于涉及若干知识点的题目也会由于一个知识点的遗忘而卡在中间,不能顺利进行下去。这在数学考试中又表现最多。

  的确,对于纯知识类的考题,忘掉知识点就是死罪一条,但是这类丢分只所有丢分原因的20%左右。

  2、题目理解不对

  这个问题是造成我们失分的一个直接的因素。原题给了若干条件,这些条件和问题是有必然联系的,这种联系找不到,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题目理解不对的情况,在数学考试中最为常见。例如:原题给几个函数图形的特征,让求解析式,如果考生临场无法从已知图形找到突破点来调动自己的知识,即便是所有的函数公式背得滚瓜烂熟,仍是无济于事。

  在所有丢分情况的比例上,这类失分比要因遗忘而做不出纯知识类考题,给考生带来的直接损失更为可观。

  3、马虎

  从我们知道“考试”为何物的年龄开始,“马虎”一直都在我们的成绩中“剥削”出一部分,并且屡屡得手。最让人生气而又无奈的是:知识点也会、题目理解的也对,可偏偏就得不到分。而这些只是马虎的伪装而已,至于它的本质,我们会在后文一一揭示。

  4、类似题目搜索瞬间短路

  这种让你隐隐作痛的经历不算少了吧?考场上看到一道似曾相识的题目,认定以前见过类似的,但就是想不起来原来的做法,也辨别不出眼前的题目和原来的有什么区别。可是考场上的时间不饶人,只能很不情愿的当成新题做了,提心吊胆,又毫无把握。

  5、临场快速分析不行

  问过自己这个问题吗?为什么平时时间充足的话慢慢做题就解得出题目,但是在临场快速做就不行?“平时练习不够”,这个原因之外,还会有其它解释吗?

  答案是“有”。平时相当强度的练习固然重要,但是就这个问题而言(慢做行,快做就不行),“平时练习的方式不对”可能才是罪魁祸首。换句话说,我们平时做题,不是去探究如何才能“第一次就做对”,恰恰相反,我们总是习惯于把有可能解出题目的方法从容不迫地逐个试过,直到找到正确的途径。可是在考场上有时间压力却不允许我们这样做,所以临场做不出平时能拿下的题目根本不足为奇。

  传统复习解决考场丢分方法的缺陷

  上文详细归纳了导致我们考试丢分的种种情况,以及传统学习方法的对策,而下面我们要谈两个被传统复习方法所忽视的失分原因,几乎占到现场失分总量的80%!请带着自己的真实经验来阅读。

  缺点一、传统的复习方法没有真正从学生的角度来换位思考一个关键问题:如何在临场能瞬间正确调动知识点。

  让我们来作个非常简单的测试。请用几秒钟的时间迅速模拟一下这个场景:

  你现在坐在数学考试的现场,而且请注意,无论你在这次考试中的表现如何,都没有第二次补救的机会。你争分夺秒地一点点向前推进题目,突然遇到一道陌生的考题,你在任何模拟考试中都没碰到过类似的题目,不知道从何入手(其实你都不太清楚它想问什么)。好,就在这里停止!马上说出来,你在下个瞬间经过了哪些思维过程?

  (1)心里一惊,但命令自己马上冷静下来,反复再看条件和问题。

  (2)根据你自认为看出的已知条件,把头脑中所有能建立联系的知识点和做题经验尽量快速检索一遍,但是由于不能确定眼前这道考题的方向,只能随机的胡乱回忆。

  (3)随着时间的流逝,考卷上的空白显得越来越刺眼,这时赶紧抓住一个觉得“差不多”的途径,马上动手进入解题过程。

  这三个步骤描述的经历,相信每个考生都不止一次在真实的考场上亲身体验过。那么请问自己下一个问题,“我们平时做模拟题和听老师讲解模拟题的方式,是针对考试现场上必然经历的这些真实思维过程吗?”如果不是,你在刚才这场考试中经历的第四个过程应该有两个版本:

  (4-1)侥幸走到正确的方向上,解出题目。

  (4-2)很不幸(也是大多数情况),你当时胡乱抓住的那根救命稻草并不能带你直接走上正确的解题思路。当你发现这一点的时候,已经很难回到正确的路上;就算回来了,由于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已经很难以平静的心态进入下一个题目。

