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冲刺 在错题中寻找复习思路
推荐文章
现在距离高考还有二十多天,经过前两轮的复习,学生应该将语文学科所有的知识点、解题技巧梳理清楚,了然于心。在最后的复习阶段,要想进一步提升成绩,必须认真进行查漏补缺,让所有的知识、方法系统化、全面化、熟练化,以期在最后的考场上交上一份没有遗憾的答卷。具体而言,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梳理知识体系,熟悉题型思路。
语文高考涉及的知识按照考试题型大致可以分为字音、字形、词语(含成语、熟语)辨析、病句、文常、科技文、文言文、诗词鉴赏、名篇名句、文学类文本阅读、语言运用、作文等十二个板块,这些板块按照难度系数又可以大致分为:基础知识、阅读理解、综合运用三个部分。在最后有限的时间内,考生需要结合一模、二模测试的结果以及自己现阶段掌握的情况,对三个部分的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巩固复习。
1.基础知识部分,包括字音、字形、词语辨析、病句、文常、名篇名句。这部分涉及的知识要求以识记为主,再辅以一定的方法来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考查难度不高,在整套试题中可以说是提分相对最容易的部分。但因其知识涉及面广,许多考生在这些简单却繁杂的识记工作上没下足功夫,往往大量丢分。在屡次考试中前五个选择题错误率高的考生,需要在最后的时间内静下心来,把该“死记”的地方“记死”,确保无误。
2.阅读理解部分,包括科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词鉴赏、文学类文本阅读。这部分考查的是考生对文本相关内容进行筛选分类、归纳概括、理解转化的能力。虽然文本类型各不相同,但考查的语文能力是相同的,基本都是围绕着内容、手法、结构、思想情感来考查。所以,尽管提问方法多种多样,但完全可以整合为几个基本题型,任何一道题都是基本题型的变化、组合。考生需要熟悉基本题型,将每种题型的判定方法、答题步骤铭记于心。同时,鉴赏文本时常用的手法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概念清楚。冲刺复习时,考生可以将以上内容一一默诵罗列,检查自己是否还有遗漏、混淆、含糊的地方,及时解决。
3.综合运用部分,包括语言运用、作文。这部分考查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也就是将前面两个部分涉及的语言能力在一个更高的层次进行整合,检查考生能否灵活运用。出题的形式看似千变万化,复习起来难以找到抓手,但其实有迹可循。语言运用主要涉及压缩、扩展、仿写、句式转换、图文转换、简明连贯得体,只要将这六个考点的基本题型梳理清楚,明确每个考点基本的解题方法,无论题目怎么变化,也是万变不离其宗。
作文一向是许多考生关注的重点,但其实在作文评分的几个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审题立意,能否准确审题立意直接决定了作文的评分定类高低。因此,在最后的复习阶段,不一定要写多少完整的作文,进行审题立意的训练尤为重要。需要强调的是,根据天津市的高考作文评阅标准,宿构的作文一向得分较低,“穿靴戴帽”式的作文很难超过40分,因此不鼓励考生准备所谓的“万能作文”。与其在考场中生搬硬套,不如按照要求认真审题,踏踏实实写好一篇现场文。当然,对新近发生的一些时事要闻、热点人物也要有所了解,用来作论据比动辄屈原、陶渊明、李白、苏轼的作文更能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二、回归教材基础,重做旧题错题。
近年来的高考命题都体现出“回归教材、重视基础”的思路。字音、字形、词语的考点几乎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文言文的虚词考查是从课文中选择典型语句作为选择肢,文言文翻译涉及的知识点大多也在课文中学过。另外,每年的题目中都有直接涉及教材篇目的考题。比如2009年第23题第2问“‘茂林修竹’出自晋人王羲之的《________________》”(兰亭集序);2011年第21题E选项“本文和沈从文的《边城》一样,描绘了‘世外桃源’一般的详细生活和自然风光,语言平实简明”;2012年第14题第3问“尾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采菊东篱下)。所以,有必要把五本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欣赏》拿出来重温一遍,尤其是课下注释和文言文。
另外,考生可以将高三复习做过的试卷按专题分门别类整理出来,把以前做错的题重新再做一遍,看看现在能做到什么程度。基础部分的巩固复习无需再另外找题,完全可以用第一轮复习时专题训练用的试卷。保证会的题做对,争取不会的题做出来,减少过失性丢分,这就是最后阶段的复习重点。
三、坚持综合测试,重视查漏补缺。
现阶段复习要重视套卷,保证一定量的完整的套题训练。考生要把每次训练都当做正式高考,在规定时间内认真完成,再比对答案严格按照标准给自己评分,看看离目标分数的距离。不能放过任何一处错漏,对每一道没有得满分的题都要认真思考,分析丢分的原因,及时纠正弥补错漏,在下一次套题训练中尽力更正。通过反复进行这种“模拟考试”,可以发现现阶段还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最后的补救。在这种边找边补的过程中,考生的水平逐渐提高,也有利于提高自信心,最后以良好的心态进入高考考场。
上一篇:自招“四大联盟”语文备考方向揭秘