  如果你的心态不是足够坚强,你在这道题经历的不愉快并不能就此打住:后面的题目突然觉得变难了,时间比预测得显得更紧张,最可怕的是再次遇到陌生题目时,更是缩手缩脚,不敢轻易动手。如此一来,一步走错,步步难行,从此跌入恶性循环。

  总的来说,传统方法引导学生寄希望于通过平时大量练习,多途径解题来“磨练”出临场解题能力,而对临场解题能力究竟该如何提高,缺乏必要关注。老师平时讲题时,往往第一步就能带你走到正确的途径上去,而你在考场上真实的思维困境是:在压力下面对陌生的题目,你走的第一步往往不是最合适的!

  再次强调,我们绝不提倡考生弱化平时知识积累的作用。但是相信每个今天来到这里的考生,都经过了十年的寒窗,在知识的“积累”上,无一不是达到了“不能负担之重”的境界。我们提醒考生的是,一门他们欠下许久的“功课”:如何了解自己的真实思维过程,走对关键的第一步。

  缺点二、传统的复习方法对“马虎”现象没有究其根源

  传统的复习方法,在情感上对“马虎”固然是极其痛恨的,然而在行动上可以说是姑息和容忍的。传统复习中,没有学生因“马虎”而丢的种种原因入木三分的剖析,致使很多原本可以帮助考生瞬间就解决的问题,单纯的被纳入低级的“马虎”,留给考生自己去解决。

  继续刚才那个不太吸引人的故事:

  现在,刚才那场考试的考卷已经发还到你手中。对你做错的这些题目,老师一定会问这个问题:“是不会做,还是马虎了?”如果是“马虎”了,那好,双方都偷偷松一口气,接着老师让你下次注意。因为,对老师而言既然是“马虎”了,当然由学生自己解决,只要下次注意就不再丢分了;而对你而言,“反正我会做题,不就是一时糊涂吗?也就不值得大做文章”。其实,这只是故事的一半:

  这个故事中正确的部分:“马虎”的确是以种种面目表现出来的:

  (1)遗忘条件

  读到最后的问题的时候,却忘了前面的某个已知条件,直到解题过程中死活走不下去了,才转身去捡起被遗漏的条件,完事大吉。不知代价是做后面考题的时间。

  (2)计算错误

  会做的题,列错条件;列对条件的题,代错数字;代对数字的题,做错简单的运算;更甚之,做对了运算,偏偏又在考卷上抄错答案。

  (3)看错条件

  解题的过程顺利而准确,可惜答非所问。如果当场发现,也可能因为已经在错误的路上走了太远,来不及补救;即便是事后才发现,老师和学生都不会引以为然,因为学生其实是“会做”,只是“没看出来”。

  (4)步骤不全

  明明会做的题目,因为没有把解题步骤写完整、或者没有列出重要的公式关键而丢分。

  这个故事中错误的部分:“马虎”这个含含糊糊的集合性概念其实是不存在的!原因很简单:每种“马虎”的表现都是不同的思维错误在搞鬼,而这些思维错误都是可以纠正的!下面我们就来一一撕开“马虎”的各种表面伪装:

  (真实面目之一)“看错条件”,“遗忘条件”=主观想象

  “主观想象”是考场上丢分的罪魁祸首,然而却是传统复习中极少被关注的思维错误。大家都有“看错条件”的时候,可是大家是否都仔细想过,“看错条件”的瞬间,你的思维经历了什么错误过程?为什么会有这些错误?究竟该怎么避免?

  其实,所谓“看错条件”,真实的过程是:考生在读已知信息的时候边读边想当然地加入自己的主观判断,等题目读完,考生头脑中的信息已经不再是出题者想告知的信息了。比如:

  情景一:刚看一半条件,就想“行了,这个肯定是要考某某知识点”,然后往这个知识点上去靠,不知道自己正在落入陷阱中。

  情景二:发现可能做过类似的模拟题,心里一阵狂喜,却没有看清题目其实和模拟题有很大区别。

  (真实面目之二)“计算错误”=盲目自信/盲目紧张

  会做的题目,且没有看错条件的情况下,考生往往放松警惕,潜意识里假设自己已经稳稳拿到分数,草草计算,只为尽快进入下一题。不会做的题目,为了多试验几个途径,却对每个途径都含糊对待。

  (真实面目之三)“步骤不全”=不精确的做事理念.、不尊重考试的“游戏规则”

  在考场上会做题的考生因为没有写全解题步骤而丢分,一般不会受到责怪,但是,标准化考试有十分客观的评分规则,如果平时不练习追求精确,考场上就会忽视自己在临场解题思维上已经跳跃过的主要得分点。这种丢分虽然极其容易避免的,却因为传统学习不关注学生平时不精确的做事理念和做题方法而没有得到及时纠正。

  在这个部分结束之前,请再次提醒自己注意这个事实:上述两个被传统学习忽视的方面才是失分的最主要部分,几乎占到失分总量的80%!

  错误思维过程的纠正方法

  如果你带着思考阅读了上面的文字,在进入这个部分之前,你的头脑中对如何解决真实情况下的丢分问题,已经形成了一些大概的思路。如何第一次就做对,遇到没有类似题目印象的时候,如何临场应变。

  方法一、如何走对临场做题的第一步——真正理解题目。

  注意,这里的“理解题目”,是尽可能客观的知道问题方向,也就是必须知道题目想让你干什么。而要找到正确的第一步,需要换位思考,将终点当作起点,问自己下面几个问题:

  A.“题目问我什么?”

  B.“为了做到这一点,必须知道的前提是什么?”

  C.“这个必要前提,题目中已知的条件是否已经提供?”

  D.如果已知条件没有提供这个必要的前提,那么能得到这个前提的“前提”是什么?

  E.这个前提的“前提”,在已知条件里能找到相关信息么?

  方法二、借鉴类似考题无法解决临场问题时,采用的对策

  考场上遇到的一部分考题,都会因为平时大量的练习而有所思路,可以模拟以前的印象做出来,而相当一部分的考题经过了精心的伪装和变型,使得考生无法在第一时间就在头脑中搜索出最适当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在这种情况下,下面三个思维原则可以帮你打开思路:

  (1)必要性原则

  “必要性原则”,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由于考生平时接受的是完美主义的“充分性”训练,做题时往往只从已知条件出发,由已知信息加上自己的知识来推导答案。而这里,我们提醒一个换位思考的“必要性思维方法”:从“题目要求我必须做什么”来出发。

  举个实用的例子:数学考试部分的最后两道大题,有些考生觉得做不完就轻易放弃了。但是,如果你能冷静地把解决问题最必要的前提或者公式列出来,根据数学考试的评分点,也能拿到相应的分数。这个思考方法我们会在后文做详细说明。

  (2)客观性原则

  其实,太多的所谓“难题”,是出题者在表述题目已知信息的时候,有意考验考生对知识掌握的灵活程度。已知条件经过伪装,离考生头脑中能用上的知识点往往很远,考生往往因为陌生而产生慌乱,因慌乱产生各种相关知识和题型的联想,不知不觉中就错读或漏读了重要信息。而客观性就是读题目原文已知信息的时候,完全客观的来接受所有信息,在这个过程中,不能边读题边在头脑中加工已知条件,和“我知道类似的什么考题”为准。必须完整读完题目的条件和问法。

  (3)自信原则

  经过长期传统复习和模考打击的考生,习惯于用且仅会用知识点做题,一旦在考场上找不到思路,马上先假设自己不行,潜意识里认为想不起来知识点就根本不可能解题。而这个说服并不完整。考生必须先假设自己能做出这道题,只是还没看青条件而已(注意,这里指的是英语,理综,而不是语文考试。)一旦看清条件,如果仍然回忆不起知识点,也可以用正确思维步骤和标准化考试自身的弱点,把损失降低到最小,甚至得到正确答案。

  方法三、纠出“马虎”背后的思维错误

  (1)如何避免主观想象(如何避免看错问题)

  A.信息优先级的概念。题目本身的信息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你在读取题目信息过程中联想的东西。不能边看题边想,而应该看完题再想。

  B.懂得答案相对好的概念。高考是标准化考试,正确的答案是比其它的相对好的,而不一定是绝对好的,懂得这一点十分重要。你要做的就是在选项中比较出更好的那一个,而不管它是否是最好、最完美!

  (2)如何避免计算错误

  A.平时养成在草稿上清楚、规律的表达所有信息的习惯

  B.如果你在平时心算练习不够,考场上不可盲目用心算,否则得不偿失。如果一定要依靠心算节省考试的时间,那么平时每天就要专门用二十分钟练习并有意识的记住一些特殊数字的数量关系。

  (3)如何避免遗忘条件

  A.时刻把问题问什么记住。

  B.永远不能单纯的从已知信息出发,试图去“得到”什么。

  C.把解决每道题的过程都当作去缩小一个关键的“距离”:问题“所问的”和我现在“已有的”还差什么。

  (4)如何避免过程不全:

  A.在头脑中真正形成这个观念:不完成100%就不是完成!

  B.做题时要边做边总结哪些步骤的表达是得分必须的,然而又是我在思维中一跃而过的。比如对于数学集合的范围,以及物理题上必要的公式表。要养成精确表达的习惯,只要没完成100%就不算完。会和拿到分是两回事!

  心理暗示导致错误以及解决办法

  考生在考场上经历的心理过程往往是不可预期的,会因一个小小的契机而恶化,或者好转:一开始,按照正常的节奏做题。突然,一道似曾相识的题出现在眼前,但又不确定。然后开始思考用哪个知识点做题,觉得好象有N个方法都可以用上,先选一个方法算一遍,得到一个答案,再用另一个验证一下吧,居然答案不一样,然后在这两个答案之间反复比较。比较的同时还不停的默念:赶紧结束这道题。而在做后面题时还在担心:上一道题可能被扔掉的答案更好……

  1、三种心理因素导致的失分原因

  原因之一:不自信:

  入手的时候就怀疑不是最好的办法,或者即使做完题目也不敢确定。这种心态会使得考生鬼使神差第反复修改答案,而且越改越觉得不像。在做后面的题更是诚惶诚恐,根本没办法让自己心平气和的去做后面的题,(因为老师告诉过你,后边比前边的难度还要大)。

  原因之二:担心时间不够:

  对时间的过分担心来自于一种不合理的参照:理想状态下的考试应该如何分配时间。包括:第一步都能走对路子,并且对做每道题的时间按照难易,比例适当且没有意外。而我们的考生总不能面对一个现实:考试的变数是巨大的,偶尔遇到耗费时间的难题极其正常。一旦在某道题上耗费、甚至浪费了的时间,已经不能回头,为何剩下的时间也全用来哭泣呢?

  原因之三:想到高考的后果,压力大:

  考生的大部分心里压力来自于对外部真实世界的不完整判断。好多考生都把高考当成自己的唯一出路,觉得考不好以后就没有多大发展了,或者对不起老师家长的期望。其实,在这个特别敏感的年龄,很多外部的压力都被放大了,加上考生由于忙于高考的短期目标,对整个一生的总体认识和规划都缺乏现实的社会经验,只能把注意力放在考不好的“后果”上。

  2、心理因素导致的失的分解决办法:

  针对不自信:

  自信不是抽象的,首先考生自己要对“凭什么”自信,做个清楚的认识。这个过程可以一自己从考试各个科目的整体的优势、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思维方式这三点来做衡量。临近考试,尤其要勇敢的承认自己的优势并发挥到最好,而不是关注自己哪里还“不行”。

  针对时间不够:

  让我们马上在考场上找回十分钟。考生习惯上一定要把所有的题目都做完,并且还要留出一部分时间用来检查是否有马虎错误,其实不然:首先不是非要做完所有的题,但做过的要正确作对。另外,即使你留了时间检查,在以秒倒数的压力下,还指望检查出重大疏漏吗?说白了,“留十分钟检查”这个习惯也是追求完美的“充分性思维”。但求做“考试”这件事的完整性,不顾最后的十分钟是否真的用在了刀刃上!

  另外,再次提醒你,你花了十分钟在上面所有文字中阅读到的信息,无非是在说一句话:思维的漏洞,能够也必须在第一次做题的时候就完全杜绝。所以,临场检查的意义并不大,反而导致做题时间更紧张;

  针对来自于高考后果的压力:

  你敢不敢先平静的接受一个最坏的结果:也许今年你不能考上最理想的高校。如果这个结果你能接受,那就没问题了,你完全可以第二年可以再考。如果你马上被再次复习带来的压力吓倒,那么,如果我现在就告诉你,你在一生中将经历的挑战和压力绝对将比“第二次考大学”更严重,难道你就从此不敢迎接生活?

  还有,随着中国教育体制的开放,非常非常幸运的你,可以参加国外的考试,被全世界都知名的本科大学入取。例如美国有SAT考试,欧洲有a-level考试。其考试难度并不高于中国高考,而且你完全有机会拿到奖学金,从此经历完全不同但同样美好的人生。

  最坏的情况也不过是不读、或者不能读上最理想的大学。那又怎么样呢?这一点可以从管老师的经历做个参考:上北大一直是他的梦想,而最终没有考上而去了个十分不理想的大学。但他现在开创自己的事业并乐此不疲,并且今天站在讲坛上把这一切考试和思维的秘密全部揭示给你。这又有什么不好呢?越开放的心态和越完整的价值观,越有助于你把握好高考在你一生中的意义,并直接影响你在现场的实际表现。

  一句话:关键是看你要以怎样的状态度过一生。这个问题你想过么?那么,打算什么时候去想呢?

  至此,我们已经把考场失分现象背后的错误思维连同纠正方法,一一揭示给你。关注自己的思维,是你已经欠自己太久的功课。如果能防患未然,在考场上提高10分应该不成问题(这10分详细计算依据我们在全国巡讲中已经告诉大家了)。知识点是无穷的,我们掌握起来总有不完美的时候;依靠知识点打造的自信是脆弱的,只有正确的思维带来安全感才永远不会崩溃!祝大家在高考中拿到应有的分数,成为你们想成为的人!

  附言

  1、对最后冲刺的建议:

  决战前夕最重要的准备工作,是回归课本,回归基础;调整身心和生物钟,凝聚精力,准备最后拼搏。在具体做法上以下建议可供参考:

  (1)查漏补缺,完善知识网络。这个时候不应该再多做题目,特别是不做难题。

  (2)重要公式、定理、性质、结论等理论性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同时强化记忆。

  (3)每天做适量的中等难度偏下的题目,保持热身状态。

  2、对家长的建议:

  高考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家长关心孩子高考是很自然的事情。但家长的言行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心态,尤其是过分焦虑很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孩子考前复习和临场发挥。请家长尝试下面五点建议:

  (1)您自身的情绪要稳定而积极,相信孩子的将来是有多种选择的。

  (2)发自内心的告诉您的孩子,他(她)是优秀的,只要尽力就行。你会同他(她)面对任何结果。

  (3)了解孩子的复习计划,做好必要的督促检查。

  (4)不给孩子定分数指标,或者规定孩子一定要考哪所学校。

  (5)最后,请不要执意送孩子上考场。如果孩子觉得有您陪伴会更放松则另当别论。

  3、对考生饮食和休息的建议

  事实上,这方面的建议已经俯拾皆是。我们只用简短的笔墨,提醒家长一些在其它材料很少谈及的问题。

  (1)学会分辩好的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是主要的血糖来源。所谓好的,就是能在体内缓慢释放能量,让您的孩子血糖持续平衡而精力饱满。所以,请减少采购精细加工或者带有大量工业糖份的食物,并有意在主食中加入一些粗粮。如果孩子早餐习惯吃面包,请给孩子买全麦面包。

  (2)给孩子最好的脂肪:橄榄油和深水鱼类中的脂肪是对人体最有好处的。这两类脂肪的价格现对较高,建议您把平时给孩子买工业生产的零食的钱投资在这个地方,才是真的爱护他(她)。

  (3)永远正确的水分:给孩子准备一个专用的饮水壶,保证孩子每天饮用两升矿物质水。

相关阅读:

名师支招:高三生如何对待高三第一次月考

高三生必看:高三一年中你必须正视的四次考试

高三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何提高理科分数

新高三:高考前你必须确定的那些事

标签: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